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只有四岁多。记忆里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单位的工人文化宫,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观影史。
谁能想到这电影竟成了童年梦魇,伴随我整个少年时期。
以至于在我读研时,对这童年阴影依然心有余悸。所有的大致情节我几乎都记得,但因为年幼的缘故,我对电影名字却毫无印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在2011年的时候各种提问,终于得知了这个霸气的名字:《黄蜂尾后针》。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名字并没有很贴切,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四言绝句的最后一句:最毒妇人心。
但电影里,郑裕玲在经历了人生中大起大落后,明显已经洗白,大有重新做人的觉悟。反而是刘松仁,死不悔改,无药可救,最终的结局也可以用「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来形容。
言归正传。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因为和妈妈偶然聊起这个童年阴影。不出所料,她对于这部电影毫无印象,并讶异我小小年纪不仅能记住,而且居然能看懂(反之亦然)。为证明这部电影的刻骨铭心,我俩重新完成了一次观影。
再回首看这部27年前的电影,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对于人物的刻画,三位主角都非常成功,要论演技,叶德娴当之无愧。
在经历了背叛、败诉、失业后,叶德娴彻底黑化。她用尽一切不让郑裕玲死掉的办法折磨她,以满足自己复仇的变态快感。但很讽刺的是,郑裕玲却「因祸得福」,从植物人状态苏醒过来。
当我们看到对失忆的郑裕玲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的叶德娴,又可笑,又无奈,因为知道她内心的恨,也知道她不过是一个素养不是很高的市井小人。但面对自寻短见的郑裕玲,她又奋力阻拦。慌乱中的叶德娴冲着郑裕玲哭喊的一番话让我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你好吃好住的,你这个样子还要死!那很多人都要死了,人家得癌症的该怎么办?人家得那些病头发都掉光了,人家都要活,你干嘛要死!」
就冲这一番话,我给她加一万分。
很可惜,变善良的叶德娴、有了钱的叶德娴、变漂亮的叶德娴、终于谈了恋爱的叶德娴,最后却惨死在刘松仁的扳手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想生而为人,还是选择善良的好。
再说郑裕玲。此片中她的演技中规中矩,这样的人设注定这个角色不会演砸,但想十分出彩,空间也十分有限。从另一方面看,导演对于她的服化道可是下了苦功夫。先是职场中利欲熏心、毫无女人味、四处惹嫌的郑裕玲;再是大病一场、失去记忆、回归性本善的小白郑裕玲;最后是恢复记忆、用刘松仁的话说,「复元」了的黑天鹅郑裕玲。
每一个阶段的她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人,TA为了更优渥的生活,不顾一切、没有底线。当遇到改变一生的大事后,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我想这可能就是导演的本意吧,返璞归真,平淡是福。
相较而言,此片唯一的男主角刘松仁,就丝毫不值得人们同情了。他才是真正的蛇蝎心肠,为自己的快感,睡友妻;为自己的利益,洗黑钱;为掩盖自己的过错,杀同僚;为粉饰一切,不惜牺牲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这样不知悔改的渣男,真的是死不足惜。
此外我对刘松仁的演技也很失望,不论是发狠、嚣张、恐惧、兴奋,都表现得太过火太假。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他杀了叶德娴后回到家背对着客厅,手足无措不敢面对自己的窝囊背影。
其他部分诸如光影的运用、色彩的冲撞、镜头的转换,此片都颇有徐克的风范,尤其是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青蛇》这两部十分相像,甚得我心。
好了,为什么说是童年阴影呢?因为最让我终生难忘的,就是尸体砌墙的那个画面,不要太美丽。
第二恐怖难分伯仲的当属刘松仁泯灭人性,对叶德娴痛下杀手的一幕。
这些恐怖的画面导致我整个童年时期(保守估计至少七八年)都是蒙着脑袋睡觉的,并且和妈妈一起睡时必须要面对着妈妈,保证能够看到她的脸,不敢转身面对黑漆漆的深夜,仿佛那里有极恶人,看到就会杀了我……
话说爸妈也是心大,带我去看电影也不筛选一下……想想他们当年也就20多岁的年纪,原谅他们了……但这又似乎与我现在钟爱cult movie和scary movie的行为十分矛盾……
扯远了。总而言之,此片放现在来看,依然不失为一部观赏性极佳的犯罪惊悚片。作为人生中看的第一部电影,它奠定了香港电影在我心中屹立不倒的地位!
夜深了,回头看看窗外斑驳的树影,听着远处建筑大楼叮叮当当的声响,一个哆嗦,还是赶紧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