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影片的开头迷住了,Cohen的声音唤醒我心底延绵不断的忧伤。 我在影片的结尾落泪了,不只是为了一段没有终了的爱情,更是为了整个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丛林社会,你用其实也并不高尚的手段获得个人财富,然后突然有人来宣布你的努力什么也不是,他们可以暗杀你,用种种手段逼迫你让渡你的财产,只因为他们想这么做而且能这么做。这个时候你想起了你曾经也不屑一顾的正义,你向司法系统寻求帮助,但是你很快发现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没有任何机构帮的了你。你弱小的象条野狗,他们只需要把你拖上车,野外挖个坑就把你活埋了,或者塑化成一个尸体标本,没人知道你是死是活。没人替你鸣冤,就仿佛你从来不曾存在过这个世上。你可以选择忍气吞声猪狗不如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但是最终你是美国西部片里的英雄,你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其实你也不是什么英雄,你懦弱,你贪财,你只是想和自己的女人守着一亩地和热炕头。别人逼得你没路走的时候你只好反抗了,兔子都懂的道理,可是在地球某个类似的地方这样的反抗永远不会发生。 片中选用的三首Cohen的歌名分别是"Winter Lady," "The Stranger Song," and "Sisters of Mercy, 还是让我们沉醉在忧伤里吧,假借爱情的名字,除了这个是被允许的,你再也找不到人生的肆意。
也许在世事苍茫后,只要我所在的社会还存在,自己就一定会喜欢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很明显,罗伯特大叔是很诚实的学习者,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见他所受伯格曼的影响的痕迹,对于众多人物的生命延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同清教徒一样,对无论是离奇还是松垮的世界进行构建。他还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人,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有点夸张但足够真实的电影化还原,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卡萨维茨的被迫躁动)或是浪漫的传奇化(比利怀尔德所做的事情),而更像是作为一个探索者在好奇之后对所作所为的审视,赋予现世的回声。他的作品,细节与讽刺甚多,因此解读起来很是困难。我现在先尝试着解读一下花村这部我很喜欢的作品,希望不会太乱,在豆瓣上见笑了。
第一点是他通过对话的场景,来反映此阶段人物的状态。
正反打和双人镜头的交替出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态度与感觉。影片进行到24分钟时,一段尴尬的对话。场景闯入者想来套主角麦凯比的信息,他先是处于控制地位的站着,麦凯比坐着(后面转为一起坐着,不过依然没能唠上磕……),而导演并没有直接在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前继续保持镜头的流动,或者切换角度来凸显二人的对话地位不同,甚至不是过肩正反打,而是变成了俩组单人镜头的对话剪辑。这样一来,对立的感觉就树立起来了,摄像机如同刚好夹在二人对话的隔阂上(东京物语是在这点上做得最好的),很妙的就表达出了人物关系。而外反打的镜头用于牵扯到利益纠纷的对话上面,这样用一种被监视,以及二人不得不相互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如同希区柯克的一些悬疑场景),尴尬的交流就表达了出来。
而米勒夫人和麦凯比的关系也是如此。刚开始创业,我们看清虽然二人的双人镜头很多,但米勒夫人一直处于领导的地位,餐馆那段很妙,对米勒夫人的特写加上持续的对话表达出她的掌控位置(那个桥段想狂人皮埃罗,咳咳),吃饭时对她所吃食物的拉近暗喻对话的中心,如掠食一样的商业行动。当然,后面来二人的对话场景就发展到双人镜头,麦凯比有控制地位,以及隔开的小屋子来突出二人的个人语言环境和感情了。
第二点,剧本的小线索配合影像来构建整体。
牧师和教堂不是单单的外来人和信仰,我本人觉得还有一种制度的建立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在决战(原谅我用这个词)时牧师被打死,教堂燃烧以后,影像里专门剪辑了一条线索:小镇里的人跑过去一起救火的原因,麦凯比与杀手们打破了规则,因此暗示着他必定会“离开这里”。剧本里也不知一次的暗示着此点。开头旅馆入住的牧师,新修的教堂,葬礼上的灵歌(这里设计如何米勒夫人神情的调度很棒),以及同样作用的,满嘴大话但表明规则态度的律师事务所。同样,在剧本中就指出米勒夫人不是单纯的外来者,她在小镇里有人认识,因此她能更快的融入到这里。而影像里,她的“女孩子”们入住后,配合着小镇人闲言闲语的画外音洗澡嬉戏的桥段,也表明了她们的被快速接纳。后来麦凯比死于风雪后,接上的内景,缺少煽情却依旧打动人,我认为和这些配合地如此好的暗示有关。
开头暗示剧情本身,的确,麦凯比在酒店里玩牌,表达他对未来的赌博,顺便表明{本片将是一个陌生人在新地方落脚的故事},但,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点。很多人都说后来麦凯比变怂没有明显的铺垫,所以本片反西部。实际上,他入旅馆的戏前突出的自白就表达出了他的伪装,后面来初开始经营事业的尴尬桥段(虽然配合着背景音居然有点悲情)都在暗示这一点。不过喝生鸡蛋这点设置的确很棒,冒险家的身份和野性的代表,还有早期“企业家”的小贪婪都表达出来了。桥上的无仁义枪击,如同贝娄的描写,不同的人,一样的事,表明本片的枪战,绝对真实!哈哈。
第三点,就是,有不同个性的“人”们,构成了社会
这恐怕已经涉及到哲学的问题上了,自己也不是很能讲顺利,不过我还是尽量叙述吧。接着上面的观点,酒店是一个小社会的变体的象征与代表,桥是这个物体手的衍生,接纳与放弃掉人们。麦凯比到这里之后,画外音烦烦扰扰,加上剪辑所突出的混杂人群,就在说明他是闯入者,以及这个社会的活力。而他拿出红布开始赌局时,有人们围向他,并且点上了油灯。光在这样在昏暗的背景里给予暗示,我们明白了他创造了自己的位置,并被这个由人构成的社会所接纳。
实际上,还有不少的长镜头也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社会学道理,相当的有意思。而不止的是,作为组成社会的,人个人的生活与空间,也靠米勒夫人的线有机的串联了起来。自己的卧室和鸦片,表达出对个人的空间的享受;而在麦凯比被冻死在风雪之中后,又在自己卧室的米勒夫人和麦凯比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孤单顺势而来,不可断绝。
这便是我的评价,也是我生活的一种渐进的表达。不过我先声明(还是有些害怕)花村作为一部极佳的电影,其解读也自然是多方面的。我只不过是截下来了一个侧面而已。如有看法,还请大家私底下交流,不要在评论区有过多戾气,谢谢。
我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评论,但我总是下不了笔,是我才能不够呢,还是要求太高了。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处理让我觉得很绝妙,让我不禁想写点东西。 这是一部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美国西部电影,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在西部电影早已衰败的大环境下,却仍然选择这种题材,结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难看,反而让我流连忘返。 它(花村)具有一种超脱老式框架的特色,它超越大伙对于西部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那种正邪对立的电影,它拆解无趣的桥段——男人,女人之间的争夺,理想的实现,或者说,把它换成了另一种模式。 沃伦比蒂饰演的老赌徒,来到了一处正在发展的山间小镇,他依靠者赌资在镇里开了一间妓店,有关他的来历众说纷纭;克里斯蒂饰演的妓女前来小镇,与沃伦合作,逐渐成为小镇的头号人物。 这两位核心人物看起来缺点蛮多:一个贪婪的骗子,只求钱财,又迟钝不懂风情。一个大胆但又风流的女人。电影的角色配置出乎了常规的西部片。看起来成为了无耻者的世界。 电影着实的费尽笔墨去描绘妓院的发展,从泥地上的帐篷,再到新建起的澡堂,再到妓院里做起蛋糕,响起了留声机的音乐。随着这间小镇的兴起,我们才发现,在这种荒蛮之地上,无依无靠地开拓这样世界,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地事情。 电影一直以一种反类型的特点来展开的,影片末尾,以一场俗气的斗争决斗。沃伦比蒂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在茫茫雪地里干掉了来犯的三个敌人。雪花飘飘,教堂燃烧,这个赌徒捂着受伤的腹部,躲在房子里,击败一个又一个由于大意而被击杀的敌人。村里的人都去救火了,而赌徒只能坐在大雪里,被雪覆盖,只有等待着她的女人。 电影里的爱情戏份很有特色,比如在影片中间,沃伦的妓院,人们在为一位勤奋可爱的妓女庆生,而沃伦比蒂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嘴里含糊着米勒夫人的不是。这两人的暧昧细节在这部电影里比比皆是。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是个擅长描写生活化场景的导演,他更擅长消解传统的戏剧结构,并破坏观众与电影人物的“凝视关系”。电影一开始,伴随这悠扬的民谣,一出冷凝的高山森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一个马车摇摇晃晃的来到了一处旅馆,旅馆里,人们的闲聊声都夹杂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