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我给三星半 在内蒙的小城里,老杨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六七年,二人的三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虽都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自不是问题。 打牌中看到有持刀的妇女追债,处境相同的他,说今天算球了,外面闹得厉害。去银行ATM连张钞票都取不出来的他打电话给老赖,又没拿到钱。出门在路上碰到牧民老朋友,得知朋友遇到了困难,请了朋友吃饭,洗澡,告诉洗浴中心小妹儿说自己的朋友是搞生态环保的,最后卡里没钱了还把电车押到洗浴中心,说了我请客就是我请。 虽说老杨先把骆驼卖了,且不论钱的来源,老杨给了朋友更想要的解决方法。 影片清楚的交代了老杨是借出去贷款的一方,暗示曾经做过生意,并有些积蓄,打电话给老赖被挂断后,再也没有找过他们,包括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没有去追债,偷拿老伴儿看病的钱,跟孩子开口拒绝后也没有紧逼,从头至尾,包括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小女儿时,老杨都没有一句解释。一切都反映老杨大男子主义,好面子,不轻易求人,影片外化时刻都仰着头,墨镜和烟不离手,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对自己的情儿也是有请有义。这样的性格,也是最终造成老杨结局的关键因素。
写这篇长影评的主要原因是看到豆瓣上一些人在质疑说,老杨太自私,贪图享乐,把孩子告上法庭太过分,有什么资格跟老伴儿说爱她种种。我也把我在豆瓣的唯有几次没有给了他们。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夫妻二人作为退休音乐教师,一直过着最体面的生活,妻子中风后,也一直是丈夫在照顾,孩子时有探望,这部片我只看了一遍,却一直记得这一幕,期间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夫妻二人相爱,但在久病之下,这一巴掌是压抑情绪的爆发,也是爱的反面表达。
2014年电影《万物理论》,霍金病后,简蹲着对歪着头的霍金面前说“我尽力了”的时候,简离开霍金的时候,二人之间单纯的爱情已经不再只是爱情。
当老杨在喝酒的时候无视老婆的电话,其实就表明了,老杨已经尽力了,可作为一个有强烈大男子主义情怀的他还在撑着。 对簿公堂,大儿子的老婆是老杨给娶的,大女婿的工作是老杨给办的,二女婿的房子是老杨帮助的,却都被他们说是过去的事情,还口口声声说现在的事情要让老杨自己负责。 绑架过程中大儿子和大女婿在老杨头上弄了两个伤疤,二女婿关门直接把老杨撞到鼻出血。至此,孩子三家都在老杨身上造成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伤疤,孩子三家的忘恩负义,或者说认为一切父亲的付出理所应当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儿子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四五岁?小女儿的孩子刚出生。儿子儿媳在责怪老杨没给他们看孩子,大女婿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小女儿不当家。可影片却告诉我们,还没有第三代的时候,老杨的媳妇儿已经病了,照顾媳妇儿且吃力,还有什么时间去照顾第三代?可老杨心里是有第三代的,拿到骆驼先去找孙子玩,给孙子买变形金刚,三女儿抱着孩子进屋,老杨转身想去摸还生怕吓到孩子。 老杨承受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单是生理需求他只要去洗头房找就行了,他需要一个人能跟他说话,能让他暂时放下自尊,能够交流,很显然,老婆不行,孩子不行,兄弟也不行。 三个孩子自始至终没有站在老杨的立场考虑问题,唯一看起来有良心的老三,还是因为自小受到额外的疼爱。这样看来是谁自私? 这个困斗之兽,被传单男暴揍后,接到电话说老婆的手术安排上了,他笑了,如果我没记错是影片唯一他的笑容,捡起断了的烟,闭眼深吸一口。 真正让老杨决定和老伴儿去死的导火索,不是孩子们的态度,而是病情越治越严重,老杨一遍遍的研磨药,一口口的喂给老伴儿,自己也躺在沙发上呼吸渐微。 最想让她活,也最想让她死的人只有老杨。 那些说老杨没资格说爱的,认为老杨自私的,请您也去侍奉一下久病的病人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这篇五千字左右,三部分分别是观众如何理解人物,主创如何塑造人物和最后如何审视人性。可以跳着看。欢迎土豪打赏★
昨天参加《老兽》导演见面场,在上映前一天观影,并在映后和周导进行了现场交流。有人说,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这份剧本的温度和力度让人嫉妒。也有人说,有多喜欢《一次别离》,就有多喜欢《老兽》。随着曝光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周子阳,在观影现场,主持人用“0123”来介绍了周导。“0”是说他阴差阳错把手机带进考场,成了他所在中学第一个高考得0分的学生;“1”是说《老兽》是他的第一部电影;“2”剧本做了两年(可能有误,记不太清楚了);“3”是说《老兽》以黑马的姿态斩获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特别奖”,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帝、最佳原著编剧以及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三项大奖。
观影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把老杨定义为一个为老不尊、性格偏执的“内蒙老炮儿”,把电影想象为对家庭失和、代际紧张的刻画。事实上,这只是故事的一面或者是浅层,电影真正的意图是通过真实、冷静和克制的方式表达更深层的人性问题。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对得起这个生猛的名字,也回应了这个生猛的时代。
我一直认为,决定电影灵魂的是故事折射出来的思想,上一篇《引爆者》的影评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戳《引爆者》的隐喻—— )在昨天的导演见面会上,周导略带生涩,但不乏真诚,对影迷问题的回答直接而有条理,其中有一点印象深刻:导演说,好的电影往往能够留下人物,深刻的思想也是经由人物来传达的。这些年很多中国电影缺少这样的人物,让你看到后被他纠缠、难以忘记。
因此,这篇文字是关于人物的。
【人物理解的处境化】
影片简介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老杨是财富激荡年代的炸富阶层,破产后生活困顿,某日他挪用老婆的救命手术费让子女们忍无可忍,一出儿子绑架老子的荒诞情节上演,老杨怒其不念养育之恩,毅然把不孝子告上法庭……这出现代家庭闹剧终以悲剧收场。这样的剧情梗概想来是隐含着一种意图,让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通过简介和预告片先设定一个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老家伙,而在真正观影之后,颠覆观众的认知,进而促进深入的反思。如果导演是有这种想法的,那么他成功了。
如果要真正解读老杨这个人物,我们可以借助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视域下看待人的发展。具体说,我们可以从微观层、中间层、外部层和宏观层四个相互作用又层层嵌套的动态系统来进行人物理解处境化的尝试。微观层是指发展中的人与即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朋友等。老杨所处的微观环境是老婆久病瘫痪,儿女家境平平,朋友寥寥无几。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很多人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导演也现场解释:久病的人是家庭的磨难和累赘,无论是病人还是亲属,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非常的压抑和难受,甚至想要逃离。因此老杨看到老伴电话的时候直接不接。同时他的精神和肉体需要释放,他也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他会去找莉莉。去莉莉所在的按摩城是和吉布森一起的,破产赋闲在大街上偶遇了给骆驼看病的吉布森,虽然囊中羞涩也执意要请老朋友吃吃饭,“泡泡澡”,并答应帮他看骆驼,这就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升级:老婆子病重,家里人认为老头子还在外面鬼混。家庭矛盾的另一个原因,也是老杨面对的另一种微观环境,是几个儿女家境都一般,因此就有了日常生活中最不愿见却最常见的丑恶嘴脸,大家都不愿意出老人看病的费用。
以上微观层的环境直接构成了中间层,影片的剧情也正是在生病老伴、一众子女、吉布森和莉莉等人的交叉中展开。接着是外部层,是指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但不包括主体主动参与的大环境。大环境就是鄂尔多斯。写到这下意识想到“温暖全世界”,鄂尔多斯最为人知的就是“羊煤土气”,羊毛衫、煤矿、稀土、天然气,后面三种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在国内占据绝对的大比例。因此,鄂尔多斯的人均GDP一度超过香港,我曾在鄂尔多斯待过一个暑假,一个红绿灯的功夫你会看到几十辆路虎,丰田车都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那种大。然而资源依赖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来不稳定,加上鄂尔多斯城市摊大饼式的疯狂扩张,民间借贷频繁,现在这座城市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标签变成了“鬼城”。临离开那里前,我特意去了康巴什,当时想找个什么公园,大街上几乎没有问路的人,空旷的城市让人害怕。据说拍摄老杨在宽阔马路上骑电动车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清场。老杨就是在这种外部层环境中从暴富滑向了破产,影片开头出现的麻将馆拿刀讨债的妇女就是对这一外部层环境的简单写意。吉布森的窘境也正是在工业蚕食传统畜牧业的大语境下遭遇的。同时,鄂尔多斯地处北方,选择冬季在此地拍摄,影片的冷峻、凛冽和荒原感浑然天成,无需刻意寻找。
最后是宏观层,是指一系列包括信仰、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这个层面,老杨面对的确实是市场经济渗透过程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沦丧,导演也在介绍背景的时候提起灵感的来源:他自身经历过的儿子绑架老人的现象。老杨是这个信仰缺失、价值畸变和观念转型时代的千千万万个见证者之一,当然也是推动者、受害者。这种“老无所依”的悲凉晚景让人想起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这种聚焦于失败者在家庭中如何自持的故事又似乎是在与《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隔空对话。
引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做到人物理解的处境化,老杨就是在多个层次相互叠加的生态变迁中上演着他的困兽之斗。正如导演所说,“电影中的人物,之前经济情况比较好,后来因为整个经济的因素而落魄。这样,对人物的反思就更加立体。如果本来就一个个平淡无奇的人,可能一直是被排除到边缘之外的”。“他之前的能量很大,对家庭的重要性很强,几个孩子的工作、买房都仰仗他。现在成为了一个没用的人,进而整个家庭和社会逐渐将他边缘化,这样更加写实”。老杨就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中像困兽一样在挣扎,品尝着人间的冷暖。
【人物塑造的辩证法】
涂们老师的表演已经有金马影帝回馈,似乎不必多谈,电动车骑出哈雷的感觉真是演技炸裂。需要分享的是导演关于人物塑造的一些独立判断。周导说:对于演员,有几个想法,一是全面用方言呈现,所以没有找外地演员,当然也有成本的关系。二是如果用明星或者知名演员演这个电影,可能会使故事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为这会让观众产生抽离感和跳跃感,试想一个大碗昨天晚上在电视剧上是这个角色,今天突然变成老兽,似乎确实会产生对人物形象的伤害。
从导演的话语中可以发现,他对真实性的近乎苛刻的追求。以上是本地演员和外地演员、知名演员与普通演员的辩证法。第二层,是影像语言与镜头表现方式的辩证法。影片中多次的大特写与单一人物入画、背景虚化,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纪实感,让受众紧紧贴着老杨,跟着老杨来体验这个世界。在周导的眼中,分切镜头并不高级,对表演也是一种伤害。他认为现在的镜头表现更加完整和高级,而且能以此凸显表演的张力。第三层,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辩证法。《老兽》的剧本改了16次,周导坦言,最耗心理的部分是思考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家庭出身、成长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思想和生活状态。然后又要花很大的精力设计每个人说什么才能表现出这种状态。他说,这种人物的塑造就像是在水面下构建冰山,大量的幕后工作都指向一个诉求:希望能够使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在大屏幕上自然流淌。观影后,我觉得编剧的深度和力度得到了证实,老兽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尖锐、令人难忘,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造成了主演鲜活,配角暗淡的感观。
最后一层人物塑造的辩证法是现实和超现实的衔接。周导说,他深受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荒诞、深刻、有力量,包括动物的元素都在《老兽》中得到呈现。电影在鄂尔多斯拍摄,上文已经交代,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影片中出现过很多动物,这些超现实的部分起到了帮助主题的复现作用。比如洗浴中心的鸟,也是在困境中挣扎,它的生命和老杨一样是压抑的。白色的视觉符号(马路边像鬼一样的人形)是在鄂尔多斯能够经常看到的,冬天一些人套上白色的袍子抓野鸡(有些野鸡是白色色盲),这一幕传达出的意向即是一种动物伤害另一种动物,同时有一种扭曲的表象感觉。这和老杨当时的状态非常相像,他刚从法院中吵完架走出,庭前调解失败,内心因痛苦而扭曲,因此这二者也是一种呼应关系。再有就是老杨在莉莉家里梦见的那匹马,也许是吉布森骆驼的变形?毕竟他刚刚卖了骆驼而去讨好莉莉去了。
影院中有个高中生说,意识流并不需要被理解,那是一种感觉。其实超现实也没有这么玄,在导演的眼中,超现实是更加深邃的现实。
【人性审视的立体化】
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这部电影最深层的思想。霍尔的编码和解码理论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导演是电影这一文化符号的编码者,观众是解码者。由于观众的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
我的解读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提示我们注意到人性的立体。我们不去讨论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中西理论分野,至少需要明白,人都很复杂,都有多张面孔,扮演着多种角色。因此不能粗暴的把老杨当成一个不受待见的老渣男,也不能简单的把他当成有血有肉、人老不衰和传统道德的代表。老杨身上承载着导演最重要的表达,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通过前面的简单铺陈勾勒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老头形象,又通过幽微细致和剥丝抽茧的方式使观众接受这个坏老头,甚至觉得这是个好老头。其实有很多细节可以佐证老杨所内涵的责任和道义等行为准则和传统价值观:拆东墙补西墙不是为了他自己;给小孙子买玩具,因为他对家人的爱遭到其他人的拒绝,只有灌注在不设防的小孩子身上,然后让他“跟爷爷好”;他给吉布森买奶牛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体现;给莉莉戴的“阳光手镯”是他温情和浪漫的一面;说在树上开外星酒店、洗浴城不能刷卡是他自尊和不可一世的写照。
尤其是影片中老杨的两次笑和两次哭,把复杂的人物诠释的淋漓尽致。第一次笑是看着莉莉穿上红呢大衣后的笑,笑后和她搂搂抱抱却没折腾几秒;第二次笑是给小孙子看骆驼;第一次哭是感到子女与自己形同路人;第二次哭是对老伴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并一起与老伴静静等候死亡。两次笑和两次哭的是同一个老杨,但又是不同的老杨,这就是我说的人性审视的立体化。
多面是人性的本来面貌,也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复杂的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理想化的人物。因此这部电影的可贵恰恰就在于很生活化、很真实。有人说,这是一部老混蛋洗白,人性回归的故事,看似有情的子女其实很无情,看似无情的老杨其实很有情。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解码的方式不同而已。也有人说,影片看起来有叙事太平的地方,我也感觉全篇都很沉闷的,但真实的生活和家庭的故事不就是平淡、沉闷的吗?
总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兽性?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混蛋?在困顿的人生和多舛的命运笼罩下,你会选择做困兽之斗,还是默默忍受?
昨天看严歌苓的小说《审丑》,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这句话用来评价《老兽》也是恰当的:通过对老杨、老杨的家庭以及老杨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展示,《老兽》经由审丑实现了更高一层的审美。
★以上部分观点来自于武汉博纳影城观影后的现场讨论,特致谢忱。
有剧透
——————————————————
如果不是因为金马奖,或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部片子。
首先说结论,片子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压抑,非常压抑。可能是太过真实,所以有种发自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空镜,粗糙干枯的树枝、黄昏时的芦苇荡、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苍凉。
剧情很简单,老杨是个落魄的中老年男人,赋闲在家。老婆瘫痪在床,多年来由他照顾,他还养了个年轻的小三。他有三个子女,都比较平庸,甚至说有点穷,也有点抠。这可能是很多百姓在挣扎着生活的现状,有患病的家人、有生活不如意的儿女、有糟糕的家庭关系,他跟儿女并不亲近,更没有机会含饴弄孙。
我试图去分析老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首先,他的造型是头发花白、穿着皮衣、骑电动车、戴着墨镜,看起来还算体面。和朋友打麻将的时候说,别人还欠他钱;打完麻将,去ATM机查询账户余额,显示只有七十五,可以说是相当穷困。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整部片子他会一直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从ATM机门口出来,老杨碰到了一个朋友,牵着一头生病的骆驼,想找兽医看病,结果兽医不在,就麻烦老杨帮忙照看两天。他明明没有钱,却请朋友喝酒、洗浴,瘫痪在家的老婆打电话,他也不接。第二天,他把电瓶车抵押在了洗浴中心,还跟朋友说是因为那儿不能刷卡。两个人在一座烂尾楼里撒尿时,他说“曾经投过这个项目,结果折钱在里面了。” 这是老杨的第一层形象——他曾经富有而现在穷困,落魄又很要面子。
在这里,想补充说明一下影片的背景。鄂尔多斯是座曾经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神话的城市,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老杨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发了财。)
然而,随着2011年底煤炭量价狂跌,鄂尔多斯随即陷入债务危机,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人流车流稀少,“鬼城”头衔挥之不去。(老杨又成了时代的受害者,投资的钱收不回,投资的房地产成了烂尾楼,他成了穷光蛋。)这种心理落差感,可以解释老杨很多看似“混蛋”的做法。
其次,老杨是个精明市侩的人,却也有讲究道义的一面。片中有个细节,他在ATM机查余额的时候,后面有个年轻人一直在催促他。等老杨出来的时候,他试图把一张“白皮”扔进垃圾桶,没有扔进去,后来拾起来塞到ATM机门口的缝隙里。这不仅说明了老杨打麻将的时候藏牌,还说明他想“坑”一下之前那个年轻人,小市民的市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朋友前脚刚走,他就把骆驼牵了去卖掉,还告诉卖肉的,可以掺在牛肉里卖嘛,谁吃的出来?卖了骆驼的钱,他去赎了电动车,买了件衣服和一些牛肉去看他的小三。在小三家的沙发上,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做梦梦见白马,还有骆驼在治病,可能在他的心中,对“骆驼”有些抱歉。这个时候,他的老婆在医院,等着做手术。
三个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术费凑齐了,女儿把钱放在妈妈病床的枕头底下。在病房外面吸烟的老杨看到了这一幕。他的朋友之前打电话说,兽医回来了,所以他要从牧区过来,带着骆驼去看病。骆驼不会起死回生,但是老杨会想办法。他偷偷从老婆的手术费中抽走一万块钱,买了头奶牛送给朋友,老杨说,奶牛的经济效益可比骆驼高多啦。多年前,是老杨的这个朋友卖了两匹马,帮老杨凑齐了娶儿媳妇的彩礼钱。这个恩,他一直记着呢,现在就当是报恩。他当然不会告诉朋友,骆驼是为了变现才卖掉的。朋友感激涕零,也不会计较病骆驼的去处。这是他的第二层形象——精明算计,但道义尚存。
最后,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复杂,通过子女的描述,他成天在外面鬼混、赌博,养了个“狐狸精”,也不帮忙带孙子。后来老杨试图改变自己,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爷爷,但是以失败告终。故事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他挪用了手术费,子女们忍无可忍,所以经过商量,把他绑了起来,强迫他签订了一个协议。他报警之后,在一气之下把儿子、女婿都告上了法庭,并且不同意调解。
后来,他搭车到榆林,一个人住在2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到小女儿家楼下踟躇许久,还是上楼拿了备用钥匙进门,女儿女婿回来之后,看到他却像看到了不受欢迎的客人。女婿说要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给小宝宝过生日,所以不能陪他,只能给他点钱,让他出去吃。他依然很顾及自己的面子,所以说他等下要出去吃饭,有朋友在等他。其实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跟小女儿借六千五百块钱,好给老婆动手术。这笔钱的用处,小女儿后来才得知。
为了缓和与儿孙的关系,他想撤销起诉,他给孙子买了最爱的变形金刚,他答应儿女们以后好好照顾老婆、不再赌博,他找到当律师的侄子帮忙。但是儿子、女婿出来之后,只和他远远打了个照面,没有人理他;儿媳把变形金刚扔到老杨面前,问他说你也配当爷爷?
他老婆的手术并不成功,影片以悲剧结尾,我觉得非常合理,我看到的是一头垂老的困兽,最后的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是他的第三层形象——嘴硬又心软,痛苦又无奈。
片子里的人物,无法以好坏来衡量,他们的种种做法都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生存环境及金钱状况有关。老兽说过:“做人的层次,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来决定的。”他并没有回答,做人的层次是由什么决定的。他像老炮儿一样在坚守一些东西,可是许多东西,像沙子,越握得紧越抓不住。他被完全困住了,生活并没有给他变好的机会,而是把他吃掉了。
———————————————————
有些朋友评论说,我是把老杨个人的过错推给了生活。严格说来,片中老杨和他的子女都是过错方。只是我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评断。我主要是想着重表达生活经历、大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还有这个人物的复杂。
老兽,被此前许多影评的标题误导了,说老兽就是一个老混蛋,或许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吧,但是,在我的观念中,老兽的所有做法都没毛病,他想要的只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愿望没错,环境不允许,导致行为出错,那就不能算错。比如他想要的无非是一点浪漫,一点尊严、一点自主和一点生活的寄托,如果这些都不行,我的结论只能是他生存的环境太不人道了。
老人实际并不过分,待朋友和亲人的心意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人分外严酷的社会生活中,钱代替了温情成为唯一的润滑剂,人理应拥有的精神需求几乎都成为奢侈品,所以老人只能沦为老兽,不是堕落为老兽,而是被放逐为老兽。
老人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对儿女有很多帮助,但时局变迁,一生积累都打了水漂,即使没有这些过往,也不能说他的需求无理。他想请朋友吃顿饭,洗个脚,想取悦孙子,给他买个变形金刚,听进去了老友的抱怨,想给他买匹奶牛,这些愿望都没有问题,只是他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贫贱百事哀。他伺候瘫痪的老伴六年,但有一个年轻的小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善良约束自己,但不应该受制于外部人群的道德,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既然他内心的渴望正当,以道德为由收缴他暮年生活的这一点微光,就未免残忍,映在手腕上的彩虹,将熄未灭的炭火,电影对老兽的爱情和欲念的隐喻很精妙。
电影展现了一个人人缺少尊严的达尔文式社会,不论亲人还是陌生人,基本的善意都欠奉,儿子女儿隔着心,女婿媳妇如仇寇,陌生人之间但凡有交集,都剑拔弩张,去银行取个钱,去医院看个病,去法院办个事,在公交上下个车,冲突无处不在,每一次交流都凸显着不平等,克扣着人的尊严,人们对身份的自觉远远高于作为平等的人的自觉。影片中罕有的温情和对等,都来自老兽,他对小三,对女儿,对老伴,对老友,展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温柔和弹性,所以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反面角色。
老人挣扎着维持着自己是人的自觉,但你老了就该安分守己等死,不能为老不尊,这令老人对自主和尊严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反抗,最终遭到了反噬,被社会抛弃,被家庭放逐。现在我们不需要骆驼了,曾经是牧场支柱,甚至作为种骆驼存在风光一时的老兽,最后的价值是被屠宰,掺在牛肉里卖一卖,电影最初埋下的寓言,逐渐浮出水面。
但同时,时代也确实在进步,其实电影里的多数困境又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因为物质的宽松,我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比我父母所处的时代宽松了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接近老兽,因为他们老的时候有点丧失尊严,但我的父母已经不是老兽了,我虽然被老兽这部电影恐吓了,但我想我也不会成为老兽。也许这部电影探讨的多数问题很快会消失,就像那些中国家庭伦理剧,或者说不再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但电影对心灵不得不屈服于衰老的身体的描绘,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电影的节奏大概是生活切片式的,尽量保留了日常生活的低信息量原貌,比较跳跃,但部分剧情不合理(比如莫名被打),除了主角之外的表演都比较生(按韩东老师的说法,生比油好),但主角呈现出的真实感颇令人信服。
最后比较一下,老兽要比老炮儿里的六爷真实透彻很多,虽然也有太重视子孙这种中国人通病。后者简直愚不可及,活得装腔作势,死得假模假式。我曾写过一篇“老炮儿是我们绝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成为老炮儿,这点我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老兽呢,他的处境更接近于我们难以完全逃脱的困境,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假设,如果我是他能怎么办呢。也许出家和写作,逃避俗世生活大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了。老兽的选择当然也没错,看过电影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