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丽城 شهر زیبا(2004)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展示了层层递进的法哈蒂式困境。
    故事缘起于两年前的一起杀人事件。阿克巴爱上阿卜哈桑的女儿马里赫,可马里赫却要嫁做他人妻。阿克巴杀死马里赫后企图自杀未遂,被阿卜哈桑提起诉讼后关进了监狱,不日将被处决。两年来,阿克巴的姐姐费鲁泽一直在祈求阿卜哈桑能够原谅弟弟并取消诉讼还弟弟自由,可阿卜哈桑无动于衷,非要用阿克巴的血偿还女儿的血。阿克巴的狱友阿拉申请出狱去请求阿卜哈桑原谅阿克巴以挽回阿克巴的生命。法哈蒂式的困境就在阿拉、费鲁泽与阿卜哈桑之间、阿卜哈桑与家人之间、阿拉与费鲁泽之间层层递进,生发开来。
    第一重困境:原谅与处决
    求得阿卜哈桑的原谅是费鲁泽两年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阿拉此行的目的,可是阿卜哈桑一意孤行,执意要让阿克巴得到处决。此时困境站在阿拉和费鲁泽一边,不过他们并不放弃寻求解决困境之道,直到阿卜哈桑终于同意原谅阿克巴。
    第二重困境:钱从哪儿来
    阿卜哈桑坚决要让阿克巴受到处决,可按照伊朗法律,阿卜哈桑需支付一笔血偿费后阿克巴才会受到处决,但阿卜哈桑拿不出这笔钱,就此陷入困境。阿卜哈桑的解决之道是把房子卖掉筹钱,可最终却被妻子破坏,卖房筹钱计划失败。当阿卜哈桑刚陷入钱从哪儿来的困境,妻子就私底下找阿拉寻求求解:阿拉和费鲁泽出一笔钱,她则求清真寺的阿訇来说服丈夫原谅阿克巴。
    第三重困境:复仇法与怜悯之心
    在清真寺修行的阿訇用《可兰经》中的话告诫阿卜哈桑,真主教导我们一直要怀有一颗怜悯的心,实则是在让阿卜哈桑宽恕阿克巴。但阿卜哈桑在《可兰经》中也找到了复仇的言语。在伊斯兰教中,《可兰经》是唯一的经典,里面的话语信徒们都要相信。阿訇因此无法说服阿卜哈桑。
    第四重困境:钱用在何处
    阿卜哈桑现任妻子有一个残疾的女儿,行走较为困难,但医生认为手术可以治愈,只是拖得越晚治愈的概率越小。妻子和阿卜哈桑起了矛盾。妻子认为钱应该用来治愈女儿而不是用来支付血偿费。阿卜哈桑在得知妻子背后捣鬼导致卖房计划流产竟然怒对母女。母女伤心离开家去她的哥哥家。在离开时,阿卜哈桑的妻子对阿拉说:“我们马上就要摆脱困境了。”可事实是困境依旧。
    第五重困境:萌发的爱情与交易的婚姻
    阿拉与费鲁泽的短暂相处中擦出了爱的火花。费鲁泽与贩毒的丈夫早就离婚可依然住在一起,直到阿拉走进她的世界让她感觉到一点爱。阿卜哈桑的妻子在哥哥的指点下打算与费鲁泽进行一个交易:如果交不出钱,就让费鲁泽劝说阿拉取她的残疾的女儿。为此费鲁泽陷入了困境。一边是弟弟,一边是萌发的爱情,她不知道如何取舍。当阿拉知道这一交易以后,曾回监狱向一个狱警寻求意见。狱警说:“如果我是你,我就选择忘记阿克巴的姐姐。”当然他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做出了这个选择。但是阿拉显然无法忘记费鲁泽。最后他来到她的家,拍打着蓝色大门,敲击声持续着,可费鲁泽始终不开门,伤心地点上一根烟。阿拉无奈离开,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影片结束。
    最后,阿克巴恢复自由了吗?抑或遭到了处决?我们不知道。
    这就是法哈蒂式的困境,法哈蒂不会特意去强调善与恶的对立,看似每个人都有要去这么做的充分理由,而每个人要去这么做的行为相互制约而导致冲突而让人陷入困境。一旦一方妥协,本以为困境解决了,结果新的困境又再次出现。正是这种层层递进的困境带动着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2.  

    1.故事的发生设置一个肇启点——适时爆破

    2.故事的展现依靠第三者
        ①这一人物做旁观者,展开人物、情节(不作介入);
        ②这一人物参与进叙事,作为故事一份子展示同时也被展示;
        ③以上两点同时存在。

    3.故事的发展依赖人物的抉择
      ①人物陷于两难处境:内因(对自己有利)与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②人物在抉择前——心理动机刻画、丰满人物形象;
      ③人物在抉择后——决定是故事发展的动力。

    4.故事的结尾永远暧昧不明——留人余思

    故法哈蒂电影两大法宝:叙事与人物。
      
  3. 法律、习俗与宗教、人伦的冲突在本片中冲突达到顶峰时戛然而止,没有告知观众结局,但也引人深思。

    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轻妻子与高龄丈夫

    A'la在找到Firoozeh时,导演没有直接安排人物登场,而是让他与Firoozeh家周围的小卖部老板会面,通过两人的吵闹不留痕迹的说明老头与Firoozeh的关系,以及那个傻乎乎小孩的身份。

    这种剧情安排点明了Akbar家庭的处境,他们是没有钱支付血债的。唯一的姐姐年轻时已嫁做人妇并育有一子,靠自己的工厂工作养家糊口,并且替老头藏毒。所以后来看到她与Ala的感情升温,还让我担心了一把两人的命运。不过在说清二人离婚后,两人之间举动还确实甜了我一把。

    二、血债钱偿中的男女不平等

    法律中用钱来买死刑犯的生命提前预支就已经很令人匪夷所思了,男女的血钱不等则更说明了法律在宗教观念影响下的世俗化。法律应当去维护一种理性正义还是入乡随俗“做宗教习俗的洗脚婢”呢?

    三、新老家庭的选择

    Rahmati 在把钱用来催促死刑和救治女儿的抉择中选择了前者。在给予亲人以新生命的希望和被仇恨的蒙蔽内心中选择了后者;可以说是 Rahmati 对前妻的痴情,亦或是对女儿的深深疼爱。可是这种爱是错位的,在他决定将女儿嫁给他人而不过本人意愿的时候,就变成了父系权威的自我陶醉。他的反省和悔罪在后来也成为了现有家庭的新一轮戕害。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甘地

    四、自我情感牺牲与友人生命垂危

    这应当是最后结尾的最大悬念,在一个利他主义的基调下,如果牵涉了自己,他该如何选择?

  4. 【美麗城的孩子】由少年監獄的一場小騷動揭開序幕。Akbar 在十六歲那年,因殺害女友而被判死刑,但由於他未滿十八歲,故先關進少年監獄囚禁。電影伊始,剛好是他十八歲的生辰,少年監獄正要把他移送到成人監獄,排期接受絞刑。Akbar 在獄中的好友 A'la,為了要拯救 Akbar 的性命,央求少年監獄的人員讓他提早出獄,到被害人家屬那兒求情,免 Akbar 一死。A'la 出獄後,去找 Akbar 的姐姐,一起到被害人家屬那兒說項;這短暫的相聚,燃起了二人之間愛情的火苗,無奈好事多磨,為了要救 Akbar,二人被迫要作出犧牲......

    這齣電影讓觀眾一窺伊朗的法律制度,當中最耐人尋味的,要數 blood money 這個概念。中國人說血債血償,但伊朗人卻容許血債錢償。根據伊斯蘭傳統,謀殺案中的殺人犯,可透過支付 blood money 給受害人一方的家屬,以免除死刑或坐牢等懲罰,這跟西方庭外和解的模式相似。除了殺人,傷人案的罪犯也可利用 blood money 了事;而犯人所須支付的金額,會按受害人的性別、宗教信仰,以及所傷到的部位而不同,例如女死者的金額,只是男死者的一半。因此在【美麗城的孩子】中,Akbar 女友的父親才會說不公平,因為他死了女兒所換來的錢,還不夠他支付給 Akbar 家屬的 blood money (他打算付錢,讓 Akbar 的死刑提早執行)。

    (劇透) 可能因為是十年前的作品,所以故事中的那些感情瓜葛,看得栗頗為不耐煩。都甚麼年代了,還有人會出賣自己去養活吸毒丈夫?還有誰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去拯救朋友的性命?這些陳腐的道德難題,完全引發不起栗的共鳴。不過,故事中人的遺憾與掙扎,還是極具感染力的。

    原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