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再见面条(首发于“不散”)
在刚过去不久的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可谓是大放异彩。王全安的《恐龙蛋》和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恐龙蛋》是蒙古电影)。
其中《地久天长》还包揽了影帝、影后两项大奖。这是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四次同一部电影摘得影帝影后,也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创造历史。
除了在主竞赛单元大放异彩之外,还有一部华语片也进入了竞赛单元、并拿下了泰迪熊奖评审团奖——相梓导演、南吉主演的《再见南屏晚钟》。电影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
《再见南屏晚钟》入围的是仅次于主竞赛单元的全景单元,并且最后也拿到了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这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所有单元中LGBT题材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和周美玲执导的《刺青》曾分别在1998年和2007年获得泰迪熊奖最佳影片。
虽然这部电影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拿到大奖的《地久天长》高,也不如同样入围全景单元的娄烨导演话题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高,但它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它的题材和话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电影讲述了无法沟通的两代人的故事,南吉饰演的黄筱萸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她带着欧洲丈夫回到家中。
黄筱萸的父亲是一名同性恋,在电影中多数是缺席的状态,而她的母亲李久梅(娜仁花 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爱母亲。
李久梅对自己的女儿进行荡妇羞辱,试图治好丈夫的同性恋,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在生黄筱萸之前因流产而失去的那个儿子。后来她还加入了邪教,尽管黄筱萸百般劝阻甚至报警,但她依旧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金钱投入了这个邪教组织。
电影在柏林展映后收获了很多赞誉。BFI称其“令人印象深刻,描绘了一幅痛苦但真诚的家庭图景”。
Cineuropa评价其:“只用了18天拍摄,《再见南屏晚钟》的完成度很不错,漂亮的摄影和表演…就像米罗的那副画一样,它既轻松又黑暗,有时甚至有一点超现实主义。它也很有趣,悲伤,喧闹,温柔,发人深省。”
和大部分独立制作的电影一样,粗糙的布景和后期音效都在暗示《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在拍摄初期,电影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导演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导演的剧本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
同时在制作团队上,电影也保持了最简化,制片人之一是导演的丈夫José Val Bal,同时他也是摄影师。
也许是因为成本有限,没办法在硬件设施上做到最好,所以电影在剧本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导演在采访中说:“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剧本:“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
电影横穿八十、九十和现代三个年代,在对三个时代的处理上,导演全面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互文手法,让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互相照应。
在剪辑上,导演采用了非线性叙事,让三个时代穿插在整个故事之中,在增加可看性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过去的对照。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并没有因为低成本带来的粗糙质感而显得逊色一分。女主角南吉的表现非常出彩,“南吉的出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演员的魅力”、“她的表演是如此出色,平静而有力量”。
黄筱萸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一位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女性,南吉很符合角色的气质,在选角阶段,导演相梓就非常认同南吉,“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在采访中,南吉也谈到了她为了塑造好黄筱萸这个角色所做的努力。因为电影中黄筱萸怀有身孕,所以在看完剧本之后,南吉就开始绑着肚子,体验孕妇的感觉。
无论是在家里喝茶穿鞋,还是外出开车喝咖啡,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孕妇。甚至在片场拍摄的18天中,她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的,“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南吉说。
从剧情和题材上看,《再见南屏晚钟》的确很耸动,同妻、邪教,还有千疮百孔的家庭关系。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因此显得苦大仇深,导演反而选择了一种轻盈且疏离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无比狗血的家庭生活。
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从黄筱萸的视角出发的,而黄筱萸的视角是抽离的。“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南吉在采访中谈到黄筱萸最吸引她的地方时说道。
导演运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景别的选取上也偏爱大景别,这是古代绘画带给她的影响。过多的大景别不容易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共情,这正是导演想要的效果,“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景,虽然略显粗糙,但的确达到了导演希望产生间离效果的目的。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自然且克制。尽管这个狗血的故事给了演员很正当的理由去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但是南吉的表演不会让人感到过火,而是恰到好处,既符合黄筱萸疏离的态度,也非常的自然。
事实上,导演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剪掉了一些南吉的哭戏(比如电影开场生产戏的哭戏就被剪掉了)。
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尽管肉眼可见的做工粗糙,尽管还有一些的不足,但《再见南屏晚钟》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无论从那种维度来说,它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关注到了同妻和邪教的问题,导演在微博上写道,“拍摄电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推动社会进步,希望大环境更加宽容。”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
导演也说到:“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而在柏林领奖的时候,导演直接修改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一段词:
“难道酷儿(Queer)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尽管电影中的种种问题看似是无解的,主角一家也看似生活在巴别塔中,但是在采访中,导演还是流露出了些许乐观的态度。
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导演在采访中说到。
《再见南屏晚钟》在柏林获奖归来之后,将会在3月底开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在此之前,我们和导演相梓及女主角南吉聊了聊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故事。
《再见南屏晚钟》跟《谁先爱上他的》有着哪些不同? ”同妻题材“的影片在中国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电影能否过审?能否在国内上映? 我们要多久才能看到这部片子…
不散:恭喜电影在柏林拿奖!你领奖的时候,说了一段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台词,是把原著里“Jew”换成了“queer”吗?
相梓:感谢!得奖确实是意外之喜,典礼开始前我已经喝多了,没有做什么准备,于是就改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作为获奖感言。他用的是犹太人,我改的是酷儿。
不散:去年台湾有一部很火的讲述同妻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不知道你怎么评价那部电影?
相梓:《谁先爱上他的》我看过片花,暂时还没看过全片,没看过全片不敢妄下评论。
不散:为什么选择南吉饰演女儿这个角色?一开始是怎么找到她的?
相梓:当时是南吉看到组讯之后直接来见组的。选择她是因为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不散:这是一个成本很低的电影,一些评论也谈到了低成本对于电影完成度的影响,如果预算充足的话,有没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相梓:预算充足的话,美术和声音会上一个台阶。
不散:影片的英文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有什么寓意吗?
相梓: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源于米罗的一幅画,中文可以叫《犬吠月》。寓意就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不散:听说你有文学创作经历,文学创作经历对这次的剧本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相梓:文学创作其实不一定发表出来让别人知道,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自我训练,它不仅对剧本写作有帮助,而且也让人耐得住寂寞。此次剧作运用了了古诗词中的互文写作技法。
制作过程中在音效、画面等方面,在80年代、90年代、现代三条线上,全面运用了互文手法。使许多细节枝蔓相连,互有照应。只是,这很难通过一次观影看出来,因为这些细节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体会到的。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不散:电影其实涉及了很多主题,包括同妻、邪教、以及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而片长又只有107分钟,作为处女作,想讲的会不会有点多了?
相梓:我并不认为“主题”很多。我认为它们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
随便讲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中有病人长期卧床服药,恰好他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十分叛逆。他的妻子为了给他治病加入传销贩卖高价保健品。我们并不能说它是太多主题。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只有一个“主题”。
不散:很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有最强烈的个人表达,你也是这样吗?
相梓:我觉得一个导演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是拍不出好东西的。
不散:电影的题材其实很大胆,拍摄的时候会担心过不了审吗?
相梓:我不担心。我觉得社会在进步。广电部门的领导眼睛是雪亮的,头脑是清醒的。在伟大的时代,就应该有更多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出来才对。所有人噤若寒蝉,那就不对了。
不散:我看预告片里有一段舞台剧式的场景,这样做是因为成本限制原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表达?
相梓:舞台剧的形式其实是为了打破节奏,不让人沉浸于故事,不要长久地自我投射到人物中去。想要把观众拉出来,让他们去思考。而且不用舞台化去打断,就太压抑了,我不喜欢太苦大仇深的调调。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但我不想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表现,我把这部片子当我的最后一部片子来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给自己设限。
不散:看介绍感觉女主角和你还挺像的,电影中有哪些是亲身经历改编的?有哪些是虚构的?
相梓:也有相同,也有不同。我的跨国婚姻,母亲信奉变种女德邪教,母女关系不融洽等都是比较像的。但是女主角和我还是不同的。我还是满喜欢开玩笑的,也经常自嘲。
不散:可以谈谈中国古代绘画对你创作这部电影的影响吗?
相梓:中国古代绘画对我影响很大。我非常喜欢《韩熙载夜宴图》《洛洛神赋图》等古画。90年代黄家客厅也特意悬挂了《照夜白》。对摄影风格有影响,大景别,固定机位长镜头,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照夜白》也是一个小细节,有隐喻。
不散:你知道电影节特供片这种说法吗?以前贾樟柯的电影就被一些人诟病为电影节特供片,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相梓:我个人以为每个导演拍摄电影都是希望受众越多越好。特供片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我是没有那个本事去揣测“也不知道今年是谁的”评审团的喜好,我要有这个本事我一定这么去做。不但要运用到拍片子上,还要去预测体育彩票的号码,万一中奖了,就不用费劲拉投资了。
不散:看你说接下来会继续拍“跨文化三部曲”,为什么会对跨文化这个题材这么感兴趣?可以简单介绍下接下来的作品吗?
相梓:我本人对不同文化的交融体会更多吧,拍摄离自己生活近的东西,才能意切情真。接下来会拍摄一个经历多次失败婚姻依然勇敢追爱的中年男子的故事。
不散:这是您第一次主演的电影,就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并且拿到了泰迪熊奖评委会特别奖,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下的吗?
南吉:其实我并没有太意外的感觉。接到这个电影剧本,我就知道它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品,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之中。但当然作为演员,毕竟是我大银幕的处女作,我还是很高兴的。
不散:但是这次电影可能就没办法大规模上映,会觉得有遗憾吗?
南吉:没有一点遗憾,作为演员我最享受的是那个过程,我已经全身心的把角色塑造好了。作品也有自己的宿命,它最后怎么样,顺其自然比较好。
不散:为什么会接拍《再见南屏晚钟》?和你以前的作品风格都不太一样。
南吉:因为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她太复杂了,又沉痛又超脱。我觉得那个角色好像离我特别远,但是我又可以和她感同身受。所以就是这个原因吧,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让自己感同身受的角色,一定要去争取。
不散:你觉得这个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儿?
南吉:她从小的经历。她不是普通的女孩子,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她很独特,这个有点像我,我从小也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我自己的生活。
不散:但是这个角色她是一个怀孕的母亲,拍摄前有为角色做过什么准备吗?
南吉:我看完剧本就绑了肚子。那时候也没确定导演要用我,我连导演都没见过。但是不管接不接得到这个角色,我都要体验一下。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出去喝咖啡、穿鞋、开车,全绑着肚子,因为你有没肚子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别人对你的眼光和谦让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要体验一下孕妇的感觉,把自己当成角色。
不散:导演在电影中用了很多的固定长镜头,这种镜头会不会对表演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点?
南吉:其实我第一次跟导演她们开完剧本创作会,她说会用这种镜头时,我特别兴奋。电影本身要的表演是比较自然的,固定镜头对演员来说是特别好的锻炼,需要一气呵成,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戏、所有的点,都是一口气完成的。我经常拍电视剧,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它会切、跳。可以遇到一个电影,一口气完成一场戏,我自己的创作感受特别好,所以我觉得不算是挑战,算是一种享受。
不散:那你在现场是一直沉浸在角色中还是会抽离出来?
南吉:我们一共拍了18天,那18天我基本上是在角色里的。我跟我家人也有打好招呼,不过多的电话聊天,跟我身边比较亲密的人也说不要过多的介入。我想全身心的把这个时间和感情给这个角色,因为她毕竟在你的生命里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
不散:导演在现场是什么风格?会指导得比较多还是你自由发挥得比较多?
南吉:没有,导演她特别尊重演员,她很懂演员,知道怎么样调动演员。她一旦选中一个演员,肯定是这个演员很符合人物,她一定是信任你的。她一旦信任你之后,剩下就交给演员去创作。除非她有特殊想要的点,可能会说一下。除此之外基本就是我们自己完成。很少有这样的导演,她的心跟演员的心是同步的。你在狂喜的时候她也在狂喜,你悲伤的时候她也在悲伤,会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
不散:所以你在现场是属于那种自由发挥比较多的。
南吉:对,因为电影你没办法去过度的设计。基本上走完调度之后,剩下是随机性的,当然会有理性在控制人物,但剩下的全都是随机性的。
不散:那平常拍摄的时候,你是会那种会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的演员,还是会提出一些自己对角色的看法?
南吉:我会在接到剧本和角色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想法跟导演进行一次深度的沟通,但一旦开始了,到了片场,我会听导演的。在接到角色的时候,我基本上会有很多条建议,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会把这些工作做在前面,不会在现场跟导演争,也不会固执己见,因为我觉得到了现场就应该听导演的。
不散:你是如何看待电影中涉及的包括同妻和邪教的问题?
南吉:其实关于同妻这个词,我不太了解,同妻是什么意思?
不散:就是同性恋的妻子。
南吉: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所以我不把同妻放大,我觉得我们电影里想表达的也不是这个,其实我们只是把剧情聚焦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去大胆追求、勇敢的喜欢自己另一半的这种权利,所以同妻这块儿,我们不应该对于他们有太多的歧视和分门别类。
关于邪教,我觉得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存在不同教派,一个教派它只要能带给你的是好的,那它可能就是治愈性的教派。但如果它确实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家庭,像我们电影里这样是真的邪教,我还是希望这些组织可以去自省一下,还是要有一些因果的危机感,你害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你能不能接受得了最后这个果。邪教每个人提起来都还是挺痛恨的。
不散:电影中关于母女关系的表达,也是一个重点,而且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南吉:关于黄筱萸(女主角)对她的母亲,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恨。家族、亲情这种关系是你不能选的,是注定的。好也好,坏也好,其实黄筱萸很有智慧,她从小就是接受的状态,所以她没有太痛苦。
在戏里面当然有争吵、有感情的纠葛,因为黄筱萸其实还是想要保护自己,她敏感脆弱,承受不了生命带给她这么多不同寻常的东西,她为了保护自己,用一个疏离的视角去看待家庭,但更多还是接受和爱。
不散:那你觉得她自己也怀孕之后会对母亲的看法有改变吗?
南吉: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在孕育,也在接受,她的孩子将来也要接受她和姥姥。通过孕育,我相信导演想阐述的东西特别多。电影原本的剧本里有很多哭戏,包括生产(那场戏),(孩子)一生出来,我有一滴眼泪流下来,但这些镜头被剪掉了,导演觉得演员和创作团队不要太满,把所有的情绪给到头,在关键的时刻收住,观众会更难过。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不散:这次导演是处女作,拍之前会有担心吗?
南吉:没有,因为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我当时还给她写了一封信,因为太激动了,还很焦灼,一边痛苦一边欢喜的那种焦灼。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我们才见了面,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她在专业上的能力。
不散:这部电影拍了18天,我了解到成本好像也不是很高,拍摄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南吉:我觉得拍摄成本上的困难,对于演员来说可能就是片酬。但艺术是无价的。我没办法用低片酬去跟电影带给我的东西做比较,这样对它不公平。我觉得作为电影的一份子,你既然进入了这个团队,那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共同承担它的好与坏。片酬低是我承担的一部分,它带来的荣誉也是我享受的一部分,我会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拍摄上的成本问题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利,反而是剧本写得很难,所以在创作上演员是有难度的。
不散:对剧本的挑选有什么标准码?
南吉:每个阶段不一样。刚开始我可能会挑自己能够理解的,和我很像的角色。从今年开始我希望我自己的角色不再重复,我希望我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只有变化才有挑战,才会进步。
不散:看你在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推荐一些电影,包括《江湖儿女》、《燃烧》之类的,最近有什么想要推荐的电影吗?
南吉: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寻找小糖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昨天晚上我又重温了一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带给我的共鸣特别多。
不散:你的电视剧作品《老中医》也在央视播出了,这次饰演的角色是昆曲名伶,是不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南吉:毛卫宁导演太大胆了,因为我是一个北方女孩,又是蒙古族。昆曲名伶这种角色,要不就是找一个这种类型的姑娘,要不然演员就得拼命去塑造。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因为不光是戏里的那一点唱段,而是你生活中的行止坐卧都要有那个人物的属性。接到这个角色之后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大概有小半年时间,我生活中洗脸、叠衣服,都是那个状态。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所以那个角色也是下了一些功夫,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肯定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很差。
不散:看过一些相关报道,你为了这个名伶角色也提前学习了昆曲。
南吉:对对对,前前后后也学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这个戏里面还有弹古琴,我以前会古琴,但这个戏里要弹奏《秋风词》,我在上海找了古琴老师,大概上了20节课,专门练习这一首曲子。因为古琴讲究人琴合一,稍微有一点闪神或者失误的话,出来的感觉就不对。还有就是大量的英文,我这个角色在戏里会英文,有涉及大量的中医和西医的术语,我也有积极的准备。
不散:《再见南屏晚钟》柏林获奖,《老中医》播出收获了好口碑和高收视率,可以说2019年是丰收的一年,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南吉:当然高兴是肯定的,但是说真心话,我刚才在来之前还在健身、练琴,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每一天都是往常的样子。只是可能我现在比原来更加认真了,双倍认真。因为原来你可能更多的陶醉在自己的创作里,现在有人关注你了,你的责任和使命感可能更大,付出的和经历的孤独感可能更多。
不散: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南吉:其实没有特别的规划,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我遇到的每个角色我想都是我该遇到的,所以我都会很珍惜,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还是话剧。再加上我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规划也是一种束缚,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这是不散的第855期原创文章,感谢关注
不散·公众号(busan-movie)
写在前面
下面的文字皆为我的过度解读,看看就好,当然也欢迎讨论。
母亲节的前一天我看了相梓导演的《再见 南屏晚钟》,这一个关于母亲与妻子的故事,着实应景,但它更吸引我的原因是出现很多人口中的「同妻」题材。同妻这个角色在去年大热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中就已出现,女主角扮演者谢盈萱还因此获金马奖影后殊荣,半年之内能接连看到两部同妻题材电影,很是惊喜。但惊喜之余,不免也有些担忧:《再见 南屏晚钟》会不会对题材只是浅尝辄止?尤其是《谁先爱上他的》里面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站在什么角度阐述同妻问题?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谢盈萱扮演的刘三莲歇斯底里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却在最后选择原谅与和解,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其实是作者立场的犹疑。已经死去的宋正远无法追责,失去爱人的小王似乎也是受害者,因而在《谁先爱上他的》中没有加害者,因为那个需要解释一切的加害者已经死去了,于是整部影片是站在何种角度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再见 南屏晚钟》与《谁先爱上他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戏谑的基调为影片都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有数次大笑与欢呼。但是与《谁先爱上他的》的搞怪不同,《再见 南屏晚钟》极为正经,其引人发笑是因为本片毫无忌讳地谈论着我们所无法触碰的话题,所以当电影用极为正经的态度与稀松平常的语气谈论这些话题时,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恍惚感与魔幻现实的异域风情。而正经「严肃」(影片其实很好笑)的《再见 南屏晚钟》给了观众答案。
在《再见 南屏晚钟》中,娜仁花扮演的李久梅和刘三莲一样歇斯底里,她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丈夫与女儿身上。对待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要治好他的「病」,对待女儿她总说女儿克她要是生了个儿子就能为她撑腰。李久梅此时无疑是受害者,她不甘,即使女儿已经结婚嫁人,她完全可以解脱可以离婚可以再找一个伴侣,但是她没有,她要与丈夫折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但是随着影片的继续发展,李久梅的复杂性也渐渐出现。在与丈夫几十年的婚姻当中她有无数次机会结束这段痛苦,在整个婚姻中她始终强势,她对丈夫的控制,她对女儿重男轻女的偏见,她明明有选择权,但依旧选择拥抱痛苦。
看到这里影片和《谁先爱上他的》依旧很相似,那它到底以何种角度来阐述同妻问题呢?
同妻一直是伴随着本片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观毕整部影片,会发现同妻只是一个引子,导演明显想要讲得更多,尤其是在李久梅身份的反转上。
随着影片进入后半段,李久梅开始在Cult里寻求治好丈夫的办法,女儿黄筱萸为了母亲不被Cult洗脑,报警断了母亲这条解决办法。最后一条路也被堵死了,李久梅才真的开始崩溃,她折腾这么久,难道真的只有不甘吗?除了不甘,李久梅更多地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即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而她如此执着地想要回归正常恰恰与其身份有关——李久梅自己本身也是同性恋。这一层反转简直太厉害了,身为受害者的李久梅其实也是加害者,身为加害者的丈夫原来也是受害者。身份的反转直接将所有人变成了受害者,那加害者是谁?《再见 南屏晚钟》给出了它的答案。
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再见 南屏晚钟》绝不是仅仅想要揭露同妻所受的压迫,而是从个人与社会的两个角度去剖析产生同妻/同夫的原因,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同妻/同夫都是受害者,而加害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李久梅与丈夫的自我欺骗,从社会角度来说是「那么大还不结婚肯定有问题,唾沫星子会淹死人」的歧视与偏见。
在李久梅与丈夫的相互折磨当中,第一层都是自我欺骗。两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压力都以为自己能变正常,能安稳地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而在自我欺骗中,丈夫却没能压抑自己的欲望,最终出轨偷情。这时怒不可遏的李久梅充满了嫉妒与羡慕,她嫉妒丈夫对自己欲望的正视,她羡慕丈夫偷情时的欢愉。但是,自我欺骗的李久梅把这一切都压抑住,只接受丈夫出轨所造成的伤害。
到后来一心在Cult里寻求安慰的李久梅,其实是自我救赎,她想要解决问题的根源,然而她依旧没能看清,她以为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只有治好了丈夫的「病」就能获得救赎。真正「病」的人是她自己啊,她无法正视自己,心病没有办法消除,那么这次自救也注定是徒劳无功无法成功的救赎。
在被女儿断了最后一条路之后,李久梅离家出走想去寻找初恋情人,但是等到她发现那个发誓一辈子也不会结婚的初恋连孩子都要读研究生了,她最后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崩塌,她终于认清事实——无论她如何努力,在这个社会里,永远不会获得救赎,那道坎永远都过不去。最后,李久梅关掉心中最后的灯,油尽灯枯自我放逐。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再见 南屏晚钟》标题的含义,最后才油尽灯枯的李久梅,其实在与初恋分别时,在回荡着南屏钟声的雷峰塔下,就已经告别自己内心的钟声。而后几十年的欺骗、折磨、救赎、放逐早已注定,这无法改变的宿命让人不由地悲从中来。
在本片中多次使用舞台戏剧的手法来拍摄一些成本很高的戏,如影片的车祸戏。我十分佩服导演解决问题的能力,虽不是首创,但至少和影片相得益彰。
同时借用上面的手法,影片也实现了一些超现实的想法,如成年筱萸与童年筱萸的对话,如筱萸幻想妈妈被杀等等,着实增添了影片解读的趣味。
当然影片不是一点缺憾都没有,看完会觉得导演的确想讲得东西太多。不过好在影片中母女这条始终立住了,其他旁支也都是由这条线所引发。
《再见 南屏晚钟》年度十佳之一。
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
作者|晚不安
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以为是同妻,其实是形婚。从第一代形婚到第二代形婚,从真结婚到假假结婚。但是,都为了完成那些任务,为了过一道道的关,为了给孩子一个名分,为了看上去没有问题,为了不被唾沫星子淹死。什么时候,我们不在需要形婚。
“他本想要躲在婚姻里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可终究还是抵不过本心的召唤,能对自己狠下心来,断了爱欲,骗人家一辈子,还侥幸不被发现。大部分的人既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别人。”这是说女主的父亲,其实更像是再说他的母亲,她做到了,耗到天荒地老,油尽灯枯。所有的可恶,开始让人同情。女主最后忍不住伸出手,要去重新认识这位神经质的母亲。
虽然第一次看到时候,我怀疑久梅是直女被别人喜欢。直到结尾,然后重新回顾,才发现她们只是互相爱恋。
看看刘越生气的劈开西瓜但是没有吃,还有目送久梅的离开,我以为是单相思,只是两个好姐妹的友谊。
都是互相看对方的眼神,满满的爱。
这是最后的告别,刘越学会了抽烟,我以为久梅心情不好也拿起刘越放在窗台的烟要抽,后来发现,她只是再闻一闻烟上留有爱人的味道。(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
久梅是最先向生活屈服的,她向生活认命,乘着年轻把所有的任务完成,结婚生子,然后熬日子,她屈服的最彻底和决绝。第二向命运屈服的是黄涛,他要完成这些任务,但是他不放弃自己。为了不伤害别人他找了同样是同性恋的久梅,依旧婚后找自己的本性,希望晚年能生活成为自己的样子。
最后屈服的是刘越,她即使不能和久梅在一起,也不结婚。但是,终究有了儿子,完成了这项任务。她们这一代有这一代的难处。
为何久梅会让人深恶痛绝,她和黄涛互相知道对方,还要假装自己不是,最开始明明在门外听到动静准备转身走人,但是忍不住临空一脚踹门,然后现场捉奸。她只是想躲在婚姻里过完这一生。但是在所谓的修行中,她想起来初心。
她从来没有喜欢过男人,只是找个看得过去的人吃饭,当刘越问她喜欢黄涛吗,他那么黑?她说:“他黑吗?我都没注意看。”她根本不在意这个男人美丑,只是看得过去就行。最后回家告诉了所有,我才恍然大悟!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最终又不得不回归现实。
最后说点其他的,我为女主的自强和坚韧而佩服!我喜欢里面舞台剧的部分,还有那些洒水车。还有不得不出现的目光呆滞外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