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高个夜魔 The Tall Man(2012)

高个夜魔 The Tall Man(2012)

又名: 巨魔人(台) / 高个子 / 蛋糕

导演: 巴斯卡·劳吉哈

编剧: 巴斯卡·劳吉哈

主演: 杰西卡·贝尔 威廉·B·戴维斯 祖蒂·弗兰 史蒂芬·麦克哈蒂

类型: 悬疑 惊悚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12-08-31(美国)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1658837 豆瓣评分:6.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告别了往昔的喧嚣繁华,日渐寥落的矿工小镇冷石镇迎来了最为悲凉恐怖的时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镇上的小孩接连失踪,人们相信是一个神形高大宛如恶魔般的男人带走孩子。儿童失踪案震惊全国,也让冷石镇的居民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早年丧夫的小镇护士茱莉娅·丹宁(杰西卡·贝尔 Jessica Biel 饰)似乎不太相信高个男人的传说,对她来说,与儿子戴维(雅可布•戴维斯 Jakob Davies 饰)相处便是幸福的全部。在某个刚刚被暴雨洗礼的夜晚,酒后微醉的茱莉娅突然发现家中有人侵入,儿子戴维更是不知去向。她惶恐地追了出去,见到一辆车正准备逃跑,茱莉娅不顾一切奔跑上前。

演员:



影评:

  1. 这是一部属于母亲的电影。
    在评论之前,我希望那些已经身为人母的,即将身为人母的,将来可能为人母的女人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你怀孕了,但自己的境遇不好,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状况不允许,遇男不淑……你是选择生产还是堕胎?如果孩子出生了,你是选择自己勉强将她抚养,还是将他送到能提供更好生活环境的家庭?

    这一段内容引自《魔鬼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城市犯罪率急剧上升,居民们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枪杀,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偷车、抢劫、强奸……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原因在于所谓超级掠夺者——骨瘦如柴的城市男孩,手里拿着一把廉价手枪,脑子里只有残忍和暴力,这样的超级掠夺者无处不在成千上万。有人预言,这些年轻的新生代杀手将把整个美国带进万劫不复的灾难之中。1995年,犯罪学家James Alan Fox给美国司法部长写了一份报告,其中详细谈到了青少年犯罪浪潮的到来,里面提到“新一轮犯罪浪潮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慌,相比之下,1995年简直是太平盛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实让人大跌眼镜:犯罪率不仅没有不断上升,反而下降了,一年比一年下降,下降,并且一直在下降,几乎各种类型的犯罪,大到人身袭击,小到盗窃汽车,都是如此。有人将此归功于美国一路狂飙的经济增长率,有的则认为是新的枪支管理法案和警察巡管方案发生了作用,但有一位行为经济学家Steven Levitt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因素被忽略了——Jane Roe堕胎案的胜诉,美国最高法院于1973年1月22日宣判Jane Roe获胜,全美实现堕胎合法法。
    研究表明,出生于不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那些出生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在在堕胎合法案之后,成百万上千万女性到医院实施堕胎手术,这些人大都是那些贫穷、未婚或者是未成年的女性,如果她们的孩子出生的话,他们成为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普通孩子,正是由于这个法案,这些未来的罪犯没有出生,多年以后,犯罪率开始急剧下降。

    我坚信,那些超级掠夺者的母亲们绝大多数都深受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我的孩子, 可以去死”。伟大的母爱!但是,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说,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行动完全是两回事,陷入未成年怀孕、未婚先孕、贫穷之类麻烦的妈妈们已经面临困境,生育和抚养孩子只会使情况雪上加霜。最终,爱并没有改变什么,她们大多数都还活着,即使她们真的“去死”也不能够阻止自己的孩子成为罪犯,伤害他人,最后像死狗一样被遗弃在街头。

    人,总是被环境左右,而不是左右环境。
    社会和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性是可塑的。生存环境在塑造人性,工作在塑造人性,简言之,一个人的世界塑造了一个人。虽然人们傲慢地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地球,人群,宇宙,但事实上,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主要生活在一个固定区域,认识固定的人群,从事固定的工作,这些构成了一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构成这个人的人性——糟糕的生活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糟糕的人性,优越的生活环境更容易培养出优越的人性。
    虽然也有例外,比如懦弱无能没有工作的母亲和酗酒吸毒家暴成性的父亲的女儿考入大学,从事正当职业,在大城市结婚生子,但是,这种例外也有另一个名字——“奇迹”!奇迹就是不太可能发生,像电影中那样,女儿被妈妈的男友搞大了肚子,妈妈被家暴之后一家“四口”过上了和谐的生活,才是常态。这种状况不断延续就形成了Julia所说的循环:家庭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成反比,家庭收入与生育率成反比,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儿童做为一个人的物质保证、潜力开发和人生梦想也就越来越渺茫。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介入,这个循环难以被打破。

    电影中,Julia和她假死的丈夫就是用最极端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循环,拯救这些陷入循环中的孩子——绑架孩子,把他们交给合适家庭抚养!
    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小镇:Our town is six years dead.天空灰黯,建筑破败,垃圾散乱堆放,野狗在街上游荡,大人们无所事事,孩子们目光呆滞,阳光照不到这个角落,艰难就写在人的脸上。这是一个已经被上帝抛弃的小镇,除了死气一无所有,仿佛就是《寂静岭》中那个与世隔绝的小镇——非常巧合,本电影中扮演Jenny的那个姑娘恰好在《寂静岭》中扮演 过 Alessa。小镇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那时,Julia的丈夫是德高望重的医生,Julia是天使一样的护士,后来矿坑关闭收入断绝,绝望使曾经正直的小镇居民们滑向了道德深渊,小镇上的孩子们成了这个逐渐腐烂的世界的殉葬品。不能接受这种惨状的Julia夫妻俩从此便用自己的方式拯救无辜的孩子们。
    可惜,由于一个意外,Julia身陷牢狱,她的丈夫在送出了第19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主动请求被送走的孩子Jenny之后也暂停了活动。但是,拯救活动不会中止,这不是起源于一两个好心人的偶然行为,而是遍及全球人员众多的有组织救援,这些后来者也大概都是像Julia一样宁肯坚称自己将18个孩子全部杀死抛尸被处死刑也要为救援行动打掩护的信仰坚定者吧。

    到此,按照电影中的思路,那些无力保护自己未成年孩子却坚持生育的母亲们是不值得同情的,那些不负责任只是顺从本能的父亲们是不能被谅解的。那么,那些像Julia一样拥有高尚情操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孩子们的人,就是正确的吗?那些被拯救的孩子们的看法又是什么?
    电影结尾,已经过上了优越的生活、发展了自己潜力、离梦想越来越近的Jenny在公园徘徊“I remind myself I wanted this life. I wanted it.I made it happen.I guess it's better this way,right?……Right?……Right?……”

    Right?

    ============
    9月3日补充
    截止到9月3日,IMDB上有3620名用户为此电影评分,平均分5.9。引起我兴趣的是IMDB对用户评分的统计。

    Aged under 18--------------------7.6
    Males under 18-------------------7.7
    Females under 18----------------7.3
    Aged 18-29-------------------------6.0
    Males Aged 18-29----------------6.0
    Females Aged 18-29-------------6.6
    Aged 30-44-------------------------5.9
    Males Aged 30-44----------------5.9
    Females Aged 30-44-------------5.8
    Aged 45+ ---------------------------5.8
    Males Aged 45+-------------------5.8
    Females Aged 45+----------------6.0

    有两个反差令人注目:
    未成年人给出的评分远高于成年人;
    18-29年龄段女性评分异常地高于男性
  2. 觉得这部片子挺好的。他们把孩子带走,并不单纯因为那些父母是穷人。而是要带孩子离开那种颓废聊赖的环境。有时候穷并不能逼人到绝境,而是一个没有生机的环境会让沉沦和麻木。这就是他们带走孩子的意图吧。一个没有自主判断能力的孩子,跟随着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很大的可能长大了会迷茫,或者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麻木沉沦,也有少数的会跟Jenny一样,叛逆,渴望出逃的机会却深陷其中。Jenny在出走的那天晚上,看见她的母亲和那个男的之间的打闹,可以很凶狠,却又好像是一个生活中稀松不以为然的无聊玩笑,好像这些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Jenny很痛苦。她并不希望她的生活是这样的。我想还有恐惧吧,恐惧她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所以她走了。她是那群孩子中唯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是叛逆,不愿沉沦,因而心中痛苦的那一类人。这个人物抛却了孩子们成为麻木无聊的下一代的可能性,代表所有的孩子们选择更充满希望的生活。出于感情,她对她的母亲是有美好难以割舍的回忆的,甚至于她被收养后每天早晨起来都有个冲动要跑回去。但是对于她的未来,她也很清楚,她没有办法再回到以前的那个环境中,她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看上去毫无希望可言的生活。收养她的哪怕不是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她以后的生活却是充满希望的。当然,影片给了一个富有的收养家庭背景。这样的背景,更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小镇形成鲜明对比。片尾,Jenny的眼里含着泪珠,即便如此,她也不会再回去小镇,她会继续现在的生活,描绘出自己想要的未来。这是人物心里的矛盾,也是这部影片本身传达的一种矛盾吧。没有人觉得哪怕穷,孩子抱去给富人比较好,影片想说的也不是这个意思。就好像Jenny心里的矛盾和痛苦,这是现实中存在的。并不可能都发生影片中的剧情,但是对于只能跟随着他们的父辈一样麻木过日子的孩子,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的一种痛惜吧。因为痛惜,所以要借用抢夺孩子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影片并不是鼓励说孩子们要交到富有的家庭教养更好,而是想传达一种无法打破死气沉沉的环境对孩子们未来人生的影响的一种痛惜。
  3. 电影通过倒叙开头,一开场就塑造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茱莉娅出现在医院,她浑身伤口,而这时警探走过来对她说:“我们没有找到他们,也没有找到他。也找不到其他小孩。” ——根据这些片段,我们自然得出了一个信息: 【这个女人刚刚失去了她的孩子。想必这些伤口都是犯人弄的吧?这位母亲真可怜。】 随后镜头回到36小时前,几分钟的内容介绍了这个女人的职业和性格:【她是个医生,珍惜生命,对于新生的婴儿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是个好母亲。】 电影正式开场,一些采访的内容插入,从这些家长们的话中我们了解到,小镇接二连三失踪的孩子,是被一个高大的男人带走的,他似乎就是美国都市传说里的Slender Man,听说这个家伙身材高大,四肢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伸缩,【所以这部片子会是部惊悚片吗?最后会和这位怪物对决吗?】 随后这位医生去吃早餐,碰到了另一个可怜的女人——强生太太,她也丢了自己的孩子。 这位医生端着咖啡对她嘘寒问暖,但是强生太太却一句话也没有搭理她,反而有点反感医生。 在这个段落,我们又得到了一个信息:【这个强生太太有点怪。】 随后的内容就是一些“老掉牙”的桥段,果不其然,医生的孩子被高个夜魔带走了,医生不死心,追上了车子,并且差点就和夜魔同归于尽。但幸好,医生死里逃生,不过最后还是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被警探发现,带回到镇里。 医生回到镇后清洗伤口,这时发现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失踪的孩子的,似乎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而且,医生还发现了自己儿子的照片,她的孩子的也在这个仪式里! ——【孩子的失踪不是偶然的,而是被设计好的。】 当中一个村民发现医生看见了照片,于是急急忙忙地通知大家,不过他们都发现医生逃走了,村民们大发雷霆,抄起各自的家伙,想要找出医生。 ——【这个小镇都疯了,难道那个孩子就是用来献祭给夜魔的?村民们不允许有人破坏仪式?】 医生躲进一个建筑里,在这里她看见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夜魔! 夜魔掀开了头罩,在她面前的居然是强生太太,而且,她还说大卫是自己的孩子?!这是什么情况,医生疯了? 强生太太为我们娓娓道来,揭开了一幕幕真相,这是第一轮反转: 强生太太失去的孩子正是大卫,而她发现大卫在医生家! 而且第二天早上,医生像个没事人一样端着咖啡对自己嘘寒问暖,简直让人恶心! 【她是个医生,珍惜生命,对于新生的婴儿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是个好母亲。】→【她还是一个夺走别人孩子的犯人!】 【这个强生太太有点怪。】→【强生太太知道了真相,她讨厌医生。】 随后强生太太把真相告诉给餐厅里的老板,大家也都知道了这件事,决定晚上把这个疯子抓住,于是有了晚上围捕医生的那一幕。 【这个小镇都疯了,难道那个孩子就是用来献祭给夜魔的?村民们不允许有人破坏仪式?】→【他们是为了抓住犯人。】 医生发怒,把强生太太打倒在地,之后寻找躲起来的大卫。 【医生果然是犯人!】 而且还和一个妹纸一起绑架了大卫回到医生家,最后警察到来,我们以为电影就此落幕。 没想到还有后续:妹纸在一天晚上被人捉走了。但是医生已经落网,还有谁会捉走小孩?难道…… 【夜魔真的存在。这个怪物在最后才出场。】 不过最后的十多分钟再告诉我们真正的真相,捉走小女孩的是警探,他把这些孩子送到大城市里生活,让他们摆脱过去,他跟医生那些人也是一伙的,根本没有什么高个夜魔。 【夜魔真的存在。这个怪物在最后才出场。】→【没有怪物,只有人。】 【医生果然是犯人!】→【医生是好人吗?】 细细回味这部影片,觉得十分的有趣,茱莉娅医生的身份不断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转,从“医生”变成“母亲”,再变为“受害者”,再转变为“犯人”,随后是“好人”。每一次的转变都让人惊叹。

  4. 不谈电影本身,不谈拐卖孩子这个话题,就说说看到其他人的影评中,有一句“因为堕胎合法所以犯罪少了”,这句话虽然很残忍,但是也是很现实的话题。
      
      纽约时报现在一直在说,不仅财富会继承,贫穷也会继承,这里的财富不止是说钱,更重要是说教育。
      
      美国的社会和我们不同,尤其是教育,美国的教育是有钱人家小孩上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要求严,管理好,精英多,没钱的人家小孩都去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政府出资,对教师没有升学率或者分数之类“业绩”监管,所以大多数公立学校教师薪水少,也不怎么负责。
      
      这就不难看出,美国公立学校小孩当然也有成绩好的,考上好大学的,但一个班可能只有1,2个,甚至一届可能只有1,2个,这个概率就是另一影评人口中的“奇迹”,而其他人则是“常态”。
      
      在美国没有钱就上不了好的私立学校,将来就没机会进好大学,再加上美国的大学学费极其贵,就算考上了也未必上的起,就算是贷学生贷款上了大学,很多人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还要还十几年的学生贷款,而且美国很多大学现在招生时又有点倾向于招那些不需要贷学生贷款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美国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让很多非富人家庭的孩子觉得没有希望。
      
      这里有人会说,上不到大学没关系,可以自己创业啊,首先美国的经济这些年来都不稳定,失业率也比较高,这种环境下创业回报率不高,所以很多人只能靠打零工勉强度日,美国的工作计算周薪或双周薪,很多工作没有长期合同,等于没有上好大学就找不到稳定的好工作。
      
      在这种朝不保夕,以及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和未成年人就会犯罪了。美国有很多狗血剧会探讨穷人社区的生活,美国是社区文化很重的地方,贫富社区之间如同隔离地段,富人社区很安全,而穷人社区连警察都不太敢去,这也是美国这两年警民冲突之大的很重要的原因,一方认为警察有歧视,而警察则认为他们每天在穷人社区巡逻就像是将头别在裤腰带上,他们也很怕,这里可以看出解决根本矛盾的方法不是消除种族歧视,而是解决贫穷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
      
      美国即使有些州不让堕胎,但很多少女妈妈因为自知无法很好的抚养小孩,也会将小孩送去领养,否则小孩和自己的人生都会凌乱不堪,试问有多少高中生能独立抚养小孩?虽然说起钱会很俗气,也会有人说歧视穷人,但这也是很现实的话题。
      
      例如高中生子,年轻的父母没有钱,父母就要到处兼职,不排除有一些能教好孩子,但上学的问题上,又回到了现实的金钱这个核心,家里没有钱——小孩上不起私立学校——成长至青少年时看不到希望——住在穷人社区——周围很多青少年都在贩毒——定力强的奋发图强/定力不好的成为青少年犯罪率的一个分子。
      
      奥普拉最近说,黑人现在入监狱的人数和比例比黑人运动前还高,这一定和种族歧视有些关系,但再往深了挖,这种歧视本身也和黑人犯罪率高有关,所以很多警察每次都先怀疑黑人,再往深了挖,就和黑人社区普遍穷且小孩多有关,这就和教育问题挂钩了。有部狗血剧曾探讨过黑人社区青少年犯罪率高的话题,说黑人很多都在青少年时就走上了卖淫和贩毒的道路,这和教育体系太向钱看,以及社区文化太重有关,贫穷社区的孩子自幼的生活圈就是在没有希望的圈子里,所以很多都会被诱惑。
      
      这里提出来,不是歧视穷人,恰恰是说美国的制度受右翼所谓的涓滴效应控制太久了,应该减少教育体制和金钱的关系,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有受到好的教育的机会,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