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死神来了 Final Destination(2000)

简介:

    剧情惊险恐怖,环环相扣。高中生艾利克斯-伯朗宁(德文•萨瓦 Devon Sawa 饰)与7名同班同学登机前往巴黎。起飞前,他突然预感到恐怖的一幕:飞机将会在空中爆炸。艾利克斯非常惊恐,大喊飞机即将出事,大家要立刻下机,结果混乱中他和其余6名乘客被机组人员赶了出来。但是,被艾利克斯不幸言中,飞机在半空中爆炸,全部人员罹难。

演员:



影评:

  1. 1
    《死神来了》我看了前两部。

    要推荐的是第一部:一个男孩预知了飞机失事的过程而在事故发生前救下了七个人,然而死亡名单是注定的,男孩不甘坐以待毙,企图破解死神夺命的模式,拯救自己和其他人。

    故事简单却拍得扣人心弦。死神温文儒雅,在隐蔽处大玩技巧性招式。尤其是第一个人的死法,带着玄邪可又符合情理。而死神的技术性也衬托出与之对抗的男孩的胆识和智慧。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明显看到了影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所存在的隐患大敲警钟。用水、用电、开车、过马路、烧水的方式、倒酒的细节、甚至抹布放置的习惯……与其说电影是在宣言宿命论,“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倒不如说它是在提醒我们“大难不死”未必“有后福”,因为任何一处生活细节上的疏漏都可能让你丧命。

    电影的收尾也很刺激。死神并没有因为人的一次成功躲避而放弃追杀,预示着我们一生都应该对生活留心,才能让生命持久延续。

    2
    人们常说,续篇往往不及首集。在第二部中,死神逆转了杀人顺序,新的死亡名单与旧的丧命者发生的事故息息相关,是第一部的人与命运抗争影响了第二部的人的命运,应该说创作思路是好的。但在这一部里面,死神的品味大大降低。除了夺命手法毫无悬念总能让观众提前猜中,其死亡场面的恶心也叫人“相当”反胃,并且以恶心镜头来体现恐怖的方法未免俗套,这种“恐怖”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在第一部中与死神斗智斗勇的男孩到了第二部时却早已死亡了,并且死亡原因的交代也模糊不清。而另一个在前集中存活下来的女孩也终在第二部末尾丧命。前集死亡名单上的人最后全军覆没,霸道的死神竟是斗不垮的,我们在前一部看见的一丝希望在第二部被冷漠的掐灭了。

    而所谓的“重生”,其实不过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女主角的预知里已经有女医生会来将她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她并没有改变死神的计划,相反是一味去应验预知,跟着设定的模式走。她的“死后重生”看起来更像死神的一个恶作剧而已。

    影片还让逃生梯和安全气囊也出来充当谋命工具,为救人而发明的设施被反作用化。如此极致地表现死神不可躲避的手段让观众我除了失望泄气,无言以对。死神堕落了,缺了耐性,失了风度,丢了品味。

    3

    据悉,06年刚新推出了《死神来了》第三部。尽管听说其口碑不是很好,可仍然对它有所期待。

    在前两部既爆过飞机又撞过汽车后,死亡模式正序也试了,倒序也玩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帮它预想一下:死神3就来个火车脱轨,然后跳跃顺序死人;死神4再来轮船沉海,至于“死序”,要不就从名单两头并进,向中间夹击吧。

    落入俗套不要紧,能俗出个大雅就能获得“重生”。
  2. 看完我笑了,笑得灿烂。今天不但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变态考试,还有幸见到了一个这么纠结的死神。最近用脑过度,我不敢同诸多评论一样深思宿命之类的东西,只好猜猜这个死神玩。 首先,死神很敬业。该死的一定得杀掉,出意外跑掉的就回去补杀,而且要按照计划的顺序杀。兢兢业业,有条不紊,从这一点上看死神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神。至于全世界每天得死多少人来着我忘了,反正不会少,但是作为一个神,死神自然可以变出n个分身去完成这个巨大的工作量,这个不重要不用担心。 其次,死神很专业。多年的职业生涯成就了他的精湛技艺,他能够让当事人于谈笑不经意间把各种小概率事件一一完成,指向一个非常华丽的死亡。但上面说了,死神是很忙的,他为什么会不顾效率而去做这么复杂的设计呢?其实死神是一个很有情调也很有童心的神,他之所以没有在几千万几亿年的枯燥工作中成为变态,就是因为他经常忙里偷闲,懂得变着花样干活,调戏调戏好玩的当事人,不断增加自己的工作乐趣。我还没工作,但以后我一定会学习的! 最后,死神其实过得也不容易。工作是经常出意外的,尤其是碰到比较强悍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当事人,不但难以按计划顺序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还有可能被他们逃掉。这一次一下逃掉了三个,正常情况下我们敬业的死神今日事今日毕,应该立刻追上去把他们解决掉,但疏忽是难免的,他忙得忘了,让这三小孩多耍了半年。半年之后死神的老板,别忘了死神上面是有BOSS的,宙斯安拉玉皇大帝之类的,来检查中期工作,查到了这个重大疏忽,于是龙颜大怒,令死神立刻千里追杀到法国巴黎去完成工作另扣半年薪水,真惨啊。。。 猜了这么多,我的心里不禁描绘出了一位勤勤恳恳的慈祥老人形象,为了全人类的人口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工作着。我这时想起这是一部惊悚电影,而我却这么不识趣,写的东西也偏离了我的初衷。。。其实上面都是废话,不及我看完电影时大声发出的惊叹:“这死神真他妈闲得蛋疼啊!!!”

  3. “Death is all around”,观看“死神来了1/2”(Final Destination)时,我的脑中反反复复地出现这句由歌词改装而来的话。而“Death is all around”完全揭去了“Love is all around”的温情面纱,掷地有声,令人警醒。
        
    在我眼里,这部针对teenage的惊悚片别具特色。没有变态连环杀人魔,没有吸血鬼,没有邪恶的外星生物,没有超自然力量的鬼怪……让你“惊声尖叫”的统统不是以上这些,也没人因为“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而暗中加以报复,这部影片让我们直面的是死亡本身,而死亡本身比任何能够造成死亡后果的外界力量更让人惊悚。

    如同影片中连续两集出现的那个神秘的验尸管所言,“生来源于死,死来源于生”,死亡名单是相对的,平衡的,无法避免消减任何一条生命,你若有幸逃脱,那别人就要顶死。我不由自主地想到,“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啊,错了,顺着这部影片的逻辑,我似乎该修正一下这句句子——“Everyting that has an end has a beginning.”因为这部影片是由结果推导向开始和过程的,死亡这个结局早就被预知,我们只能顺着从这个无可避免的结局追溯所有导致这个结局的原因。

    前面我已经说过,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使生命显得苍白渺小不堪一击,让死神的魔爪不断靠近并捏住喉管的全是身边小事:漏水使插座导电、没有站在人行道上等车、一些家饰的疏忽保养、乱扔烟蒂引起火灾……其中也有因旁人的疏忽导致飞来横祸,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留下了每个微小疏忽,关联在一起,便滚成了雪崩似的灾难。家人在观看这部片的时候惊叹从不曾发现看似安全平凡的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足以毙命的危险因素潜伏。是的,我们不能控制旁人的举动,但我们至少可以谨慎自己的行为。若是任何时候都对生命心存敬畏之心,而非漫不经心,死神的魔爪不会轻易招呼上来。

    刚看完影片时,我神经高度紧张,冷汗一身,彻夜难免。怎么办?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名单。我第一次感到如此绝望。若是来自其他破坏性的力量,至少我还可以力求抗争——遇到魔鬼,我可以做交易;碰上冤魂,我可以开发我的“第六感”;对上外星人,我可以狠狠踩蟑螂或者唱乡村歌曲。可Final Destination告诉我,无论如何,我抗争不过自然法则。于是我被天花板上竖条纹的暗影折磨得神经衰弱,似乎看到无数鬼眼。
        
    过了几天,我平静下来。我想我的恐惧不是件坏事,我借助影片也小小体味了一把对死亡的心存畏惧和对生命的心存感激。重新调整生活态度甚至生存态度,从中得到的意味将会更将深长久远。我们本是善于遗忘和麻木的动物,生时是盏绿灯,我们得知不易所以哭着而来;死时是盏红灯,他人知晓终结所以哭着送,不可预测戛然而止的死亡正是上天给予的黄灯。可惜大多时候,当上天把方向盘车行道交给我们自由驾驶时,我们却浑浑噩噩地高速撞向终点,所以他才会在我们开小差的时候把我们早已忘记珍惜的生命收回去。
        
    想明白了,便觉得生命无常本就是种微妙的规律,只是很多时候明白了却不一定去实践,人性的弱点既在此,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在那里偷笑,可能他也晓得在破坏杀戮方面,人类的思考力和执行力表现出惊人的和谐,而在珍惜生命方面,人类的思考力是一回事情,人类的执行力是另一回事情。

    再说回影片,毕竟是teenage影片,因此血腥刺激的镜头随处可见,在第二集中由于故事大纲和第一集如出一辙,再无新意,更是借助感官刺激展示不同的血肉纷飞、横尸当场,令人颇有些不快。
        
    好在涉及生死,影片的细节部分颇下了一番功夫,在第一集中表现尤甚。从闹钟、高速公路、音乐调频频道、航班……等,无不可以找到预示着死亡的“180”这个神秘数字(结果害得我家附近的农工商第180号超市开门横幅挂出时,我和母亲哭笑不得)。我认为最可爱的细节是男主角Alex在机场候机时不小心撞翻了女主角Clare正在看的书,而那本书讲述的黛安娜王妃的车祸事件,并且正好翻在车祸照片那一页,暗示了即将发生的“180航班”失事事件。此外,主角的预示部分处理为黑白画面,真实发生的部分处理为彩色画面的设置随无新意,但也很贴剧情。

    现在,我已经不再害怕,可我却开始害怕我的不再害怕。就到这里吧——也请你,小心珍爱你的生命!因为Death is all around!
  4. 一天内我看了三部恐怖片,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我同样认为日本恐怖片在捕捉人的心理某些恐惧点上很有见地,韩国片同样爱在咋咋呼呼的女性演员上下功夫或者穿插某种同志情节便以为足够另类,但令我有所改观的是美国恐怖片。所幸在中午、下午、夜晚这三个时间段,我选择于夜晚观看Final Destination。关上灯,关上阳台的门,一个人坐在床上,音响开得适中,因此影片得以好好享受。

    我记得从小到大我不止一次梦见我或我爸爸惨死。而我爸爸曾有数次被我梦见车子撞进水中。事实上,我和我爸爸都仍活着,即使每一次梦醒我都有所担忧。我是非常相信命运与轮回的人,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理念十分理解。影片以200余名旅客罹难于飞机爆炸的重头戏为开端,Alex的恶梦为导火索,开始人的预感引爆人的死亡这一惊悚游戏。如果相信命运也能够如此巧合,观者便能继续下去。反之,观者会看出许多破绽。而我不愿意说破绽。

    从我的感观角度,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情节设计。与其说人的死亡顺序是由当初于飞机引爆的座次而排列,不如说是以人对死亡的恐惧感排列。那些自我劝赎满心以为祈祷便可救生的人,反而死得较快。且不说他们的死亡有多离奇并荒谬,但每一个人的死亡设计都有所对应,或者说雷同,流动的水,突然疾驰的汽车,擦电起火,这些情形的开端总有莫名的风在刮。死神是一种死物,所以要找这些人陪葬。我看着这些人的垂死挣扎时不免想到我临死时的表现,也许坐以待毙会较为轻松,但绝对不能形成为这里的电影情节。能够形成电影情节的,必定要是精彩并出其不意的。所以原本顺序的死亡者中突然有了干预者,因此谁是下一个死去的人则成了后段影片的卖点。可惜干预者始终只有Alex一人,否则其他演员的表演将也能有所发挥。我所看的这一个影片版本,结束于巴黎街头商店的巨大招牌砸向Carter的脑袋。这个结尾很好。如果只为了说死亡,完全可以拍一个人从出生至老至死的过程。关键是,影片并不只是在说死亡。

    当第一个原本生还者死于浴室时,有一名殡仪人员曾对Alex说了死亡皆是设计的话。这句话是一记醒药,因而开始了另外六人生死的流转。这名殡仪人员虽出现得短暂,但他勾起我对本职工作的某些联想。与我一起工作的法医,也与他般时不时需面对死尸。但是,从未有哪一位法医对这些死亡下定义为死神降临。当然,这也许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差别。可是我非常敬仰我所认识的法医们。他们能够从尸体上的任何一处细微纹理或器官检测而准确推断出其死因。而这部影片中上至联邦调查局,下至办事刑警,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认真干活,全都只作略微埋伏与审问。这是我不得不提出的一点。如果一个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打败一切警力,那么无数凶案都可以尽情石沉大海。影片直至最后,也未能给这些警官一个翻身机会,我为他们默哀。

    我知道这部影片是由于别人传说它将令观者很有阴影。我看后其实无多少阴影。但我原本想要给它五颗星,因为它足够卖力,而不似某些美国恐怖片般将特效花在尸体本身或人的狰狞面孔上。我事实上给它四颗星,则是因为它始终有所欠缺,而且影片落幕,我也基本抽身而退,甚至连坐在阴暗的屋子里打字时都不带一丝身后有影子扩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