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星星同学会 星星同學會(2009)

简介:

    叱咜影視及廣播界的超級名嘴吳君如,從喜劇演員至今榮陞為母親大人,她在娛樂圈成長的心路歷程無人可比,她的笑聲依然燦爛明媚,她的美麗依然花枝招展,她再度黃金空降TVB夥拍電視城猛男錢嘉樂,攜手擦亮一個論盡娛樂圈秘聞的爆笑Talk Show,齊齊向娛樂圈火鑽級大明星及樂壇天王天后級巨星延開尊席,圍圍坐說笑人生,翹翹腿開懷暢飲,道盡娛樂圈台前幕後你最想知的熱辣話題,以痛快絕核的角度探討藝人背後鮮為人知的一面。

演员:



影评:

  1. 导演、制片上来这节目总要被问的问题,就是某某大牌收你们多少片酬。

    星爷第一次拍92家有喜事,800,第二次97年就1500 。 刘德华梁朝伟在无间道一共拿2000 。 诸如此类。 这还属于八卦,尚算正常,观众肯定也好奇。

    但他们会问出:“一部片的成本,一两个人的片酬占了大部分,你们觉得会不会过高呢?你们会不会觉得不合理呢?”就未免显得小肚鸡肠、小农心态了。 价格是市场决定,你嫌别人价格谈的太高,未免有点太马克思了。 而且领头羊片酬高,对其他成员不一定是坏事,或许可以带领整个行业的行情。或者这么说,人家周星驰要不是拿1500万,哪有你吴君如拿400万的份?

    不过牵扯到经济数字,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黄百鸣提到,一起搭档的石天、麦加,在90年代初就机智的预判电影市场即将没落,黄金时代会过去,并逐步退出。黄百鸣看起来还后悔不已,说明他自己事后也确认了电影确实不再是好行业——只能靠压榨甄子丹、古天乐等捞点了。

    电影的黄金时代是逝去了,但演员的钻石时代来了。就如前文所述,有市场价值的演员。 周星驰拿1500万片酬,但你还得知道他花了多少时间。按照黄百鸣的说法,也就15天左右。换句话说,日赚百万,换算到年,就是好几个亿了。这在90年代算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级别的收入。何况这个过程是不辛苦的,据说NG都不多。 那个年代,高水平演员的捞金能力已经进化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实我得指出,这两个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同一个事实的两个面向。 恰恰是因为演员的身价涨了,导致电影的制作成本增加,而香港的电影票房却逐年下滑,两相轧差,拍电影当然越来越难赚大钱。 这才是香港电影在90年代后遇到的困境所在。仿如日本经济失落的三十年,香港电影在最辉煌过后,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低潮期。

    如果要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我觉得恰是因为当时太过注重演员的个人魅力和流量价值,有点类似如今的流量经济,香港当年也是的。 一部卖座的电影,是不是一定要有大明星呢?当然不是。比如好莱坞的经典例子就多不胜数,电锯惊魂、蝴蝶效应等小成本制作换来大效果的例子街知巷闻。电影的剧本、拍摄手法,可能会是更有经济效益的因素。 但香港电影圈当时显然没能看透这一层,在明星漩涡中泥足深陷,走不出来。

    最后把话说回来。 事后看,毫无疑问,演员算是性价比蛮高的职业。就不用说周星驰,吴君如也有几百万的片酬。 基本上,你只要努力,收入不仅止是理想,甚至是过分的多了。很多成功演员也没有太好太深厚的背景。就是拼命拍、多动脑,声望财富就来了。 假如我们处在那个时代的香港,会不会选择演员这个行业呢? 我认为,依旧很难。 一是信息壁垒。毕竟这些真实的收入数字,我们也是事后诸葛,当年普通民众估计接收不到。 二是前期投入。虽说成功后风光无限,但一开始那段默默无闻的新人时间还是比较难熬的。等到人家功成名就,你又会发现他已经是作品等身,这层深厚的积累已经是天渊之别。 三是思维痼疾。在华人社会,演艺行业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始终上不了台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星在接受采访时,都坦承自己小时候家境比较一般,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这个社会中,一般是学无所成、进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好行业时,父母才会放心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演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