Home New

小布什传 W.(2008)

小布什传 W.(2008)

又名: W-布什传记 / 殊不简单 / W的故事 / 布什

导演: 奥利佛·斯通

编剧: 斯坦利·韦泽

主演: 乔什·布洛林 科林·汉克斯 托比·琼斯 丹尼斯·布特斯卡里斯 杰弗里·怀特 坦迪·牛顿 斯科特·格伦 理查德·德莱福斯 布鲁斯·麦克吉尔 约翰·威斯利·查特曼 杰西·布拉德福特 西恩·斯通 詹姆斯·克伦威尔 胡安·加布里·帕雷哈 兰德尔·瑞德 玛丽·谢尔顿 迈克尔·加斯顿 艾伦·伯斯汀 杰森·雷特 布赖恩·马西 诺亚·怀尔 布伦特·塞克斯顿 乔纳森·布瑞克 珍妮·莎克沙夫特 伊丽莎白·班克斯 保罗·瑞 大卫·博恩 约翰·布法罗·梅勒 詹姆斯·马丁·凯利 罗伯·考德瑞 斯泰西·基齐 格雷戈里·艾伦·威廉斯 乔恩·迈克尔·戴维斯 安德鲁·山斯尼格 保罗·T·泰勒 Halley Rachal 罗南·萨莫尔斯 艾恩·格拉法德 查尔斯·法西 吉姆·加里蒂 Anne Pressly 兰达尔纽森姆 章小蕙 J·格兰特·阿尔布雷希特 Michael C. 'Mike' Allen 戴恩·布朗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Trent Dee Joschka Fischer 克里斯·弗雷霍夫 迈克·加萨威 萨达姆·侯赛因 约翰·克里 麦迪逊·梅森 约翰·麦凯恩 Richard Myers Sean M. Sellers James W. Spradling II 比尔·斯汀奇康布 泰勒·崔德威尔 Chuck Vail 德鲁·沃特斯 布伦特·韦斯纳 Tucker Wells Steven E. Williams

类型: 剧情 传记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 瑞士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8-10-17

片长: 129 分钟 IMDb: tt1175491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我在译言上翻译了,可那个排版太丑,遂决定在这里再发一下。



                从其人以至奚落其人,再从奚落到其人本身


    《W》一剧中,Oliver Stone实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电影人。受到全方位“修理”的布什出现了,而且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Alan Brinkley
    新闻周刊
    2008年10月20日刊于该杂志



    纵观大多数以美国总统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出众的历史,其对真相的关注一直并不充分。从《少年林肯》(1939)到《威尔逊》(1944),自《旭日东升》(1960)至《十月导弹》(1974),还有其他很多,通常都是用来充斥有线电视和录像带的庸俗低劣的货色,这些电影的目的大多要么为了“扬名立万”,要么为了“对外宣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少年林肯》(亨利•方达饰林肯)描绘了一个圣人般的律师,献身于一场为了正义而进行的理想化、难以置信的战争。《威尔逊》则是一部平庸之作,因为在二战余波的大辩论中发挥了作用而囊括五项奥斯卡奖,后来又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淡忘了。《旭日东升》,来自一部百老汇话剧,歌颂了弗兰克林•罗斯福对“小儿麻痹症”的勇敢征服(现实中从来不曾实现的征服),描绘了一则“伟大的美国爱情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现实版是一桩永远也挽回不了的破裂了的婚姻。《十月导弹》并没有表现看起来似乎无法解决的一幢危机背后的十足混乱,而仅仅刻画了一场道德冲突,这场冲突中明智战胜了轻率莽撞。

    Oliver Stone的新作《W》是他第三次考验当代总统,而他期望这次可以与众不同。他的前两部总统题材的电影——《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译注:又名:《谁杀了肯尼迪?》)(1991)和《尼克松》(1995)——是出于对于其青春的迷恋,但是同时也出于他对阴谋论的兴趣,因为有关这两位总统的记忆均受到了阴谋论的侵袭。上周和我聊天时,Stone将《谁杀了肯尼迪?》定义为一部“控诉片”(译注:J'accuse 即英语I accuse(我控诉),是1898年法国著名作家Emile Zola发表在报纸L'aurore上的一封给法国总统的公开信。Zola在信中控诉了法国政府的反犹太主义以及对Alfred Dreyfus的不法监禁。此信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Zola因此被政府以诽谤罪起诉,后为逃避关押而逃往英国,并于1899年回国。后来,J'accuse一词被英语借用,专指对有权势人物的义愤和指控。)——的确如此。该片醉心于某些对肯尼迪遇刺事件最为劲爆而资料最不充分的诠释,指控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Lyndon Johnson(译注:林登•约翰逊,肯尼迪的副总统,在肯尼迪遇刺后提前在空军一号上宣誓为美国第三十六任总统)为了防止肯尼迪结束越战、与古巴达成和解或是成为别人获得领导地位的绊脚石而促成了肯尼迪遇刺事件。

    Stone认为《尼克松》是个“淡定、冬季”片,试图以最大热情去刻画一个不被热爱的男人的孤独和偶尔的绝望。在该片中,Stone对那些有资料加以辅助的阴谋论抱以关注,更对那些并没有多少可信的证据的“秘闻”也加以使用。这两部片子都辅以加以特别诠释的书籍,以展示那些帮助剧本成型的广泛调研。两片也都受到历史学家、以及其他那些对Stone所采用的资料的真实性以及他所乐于使用的阴谋论的合理性有所质疑的人的高度诟病。但是,无论可信与否,Stone致力于通过他的这两部电影对历史作出真实的贡献,正如他所说,“帮助创造出对我们的时代的一种理解”。他坚持其作品遵循的精确性,而很少轻松地以“那不过是一部电影”来作借口搪塞。

    刻画一位在任总统可能是件更为困难的事。通常,大部分此类努力都被后来针对存档档案所作的研究推翻。政治上的激情会影响对事实的解释。Warren G. Harding在1923年逝世时,人们像追悼林肯一样追悼他,可是历史到了今天却将他视为美国最为无能和白痴的总统之一。(译注:沃伦•盖玛利尔•哈定,第26任美国总统,任内因为错误的任命导致腐败,为此在历史上多受非议。)Dwight D Eisenhower被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历史学家斥为感觉迟钝的平庸之辈,但今天他却享有很高的声誉。(译注: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第34任美国总统,连任两届。他任职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安定、繁荣的时期,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但人们总是无法抗拒当下正时兴的对总统和其他领导人的即时评价的诱惑,因此也不必奇怪,电影人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急于加入到这样的大讨论当中来。

    几乎Stone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阴暗和悲观的,这反映出他自己(更多是他这一代人)对于美国政治和权力的幻灭。因此,人们可能有些惊讶的发现,在对George W Bush这个可能是美国历史上受到最多辱骂的总统的描绘中,出现了相对较为乐观和有同情心的画面。Stone声称,该片中几乎一切都基于可靠的研究,所有场景,除了少数梦境,都能够被可靠地加以验证。(一个将他援引的资料加以澄清的网站正在建设中。)Stone当然不是布什的崇拜者。他亦为其执政所寒。他争辩说,布什的政府“让整个世界失望了,并且让世界陷入了危险。。。其傲慢自大无休无止。。。其政策毫无理智。”但是,他同样宣称他发现布什令人惊讶地和略微倔强地自有其可爱之处。Stone说,布什“急躁,小心眼,。。。是个以大欺小的家伙”,但同样也“有吸引力,。。。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也是益友。”

    无论是布什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可以在《W》一片中发现他们可加以抱怨之处。“厌什者”将会对Stone对年轻布什所采取的富有同情心的描绘感到震惊甚或被惹恼——Josh Brolin扮演的布什颇堪信服——布什年轻时挣扎于(有时甚至勇敢地反抗着)他父亲所树立的颇具威胁的榜样。(而在本片中,老布什不断地贬低自己的儿子,有次几乎和他动手。)观众可能既不满于Stone不加批判地甚至带有钦佩地按时间顺序描绘了布什与酗酒所作的斗争以及坂依天主教的过程,也不满于导演将布什1994年的州长竞选活动描绘为有技巧和充满领袖魅力的个人努力(虽然由Karl Rove精心编排而成)。Stone刻画出的布什及其顾问们真诚而理想主义地深信着伊拉克战争的明智,而这也同广泛存在的看法相矛盾,因为更多人相信狂热、欺骗和野心才是这场战争的真实动因。

    而总统正不断缩小的崇拜者团体可能会对本片中描写了布什与法律偶然的几次小刮蹭而怀恨在心。(“你以为你是谁啊,肯尼迪?”——在替小布什收拾他那许多“残局”之一时,老布什轻蔑地问他的儿子。)尽管Stone可能对布什有能力戒酒而表示尊敬,但他却轻蔑地加注说:“酗酒的毛病没了,但鲁莽的毛病没改。”布什和劳拉的关系因为布什有次把车撞向了车库的大门而变得牢固起来,而布什这么做则是因为劳拉对他在他的首次并不成功的国会竞选活动中的一篇软弱无力的竞选演讲进行了批评。某些布什的忠诚粉丝对Stone残酷地描绘了一个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极端脆弱的布什而深感不满,布什在会上努力想去回应某个针对他所犯下的错误的问题,但是他却失败了——结结巴巴,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过了一会他又为自己的不擅言辞而自责。

    在Stone拍摄的梦境场景的某一场中,W在梦中面临了他自己在伊拉克的失败并且再一次面对他父亲的土崩瓦解般的失望。而在电影的最后,Stone也不时地像他当初刻画尼克松一样地去刻画布什:一个沮丧的、孤单的男人,并为自己的不受欢迎而深受折磨。在乔治•W•布什通常给人的印象中,没有什么比他留给人们以平静的自信、对马后炮的抵制和对于重新考虑自己的确信或者决定的不情愿的印象,更为根深蒂固——也更让他的支持者钦佩的了。但是Stone却呈现给我们一个被不安全感所困扰的男人。“我拼了命从地狱的深渊里挣扎出来,就为了好让自己独立自主!”有一次影片里的布什在事情变糟时这样吼道,似乎认为与他为了救赎自己而付出的辛勤工作相比他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不知何故不太公平。

    不管人们支持这个独一无二的双面人的哪一面,他们都可能对Stone把布什发动战争的决定当成幼稚的乐观主义感到不快——他真诚的相信自己是在推进“自由”,是在将中东改造得更好,是在将和平带给世界。片中有一幕是在美国总统办公室的会议上,科林•鲍威尔(译注:第65任美国国务卿,乃布什內阁中的鸽派,强调多边主义和以外交手段解决对外关系,与伊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鹰派强调单边主义和以军事手段解决对外关系截然不同。由于布什常倾向于支持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鹰派,鲍威尔在对外政策上受到极大掣肘,加上与内阁中官员多次意见不合,于2004年12月14日宣布辞去国务卿职务,并即时被总统接受。)为塑造并限制了美国对外政策超过了50年的“遏制原则”,特别是老布什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拒绝侵入伊拉克进行辩护(译注:遏制原则是美国在冷战早期的外交战略,目的是限制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即新兴国家多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欧美。在1991年至2003年间美国对伊拉克采取了遏制原则,即撒达姆•侯赛因在海湾战争后没有被赶下台,但美国仍然通过严厉制裁、联合国武器检查、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驻军、在伊拉克禁飞区巡逻以及定期空袭等手段对伊莱克采取遏制政策。但其后自2000年起上述措施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遏制能力,2003年小布什政府放弃了遏制原则对伊拉克动武。)。W却唐突地甚至有点轻蔑地将遏制原则斥为软弱无力的政策,并且果断地、看起来似乎有点漫不经心地做出了开战的决定。Stone暗示,布什这一举动全部出于其为胜过自己的父亲而付出的努力,但是他同时也暗示总统这么做是出于他自己(对其意义的)深信不疑。“正义与邪恶并存”,电影里的W在战争来临时说,“而正义必胜,但你总得为正义而斗争。”

    Stone强调说他“无意贬低或者伤害这个男人。。。我们决心展示他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而本片的确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布什本人构思了、推动了并且合理化了这场战争,他力排异议,没有简单地对别人的意见加以默许。在一场气氛令人不安的与迪克•切尼(由Richard Dreyfuss出色扮演)的对手戏中,这个像伊阿戈(译注: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认为是“恶魔在人间的化身”。)一般的副总统巴结地在布什面前递上了一份虐囚的授权书,满怀自信地以为布什会毫无异议地签署,哪知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不仅两手空空地离开,还遭到了总统尖锐的质问。在切尼离开时布什还告诉他,将来他们俩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切尼不准说话。在一个近乎病态地神神秘秘的老头与他具有社交性的年轻上司之间这场假想的遭遇战暗示了这两个人之间一种更为复杂和具有竞争性的关系,而不是像人们习惯中想象的那样——布什是个被动的使唤丫头。

    Stone与其他想为他们自己的时代作编年体传记的大多数人一样,也的确就布什做出了一些将来会被推翻的有根据的猜测。但是,《W》一片仍然与以往以总统为题的大多数电影(包括Stone自己的)不同。不论其作为电影之戏剧性特点有多么鲜明,也不论在历史真相的对照之下其对布什的刻画将有怎样的遭遇,本片总的来说是一次诚恳的尝试,试着在为关乎这个任期的几乎所有事情而发生的狂热的大战役的风暴中找出点真相。这里没有阴谋论,没有不着边际的胡猜,没有偏执妄想。Stone的电影不是“圣徒传”,也不是“对外宣传”。它是,颇令人惊讶地,或多或少的公正。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Allan Nevins讲座的历史学教授。)

       URL:
  2. 09年初世界被两只鞋扰的热热闹闹...一只把土耳其某特产鞋炒的红红火火,另一只made in china,据说是adidas,是不是又要有什么抵制事件了....看看两位当事人的反应,一位在事发之后说"我不会就此感到烦扰.这就像是你去参加一个政治集会,有人会向你喊叫.这是获得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当有记者就此提问时他说"闪躲是我的强项,我想你们也发现了这点,包括你们的提问也是这样."记者们纷纷称赞其身手矫健,布什则得意地说"你们才让我担心,真怕你们会吓得心脏麻痹".另一位在事发之后很沉着,很冷静,一向温文尔雅,有勇有谋的温总理还是生气了"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请让我讲下去."当时真捏了一把冷汗,怕总理先生会急中生智再来手拿手的古诗...一个是被所有人称为史上最蠢的美国总统,另一位是我们杰出的总理..你喜欢谁的处理方法?

    这个电影就是这位传说中最蠢总统George W. Bush的传记电影,哎,别忘了,他为什么能当上总统,不还是你们选上的吗?..一般的传记电影都是在当事人去世之后才会出现,可是奥利弗斯通导演这次貌似是枯竭了,在一部温吞的世贸大楼之后,回归老本行,为总统立传(本片上映时,布什还没有卸任),为一位在世,而且还在位的总统立传,真是惊为天人..

    这样一部电影当然杜撰为大多数,但是导演在拍片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把小布什在耶鲁时打架斗殴的事件都翻出来了,演员选择也严格按长相口音等甄选,奥利弗斯通这次没有像对肯尼迪和尼克松那样增加许多自己的观点,只是客观的在镜头前讲述小布什从上耶鲁到伊拉克战争失利这30年的故事,没有一点贬低,或赞美,只是让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好莱坞大愤青华丽转型,实属不易.

    影片很轻松,两条线,一条是已经是总统的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表现,另一条线就是成为耶鲁学生到德州州长的心路历程.经过两个小时的观影,我们可以惊人的发现,现在的金融危机,现在混乱不堪的伊拉克,阿富汗,都是因为小布什和老布什赌气所致,一对父子的恩怨导致如今混乱的世界..

    为什么一个这么蠢的人当8年的美国总统?布什参选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些就是奥利弗斯通拍这部电影的重点,他想让大家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这八年让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在电影里,小布什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证明他的父亲老布什是错的.小布什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这是他最大的梦想,但是他却不会打棒球..年轻时不务正业,没有一项能干的下去的工作,无所事事,老布什对他很失望,老布什始终最喜欢他的哥哥,杰恩,耶鲁优秀毕业生,而布什..只是勉强毕业而已..活在父亲每天的轻视与不屑,还有一个优秀的哥哥,没有人重视他,布什只为了证明老布什的错开始从政,靠一个人的力量竞选州长成功,最后当选两届美国总统,当然伴随他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棒球梦..

    小布什的扮演者乔什布罗林在化妆部门的鬼斧神工之下,完整的刻画了一位在世的美国总统..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势,惟妙惟肖.我觉得这30年间样子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还是值得信服的.表演很棒的有劳拉的扮演着,还有高级顾问,副总统切尼.赖斯扮的好不像啊..一直出镜但是却始终没说几句话,还有鲍威尔的演技也很怪,说实在的就是不像.

    音乐很古老,却很好听,都是50,60年代的乡村音乐,很动听,等着下个原声来听.我讨厌这个片子的剪辑,虽说两条线的处理很正常,但是在这部里面,很不讨巧,怪怪的..这部片子很娱乐,但是可能没有许多人期待的选举内幕之类的爆料,但是看美国总统在银幕上上蹦下跳本身也就很有观赏性了..值得一看的..

    呃,章小蕙有出场,在结尾的时候,以记者的身份问布什了一个问题

    Asian Journalist: Mr.President,What place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in history?
    Gorge W.Bush:History?In history,we'll all be dead.
    是一个不错的笑点,不过这个问题结束之后布什却遭遇了令他尴尬的一个问题.
    另一点就是阿娇的戏份被删掉啦,其实本来也就几秒而已..国内媒体总拿这炒作挺没趣的..

    想起一个故事,记得有一次,布什回访母校耶鲁大学,应邀在一毕业典礼上演讲,他说"我当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只听见台下一个很高的声音接到"barely!"(几乎没能的意思),全场顿时很不给面子地一阵哄笑.但是布什也没有怯场,用下面几句话,博得了掌声"我要对今天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同学们说:干得漂亮,而那些比较差的,唉,你们也不要气馁,你们也可以某一天成为总统.但是,可以告诉你们,毕业了同毕不了业差得可大啦,那样只能当副总统."这是因为当时副总统切尼是耶鲁的肄业生,于是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现在小奥上台了,布什离开白宫,无论他8年来为世界留下了什么,你会不会回念这样的轶事?..
  3. 《W.》(汉译片名《小布什传》)是美国大牌导演奥利弗·斯通第三部关于总统的电影。与1991年《JFK刺杀肯尼迪》和1995年《Nixon尼克松》的严肃认真不同,这部关于刚刚卸任的布什总统的传记电影更带有一些喜剧色彩。当然,斯通完成这部电影的时候,布什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正牌总统。

    美国人是有一点娱乐精神的,甚至连总统都可以拿过来奚落、调侃一下,——当然,被娱乐化也是公众人物逃脱不了的宿命。不涮你涮谁?幸好幸好,这是在美国,如果这类题材放在我们这边,按斯通的拍法,估计不仅过不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关,甚至连剧本都通不过“重大题材”的审查。

    当然,美国总统是美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美国人民的一种选择,因此,他不得不也不能不忍受美国人民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是嬉笑怒骂,——就算砸你几个臭鸡蛋或者烂西红柿你也得受着,甚至包括被伊拉克人民掷鞋。也正因为如此,布什这样的人才能当上美国总统,而且连任两届。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这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还真的是敢做敢当,有点儿德州牛仔的意思。布什已经卸任,他的功过是非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论褒贬,最终历史都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还是那句老话,让时间去说话吧。现时的评价只是急就章,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布什在任时的所作所为,或许评价会更公正公平一些,毕竟作为美国总统,他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图和作为都可以理解,——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牛逼哄哄、在当今的世界上拥有话事权呢?何况人家布什领导的那个国家叫做美利坚。

    依我看,布什这个总统当得有点儿生不逢时,——上任不久就遭逢911,然后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至今都没完没了的战争,临到卸任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说老实话,我都替他累。虽然很多人不以布什为然,但我觉得这八年的总统生涯他能挺下来就不易,更何况人家布什同志似乎还活得有滋有味,该养狗养狗,该挤眉弄眼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也过来了。

    斯通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奚落调侃,但其中却不乏诚恳和同情。与描写肯尼迪和尼克松时的悲观和阴暗不同,这部小布什的传纪片相对明朗、欢快了许多。影片的重头戏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其一生的重要片断穿插其中,包括他年轻时酗酒、荒唐、不成器,以及戒酒与皈依卫理公会的“改过自新”,同时,从斯通的角度揭示了他与父亲老布什总统、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夫人劳拉等人之间关系。应当承认,影片中布什的形象是较为丰满、立体的,这可以让远离美国的我们对布什有一些新的理解。

    按斯通的说法,影片中除了少数梦境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有可靠的事实和资料依据,都基于对布什的详细研究。虽然斯通并非布什的支持者,但在奚落和调侃中还是有一些同情,——譬如,影片中把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归结于布什及其幕僚对自由和和平的真诚渴望与理想主义,而非人们广泛认为的基于野心和欺骗;又譬如,对布什与父亲老布什关系的描写,我们从中既看到一个成功的父亲给年轻的布什带来的压力和阴影,也看到了他试图超越甚至不惜反抗父亲的努力。从影片中,你还可以看出,那个以自信甚至自负、强硬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布什,似乎始终都被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布什其实更像一个“人”而非Mr.President,当你看到他在媒体的镜头面前挤眉弄眼扮鬼脸儿,看到他混不吝地跟人勾肩搭背套近乎,你会感到这不是Mr.President而是胡同里的三叔二大爷。斯通的这部电影加深了这种印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布什其实非常平民化,甚至有些粗俗,而这也恰恰拉近了布什以一般民众之间的距离,虽然中间隔着防弹玻璃和特勤处的大群保镖。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年轻的布什身穿运动夹克站在空无一人、阳光灿烂的棒球场上,面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高高举起双臂,此时,画外音是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布什出场和群众的欢呼声;结尾,布什悠闲地坐在沙发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甜甜圈一边逗弄着他的爱犬一边看电视中的棒球比赛直播,电视里击球手击出球来,镜头立刻切换到棒球场上,仍然空无一人,只是阳光不再,夜里的球场灯光明晃刺眼,西装革履的布什带着棒球手套,眼盯着棒球飞来的方向,快速地倒退奔跑准备接球,然而,球却消失在天空里,再也没有落下来,此时,已经退到场地边缘的布什一脸茫然,他先是仰望无尽的夜空,然后平视镜头,镜头迅速地推向他的眼睛,那双蓝眼睛里满是迷惑不解,充满彷徨茫然。此时无声,数秒钟过后,轻快地歌声响起,“The End”,白字黑屏。好吗?好,奥利弗·斯通不愧是奥利弗·斯通。

    而此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那尚存有布什屁股余温的椅子上的,是一个叫做奥巴马的黑人。他正领导着这个伟大国家,面对布什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他嘴上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但心里可能也是一片彷徨茫然。Change,说说容易做着难。
  4. 那个“The End”的字样摆上黑屏的时候观众一时还反应不过来。片刻之后电影院里面有人振臂高呼了一声“Obama!” 集体鼓掌,起立退场。

    一直认为Oliver Stone是一个人杰,这个片子的结尾应该在我看过的所有片子里面排名前十。在那一刻,我为布什感到彷徨,我为他感到心碎。而那个垒球为什么就消失在苍穹天际再也不掉下来?为什么找不到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战争胜利了却会被反噬?为什么一片苦心却换来嘲讽,刁难,与公愤?

    关于讽刺,Michael Moore的是尖酸,而在Oliver Stone手下则是浑厚,浑厚得一切情有可原。我不恨他,真的不再恨他了,虽然几个小时前我才跟朋友说起小布什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操蛋的总统,他上任的这八年搞砸的事情太多,连马上下台前都要逼急经济危机一把,责无旁贷。

    其实人家也不坏,不就是笨了点么?人一蠢那叫憨厚可爱,凭什么上任的时候你们要拿鸡蛋砸我?凭什么我在下台前你们还要拍一部片子讽刺我?我刚刚一直在想布什今天有没有来看这个首映。他会不会回家躲在劳拉的被子里面哭。

    我万分感慨的是媒体自由的突飞猛进。以前大片子都只敢拍死人,现在不仅仅拍活人,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他骂一顿。而这个片子居然不会被禁,这个导演居然不会被抓——什么时候,中国才能也有这样的君子风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