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侠女 俠女(1970)

侠女 俠女(1970)

又名: 灵山剑影 / A Touch of Zen

导演: 胡金铨

编剧: 胡金铨 蒲松龄

主演: 徐枫 石隽 白鹰 田鹏 曹健 苗天 张冰玉 薛汉 乔宏

类型: 剧情 动作 武侠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70-07-10(中国台湾) 1971-11-18(中国香港)

片长: 179分钟 IMDb: tt0064451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没落书生顾省斋(石隽 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代写书信春联”过活,奉养家中老母,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徐枫 饰),与其暗生情愫。恰逢东厂人士欧阳年(田鹏 饰)前来打探,其与附近算命瞎子(白鹰 饰)动手,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 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将军。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缉,东厂追杀,顾生就此在屯堡设下重重计谋,又得高僧慧圆(乔宏 饰)帮助,以期摆脱东厂追兵,逃出生天。

演员:



影评:

  1. 在华语影坛里,能够有资格称的上侠女、且最名副其实的当属徐枫了。不仅因为在其辉煌的七十年代徐枫就成为“侠女”的代名词,更因为她经历了多次辉煌和挫折的传奇一生。 上篇 1966年,16岁的徐枫考入台湾联邦影业,她参与的第一部电影便是著名的《龙门客栈》。1967年《龙门客栈》上映轰动一时,不仅票房在各地创记录,还夺取了金马奖多项大奖。徐枫在影片中还只是一个小配角,扮演兵部尚书于谦的长女于欣,被阉党发配到龙门充军。角色虽小,只是在影片中的大侠们身边跑跑,但对徐枫来说,重要的是遇到她遇到了导演胡金铨,开启她电影生涯并带向辉煌的恩师。 两年后,胡金铨便用徐枫出演他开拍的下一部电影《侠女》中的女主角杨慧贞。《侠女》改编自《聊斋》中的《侠女》一文,讲述了一个奇女子复仇报恩的故事。在片中,徐枫不仅亲自演出了大量的武打场面,“武艺高超”(经典的“竹林大战”让人眼花缭乱,大呼过瘾),更是完美的表现了“侠女”作为女性让人称赞的坚毅和勇敢。“侠女”一角的出色表演,让徐枫获得了金马奖“最有希望新人奖”。1975年《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得欧洲电影节的大奖,徐枫也第一次来到了戛纳。这一次的经历,加上在之前《侠女》长达四年的拍摄过程中深受导演胡金铨的影响,让她对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拍电影不再简单的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这一次的戛纳之行,也让她与戛纳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侠女》之后,徐枫又相继出演了胡金铨导演的《迎春阁之风波》(1973年)、《忠烈图》(1975年)、《空山灵雨》(1979年)和《山中传奇》(1979年)等四部影片。《迎春阁之风波》里妖娆却心狠手辣的蒙古郡主,《忠烈图》里壮烈牺牲的明朝抗倭侠士,《空山灵雨》里直爽的女飞贼,《山中传奇》里险恶的女鬼,无论角色大小每一个都形象突出,让人影响深刻。徐枫自己最喜欢的是《迎春阁之风波》一片。不同于其他的侠女形象,《迎》片中众多的女性角色除了性格的刚毅勇敢之外,身着靓装,姿态仟丽,更多了一份抚媚动人的女儿本色。本片也是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的原型之一(另一个当然就是《龙门客栈》了)。 除了和恩师胡金铨的合作,徐枫还参与其它各类影片的演出。其中大量的武侠片之外,徐枫在楚原导演的时装片《舞衣》中扮演了吧女一角,还在《八百壮士》出演了抗日英雄谢晋元的夫人。1976年和1980年,徐枫分别凭借影片《刺客》和《源》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达到自己演艺生涯的高峰。这两部电影都没有看过,而且好象还很难找到。特别是《源》,很想看,导演陈耀圻是现在金马奖的主席。 人们在评价徐枫的表演时,总说她的一双眼睛是最具魅力的地方。她自己也笑称她大概是唯一一个靠眼睛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她的眼睛,亮而有神,眼神不仅妖媚,更带着一份犀利。人物不需要太多的动作和肢体语言,眼神中便透着心中的喜怒哀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她这里便是最好的诠释。 经常出演“侠女”的经历,也锻炼了徐枫坚毅勇敢执着的个性。这大概也是电影带给徐枫的又一分礼物吧。 1979年,徐枫和台湾的地产商汤君年结婚。之后便告别了自己辉煌的演艺事业了。 下篇 虽然告别自己的演员生涯,但徐枫并没有放弃对电影的热爱。1984年,在丈夫的资助下,徐枫成立了汤臣电影公司,开始了自己新的制片人生涯。 1988年,徐枫带着自己制片的《好小子》来到了戛纳。虽然影片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重要的是,这一年她在戛纳第一次遇见了陈凯歌。他们的这次相遇促成了他们今后的合作,而他们的合作,不仅为徐枫和陈凯歌,也会华语电影带来了新的辉煌一页。 当年,留着一脸大胡子的陈凯歌带着《孩子王》第二次来到戛纳,结果却是得到了一个玩笑似的“金闹钟”奖。所谓“金闹钟”奖,是传媒评选的非常闷、闷的让大家都受不了的电影,意思是需要闹钟来把大家叫醒。(当然《孩子王》并不能用这个来评价。)但徐枫却很认真的看完了《孩子王》,不仅看懂了电影要表达的意思,更认识了陈凯歌的才华。之后,徐枫便把《霸王别姬》的剧本交到了陈凯歌的手上。 1993年,徐枫和陈凯歌一起携《霸王别姬》又一次来到戛纳。在众人的期待和紧张中,《霸王别姬》和《钢琴课》分享 了金棕榈大奖。之后《霸王别姬》又获得各种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唯一的遗憾是在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的评选中输给了俄罗斯影片《烈日灼人》。 这让所有人都非常的高兴和振奋。在后来的采访中,徐枫回忆说,当她第一次来到戛纳的时候,有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戛纳电影节中,除了金棕榈大奖是一个奖座外,其它的奖项都只有一张证书。那时她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拿到代表最高奖的那个奖座。《霸王别姬》实现了她的愿望。至于奥斯卡的败北,徐枫并不觉得太过遗憾,而是把它当作今后努力的目标。 1995年,徐枫和陈凯歌第二次携手来到戛纳。这次带来的作品是比《霸王别姬》投资更大、也是徐枫投入心血最多的的电影——《风月》。但《风月》却在戛纳遭遇滑铁卢,恶评如潮,铩羽而归。更糟的是,影片在内地和台湾又同时被禁。 朋友们在谈论徐枫的时候,都说她太过认真、对自己要求太过严格,都劝她要放松,不要每次都一定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但她每一次都还是全身心的投入,电影让她兴奋快乐,也让她紧张忧郁。《风月》的失利,同时丈夫在生意上遇到挫折,给徐枫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徐枫患上了忧郁症。 2003年,沉寂七年之后的“侠女”重出江湖。她以上海汤臣电影公司的名义,投资了彭小莲导演的《美丽上海》,这是徐枫投资的第二十六部电影(除了《霸王别姬》、《风月》,还有《今夜星光灿烂》、《滚滚红尘》和《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等)。《美丽上海》获得了第2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彭小莲)、最佳女主角(郑振瑶)、最佳男配角(冯远征)、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爵奖”。 2004年,丈夫去世。尽管不喜欢也不擅长,徐枫还是担起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地产生意。“侠女”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自己最热爱的电影事业。 其他: 1974年主演《大摩天岭》赢得了第二十二届亚太影展金皇冠盾牌奖 1994年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 1998年领取戛纳电影节最佳制片奖 2004年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委

    后记

    丈夫突然辞世带来的打击,让徐枫忧郁症复发,而且还多了个恐慌症。但她没有倒下。她有家人要照顾,有事业要打拼。徐枫一面寻求治疗,一面继续工作。在员工面前她还不能露出病态,每天都要“上班预备camera”提醒自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三年才渐渐好转。

    之后,徐枫甚少出现在媒体上。偶尔几次都是出席友人的婚礼。

    一次是台湾艺人唐志中结婚。唐的父母唐威和韩湘琴都是台湾资深演员,和徐枫相熟,而且徐枫和韩湘琴当年都是贫苦出身,和其他一些相同状况的演员一起被戏称为“孤寒帮”。

    还有一次是著名经纪人邱黎宽宽姐在网上放出了一张与四大美女(林青霞、徐枫、张艾嘉、彭雪芬)的合照,然后被媒体广泛转载。

    近几年,徐枫开始出资支持对《侠女》《山中传奇》等经典电影的修复工作。2015年她带着修复好的《侠女》40年后重回戛纳举行了盛大的放映会。

    在第54届金马奖上,徐枫因其“在演艺、制片方面的成就,以及为修复、保存经典影片所做出的贡献”而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在接受荣誉的同时,徐枫表述,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她将继续投身她所钟爱的电影事业,为华语电影努力!

    感谢“侠女”,祝福“侠女”!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2. 蛛网蚕食,苍山峻岭,边塞小镇,废堡街道,阴森古宅,布衣书生,斗笠剑客。
    开篇寥寥数笔,便将这迷离幽远的古意铺展开来,一花一叶,一观一景,皆是山水风骨的优雅定格。
    比起张彻的硬弓硬马,拳拳到肉,我更喜欢胡金铨的画意诗情,空灵深刻。胡金铨的江湖是文雅的,优美的,是阴阳难辨的,如《大醉侠》里的粉面书生,《龙门客栈》里的东厂太监,再如《侠女》中刚烈英气的杨慧贞。

    胡金铨极其注重意境的营造。他的电影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山水画,构图讲究,光影到位,人物造型和道具摆设力求还原历史,犄角旮旯也有精致妥帖的小细节。书画琴棋诗酒花,确是样样不离他。他对电影艺术的苦心孤诣,颇似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抚琴而歌的杨慧贞,蛾眉臻首,明眸皓齿,艳若桃李,冷如冰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夜私会以身相许拍得不带一点旖旎,只留满室莲香。

    欧阳全识破石瞎子将军身份时,秋雨绵绵,斗笠纸伞,芦苇飘荡,古屋苍凉,即使没有青石板街,也自得一派幽远意境。

    杨慧贞一行为躲避追杀,翻山越岭,涉水而行,白纱,松林,清泉,怪石,就算没有明月夜间照,也不失宁静淡泊之感。

    而侠女与东厂特务的竹林决战一段,则更为经典,李安便是受其影响,才有了玉娇龙与李慕白飘逸似仙的竹林打斗。
    对汉民族来说,竹是极特别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这是一种精神风貌,文化财富。阳光穿透竹林薄雾,一派空灵,轻易的便联想到王摩诘的禅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静制动,动中求静,长时间的对峙、快节奏的打斗,瞬间的凝滞与动感将戏剧张力发挥到极致。

    《侠女》无疑是侠的故事,却偏偏由儒家引出,释家收尾。
    顾省斋是穷酸书生,乡野文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卷入朝廷党争漩涡之时,妙用智计,巧设圈套,毅然帮助忠良之后。这是儒家的入世。
    杨慧贞、鲁丁庵、石将军可看做江湖侠客、民间义士,是东林余党、魏忠贤的眼中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凭着一身利落功夫,既趋人之急振人不赡,又暗自筹谋复仇大计。因顾生有恩,便以身相报;有难之时,不顾自身安危,保全他人性命。这是侠的知恩图报,轻生取义。
    高僧慧元大师等人,则代表释家禅宗,他们的出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风卷残云般结束争斗,为剧中人指明放下屠刀的道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俗缘未了善自珍重。这是释家的空灵禅意。
    杨慧贞看透了,顿悟了,于是皈依空门,青灯古佛了此残生。顾省斋却参不破这玄妙,于是携着襁褓中的幼子,跋山涉水寻找杨慧贞。
    “孽缘已尽,皈依空门,顾氏香烟,绵延不绝。”

    影片末尾,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慧元大师慢慢走上山顶,步伐稳重沉缓,神情肃穆安宁,盘腿坐下,太阳在其身后形成一圈佛像光芒,影片随此落幕截然而止,但那一瞬间的空灵禅意,却震慑人心,悠远流长。

    恩仇并无快意,江湖如何跃马?且将刀剑束高阁,空禅伴余生。
  3. 按照9月份《万象》开篇李欧梵文章里的说法,《侠女》中演书生顾省斋的石隽,本来是在书斋中做学问的,结果不小心被胡金铨给看见了,非要他从影,因为觉得他长得很有“古代书生气”。

    石隽是什么样呢?国字脸,剑眉星目悬胆大鼻子,宽厚的嘴唇,一笑就露出一口冷森森的白牙。长得是挺有英气的,当然,偶尔看着也挺猥琐,但跟很多人眼中的中国古代书生,可能还差那么一点意思。比如徐克(?)的《倩女幽魂》系列,就是选的张国荣作为古代书生的典型。

    实际上,不仅是“古代书生气”,可能胡金铨整个电影世界营造的意境,都不过是“想像的异邦”,对他电影的评价,可能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对这样一种想像中的武侠世界的认同或者是不认同上。比如李欧梵,就是按照自己对中国古代的理解,来区分胡金铨、李安和张艺谋的三场竹林戏的。他认为胡金铨的戏更好地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地“全境美学”,所以相较而言,要比张艺谋“直击感官”的“浮面美学”强得多。他说的这种理解,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元素,而且有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元素。但是这个老家伙显然是文债太多,写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我看他也是个浮面文字匠而已了。

    《侠女》中的典型意象包括:

    芦苇。破败的靖虏屯堡里,长了很多正在飞花的芦苇。比较奇怪的是,我记得小时侯,都是深秋的时侯芦苇才飞白絮,按照片子中其他的场景,比如小溪、竹林和树林,看起来是一派春日光景,偏偏芦苇是白的。估计这也是跟《英雄》中的黄叶一样,是为了芦苇而芦苇的吧,也可能是我长期不事稼穑,节气的判断出了问题。不过芦苇的造型感确实很强,把破败的感觉衬托得相当好。

    竹林。这是《侠女》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了。剪辑的节奏感很强,远景和特写交叉,让人精神振奋,虽然有的时侯书生和那个不知所谓的助手的特写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出现。最后两人一起出的那一招也很经典,相当潇洒。

    寺庙。深山中的寺庙,跟英文片名:接触禅,相合。这个场景多多少少有些“戏不够,和尚凑”的感觉,而且在下部中和尚显然已经喧宾夺主,变成了圣人的伟岸写照了。我觉得胡金铨的电影多少有些游戏的随意色彩,这就是个例子。

    另外的重要场景还包括小树林混战、夜战靖虏屯堡、怪石酣战和最后的旷野呼唤,不过这些场景的中国特色并不甚明显。所以比起来,胡金铨营造古中国特色,或是武侠世界的道具,并不比现代的大片导演更丰富。那为什么他的电影世界,能得到更多自认为对中国文化浸润较深的所谓文化人的认同呢?我也不太清楚,但要说起来,可能确实是美学意蕴更足一些。

    还是以上面说的三个典型意象为例子。

    芦苇。《侠女》中的芦苇并不是《英雄》或者其他大片当中那样一味傻多傻多,以色彩和画面的饱满取胜,而是布置得疏密有度,远远看来有些国画的意思。芦苇主要是用来装点靖虏屯堡的,这是一个废弃的将军府。印象中很多大片愿意强调古建筑的奢华与高大,使得中国古建筑中人与自然的韵味全失,而且往往从正面拍门楼(可能跟在影棚中摄制有关系),失去了大部分的细节。但胡金铨的这个破败的将军府,却往往有:一、角门后的院子;二、厢房边的小路;三、一进一进的层次关系;四、屋檐正面与侧面的完整表现,这无疑使得场景的细节还原更加真实,也更加有文化的意味。这也是我最激赏《侠女》这个片的地方。

    竹林。竹林的颜色很真实,按照李欧梵的说法是没有经过后期的加工。《卧虎藏龙》中的竹林大战是在竹稍,比对沉重与轻灵。《侠女》中的竹林大战跟《十面埋伏》一样,是在竹下。按照中国古代文人画,画竹子最重要的是疏与实、密与稀的结合,以及对竹子“风骨”的再现。胡金铨的竹林,用大景深镜头强调的层次感很好,远远近近都看得很清楚,更何况还有吹出来的烟雾,更加强调了画面的景深感。虽然没法在构图上呈现出文人画一样的意境,但疏密相间的感觉还是出来了。

    寺庙。这个寺庙连山门都没有出现,更别说什么大雄宝殿了。只是在绿油油的深山里,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显出几重屋檐、一座佛塔。这正是胡金铨引人称道的地方。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之一,就是在无中看到有,在空处看到实,在局部中看到整体。用塔和屋檐来指代寺院,无疑是相当聪明的行为,比夯痴痴造个庙,傻乎乎搞座城,要来得省劲、且有嚼头得多。

    除了这些地方外,一些细节也是让人感觉导演的精心。比如不管是街市还是靖虏屯堡,一律没有崭新的柱子和雕梁画栋的门窗,很有些岁月的风尘感,不像是专门为了电影搞过装修。在靖虏屯堡外的两个石狮子身上,还有斑斑蚀痕。不用蜘蛛网、不用满收灰尘,就这些小细节,有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感觉。

    最后说回来,有些人自认为对中国文化浸润较深,按照自己的口味选取电影,而且不遗余力地嘲笑其他,这点也挺让人不理解的。就像我们看不懂古文,就觉得百家讲坛讲的是狗屎,而朱熹的解说却是孔子的原意一样,实际上早也隔了十万八千里了。已经是在异乡了,五十步笑百步,都不过是在用想像建构一个世界而已,凭什么沾了“文化”没了“商业”,你的就更正确一些?
  4.        在看《侠女》前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始终觉得有些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晚上躺在床上仔细想了想,又看了一些对于此片的评论,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前面这几个出现的人物似乎都没甚表情,杨女侠更是没说几句话,我的不舒服来自于在看多了现代武侠片细腻的感情、人物心理描写后乍一看这种以动作、故事为主的片时的不习惯。

           但其实这种以人物动作、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法,忽略人物内心、感情表现,并将作者完全置于中间场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话本小说中十分常见。在这些小说中,因为你看不知道人物的内心想法,有时候会对他们的行为对话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这可能也是现实中人与人交往时的情况。从自我看来,别人如同一个黑箱,你只能通过他的言行去揣摩他内心的想法或者此人的性情爱好,而不会指望他自己来告诉你,因这种告诉往往与你自己亲眼所见大不相同。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人物俱是脸谱化表现,大多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而不似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私以为以胡之爱好传统文化,追求超越精神的背景来看,他这样的处理倒也无可厚非,反而是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一种继承式发挥。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胡关注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而非纵深的探索。

           但是侠女中有个人物,就是顾书生,这个人物的性格值得我们注意。我感觉这个人物在纵深面上有所发展。

           欧阳年问他信不信鬼神之说,顾冠冕堂皇地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欧阳年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可从顾前后的表现来看,他恰恰是一个对鬼神之说充满好奇的人,甚至都有了神经质的味道。比如,前面他的夜探破庙,故意制造出阴森恐怖之氛围实则反映的是书生眼中的破庙,他觉得这里面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才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后来欧阳年来叫他画像,有一个欧阳年眼部特写,十分诡异。画完之后,他又趴在门柱上看欧阳年离开的情景,发现他鬼鬼祟祟,专躲道士和尚,一回头人又突然没了。这里如同鬼片一样的拍法同样反映了顾眼中的世界。他天天疑神疑鬼,甚至疑到了光天化日下的人身上。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探破庙,又怕又好奇,但好奇始终占着上风。再结合后来的颇有些多管闲事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不热衷于功名的书生却是个于平静生活中喜寻刺激之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娱乐八卦的潜质。同时,顾又有些自命清高,自认为“熟读兵书”,不屑于乡试,倒想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在墙上贴符驱鬼,再比如后面用了些小计谋帮杨杀门达)实现自己的才华(当然也源于他善良的本质,自信身正不怕鬼神,同他相比,那些东厂之人却是很快便被他们一干人的装神弄鬼给吓住了)。从他成功后自诩为诸葛孔明面对自己的“杰作”狂笑数分钟也可看出,他此时可谓是自我膨胀到了极点。甚至从这杀戮当中找到了快感,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但是当他踩到了尸体后,他又陡然觉得寒毛俱悚,以前对待鬼神时好奇坦荡的心态荡然无存,他这时才真正意识到他设计的这些机关造了多少杀孽,大叫“杨小姐,杨小姐”。我感觉这个情节有对从前武侠小说、武侠片当中对反派人物像砍瓜切菜似杀戮的反思的意思。我自己原来看武侠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好像这些反面人物(包括很多身不由己的小喽啰)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一刀一个,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侠客的豪气干云、嫉恶如仇似的。我一直期望能从现代的武侠电影或者小说中看到对此的讨论,没想到却在60年代的《侠女》当中看到了。接着顾看到慧圆大师一干人等来了,他狂喜地奔上去问的竟是“大师你有没有看见杨小姐?”一干僧众在掩埋尸体,他却一个劲地找杨小姐,从慧圆大师的神情上来看,大概也是觉得这是个没慧根的。所以他的自我质疑其实并不彻底,千山万水找杨小姐应也是想找到这个他造成杀孽之最初善的目的来聊以慰藉,说服自己并没有做错。综上来看,胡老在这个人物身上应该是下了重力的。

           相比而言,反倒是本片主要人物侠女更像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女性。她穿白衣,冷若冰霜,前面很少开口说话,下山的唯一目的就是报仇,与书生的那一晚纯粹是为了给他们家传宗接代,勾引书生唱的曲子竟然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私以为胡让杨唱这首曲子应是有深意的,看看词的最后一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实已经暗示了后面的发展,杨对顾说:你我孽缘已尽,那些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吧。而杨在报仇后也是留下孩子便上山出家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认为应是期望两人都能忘却世情,从佛教信仰中去寻找归宿的意思,不过最后只有杨这样做了,顾却始终割不断红尘烦恼丝,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杨。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杨最后的开悟出家却是把仇家杀了之后再去出的家,她呆在山上的两年却并没有放下仇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了断俗事?那这与那些造孽之后又去出家赎罪的人又有何区别?出家反倒成了造孽有恃无恐的理由了?

           再说《侠女》的武打段落,是极有风致的。也许是看多了后来武打大片中的特效,飞来飞去,再看60年代简单利落的武打,主要用剪辑去完成这些场面,倒也别有一番味道,特别干脆洒脱。竹林击敌一段,动静结合,雾气氤氲渲染气氛,阳光穿叶间间隙而过,一缕缕射下来,很有万剑齐发的气势,使得这整片竹林也变成一个刚(剑一样射下来的光)柔(雾气)结合气质的表演场。战前四人所立位置与变化增加了一种战前肃杀冷凝的气氛,很有些古龙小说的意境。借竹下飞一击即中那一刀也格外潇洒。还有结尾时树林中的最后一战,禅师们从崖上跳下来的慢动作画面穿插树林河流的镜头,使得禅的味道非常浓郁(只是没什么实际意义)。

           对于《一缕禅机》这个片名来说,胡金铨在表达他的这点“禅机”上似乎有点过于表面化。比如大师们每次感化恶人用的都是阳光下自己的表情,以及最后大师留出金色的血液,手指西方一段。说实话,并没有感染到我。也可能是我们现代人善用理性来思考问题,如果光只用一些感性的形象丢给我们,或许有一时的触动,但彻底让我们有所开悟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是我没啥慧根,因为艺术音乐之类也是用感性形象来感染人的)。就像最后许显纯在大师一番谆谆教诲之后还假装被感化却行的是偷袭之实。而且片中的这几个大师放的太高了,始终站在上面看凡尘种种,似乎与我理解的“生活禅”“人人皆佛”的理解不太一样。如果说胡有在此片中传播禅理的目的话,我认为并不太成功。

           综上来看,我感觉《侠女》的主要成就还是在他的美学、意境方面,至于其他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