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男孩A Boy A(2007)

演员:



影评:

  1.     你相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还是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以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浪子回头金不换,迷途知返最为难能可贵,当然值得再一次机会。在我月初看完《boy A》之后,我依然是这么以为。我想,人们怎么就不愿意给Jack一个机会呢?他如此努力着,改名换姓,见义勇为,他也只是想做一个好人,一个普通人,一个可以爱人也可以被爱的人而已。为什么他就是至死都得不到机会呢。
        我以为,如果有这么一个少年A在我身边,我会谅解,会支持,会给予信任。
        但是,只是以为而已。

        初中时候有一个亲密的女友。有一天她来我家玩,她离开后我发现我钱包里少了钱。后来我便一直对她有所提防,初中毕业至今再也没有与她联系。
        是这么亲密的好友,只是偷窃破坏掉的信任也没法再次筑建起来。曾经无话不谈一起熬夜,到头来也是说放就放直到现在也没一点留恋与不舍。不是我冷血,而是有些信任一旦破坏,有些界线一旦越过了就回不了头了。
        对于那个亲密的女友,我再也不会毫无提防地把钱物随便放置,对于曾经对别人道出我的秘密的女友,我再也不会毫无芥蒂地与她道尽他人长短,对于曾经出轨外遇的男友,我会以怀疑的眼光审视每个与之交往的女人。有些人就是这样渐渐远离的。有些高墙就是这样慢慢建成的。这不是我愿意选择的,是被逼着进行的选择。

        所遇到过的情况,相对于少年A,只是小case。如果一个少年A在我身边,我又会怎样呢?
        我当然可以大条道理正义凛然地说漂亮话,摆出一副满脸仁爱的牧师样。但是我知道自己会与少年A渐行渐远。不是我不想原谅,不想宽容,而是我做不到。我很小家子气,很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我怕有一天迷途知返的羔羊会突然狂性大发引我入绝路让我受伤。我不想戴有色眼镜,但我做不到。
        佛家有因果循环善恶报应,亚当随便吃个苹果也就把恶带进凡间了,更何况是你杀了人放了火欺了诈泄了密呢。当然,你可以说A已经付出了代价,他隐姓埋名,他进少管所或者入狱或者离乡背井,但是有些伤不是你消失几年就能愈合的,有些信任永远也不可能再有。
        当年的A做出这样的事,兴许是受Phillip怂恿唆使,但是当你还有权力选择生活的时候,是你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所谓少不更事固然情有可原,但一切都有代价,成长也要付出代价。
    长大了,年少无知的自己付出了代价,想要重生了。但是呢,生活改变了。A从有权力选择生活变成被生活选择了,生存是规则,已经不再是你的选择了。
        所以A已经无法恳求别人的接纳了,曾经犯错便被社会拒之门外。当然,片中楚楚可怜看着弱不禁风一心向善的A是如此惹人怜爱让人惋惜,而片中亦有人愿意真心地接纳A。但是社会的多数没有如此善解人意,犯错了受罚了就可以结束了重新派牌了?生活会告诉你,惩罚永远都不会完。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些泥潭踩过了你便不可能再像天使一样美丽了。

        我相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还是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都不相信。你是否回头是否继续泥足深陷我都无所谓。因为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我并不善解人意满嘴仁义,我想,但我做不到。
        This is life. You make mistakes , and you pay.
  2. 一把刀子,在jack的命运之轮中,一次是恶魔;一次是天使。
    很喜欢听英国口音,虽然这个小镇的口音奇怪的让我听起来有些费力。fuck-fork,尤其是terry的口音尤为浓重。
    而andrew garfield的笑容可以是明媚的腼腆的,有时又是猥琐而神经质的。他活脱脱就是boy a。整个演员群的表演都自然真实。
    这部片子的摄影也相当特别,前景后景多用虚化,也就是说所有的焦点基本对准人物,人物对话的拍摄方式也很特别,构图脱俗,画面极干净。而摄影轨迹也很有穿透力,带到背景的基本上都是单调而富于形式的,用广角拍摄让人物在画面中占据很小的比例,看上去很压抑。这让整部片子的视觉质感很轻盈,空虚,集中力聚集在人物本体,一方面细化了人物局部的细微肌肉变化,另一方面从外部变化来反映出人物本体对客观世界的意识。
    对于情节来说,很利索的叙事,基本上穿插着现实和童年的回忆。我喜欢那个phillps,幼年的他长相有些像hillary swank,眼神凌厉。其实悲惨的童年对人身心的异化这是很古老的题材,但屡用不爽。因为人的同情心是普遍并且长久存在的情感。而同样身世可怜的eric(jack的真实名字)内心趋于封闭,但渴望拥有爱,外向的philip正好能弥补他情感上的那个空洞。也算是交友不慎的例子,或者说是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暴戾,除了基因,就是童年阴影。他们的确是杀了一个女孩,可那女孩也不是什么好鸟,虚伪做作,可以看做杀她是为了惩戒她的罪,但他们犯了更大的罪。在整个杀人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出,以eric的性格不可能去主动杀人。但philp是他的伙伴,朋友,唯一的童年情感寄托。若我是他,我也会去帮他。
    成年后的eric改了名字叫做jack重新进入社会。
    很巧在工厂里的新朋友也是一外向的哥们儿。他带他跳舞,泡妞,喝酒外带嗑药,其实内向的人有些时候需要这些化学物质去释放沉积已久的需求。jack就是典型的一磕药就high大发了的主。这是好事,至少他发现了自己有high起来的潜能,当然,还有泡妞的本能。
    得到了新的爱情,新的工作,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还上了小镇报纸。似乎新生活一切都很美好。
    可惜这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过去的确是过去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谁也别想抹掉。
    他是一个梦魇,无法消除的梦魇。若你恰巧是身心健康完全无阴影的人,那么可能无法理解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对于有过这类体验的人来讲,应该是很能理解boy a的处境了。
    最后他站在河边,看着救下小女孩给他写的信。
    信上的jack(eric,boy a)拿着一把刀(因为他救女孩是用了刀,同样,童年犯下的那宗谋杀也是用刀),背后画了一双翅膀。女孩说:
    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
    他有着天使般的笑容。可他同时也曾是个杀人犯。也永远是。
    谁去宽恕boy a。
    他选择了死,也可以说,他选择了殉梦,殉于那个只要他意识尚存在就永远存在的梦魇。

    另外想说一下这部影片的音乐和剪辑。
    剪辑和拍摄手法,有些gus van sant的范儿,特别细腻,很有质感和空气感。会用高速摄影,大特写,去表现人的皮肤,毛发,很美。而剪辑的节奏也非常舒服,和表演节奏,音乐都很相配。
    音乐更是上佳,朴素,极简。最令人心碎的地方就是,即使有欢乐的主题,也只是起了个头,并没有深入的发展旋律主题。这音乐就和boy a一样,都只是刚看到希望,却戛然而止。

    5星都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喜爱。
  3. 今天听到楼下刹车声,然后是人声喧哗。

    突然想起一些事情,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记住这部电影。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儒弱,邋遢,不善言辞。他们似乎是注定要被从小就懂得拉帮结伙、欺软怕硬的精明鬼们欺负的。

    这样的人的家庭一定不会太幸福,不被关注,无人关心。无论你被欺负了或者没有完成作业,都不会有人在意。在某种时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是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直到一个人带着一道光照进你的生活。这道光如此强烈,又让你愉悦,以至你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是啊,为何要拒绝,反正一切不会更糟。

    是的,不会更糟。就算一起去和别人打架,就算一起去偷东西,这些都无所谓。因为在一起。啊啊啊,不要孤单,不要寂寞,就在一起,哪怕是去地狱。

    可是你瞧,我们最终闯下大祸。

    我一向厌恶不负责的父母。如果你们无法好好抚养,何必把孩子带到这个残忍的世界上来。

    你们没有下地狱,你们只是被扔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

    你们的一生都要将此背负。

    人是一种多么奇怪的生物。你看到了他帮助你,你看到了他救人,你看到了他不黯世事。你却不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你相信你听到的他的过去,以及别人的猜忌。

    啊啊啊,太孤单,太孤单。如果没有你们在身边过,不会觉得孤单如此难耐。

    又被打回原形。

    你站在八面临风的位置,往事蜂涌而至。几欲将你撕裂。

    太难过,太难过。难到无法等这一切过去。

    人与人的世界太过强大,强大到无法容下一个小小的你。
  4.       很多时候,你在社会新闻上看到种种惨案,总是难免生出作案者禽兽不如,应当被碎尸万段的想法。在世界上大多数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有一套适当惩戒,管教为主的策略,而很多时候,孩子们干出的事儿也常常令人发指,以至于我常常看到类似新闻中有这样的留言“这样的小兔崽子宰了算了”,“现在未成年人就应该照成年人的判”之类,而一个孩子的罪行往往可能附着他一生,久久难散。这样的问题在电影《蛮童之歌》(《Boy A》)中便出现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犯错,当他经历了几年狱中生涯后,想从头再来,好好生活,却发现社会的游戏规则那么残酷。

        《蛮童之歌》是部将故事、表现形式、情感、反思等交织的很好的电影,它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吸引着我,已经二十多岁的青年获得假释,在辅导员特里的帮助下,换了一个身份杰克,在小镇重新开始生活。影片后面一直交织现实的他和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间掺杂种种顾虑和感伤味道,让人一直猜疑杰克究竟曾经做过什么。杰克从开始的踌躇、羞涩到后来慢慢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他有了铁哥们,他因为一次救了一个小女孩而获得身边人的赞扬,他有了爱情,他的工作也很顺利,而特里如同父亲般对他的照料让他越来越自信。我们看到了一个阳光少年,德才兼备,友善随和,然而,同时不断闪回的他童年的自闭、孤独、斗殴场面,却让整部影片又时刻显得躁动不安,让人感觉总会有事儿发生,结果他童年的噩梦终于呈现,他曾经和一个伙伴在背着书包上学堂的童年时光,杀害了一个女孩,而如今那个伙伴早已不堪重负自杀,杰克选择了继续生活,却发现那噩梦延续至今,他的真实身份最终暴露,朋友离去、女友远走、失去工作,他因为童年的过错,被如同一个恶魔般的在今天被媒体渲染,最后面对大海,影片没有给出结局,我们却已经可以想象。

        重新开始是每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希望,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又常常是奢望,对于一起罪案,媒体偏向于报导其最血腥、最惨无人道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前因和背后的故事往往不愿追踪,这一来需要成本,二来很重要的这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样产生的收益太少。我们太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故事撩起情绪,甚至看到一个比如“8岁男童狂砍女同学24刀”之类的标题,就很可能不看正文,直奔留言,抒发对此“禽兽”的愤怒。而对于司法体系,我们常常更愿意相信它的惩戒效果,而不愿意相信它的改造效果,所以对于犯了大错的人,严惩常常是天然的反应。杰克和他童年的伙伴菲利普做下的事情是残忍的,在当地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片中可以看到在很多年后,当媒体听闻当年的孩子假释时,立刻开始猜测他在哪里?而杰克也因此在诚惶诚恐中度日。影片通过童年的故事,向我们逐步揭示了一些当年悲剧的缘由,杰克的母亲因为绝症而暴躁,父亲又对他缺少关爱,他自卑、孤独,直到遇上了为他两肋插刀的菲利普,而性格显得暴躁的菲利普内心其实跟杰克一样的自卑、孤独,但是他以一种对外的攻击性表现出来,当一日,有个女孩对他百般侮辱、称之为“人渣”时,他爆发了,连刺女孩数刀,并不能自拔的继续下去,让杰克也被牵扯其中。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性的悲剧,杰克的童年在一种压抑中生活,每天面对欺辱,直到菲利普的出现,在这起悲剧中,他更像一个从犯,而显得更暴躁的菲利普则事后承受的压力更大,选择自杀,而从杰克的生活背景看,我们也能够想见菲利普的家庭和童年生活应该会有更大不堪。

        悲剧的轮回性是最让人伤感的,家庭问题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那位对杰克以慈父关怀的特里却恰恰碰上家庭问题,最终将杰克真实身份泄露出去的恰恰是他自己的儿子。这是一个尴尬的场面,就如心理医生得了精神病,特里能与杰克友好沟通,让他直面生活,却跟自己的儿子有了交流障碍,以至于让儿子宁愿毁了杰克来报复。这样的尴尬似乎也告诉观众,家庭中的种种交流障碍还在继续,跟十几年前没什么两样,而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青少年还在产生,他们中间依然潜伏着悲剧的种子。

        杰克身份暴露后形势的急转直下令人感到突然与悲痛,曾经,他与同伴杀害一个女孩,当他洗心革面后,却救了一个女孩的性命,然而人们不愿因此原谅他。曾经的友谊被撕裂,曾经的赞扬被摧毁,曾经的爱情飘散无影,他刹那间失去了一切,只有在海边,在幻觉中最后感受女友的爱,以至于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他最终被原谅的励志故事,然而当他站在高处,面对大海的时候,我的幻想破灭了,他面对的社会规则对他的过去不会有宽容,我们更愿意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非“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定时炸弹,哪怕他曾经救了一个女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比杰克的悲剧更普遍的是,一个人可能犯了小罪入狱,出狱后,仍然受到警惕与排挤,进而心理失衡,可能犯下更大的罪,而这样反过来又让公众感觉,确实犯过罪的人就是不会变好,接着对身边出狱的人,接着警惕与排挤,令人感觉很难破除的死结,它还会考验相关社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当杰克绝望之际,恰恰是那个他救了的小女孩的来信给了他人间最后的温暖,“谢谢你救了我,这是你光环,这是你的刀,这是你的翅膀,我觉得你就是个天使!”,孩子更单纯,更能发自内心的感受真善美,然而这微薄的单纯的关怀跟社会的压力相比,显得太小太小。或许看这部影片时,观众多会感到一阵忧伤,同情杰克,和我一样到最后都希望奇迹发生,他被宽恕。然而,现实中,面的一个曾经犯过大错的人,我们又会如何了,是猜疑还是信任?是给予警惕还是一个拥抱?这总是一个令人很难预先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