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个疯黑婆子的日记 Diary of a Mad Black Woman(2005)

一个疯黑婆子的日记 Diary of a Mad Black Woman(2005)

又名: 疯女人日记

导演: Darren Grant

编剧: 泰勒·派瑞

主演: 金伯莉·伊丽丝 史蒂夫·哈里斯 泰勒·派瑞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5-02-25

片长: USA: 116 分钟 IMDb: tt0422093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一部用最简单的手法营造出足够强度效果的片子,哪怕每一个情节都无甚突出奇特之处,我都会向它投注几眼欣赏的目光。《D》便是如此,故事简单,手法传统,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清晰明了,每一步情节的发展都理所当然,无丝毫悬念可言,也没有半点深度值得去玩味,可是它恰恰做到某一点,它能够感动我,哪怕或许是些微的一点点,转瞬即逝的一点点。
    透过社会学家的镜片,黑人女性的弱势地位,瘾君子的社会边缘生活状态,美国主流与黑人传统的家庭观都映射在其中;在心理学家的耳中,有色人种挣扎上进的吼声和被金钱异化后的狂笑回响其中;艺术家能够捕捉到女人贴在爱人胸膛上的满足和亲吻孩子的幸福......然而所有一切,在天上的主凝听人间对它的呼唤时所绽放的荣耀面前,都瞬间失去了光华。
    古往今来,无数的神学家前仆后继试图寻找一种完美的学说来讲天国在人世中实现。然而,凡是坚持站在那人类卑微而可笑的理性作为基石上的言说,都最终如落水枯枝一般飘向远方却踪迹难寻。那么,既然这些除了在象牙塔里面争辩之用的学说从来无力撑起信仰的天空,又是什么让人类心中的阳光灿拉照耀这生生不息的大地两千年?
    《D》中的赞美诗给出了一个简单不过的答案。在对主高唱的赞美中,边界不再,一切都在歌声中拥抱和亲吻,感动、欣喜、欢乐、悲伤一切感情在其中任意奔流喷涌,然后跌落至坚实的大地之上,渗入泥土,复归之地下深深的平静,用永恒的呼唤应和着天空中永不可攀之处的永福。
    《D》是一部很简单的基督教宣传片,能做到如此,本身已不愧为一首合格的赞美诗。
  2.  
    一个迷茫,内心并不强大的女人,在失去所谓的一切之后,终于独立、坚强、包容他人的无知与错误,
    影片最后,如人所愿,她找到了自己,还有幸福。
  3.    一个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的女人遭丈夫抛弃。在亲友的支持下,她慢慢地找回自我,而春风得意的丈夫此时却意外受伤,失去行走能力,新任妻子弃他而去。遭抛弃的女人回到双腿残疾的前任丈夫身边,控诉他以前对她的暴行,……。
       虽然听起来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但整部片子没有一丝让人感到绝望,相反,诸多细节都让人忍俊不禁。也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婚姻的失败不一定要用悲惨的眼光看待,平常心就够了,幽默一点也不妨。
       另外,想说两点:
       婚姻是个复杂问题,如何保持夫妻双方之间的平衡感是婚姻专家们谈论的永恒话题。而这种平衡感的失去是渐进的,影片中丈夫对妻子的虐待逐渐累积,直到妻子完全失去反抗能力,就像那只煮熟的青蛙,只能任人宰割了。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影片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对人物把握并不透彻,一般情况下,丢失自信心多年的人基本上等同废人了,很少有人能做到影片中女主人公般的“举重若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缺少真实感。回到关于平衡的讨论,有研究证明4/6是大多数平衡家庭的夫妻收入比例,还有很多的案例教育女人必须有自己的事业,另外也有一些人告诫夫妻双方必须有沟通与互相理解……,诸如此类需要关注的因素、有助于保持平衡的因素太多太多,让人如何游刃有余在其间?打从小人们就告诉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前提是有知,无力感来自无知”,可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并不知道这些因素的人反而能较好地把握平衡呢?
        影片采用了老套的手法,让坏人得到了报应,并将得到报应与施暴放在相近的时间,以慰观众同时教育世人。由此想起佛教,它告诉我们坏人都要得到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如果这是真的,佛为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教育几乎失去意义时才施以教育呢,如果在不至于那么长的时间让坏人得到惩罚,不是更好吗,世界不是会因此变得纯净美好吗?是不是恶与善的较量才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