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国会女战士(台)
导演: 雷切尔·利尔斯
主演: 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 科里·布什 保拉·吉恩·斯威亚伦金 艾米·维莱拉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9-01-27(美国)
片长: 85分钟(圣丹斯电影节) IMDb: tt9358052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For one of us to make it through, a hundred of us have to try.”
今天是AOC小姐赢得初选两周年,昨天她又赢了。专门为她写了一篇,祝她越走越远。
#8.6更新
Cori Bush小姐在密苏里击败了连续任职多年的父子两,祝贺她。
这部纪录片关乎政治,更关乎人民。
时至今日,即使是在“人类灯塔”的美利坚,民主选举也早已变成一场烧钱大战,一场纸牌屋游戏。
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是这颗发光发热的小太阳身上摆脱不掉的日斑。政治游戏变成有钱的老白男的独角戏,贫民窟里的挣扎埋没在华盛顿的觥筹交错中。
有人说,这不是我们的美国,这不是人民的美国。
是时候改变了,既然没有政客有勇气挺身而出,那我们就将成为改变——
2016年,致力于为美国带来新气象的伯尼桑德斯在民主党选举中输给了希拉里。虽然没有赢得竞选,但他的支持者们成立了「Brand New Congress」组织(BNC)。
它不考虑政党之分,不考虑阶级背景,寄希望于挑选出没有担任过公职的政治素人,以取代那些腐朽又无所作为的议员,消除金钱在政治中的负面影响,为民主注入新鲜血液。
在雪花般投来的一万份简历中,BNC相中了30位竞选者。
在这部Netflix的政治纪录片《登堂入会》/「Knock Down The House」中,我们将看到BNC挑选出的四名截然不同的女性。 她们是服务员,是单亲妈妈,是护士和矿工的女儿。
但在2018 年的中期选举中,她们选择不再保持沉默,而是以草根之姿加入到地方选举中,对抗强势的在位政客。
宝拉·简·威伦金(Paula Jean Swearengin)是一名煤矿工人的女儿,来自西弗吉尼亚州。 在她的家乡,煤矿开采无休无止,高山被夷平,废料被倾倒,她可以轻而易举的指出路过的房子里有哪些人得了癌症,哪些人已经死去。
而她要挑战的参议员乔曼奇却从煤矿公司获取了数百万美元的资产,大肆鼓吹煤矿工业的好处。
亚历山德拉·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简称AOC,她是一名纽约布朗克斯区的拉丁裔,白天做服务员,晚上参加政治会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父亲在她大二时去世,波士顿大学毕业的她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担,身兼数职,只为了偿还债务保住自家房子。
当连任十届的选区议员克劳利在华盛顿高枕无忧时,和她一样的蓝领阶级布朗克斯人却早已追不上昂贵的自由女神的脚步。
但先记住这个名字,她将是这场改变风暴中最强的一股。
艾米·维莱拉(Amy Vilela)是一位住在内华达州的单亲妈妈,她的女儿因无法提供健康保险而被医院拒之门外,最终因脑血栓去世——在美国,每年有三万个这样的家庭失去亲人。
在那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中,有人沉浸于悲痛,有人渴望改变,而艾米,她想成为改变。
科里·布什(Cori Bush)是圣路易斯的一名护士,2014年,她的家乡发生了“迈克布朗事件”,一场街头暴乱因警察枪杀了一名手无寸铁的年轻黑人而爆发。
数年后,社区治安仍不见好转,她家乡所在的密苏里第一选区依然是人均谋杀率第一的地区。
作为护士,她只能治愈肌体,而无法弥合分裂。想要做的更多,她只有一个选择。
在美国,众议院有435个有投票权的国会选区,议员们大多数为有钱的白人男性,议员席位甚至长期被某一家族所控制,比如科里布什要竞选的密苏里州第一选区,从1969年起,该席位一直由威廉克雷或他的儿子莱西克雷担任。
多数拥有投票权的普通民众早已被生活的重负压的疲惫不堪,再难抽身去关心政治活动。这些被推选出来的议员们很多也只想保住自己的工作,赢取下一次选举,而不是去想改变——那是人民所真正需要的事。
美国人要求的不多,他们只希望政客能有足够的勇气帮助他们维持生计,如果连这点都无法满足,那是时候把他们换下台了。
于是,这些女性站了出来——既然没有人想要改变,那我们就将是改变。
整部纪录片将大半篇幅都留给了亚历山德拉·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a.k.a.AOC。
这位来自布朗克斯区的服务员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还在于她的对手实在过于强大—— 她将要挑战的是纽约第十四区议员,约瑟夫·克劳利(Joseph Crowley),民主党的四号人物,曾被视为佩洛西在众议院的继任者。
十四年前,当克劳利先生的上一位挑战者出现时,AOC还没达到投票年龄。
即使得到了BNC组织的支持,包括AOC在内的四位竞选者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BNC的成员,她们必须拒绝大公司的政治捐款,依靠民众自发捐款筹集对于竞选至关重要的资金。
相较于接受组织捐款的老道政治家们,这几位草根素人很清楚自己的劣势,也知道对方会不惜一切代价打压自己。 没有工会、酒店和高管们的资助,没有经验老道的选举团队,这些草根们在政治旅途上能走多远?别说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了,可能就连她们自己都拿不定主意。
在纽约,AOC坦言这是一场人民和权势阶级的较量。
由于克劳利任命了每个选举委员会的选务人员,当提交竞选所需的签名时,如果哪个签名中有一点点小小的误差,他们就会拒绝接受这个签名。所以虽然实际要求的签名数是1250个,但要挑战上位者的AOC等人其实要收集一万个签名。
为了避免对手对自己的恶意诉讼使自己在选举前白白浪费时间,他们宁愿花三个小时一一核对签名和信息的真伪。
与此同时,在内华达州的艾米正不厌其烦的拨通一个个目标人群的电话,希望他们能捐助50或100美元的竞选资金。
AOC的对手也不把她放在眼里——在和AOC较量的第一场辩论会中,克劳利仅仅派出自己的代理人,本人并没有出席。
虽然轻敌,但克劳利先生并不是毫无准备。在竞选期间他也进行了显著的竞选活动,投入了数十万美元于电视广告和邮件中,并以他对特朗普的反对为卖点。
和AOC旗鼓鲜明的竞选理念、未来规划不同,出于自信或者其他原因,这位已经连任十届的议员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未来规划——就像他曾经做的一样。
尽管我们为AOC揪着一把汗,但身为服务员的AOC却毫不怯场。 有人看低她服务员的身份,她却认为自己的经历给了她足够的经验——作为服务员,她需要持续站十八个小时,在吧台调酒的时候必须要学会面对不同的顾客和状况频出的夜晚。
作为一个出生于最贫困,治安最混乱的布朗克斯区的纽约人,虽然靠奖学金考上大学,但仍需每日和贫穷,房贷以及纽约地铁上的老鼠斗争,Tough就是她的生活方式,这一次也不例外。
是时候为一个工人阶级负担得起的纽约而奋战了,她选择在街头打响这场草根战役——
“他们有金钱,而我们有人民。”
面对克劳利十倍于自己的竞选资金,庞大的团队,坚实的政治基石,AOC毫不畏惧,她知道自己必须用尽一切方法鼓舞那些失望、不再信任政治、不愿意去投票的广大选民,让他们知道她在为他们而战斗。
她挨家挨户的上门拜访,在街头发放传单,突出自己的草根性,塑造与克劳利这类传统政客截然不同的进步形象。 她运用脸书,推特和Instagram接触年轻选民,传达自己建立免费公立大学、全民医疗保险的竞选理念。
在竞选的一年间,AOC的团队打了17万个电话,拜访了12万户人家,发出了12万条短信,竞选资金中有近70%来自200美元以下的个人捐款。
虽然AOC这边劲头十足,但在距离初选只有不到三周的时间时,克劳利的团队仍认为自己高枕无忧,在他们进行的民意调查中,他以36个百分点的优势领先了AOC。 这也是克劳利竞选活动的最后一次民意测验。
#
在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AOC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Why you?
为什么你认为你能做到?
AOC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做。
故事的最后,随着初选投票日期截至,时针划过表盘,四人的命运一一揭晓:
矿工的女儿宝拉·简获得30.5%的选票,失败。
科里·布什获得31%的选票,输掉了这场老牌议员和进步人士之间的竞争。
为了竞选拒绝高管职位,卖掉房子的艾米·维莱拉只获得了9%的选票,失败。
镜头扫过,每个竞选团队的人都在哭泣,改革的路途饱含辛酸,而结果却又如此令人沮丧。
洛杉矶可以拍出无数部美国梦的逆袭电影,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草根故事,让观者留下两行热泪,揽四面八方的移民为美国梦翻越千山万水。
但这里不是洛杉矶,这里是华盛顿,它承载了美国的荣耀和痛苦,它是变革,又是保守,它对游客来者不拒,又将入场券层层加码。
这里的政治生活是如此的冷酷无情,身为草根阶级,想要突破这层天花板从不是一场容易的好莱坞幻梦。
竞选失败后,艾米拨通了AOC的电话,向她倾诉不仅仅是对自己,而是对整个运动可能失败的担忧。 此时尚未知晓结果的AOC坚定的说:
“For one of us to make it through, a hundred of us have to try.”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百个人的努力。 最终,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还未公布结果的AOC身上。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民意调查,而当终于有资金时,结果显示他们足足落后克劳利30个百分点。
即使如此,没有人愿意放弃,在最后关头,她的支持者们用粉笔在地铁站前的地上写着她的名字,鼓励人们去投票。
当周二晚上九点的指针划过后,AOC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一切都将不复从前。
在投票结束后,她在就职的酒吧门口打转,迟迟不敢看竞选的结果。 她害怕失败,更害怕让她的支持者失望。 而当她看到酒吧里聚集的欢呼的人群后,她一脸不可置信的尖叫着冲向了酒吧——
她赢了。
亚历山德拉·奥卡西奥·科尔特斯以57.13%的胜率大赢15个百分点,扳倒老牌政客克劳利,成为纪录片四人中,也是BNC推出的三十位竞选人中唯一赢得竞选的人。 28岁的她,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众议员。
亚历山德拉哭了。这个拉美人,波多黎各人,这个泰诺印第安人和非裔奴隶的后代,这个骄傲的美国人证明了普通人也能做不普通的事情。
她的胜利既是美国民主未亡的证明,她的辛酸又是素人在这条民主路上会有多么艰难的印记。
希望和改变是存在的,她坚信。因为她的成功就是这场改变迈出的第一步。
落败的艾米、科里布什和宝拉简也同样相信AOC的胜利将鼓舞着自己以及更多人走向政治舞台,完成那些应该被完成的事情。
如果没有人为普通人而战,那就只有我。
如果没有改变,那我就将成为改变。
AOC做到了。
作为一部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讲的又是网飞最擅长和美国人最爱看的草根逆袭故事,拍的好不奇怪,拍的平淡才是问题。
从纪录片角度说,可能是AOC的故事太过出彩,纪录片对其他三位竞选人着墨不多,这既让我们见证了AOC的成功,又使得影片配比略显混乱。
但在讲故事方面,这次的技巧性不足在已经足够精彩的原型故事面前被掩饰的很好,我想,这大概就是美国梦的魅力,毕竟有谁不愿意看草根逆袭的故事呢?
即使观者有上帝视角,知道结局会是酸甜交加的胜利和AOC最终将赢得选举的结局,随着《This Land Is Your Land》在结尾响起时,都会忍不住直呼美国是个有希望的国家,为这场草根的胜利而兴奋。
虽然现实并不总是一场美国梦,AOC的胜利只是冲破体制的一次艰难尝试,在敲开国会山的大门后,这位政治新星在华盛顿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但我更愿意相信四人参加2018年选举的这次尝试,确实带来了改变—— 两年前失利的宝拉简,在今年的民主党初选中赢得了西弗吉尼亚州的席位。
就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截止的纽约十四区初选中,一直被共和党唱衰的AOC以72.6%的选票完全碾压党内其他候选人,包括华尔街背书的Michelle Caruso-Cabrera,连任已成定局。
关上新闻,我再次想起影片结尾响起的那首《This Land Is Your Land》。
1940年,大萧条余波未散,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认为Erving Berlin的歌曲《God Bless America》华而不实,是对大萧条的现实和对困境中的民众的冒犯。
于是他亲自写了一首歌,感慨底层人民生活艰辛和富人掠夺财富的无情,唱尽美国的荣耀和痛苦,是美国传唱度最高的民谣之一。 受当时舆论环境的限制,他被迫删减了如下几处对私有财产不屑一顾的歌词:
“They put up a sign that said,
他们立起标牌,上面写道
oh, it said: Private Property
哦,上面写道:私有财产
Well, on the back side,
然而,在它背面
you know it said nothing
你知道它背面空无一字
So, it must be that side was made for you and me”
因此,那一面是为了你我而设立
纪录片的最后,竞选成功的AOC和男友来到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她还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带着她驾车旅行,途径华盛顿,他们在国会大厦前停了下来。
父亲指着纪念碑,指着倒影池,指着所有的这一切。他对女儿说,你知道吗,这些都属于我们。 “这是我们的政府,它属于我们,所以这些都是你的。”
亚历山德拉在国会大厦前掩面哭泣。 此时,女歌手Sharon Jones的声音响起,她再也不需要唱删减版了,因为:
This land is your land,
这是你的土地
this land is my land
这是我的土地
From California,
从加利福尼亚
well, to the New York island
到纽约岛
From the redwood forest,
从红杉林
to the gulf stream waters
到墨西哥海湾
I tell ya: This land was made for you and me
我告诉你:这土地是为我们而建立
This land was made for you and me.
看完第一反应给五星,出门拿个水回来冷静一下想给四星。思考一下还是给五星吧,决定先写影评再看短评,以免影响我判断。
今晚学院放映。本来是想在学院跟大家一起看的,但是由于几个关系好的同学都不去,再加上world room椅子坐着不舒服,就想着回家上netflix上看了。
片子题很燃啊,在全美做纪录片最牛皮的地方(我真的很自豪的)接受了三个月的熏陶,我现在已经能很准确地判断这个题是很讨观众喜欢的了。今天下午上课刚请editing advisor来讲完剪辑,对照着再看片子所有的tips都有迹可循。群像做得好,一上来也没有很乱,每个人物都很鲜明,不会分不清。各自的story arc也不同,结局有人欢喜有人忧。拍alex的摄影很厉害(我目测这四个人物是不同的摄影拍的)。选票结果party现场的verite拍得很好,在现场画面声音这么乱的条件下该抓的都抓了,正反打都有,中景到特写都齐,还给了个pan shot,手持真的挺厉害的。另外Alex的部分我还喜欢竞选团队打电话拉票那一场戏,特写抓的都特别到位,剪的节奏也很好,紧张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的片子要是想拍团队和导演组沟通、或者和场地方或者grant沟通,也要这么拍这么剪啊!)总之我觉得Alex的部分是很适合拍类似题的编导仔细拉一拉学习一下的。
老美观众审美再刁钻,青睐的选题再蹩脚,也逃不过“happy ending”的宿命。Alex的大欢喜结局还是吃香的,情绪一下子就上去了(想象一下股票上扬的走势)。最后不忘故地重游推一下情绪,这叫compelling character。
今天上课,老师给proposal feedback,说netflix现在投片子的标准是什么:compelling character, doing extrodinary things, in the center of social issue. 其实吧,说一千道一万,好题不难找,关键是得找到好的口去立意。本科上创作训练的时候类似的话其实没少听:诸如“没有拍不了的题,所有的故事都是好故事”、“纪录片是我见他人之人生”、要讲“不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抑或是“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云云,归根结底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至于为什么本科的时候不会拍呢?那时候贪玩不懂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被身边环境影响的,汲汲于技巧,只对“完成”这个目标感冒,有点浮躁,沉不下心来去跟一个选题慢慢找故事理思路吧。我大一有一天,有一篇描述我们学校新闻专业学生“浮躁”的文章被愤怒的我校学生铺天盖地转发,配文不是举各种自己的或者身边人的例子据理力争来驳斥,就是用貌似客气的敬语毫不掩饰对文章作者的嘲讽。当时的我忙着准备一场对我而言很重要的考试(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当时在考啥了哈哈哈),并没有为革命的号角所吹动。只是当我自己都已经从母校的所谓“王牌学院”的“王牌专业”毕业,来到更高一级的学业界中心深造后,阅尽千帆的我终于能明白当年被人家扣在头上的“浮躁”的帽子背后的意义了。我不想把自己创作的无能归咎于老师的疏于管理——虽然本科的时候课业十分轻松,现在每天的学习创作生活都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我还是很感谢本科学院学校给我的宽松的探索和成长环境,已经很感激现在在这边老师对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
说回片子。看到结尾处Alex在白宫前回忆父亲洒下热泪,我也跟着鼻子一酸——虽然很抗拒,但随着我的proposal进展不断地back and forth,我近几周开始说服自己要学着接受老美的价值观。我很担心被改造,但这是眼下我能想到的帮助我的创作顺利进行的最好的办法。我不知道当我假装关心某一类话题久了之后会不会就真的开始关心了,毕竟我这个人非常擅长说服自己。所以我想到了写下这篇影评笔记,希望等到以后的以后把这篇小稿翻出来看时,发现我还在坚持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