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在这世界的角落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

在这世界的角落 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

又名: 谢谢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港) / 谢谢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 / 在这世界的一隅 / 这个世界的角落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导演: 片渊须直

编剧: 片渊须直 河野史代

主演: 能年玲奈 细谷佳正 尾身美词 稻叶菜月 牛山茂 新谷真弓 小野大辅 岩井七世 潘惠美 京田尚子 涩谷天外 小山刚志 津田真澄

类型: 剧情 动画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24(中国大陆) 2016-11-12(日本)

片长: 129分钟 IMDb: tt4769824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小铃(能年玲奈 配音)是一个整日里慢慢腾腾迷迷糊糊的姑娘,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眼看着到了嫁人的年纪,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铃来到了吴市,嫁给了名为北条周作(细谷佳正 配音)的男子,成为了北条家的媳妇。

演员:



影评:

  1.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苦痛么?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2. 个人来说,初到异国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人也在普通的生活着嘛。

    买菜做饭,上班下班,排队去听说很好吃的店,商店大甩卖的时候不知道需要些什么不过总之先去瞧一瞧。这些与自己的日常密切联系的小事,意外的能够带来极大的共鸣。因为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如此。

    在这世界的角落也一样,通过描写银幕前观众们的前人,或者观众本身(但是战争经验者是越来越少了)所亲身经历的战时生活,让几乎每一个走进影院的人的人都受到了震撼。电影本身没有多少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基本只是记录了主人公在战争中的生活,之所以打动人心,原因大概就在于生活本身了。

    电影主要的情节都集中在女主すず(汉字写作鈴)嫁到吴军港的北条家之后的生活。彼时已经是1944年2月,二战只剩最后一年半。除开国军在稍后的豫湘桂会战中一溃千里以外,各条战线上轴心国方面都已经败象渐浓。日本在上一年年末已经发动学徒出阵,大学与高等学校的文科生们也需要上战场了。不过毕竟文科生实战不行,人又少,起到的作用不大。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依然是四处转进,失去塞班岛以后,1944年11月开始东京也开始被B29定期问候。不过当时还是高空轰炸,一般人大概只能看到飞机云,看不到问候者本身。

    这种情况下,女主的生活自然有诸多困难,不过因为是军属(丈夫是军事法庭的文职军官,公公是海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又在海军一家独大的吴,配给制下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至少是饿不死的程度。因此女主一家的衣食住行,大约可以看作当时日本中产的一般生活。

    穿着方面,北条家的男人们基本上是公家发的制服。女子(主要是女主和她大姑)的衣服较为特别,是一种叫做モンペ的衣服。基本上和裤子差不多,方便行动,之前主要是农村妇女干农活的时候穿,战争进行到末期,出于防空,以及宣传妇女为战争出力等等因素,半强制的要求妇女都穿成这样了。

    穿着モンペ的苍龙,来源https://twitter.com/HyoujyuIssei/status/451230118367600640/photo/1

    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女主将原来的和服修改成这种样式的情节。说实话这打扮不怎么好看(当然苍龙是好看的),但是战争末期,就连给海军士兵们消遣的杂志“战线文库”里所揭载的女星照片,也大部分都变成了这种穿着,毕竟要准备决战嘛。

    女主一家虽然能够得到配给的粮食,但是依然是不够的。调味品当中,砂糖的配给完全停止,还得去黑市采购。其他的酱油和盐之类的也不足,当时日本有所谓“代用酱油”,做法为用盐水加海带,海藻之类的东西一起煮,再加炒过的大豆煮,然后混上配给的一点点真酱油。不过估计最终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是酱油的,还是加进去的那一点点真酱油......战时的大米自然也是不足的,怎么让人吃一点点米饭就饱,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推广了不少“增量煮饭法”。女主有一次煮的“楠公饭”,便是一例。先把糙米炒一炒,然后加上大量的水,密封加热一晚,就会得到膨大了的米饭,相传是楠木正成所创。这种做法下,据说成品的体积增加量只比粥少一点,而且还是固体能让人感觉更容易饱一些。不过增加的都是水,其实只是精神胜利法罢了。女主的奇怪食谱,倒也不是她自创,而是当时的妇女杂志“主婦之友”、“婦人倶楽部”之类的刊登教导全国妇女学习的。顺便一提主妇之友的出版社在战后初期还因为煽动战争被要求从日本出版社协会除名过。战后一段时间内左派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战时的主妇之友,这也是モンペ姿の婦人无误

    居住方面,北条家还是挺幸运的。家里的房子因为在山上,为了防火搞建筑物疏开的时候也没有被拆掉。当然B29地毯式轰炸扔燃烧弹的时候,一点点的防火带也没有用,吴的大片房屋还是烧没了。为了防空,每家每户都要求挖防空壕。灯火也需要管制,终战以后女主的婆婆拿出了一部分白米准备吃顿好的,公公就把罩着灯的布取掉了,吃顿正常的饭不容易,好好看看才是。

    至于出行,当时汽油短缺,出门坐公交都是烧木炭的,叫“木炭バス”。女主嫁去吴的时候,画面里出现过这个。据说现在北朝鲜还有......

    电影末尾,广岛原爆之后没有多久,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了。女主在听到玉音放送,得知日本战败以后,突然放声痛哭。印象中之前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都没有掉过眼泪,这时的情绪崩溃初看有点奇怪。不过稍微一想便能明白,在那些女主绝对见不到真人的大人物的号召下,她吃杂草当蔬菜,煮可笑的增量饭,不时就要从梦中惊醒收拾细软钻进防空洞,失去了广岛的亲人,可爱的表妹(丈夫姐姐的孩子,实际上应该是侄女,写的时候没有搞清楚辈份w),还有自己的右手。而现在,最大的大人物说“萬世ノ爲ニ太平ヲ開カムト欲ス”,不打了,我们太平吧。然后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哦,原来不打仗也是可以的,原来和平是如此简单的。仅仅一番话的功夫,就使得女主之前所有的忍耐,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苦痛,全都失去了意义。大人物如果早点这么说呢,若是早10天,广岛的家人就得救了,早一个月,侄女就得救了啊。但是直到终战前一天的8月14日,东京朝日新闻的头版依然充斥着海军的胜利,“勇猛”的反击之类的新闻。仅仅一天的时间,巨大而突然的转变一下子击垮了女主一直拼了命去绷紧的神经,让她第一次因为战争而掉下了眼泪。

    依旧在宣传战争的报纸,下面还有谴责原子弹,以及相关防护的内容

    仅仅一天之后,战争突然结束了

    但是一般人在这些决定历史的日子里,除了默然接受,继续生活,别无他法。想到自己在大连图书馆查阅大连上世纪2,30年代报纸的时候。1932年3月前后的报纸上,对于当时上海的中日武装冲突,原本对中国军队的称呼是国军,从3月5号开始,称呼改为中国军。到了次日,报纸的日期也由民国纪年,改成了“大同元年”。因为这个月1号,伪满成立了。反射弧慢了4,5天的编辑,他当时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无可奈何的无力之感,想必是不少的。那些影响世界的日子,就像历史书里的一页纸,似乎翻过去了就立刻变换了天地,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一般人来说,那都是生活的延续而已。终战前一天的剩饭,终战以后也一样要吃下去。

    历史的车轮,不由我们一般人控制,好好生活,碾过来的时候能躲则躲,躲不了躺平了挨碾,反正历史意外的还挺柔软易变的,只要挨过去了,一般不影响继续生活。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大概就在于反映了战争中那些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会挨碾的人的生活。而反观国内关于这一悲惨时期的影视剧,就往往没有生活,只有一些绝不会被区区历史车轮碾压的人,所表演的虚妄的奇怪高潮。那种产物,也自然没法打动众多的观众了。

    一遍电影之后的杂感,若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补记:

    这部电影果然没法让很多人静静坐下欣赏呢。剧中争议最多的,恐怕是听到玉音放送后女主的表现。

    评论中很令我在意的一条:

    “其实很简单 不说屈服于暴力就行…这句话最恶心,也轮不到日本人来说。她说这话的意思感觉就像美国侵略日本似的。"

    而且我发现不止这条评论,在其他的地方也常常见到有人拿着这句台词,表示这是电影没有一点反思精神的体现。嘛....单纯就这句台词来说,是说日本屈服在了美国的暴力下,其实也没有错。不用战争暴力让敌人屈服,那用什么?用爱吗?就事实层面来说,这句话单拎出来讲也没什么错误。

    但是实际上这句话是不能单独拿出来批判的,因为这句台词有前后文,不一起看就没法理解其本意。

    以下是女主跑出去以后独白的全文。

    「飛び去ってゆく、うちらのこれまでが。それでいいと思って来たものが、だから、がまんしようと思って来た、その理由が。ああ、海の向こうから来たお米、大豆、そんなもんで出来とるんじゃなぁ、うちは。じゃけえ暴力にも屈せんとならんのかね。ああ、何も考えん、ボーっとしたうちのまま死にたかったなぁ。」

    翻译的话,相信看过电影的也就看过字幕了,我就不献丑了。这里就其中最重要的“所以才屈服于暴力啊”,即“じゃけえ暴力にも屈せんとならんのかね”这句台词做一说明。

    这句台词之前的那一句“ああ、海の向こうから来たお米、大豆、そんなもんで出来とるんじゃなぁ、うちは。”,意思是女主意识到自己是吃着从海对面运来的米和大豆来维生的。而这个海对面是哪里?电影里很明确的告诉观众了。

    太极旗,准确的说在当时是所谓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旗帜

    女主在战败以后,看到韩国裔的人家中挂起的太极旗,意识到了在战争中,自己其实是依靠着殖民地的粮食才活下来的,然后发出感叹“所以才屈服于暴力”,最后说“ああ、何も考えん、ボーっとしたうちのまま死にたかったなぁ”,意即真希望什么自己都不懂,脑袋空空的死了算了。

    这里的“暴力”,一方面可以指女主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以及日本所遭受的战祸。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日本在过往,特别是战争中对于遭受侵略与征服的地区所施加的“暴力”。而这些“暴力”,都是国家的对外侵略和掠夺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女主在天皇宣布投降,日本战败之后,通过曾经被压迫的殖民地的独立标志,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对外进行了侵略与掠夺,取得了“海对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直到战败为止的巨量的暴力才会降临。

    所以这一段,恰恰可以说是被批判没有反思战争的这部电影,反思最深刻的地方,却被说成“最恶心”,啼笑皆非。

    至于那些指责民众为战争出力,进而控诉民众的战争责任,甚至进一步得出“无冤魂”论的人。大可设想一下,以您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而言,在本国与他国爆发全面战争之时可以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多少贡献。反对战争的日共30年代就几乎全进了监狱,没转向的直到45年还关着呢。学徒出阵征兵都征到帝国大学的文科学生头上了,那些社会精英能怎么办?还不是只能乖乖去战场。女主就一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老百姓,你是希望她策动丈夫破坏镇守府设施啊,还是要让她揭起反日帝大旗上古鹰山打游击?近代化国家对于社会资源的控制是极其精密的,特别是战争动员期间。我们对于国家而言,都是人力资源而已。国家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谁也逃不了。明明知道自己不是能进防核弹地下指挥所的命,却对和自己差不多阶层的人如此苛责,未免令人有些难以理解。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知道如果爆发战争,自己恐怕也只能和剧中的一般人一样艰难求生。毕竟到了全面战争之时,大多数一般人还是会以一种公平的概率来共同挨炸弹,来被国家所“使用”。为了在有生之年不必有这样的顾虑,从银幕上了解到战争之苦痛的人,我觉得越多越好。

    最后以官方口径来作结吧: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曾经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造成很大的祸害。中国人民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广大的日本人民同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严格区分开来,对日本人民遭受的战争祸害怀着深厚的同情。 ”——《人民日报》1972年9月30日

  3. 当然,出于我的个人立场,只选了差评。日语很差,翻译得不好还请谅解。

    1.偷袭珍珠港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偷袭成功后市民排成长队提灯欢庆。这不是灾难,这是报应;

    2.主妇形象的描绘是一派胡言。主妇(包括儿童)在战争后期根据国家总动员法,都是战斗单位。她们进行着有组织的竹枪训练,还收集燃料支援战争;

    3.日本对敌国所作的恶比这残酷百万倍;

    4. “平民被迫卷入战争”这种电影基调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战争)给这个世界的灾难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就是从吴市的市民开始的。

    5.日本的民众明明对南京陷落欢欣鼓舞,这个虚构的剧本简直让我眼瞎。电影旬报史上最大的污点,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犯罪也不过分;

    7.本片中的丈夫(周作)工作的地方参与了慰安妇的管理;

    8.这部电影忘记了日本曾在中国重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

    9.忘记日本的侵略历史,厚颜无耻地只描绘受害者。对于称赞这部电影的无知者,我感觉历史正被渐渐遗忘。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原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如图,大家可自行感受:

    来源:雅虎电影(日本)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想说的。既然女主能喊出“我还能继续战斗”“不要向暴力屈服”这种话,我除了“战你妈X”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两年前的评论到现在已经挤到词条首页了,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最近看到一篇来自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二战时期日本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兴趣的不妨参考:

  4.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这是28年之后,动画片再一次拿下旬报最佳。(上一次获奖者是1988年宫崎骏的《龙猫》)

    我是在挪威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观看的《在这世界的角落》。

    它既不是来自独立动画三杰(譬如去年闯入中日主流观众视野的新海诚)。

    也不是来自年老告退但又刊发了复出声明的宫崎骏(连年票房口碑保障的吉卜力工作室)。

    导演片渊须直,听过这个名字的,应该不多。他曾与宫崎骏、高畑勋等大师共事,圈内小有名气。

    就片渊自己来看,《在这世界的角落》是一个脑洞大开,想象力丰富,观众最终能与创作者一同抵达战争年代的日常故事,在感知现在的基础上去反省真实,超越时空。

    电影以绘画/动画的双重形式,将一段往日时光和战争的关键几幕呈现,不断合成一个新的世界。

    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投入或拥抱战争的狂热,更没有后来者的反战意识和三观觉悟,她就是一个安于生活,有点文艺爱好的家庭妇女,然而,她在最后却不可思议地冒出来勇气,宣泄般地喊着:战争怎么可以就这样结束了。

    是啊,这该死的战争。

    讨论电影所采取的全新表现方式之前,我清楚知道,《在这世界的角落》是在哪一刻击中了自己。

    这本是一部过于沉重的电影,导演却有意识把它拍得轻盈,剔透,有如全知视角,神游九天之外。

    二战前,入城的少女,置身于文明现代化的广岛街市,耳目一新,感官全开。突然,她却陷入了不可抑止的伤怀感触中。

    抬头看天之际,电影突然插入一曲清唱版的《无法忍受的悲伤》。(《悲しくてやりきれない》)

    听字词,这首歌好耳熟,是怀旧风格的。唱完一段曲,我敢肯定,它在某一部日本电影里出现过,而且是我相当喜欢的一部片子。因为平时没有听日本电影原声带的习惯。带着这样的猜谜冲动,我的观影局域网开始工作了起来。

    过了一二十分钟,我突然反应了过来!原来是周防正行那家伙用过。

    无法忍受的悲伤,有什么东西流逝而去,这就是《在这世界的角落》的情感基调啊。

    你可望文生义,认为悲伤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但我更想侧重强调,为什么是清唱,为什么是抬头看天的时候,措不及防地放入一支插曲——毕竟,这拍的不是《你的名字》。

    如同彗星自外太空坠落,《在这世界的角落》把少女目光和镜头一摇,定在了幽幽淡淡的厚软积雨云上,用意并不是常见的小清新与习惯抒情。如果接上电影后半段的轰炸和原爆,你就明白,这首不知来路的插曲,措不及防的无名伤感,其实都是事出有因。

    恰好,我还看过河野史代编剧的另外一部作品:《》。它当年也入围了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我还记得当时评论的标题叫做“政治过敏”。

    《夕岚之街樱之国 》剧照

    对,并不是很多人想当然的政治敏感(这个词语也会被套用于《在这世界的角落》上)。

    我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涉及终止二战重要标志事件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对于中、日、美三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正如日本是受害者,美国是施害者,中国成为了胜利者。但这毕竟是一场战争,只要战争是杀人,杀一个人和杀几十万人,都是恶。

    是战争,它,就是恶。

    很遗憾,中国人很难置身事外,去正视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正如二战问题更应该是历史问题,但在地缘形势的搅局之下,这个历史问题,一直以政治问题出现。

    是否,我们在知晓原爆的威力以外,仍有正视原爆的能力。

    是否,我们应该相信,创作者站在了人类的情感之上,对广岛一往情深。

    《在这世界的角落》是一部有着文艺外观,实际上完全不太理睬主流观众的艺术动画片。

    它一直沉溺于女主人公的神游,迷乱,在时间的空当中,见缝插针,看山观水,顺势而为,突然抖露出人生的伤感。

    一切就好像冥冥之中,主人公预知到,有一种强大,不可抵抗的力量,会打破眼前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夺走许多人的性命。

    女主人公有一项充满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兴趣爱好,借绘画把主观现实,加工成了第三视角,纯度极高的抽象绘画——即便那些画作的风格与抽象流派无关。她一笔一划,天真烂漫,调皮地给大海,天空和美好的事物上色,也把丑陋,暴力和恐怖的记忆,变成了绘画艺术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与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相当的艺术动画片。

    电影会有黑屏飞字幕的技巧手法,也会借助卷轴画一样的展开横移,也有突然中断,完全不按情节剧故事的人物情绪,自由发散。

    电影的情绪,完全是碎片呈现,拒绝生硬煽,却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着感伤的信号。

    如同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贯穿《在这世界的角落》的脉络,只能是时间的流动。

    它的寒来暑往,导致整部电影像一本少女日记,这部分有时天气晴,那部分饭团很美味,不加刻意提示,也不做标记停留。

    导演则提供了一个参考说法,他希望观众就像通过观看实际上并不动的,纸张上的漫画格,却感受到人物动态与情感张力,《在这世界的角落》所做的,就是进入到那个讲着方言的想象时空。

    本片也可能是一部拍摄了大和号,但与大和号距离最为遥远的日本电影。在我看来,这艘号称世界第一,最终成为了二战失败标志的战列舰,最终也只是影片背景里的钢铁道具,时隐时现,如同玩笑。

    《在这个世界的角落》反复想要阐释的,大概是我们的生命都是死亡所给予的。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肤色族群,意识形态,价值三观……活在世界上,不是因为你更重要,更值得存活,更有天赋才华勇气,那只不过是因为,死亡还没有带走你。

    书本和影像资料的战争劫难,已经历了二次以上的加工删改,有些描述变得血雨腥风,更有欺骗性,也更容易煽动情绪。

    当许多人去记忆的河流里,摸索和对证那些水中的石头,尤其是有史记载的大事件,亲历者往往会产生一种身不在场的迷幻错觉,又或者是这样的反应:那些事情,只是发生了而已。

    那一天,阳光也许更加耀眼,白云也许更加浓厚。你感觉自己不属于那个世界,但是,你就在那儿。

    想用阿巴斯的一首短诗作为结尾:

    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