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音乐,漫无目的的扯淡......内谁内谁和内内谁.......开头的场景随意,懒散,常见。分不清故事在哪里发生——北京或者纽约或者波士顿,中国年轻人的典型酒局。甚至一时间让我恍惚分不清故事发生的时间:是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这勾起了我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年轻的时候,我从未以当事人的角色参与过这样的场合活动,而近几年虽然这样的机会多了一些,但心态上总归也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了。有些嫉妒,多少也有些唏嘘。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年轻女孩单相思,身在异国,囿于有限的人际圈子,叛逆期还没过,但也要学着像个大人一样去做狗屎一样的工作并且对甲方唯唯诺诺,甚至逐渐对那一套开始轻车熟路:人生的两斤大粪就摆在面前,刀叉已经摆好。如何逃避?酒精,性,尼古丁(或者更猛一点儿的)。精神空虚,眼神涣散,心里装着那谁,床上又躺着那谁。近乎绝望地念叨“我只是想要快乐”。是不是很眼熟?
青春。或者说青春的尾巴,不管是80年代,90年代还是新世纪的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似乎同样的戏码都是必经之路。在无数个醉生梦死的白天和夜晚,我们重复着所有人的生活。我们以为我们独特。我们以为我们的痛苦独特。我们以为我们的爱意独特。我们甚至以为我们的自由也是独特的。
然而醉意褪去,大梦醒来,我们站在一地狼藉中间的时候都会怀疑: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在某一个小小的仪式之后,我们终于拿起刀叉开动。
我有些被感动了,因为这是我未曾体验过的人生,至少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未曾体验过这种激烈或者混沌,而现在的年纪再向往这些也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哪怕可笑荒唐,我也是有些羡慕的。因为我从未有有过。
虽然影片中有种种幼稚的破绽,故事的最终走向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位置没有深入,但导演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我说的能力不是电影技术上的能力,而是呈现真实的能力,这是很多年轻的导演无法恰当把握的。浅或者轻浮在这里也无法过多苛责,毕竟在这个时代,谁的青春有那么多深刻呢?哪怕有一点儿深刻的玩意儿,恐怕也是被重复了无数次的媚俗的“深刻”吧。
看完了全片,来到豆瓣看到一些评论。我能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我看完后感觉,这就是电影啊,这就是态度,这就是导演个人想说的。这些琐碎的生活,45分钟的片子不可能把所有在外生活的烦恼一一讲出,但是通过一些片段展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并不是为了展现喝酒抽烟而喝酒抽烟,也不是为了“效仿”王家卫而戴墨镜,不是因为娄烨而一直手持镜头。这样对未来的不确定,生活的混沌,抖动的镜头是一种很好的讲故事方法。迷茫啊,emo啊也不只是豆瓣友友们说的“亚逼”或者“留学生”专属吧。很多人不同的情况下会在不同的时候迈向这两个东西,或多或少的去帮助缓解情绪麻痹不安,这难道不是写实么。导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写进自己片子里,这并不是为了迎合谁吧,难道因为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就不对了? 哦,不,也有人说她做的就是重复娄烨王家卫,虽然我认为不是在一味地学他们,但是要按你们那么说,迎合大家学大导演的也被骂,拍自己的态度生活的也被骂。
有时候觉得电影是个很私人的东西,私人到自己懂自己喜欢就好了,但有时候又觉得电影不能是个私人的东西,就是为了要讲出来给不理解,深陷其中,呼唤大家去关注,发现温暖,等等 才会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