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夫妻财产 L'Économie du couple(2016)

夫妻财产 L'Économie du couple(2016)

又名: 爱过了(台) / 当爱已成往事(港) / 爱情,来过之后 / 情侣经济 / 追爱 / After Love

导演: 约西姆·拉弗塞

编剧: Mazarine Pingeot Fanny Burdino Thomas Van Zuylen

主演: 塞德里克·康 贝热尼丝·贝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法国

上映日期: 2016-05-13(戛纳电影节)

片长: 98分钟 IMDb: tt4746484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玛丽(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和鲍里斯(塞德里克·康 Cédric Kahn 饰)结婚已经十五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争吵将两人对彼此的感情最终消磨殆尽,这场婚姻走到了割裂的尽头。

演员:



影评:

  1. 《After love》在台湾被翻译成《爱过了》,我在爱奇艺上看时电影名字是《追爱》,在豆瓣搜索时又名《夫妻财产》。
    导演: 约西姆·拉弗塞
    编剧: Mazarine Pingeot / Fanny Burdino / Thomas Van Zuylen
    主演: 塞德里克·康 / 贝热尼丝·贝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6-05-13(戛纳电影节)
    片长: 98分钟
    又名: 爱过了(台) / 当爱已成往事(港) / 情侣经济 / After Love

    我觉得香港的翻译还是比较文艺贴切的,毕竟这一切都真的发生在当爱已成往事的时候。
    或许问题的根源在一开始时就被埋下,可毕竟女主与男主相处了15年还生了一对可爱的女儿,之前可以一起生活证明有爱包容了所有的问题。而当爱已成往事,渐渐逝去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再被包容而集中爆发了。
    这是一部包含了很多角度的剧情片,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翻译名称,或许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根据自己的体会也能给出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从感情角度可以是《逝去的爱情》这一方面有点像《蓝色情人节》,所有的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爱的逝去而被显现出来的。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存在,相信每段感情每段婚姻或多或少的都会有矛盾与问题,而是否能继续相处下去的点是怎么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在有爱的情况下,问题似乎总是是可以被解决的,而当这份爱淡了散了,就变得矛盾不可调和。
    而从经济角度上看翻译成《夫妻财产》也无可厚非,相信打过离婚官司分割过财产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今天想说的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在众多的点中我感触最深的那一个点。或许是因为我有过类似经历,让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感触颇深,看完以后又有了想写下这篇文章的冲动。
    结合剧情可以知道,女主(抱歉我把女主放在前面,其实主观上我是站在女主这边的)和男主共同生活15年,女主的身份是富二代,而男主来自乡下。至于他们为何相爱不得而知,但如果想拍如《爱在黄昏日落时》似的三部曲的话道是可以往前延伸出一部跨越阶级的爱恋的,而往后估计也有不少人想看他们各自的结局和今后的相处模式怎样。好的,扯远了,回归剧情。
    在一起15年(2000~2015),生育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共同买房子一套,当然根据剧情可以知道这所房子首付款和贷款包括名字归属都是女主的,而男主当时只负责了装修。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似乎也是女主负责了家里的大部分家用,男主只是出了一些类似度假,少许日常开销之类的费用。典型的女强男弱局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很简单,女主赚的多,而男主是建筑工,而且是个懒散型的,从对话中可以得知不是就业形势不好就是本身好吃懒做很少出去工作。看孩子也有点类似保姆的感觉,多年养成的吧。
    而偏偏到了15年这个年头,女主好像近乎破产了要,面临10年期15万欧元的债务压力。经济紧张,老公不工作不帮忙分担账单,还说什么老婆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买的房子,不应该接受她父母的帮助买房,还有吃了她给女儿买的所有奶酪,承诺给女儿买足球鞋却在比赛前一天了都还没买......结合对话就知道男主肯定也承诺了女主很多事情,当然都没有做到。所有的这一切让女主在经济压力下爆发了,对男主也是咄咄逼人,不是冷言冷语就是让滚出去,从站立姿势到走路样子,反正怎么看男主怎么讨厌反感。当然这种反感中也夹杂了委屈和爱过的伤感,所以在跟朋友说的时候自己也哭了。
    从旁观的角度来看女主表现的有点过了,很咄咄逼人不留余地,而男主loser的捍卫自尊的反抗和小丑似的分钱耍赖无疑更增添了女主的反感,女主还能平静的坐在那里跟他聊已经看得出修养确实不错了,当男主提出连岳父母给的10万首付款他也要分一半时,相信很多观众心里那句BYL已经出来了。吵架时女主说的那句他跟她过了15年,想来也并非没有根据。女主后来也在男主因欠债被打时,在自身已经破产的情形下还给男主搞到1万欧元还债,已经看得出在这场婚姻里,到底谁罩着谁了。而男主接过来说了声谢谢,他没有想很多,或许在他看来女主搞到钱确实比他容易。(这个男主确实够不争气,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
    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我想说的是无论女主还是男主,各有各的苦衷吧。从女主的角度,她过得是富人阶级的生活,而她找的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丈夫,她对这些年她的丈夫没有负担起现有阶级的家庭责任是有怨言的,这种怨言在自己遇到经济危机时爆发了出来。而男主呢,他是一个穷人,确切的说在他老婆这个阶级里他是一个loser,而loser也有loser的自尊,所以当他的妻子指责他不还房贷时,他回应她根本不该靠父母买房,当回家看到老婆和朋友们在聊自己时,他的反应过度而滑稽。他也想捍卫他的自尊,不想让自己在外人看来那么loser。
    而男主想捍卫自尊的做法和形式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下,都显得滑稽可笑,他也意识到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从他的角度来看,15年来他也并非没有付出,而他能说出来的也只有爱和一提再提的装修。他不甘心就这么被扫地出门,他也很爱他的女儿想常常见到她们,而他负担不起公寓的租金又不想搬到乡下去远离女儿们。他的穷人思维让他无法顶天立地的做个大度的一分钱不要的男人,他的自尊也让他不肯低头非要跟女主在口头上争个高下。
    而男人,作为一个男人,我认为他在吵架的一开始就已经输了,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大度,因为一场吵架,吵输了说明自己理论上站不住至少站不稳,而吵赢了,吵赢一个女人又有什么好骄傲的,一个连女人都能吵赢的男人,想想......呃......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给出建议,这场婚姻并非不可调和,女主和男主如果真的相爱,女主可以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拉低一点自己的阶级以此来适应男主有限的生产力。或者男主可以拉高一下自己,勤奋点或者对女主表达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比如关心一下让女主喘不过气来的账单,或者免费为女主的妈妈装修房子,相信女主并非铁石心肠。有时候女人外表坚强心里脆弱,给点关爱就能给她力量,或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能被理解就已经是莫大支持。
    可电影里的这对夫妻最后没能调和,因为没有人低头,也没看到他俩谁切实的想要坐下来敞开心扉谈一谈如何解决问题。有一个场景女主走到男主的房间,坐下,沉默,然后又离开......
    或许是对婚姻对丈夫的失望又或许是爱情的消逝,让她没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这部电影有夫妻间的矛盾,有阶级差距,有爱情尽了尚未冷的温情(比如一起跳舞,比如 have sex的场景),也有从头至尾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无疑男主是爱孩子的。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独特,空间不大却并不显压抑,没有痛哭的场景却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每个安静的场景都让人感到悲哀和伤感,一度让我泪崩。女主和男主的婚姻或许从一开始就因为阶级的不同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婚姻,这场婚姻,他们两个根本没有作为一个合体来生活来共同面对一切,而不过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生活而已。
    在婚姻里,究竟是作为一个共同体来生活还是在一个屋檐下各自生活,这个状态很重要,关乎婚姻的成功还是失败。婚姻里的两个人应该是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消耗,如果是后者,已经背离了婚姻的初衷。
    我给这部评分并不是很高的电影打了10分,也被导演圈了粉,或许是因为我在这部电影了找到了些许共鸣,所以力荐,但只推荐给有相似情况的观众吧,毕竟没有经历这种情形的情侣相信也很难体会这里面的情节。和电影里共鸣的地方是我也离了婚自己带孩子,靠父母给的首付款买了房,而前夫和剧中男主的情况和态度基本相类似。
    剧中,无疑决定了女主与男主婚姻走向的是阶级差距。而我觉得阶级间最大的差距或许不是出身,也不是金钱的多少,是观念与思维上的差距。而观念与思维的差距又造就了人会往哪个阶级方向里去。
    从底层到高层,阶级就想一座山,总是有人嘲讽那些拼命往上层阶级爬的人,而我看到一句话觉得说的特别对:人最丑陋的状态不是撅着屁股往上爬,而是懒。那些底层的人才总看到那些奋斗的人撅着的屁股,而那些一起奋斗着的人才看得到这些人努力的汗水与泪水。
    关于阶级的这个观点只是我的个人感触,并不代表我支持人应该往上爬或者怎样,毕竟生活不管情况如何,只要幸福就好。经济基础好并不代表就幸福,而经济基础不好也不表示就一定不幸福。
    第一次写长影评,逻辑和顺序上都有些潦草和混乱,还请谅解。
    好在,一直想写东西的我,终于写下了点什么,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2. 看完不痛不痒。那首一家四人一起跳舞的歌,我也有美好的故事。第一次听是在延平路的bar centrale。一个周五还是周六的晚上,和几个女朋友在她们工作结束后一起去的那里,刚好那天的band唱了这首歌,女生版的,超好听!比这个原版好听太多了,真的好听得多得不是一点点。那天bar里的气氛很好,很多人都围着乐队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表演。主唱叫Sara,摩洛哥人,白人,超美,有点夏奇拉的感觉,稍微少一些她的狂野,多一份甜美,超赞。乐队的其它成员也是超赞,感觉他们每个人都在闪光,大家也超开心。那好像是2016年的冬天。那时候住在那附近。那段时间那里新开好几个bar,都挺赞的。后来还去过1次bar centrale,但是是吃晚餐,也没有那个乐队的表演。再后来就没去过那边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Sara,听她唱歌。她那天唱了好几首歌,都特别好听。感觉那次听她唱歌像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