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闻Newsroom(新闻编辑室)第三季将是最终季,HBO不打算继续跟金牌编剧Aaron Sorkin在Newsroom上合作下去。在剧中一直若隐若现的SNS(社交媒体)幽灵,正在慢慢地向传统的媒体网络(剧中的ACN是一个全媒体网络)伸出它的毒手。就像第三季第四集中的大款老板Pruit叫嚣的那样: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众包将替代传统新闻生产。 众包其实是一个从社交网络时代兴起的热词,意思是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共同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众筹、翻译)。用在媒体领域,就像是Pruit所说的那样:把资源交给大众(更多的大众、普通人),让他们来生产喜闻乐见的新闻:娱乐、体育或者更多形式的内容(视频等多媒体)。 如果众包时代来临,那么传统的新闻生产商:媒体——将有更多人失业,尽管在社交网络时代,媒体已经有很多人失业:信息渠道的增加(信息爆炸),人们不再常常去看报纸、电视。而即使看电视,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也就是说,某个电视节目的替代性产品越来越多。如:你如果觉得中国好声音不好看,就会有另一个节目给你选择:中国好歌曲;还有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XX之类的节目。如果都不好看?OK,关闭窗口,打开新的浏览器窗口,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你。 而新闻呢?由于(经过审查的)信息渠道(不是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作为信息渠道某一款产品也拥有着非常多的替代性方案。如果你不喜欢新浪,你可以看网易,你可以看搜狐,如果都不喜欢,你还可以看今日头条。如果你累了,还可以看各门各类的垂直新闻网站,还有一大批的本地新闻网站等着你打开而你或者根本不知道它们存在着(过)。 众包时代就意味着,你会拥有更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甚至你也会参与其中的信息编辑或传播。这么听着是不是很耳熟?没错,这里说的(可能)就是Micro Blog,即更广义上的微博客:新浪微博、Twitter、Facebook(一部分功能),还有更多可能是SNS网站,甚至是微信。在这里,众包时代把媒体门槛踏破,为普罗大众提供更便捷的的工具和传播途径。也就是说:明天,只要你也会一些简单的编辑操作,你也可以成为主播、编辑、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在场者。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生产内容——这其实就是一个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升级版。但是,我就想Newsroom里的新闻总监Charlie那样对此报以怀疑态度:当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时候,谁来作double check?当每个人都是第一信息源,那谁来作为Second Source(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second source)?更重要的是:普罗大众真的能产生更宽泛范畴上的新闻观点么?诸如某个政党的选举(当然这里说的是美国、台湾什么的)背后的利益集团问题,诸如某个政客背后的世界观、偏见以及关于公平、公正的讨论等等。 聪明的你或者注意到这样一个悖论存在:如果有着这样一个人,他可以知晓天文地理,可以谈论以上我所列举的一切,他可以做出很多很好的新闻节目,可以剖析得非常到位,那么,他/她还是普罗大众么?这样的举例如果太抽象,可以搜索一下前段时间很火的某个女穷游学家(猫力)的事迹:当一个女生可以奢侈地住各种豪华酒店“穷游”的时候,她就不再是在穷游。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所以我们就应该鼓励诸如澎湃新闻这样的存在?这又不得不变成另一个范畴的讨论:如果是在一个自由出版的环境里(如美国),可以强调“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媒体新闻”的;而在一个不能自由出版的环境里(你懂的)如果你再强调“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媒体/新闻”的,那就显得装外宾了。 或者到了下结论的时候:当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的时候(如在微信),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各类鸡汤和生活指南。当然,这并不是微信的错。 最后,在SNS时代,(自由世界的)普罗大众是可以拥有真相的么?或者说,更形而上地,普罗大众是可以接近真相的么?就像Newsroom里的Pruit说的那样,新闻(剧中Pruit所说的应该是面向18-24岁的青年人的新闻内容)是可以众包的么?当SNS幽灵把剧中的ACN淹没的时候,Aaron Sorkin可能已经想到了另一个出路,以个人博客起家的huffingtonpost已经成为大众媒体。这个媒体里既有类似纽约时报的“阳春白雪”般的内容,也有Buzzfeed“下里巴人”般的搞笑幽默。而且,重要的是这家媒体使用的就类似于“众包”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新闻的编辑和传播中去。 可是悖论又会随之而来,当huffingtonpost成为网络新贵(被AOL以3.15亿美元收购)之后,它就失去了其普罗大众的基础:它开始像其他权威媒体一样,收拢大量的精英人士,搜罗大量的专业编辑记者——很明显,他们都不是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