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吴清源(2006)

吴清源(2006)

又名: 呉清源 極みの棋譜 / The Go Master

导演: 田壮壮

编剧: 阿城 邹静之

主演: 张震 张艾嘉 李雪健 柄本明 伊藤步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日本

上映日期: 2007-05-24(中国香港) 2006-09-30(纽约电影节)

片长: 104分钟 IMDb: tt0439885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吴清源被称为“围棋天才少年”,1928年在濑越宪作(柄本明饰)、喜多文子(松坂庆子饰)等日本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吴清源(张震饰)和母亲(张艾嘉饰)、妹妹(黄奕饰)东渡日本,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围棋生涯。初至日本,吴清源与日本棋院大赛刚出炉的冠军较量,并中盘获胜;五年后,吴清源与他人共创围棋新布局,掀起一场围棋革命。1939至1956年间,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打败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十次大胜“十番棋”,被誉为“昭和棋圣”。他以“95盘擂台赛式”的“十番棋”,令当时棋坛所有大师全部降级,创造了日本围棋界所称的“吴清源时代”。然而,吴清源作为一位围棋棋手能否超越国籍、政治、战争等世俗问题?他是否有过难以承受的痛苦?

演员:



影评:

  1. 因为看不到,所以期待那么久的电影,6月20日在上海影城谑笑着看完了。
     
    田壮壮当然有自己的节奏感,但是跑题很远,吴清源赴日前14年的经历被一笔带过,这个可能也是为了回避历史敏感人物,因为吴在自传《中的精神》里写过,他曾受到段祺瑞的赞助。回避历史,还表现在电影没有提及吴在1934年作为“日满华围棋友好访问团”去伪满洲国和当年即位“满洲国”皇帝的傅仪下棋的情节;表现在没有提到吴分别在1952年及1965年两次去台湾见蒋介石等等。
     
    张震演绎的大概是他理解的吴清源的样子,有点痴痴呆呆,走路也直挺挺,而吴清源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电影花很大篇幅讲吴清源入日籍前的心态和宗教的关系,其实吴清源这个人,离开棋,简直毫无价值。
     
    先说1936年吴入日本籍,他本人对这种事是非常麻木的,同时也是现实的态度,电影里安排他无限痛苦,是田导演的一厢情愿或者是情势所迫。并且吴清源在自传里还说,1946年,华侨曾强迫他放弃日本国籍,而在他输棋后,又把他的临时中国护照拿走了,因为嫌他丢人。这是蛮反讽好笑的一件事。
     
    他在自传里说过解放后与梅兰芳见面,当梅兰芳问他如让中国的围棋强大应该怎么办时,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挖掘出天才,然后让他来日本留学”。
     
    再说吴清源那个“红会”,在当前中国人眼里,那就是赤祼祼的邪教,不知为什么,田壮壮刻意模糊大家的概念,把“红会”和“玺宇”的关系交待得非常不清楚,让观众以为吴清源最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完全退出了,还特意安排在电影里让张震一直黄灰色的衣服加上一条大红围巾,用那么老土的方法旗帜鲜明地暗示新生。其实吴在自传内写得很清楚,他从21岁加入,直到写自传时的87岁,都还是“红会”会员。
     
    吴清源是很现实的人,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不利,都和下棋一样计算得颇为清楚,他自己也并不讳言。比如结婚,是因为当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准备回国,怕自己一个人生活不便,所以拜托别人介绍。并且理想是也找一个能理解“红会”和“篁道大教”(后改名“玺宇”)的人,并不如电影表现那样简直是自由恋爱了。

    说些题外话,张震虽然为这部戏进行地狱式减肥,又去学围棋和日语,但说出来的日文明显不该是一个从十四岁开始就浸淫在日语环境的人。再说饰演川端康成那个日本演员,完全是走过场,张艾嘉这个角色更是鸡肋,其他人的表现也都平平。身边人认出了伊藤步。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

    片头还特为放一段完全不相关的张震与吴清源坐在一起聊天,说猴子偷抢柿子,用意在于显示这部电影是吴清源首肯之作么?看起来更像是田壮壮偷了吴清源的人生来讲自己的故事。
  2. “你睡了没有?”在上海看完《吴清源》,这句戏谑式的问候成了一些记者的口头禅。放映现场的状况不可谓不狼藉:不知道是从放到多少分钟起,一些人陆续进入睡眠状态,偶有鼾声响起,直至放映结束。

    田壮壮不是催眠大师是电影大师,吴清源是围棋大师。大师相逢,不是火花四溅的风云际会,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式的一场私语。他们用了传音入密的方式跨越时空对话,却苦了看电影的人:风景好美,人物好靓,唯独他们的声音,你不一定听得见。干着急没有用,放弃努力的人还可以选择去见周公。在那么美的山水里入眠,心不在人犹在,也算得一种支持吧。毕竟,你是选择了进这间影院而没去看《红美丽》。

    “不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吴清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时,评委这样评价田壮壮。相信这部电影也是记者们议论最多的一部,茶余饭后交换意见,大家都在询问彼此从中发现了宝藏没有。我当天就上网去翻了吴老先生的自传《天外有天》,觅得一些八卦,比如他11岁时当段祺瑞的门下棋客,后来与川端康成、与梅兰芳的交往,他的婚恋:他夫人自谦说吴清源选择她是因为她“中原和子”的名字:“中原”让人想中国,“和”字又和吴源一贯主张的“调和、和平”的人生观相合……

    把这些八卦兜售出来时,大家又叫了:为什么田壮壮不拍这些啊?这个问题也慢慢有些抵达电影精髓的意思了。以传奇人物为主角的《吴清源》为什么看上去那么“不传奇”?这大约就是田壮壮的选择了。回避了最富戏剧性的那些桥段,你只能说田壮壮和编剧阿城是“选择性失明”的高手,一到关键处就虚晃一枪顾左右而言他,花了所有气力去捕捉吴清源某一刻的姿态和神采。如你所见,张震时而独坐冥想,时而抬目远眺,时而低头奔突。那是吴清源在一场场大变来临之前或之后的神态——大变的那一刻,田壮壮选择失明。

    这又多像侯孝贤。侯孝贤携《海上花》去巴黎时,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记者曾问他,“为什么戏剧性不是你电影的中心,而是作为影片背后、外围的东西出现,银幕上呈现的,永远是发生在戏剧性之前和之后的东西?”《海上花》的编剧也是阿城,田壮壮又跟侯孝贤私交甚笃,他们同一个鼻孔出气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也想到陈凯歌筹拍的《梅兰芳》,又是一场大师遇见大师。由于各种原因,你可以想见,这个梅兰芳很难是陈凯歌眼中的梅兰芳。舞台上的旖旎,烈火烹油的华彩,爱国的一生,完美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田壮壮可以用一枚棋子来替代吴清源棋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却无法只剩下一只兰花拂穴手。当然,最重要的是,陈凯歌不是田壮壮。
  3. 俺终于知道了小民的悲哀,就是大师拍了关于大师的电影,结果俺根本没看明白。这就是《吴清源》。
    但是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令俺对吴清源本人产生了浓厚兴趣,紧赶慢赶看了他20多年前写的自传《天外有天》。
    天外有天,这四字很熟,因为顶小的时候,知道围棋,是从一部电视剧开始的,貌不惊人的高手最后胜了,棋盘上人家下了四个字,天外有天。惊叹。
    吴清源,最早听到是从高中同学的课间闲谈,印象是,很传神的人物。
    事隔多年。感谢的是这部电影,令淡出视野的吴清源回到面前。整个电影里,最喜欢的是开头,吴夫妇与电影中两人的扮演者谈家常,讲的是猴子来吃家里的柿子树上的柿子,谈笑间,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破解人生的玄妙,不全在这谈笑间吗。风中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震笑了,是多么轻松的样子,而电影里,他端的太累。
    看过传记后,又回看电影,明白了好多事情,那些人谁是谁,也算是明白了。可能大师的事迹编剧导演早烂熟于心,所以讲起来便是毫不见外,连多句介绍的话也不想提,可是我哪知道啊,他作为师傅的濑越,他作为兄长的对手木谷实,等等等等,他的人生,交织着下棋与信仰的坎坷道路,电影是忠实讲出了那一条脉络,但是,语焉不详为多。
    张震不够瘦。要知道下围棋十分消耗心力,每次对局都会减重,有的是3斤,吴自诉大概是1公斤,因为他本来就十分瘦弱,他与川端康成相熟,同样瘦弱的川端还跟他开玩笑打赌,谁先到13贯(一贯等于3.75公斤)就要请客啊。后来吴先过,没请客,川端还嗔怪。而张震呢,未免太健壮了。
    信仰在吴的人生中十分重要。远了说,他的父亲信道教,难免对孩子产生影响,而吴本人,经历坎坷,身上也常有神道的事发生。重要的是,围棋是武道,日本围棋史上因棋致死的棋士不在少数,信仰却给吴带来内心的平静。两端一文一武,才令吴氏的人生得以平衡。而从他后来提倡的棋的“中和”同样可见,吴一直是个重视内心平衡的人。
    下棋的时候,从不过多想胜负,只想全力下好,如果过多考虑结果,反而做不好。这是吴谈下棋。吴是一个很洒脱的人,也很通透,不拘泥于小节。他小时候,父亲曾经因为车钱谈不拢,而跟车夫大吵大闹,这时候,尚很年幼的吴清源就这样想,多给他几个钱就好了啊,何必费神吵架呢。他的心性是如何洒脱从小就看得出来。
    因为不喜为小事纠结,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都是大事,一为下棋、一为信仰,而两件事都是全力以赴,殚精竭虑。执着,是吴的一个特点。执着有时候就是执拗,吴说,别人越反对,我越要做。
    比如他的信仰。视围棋为生命的师傅濑越就不能理解他的信仰。当时战乱,中日关系紧张,而他还信“邪教”,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理解,但是吴还是坚持下来了,过了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信教甚至放弃了围棋。他的婚姻都跟信仰有关,当时母亲要回国,无人照顾,他的婚姻大事摆上日程,他想要的是信仰一致的女性。中原和子是玺宇教教主的亲戚,也是信教之人,两人结婚,并一起随着教主颠沛流离。
    电影里的吴清源完全不入世,总是若有所思,好像只是盲从。但是实际上,教主(后和子的亲戚被“浦西贵妇”取代)这个专横跋扈的女人,每次搬迁落脚都是叫吴出面,吴忙前跑后,为她安顿,不停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教主喜怒无常,动不动就驱逐教众,也包括他,而吴总是能找到落脚的地方,这让其他教友很是羡慕,吴自己回忆起来也很得意,可见,他交际颇广,人缘很佳,并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白面书生。
    在忙于信仰的这几年,吴氏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日的交恶、战争,令他这个“国际人”一定十分痛苦,在宗教中躲避,事后看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避风港。如果没有信仰支撑,怕是很难面对那种人性的撕裂,以及外界加诸的各种压力,而这种压力来自两个国家。
    吴的一生波澜起伏,开创了吴清源时代,却未得过任何一个称号。被日本棋院除名多年,一直浑然不知,知道后很气愤,却也无奈接受了。晚期被摩托车撞伤后,不仅头疼严重,还引发精神错乱。一生中多次因体弱走到生命边缘。大悲大喜都尝过的人生,怎一个鲜明了得。回看这一切,他想是神意。而电影里总是绷得太紧的张震,像是承担得了这一切的洒脱之人吗。
    电影里,吴清源总是呆呆的,有一幕回到被炸毁的家,妻子想抬起倾倒的柜子,叫他,他却不管,自己一边坐下,妻子抬了几抬,还是抬不动,十分无奈。似乎他是完全不管不顾、不谙世事、不懂怜香惜玉的人。其实,在脱离玺宇教,两个人开始一起生活时,他们一共只有3000多日元,而当时,他就花了三分之一的家产为妻子买了一个梳妆台,以至于后来镜子已经斑驳,妻子还不舍得扔掉。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梳妆台绝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家当,而且有点奢侈,可他这样做了,能这样做的人,难道是不懂得爱妻子的人吗。电影里的那个书生是谁?
    大师也是凡人,大师也有不同于凡人之处,但在人间,必有的烟火气,为何寻不到。这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困惑。好像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偶像,以偶像的姿态,飘飘忽忽行走在路上,却离我远远的,就不像是真的了。
  4.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三三,星,天元。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