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优等生 / A+瞎妹(台)
导演: 奥利维亚·王尔德
编剧: 苏珊娜·福格尔 凯瑟琳·西尔伯曼 艾米莉·哈尔彭 莎拉·哈斯金斯
主演: 比妮·费尔德斯坦 凯特琳·德弗 杰西卡·威廉姆斯 杰森·苏戴奇斯 丽莎·库卓 威尔·福特 维多利亚·茹斯佳 斯凯勒·吉桑多 戴安娜·西尔弗斯 莫莉·戈登 比莉·洛德 爱德华多·弗兰科 尼科·希拉加 奥斯汀·克鲁特 诺亚·盖尔文 迈克·奥布莱恩 黛布·海特 克里斯托弗·阿维拉 斯蒂芬妮·斯泰尔斯 约翰·哈特曼 玛娅·鲁道夫 阿德里安·法维拉 Mason Gooding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9-03-10(西南偏南电影节) 2019-05-24(美国)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1489887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Most buddy movies go for the 45%/55% character focus,but Booksmart is absolutely 50%/50%
每一代青年都值得拥有一部令人愤慨煽动人心并且予之定义的喜剧电影。对上个年代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是《太坏了》,对上上个年代的青少年,则可能是《春天不是读书天》,而《高材生》则很有可能是这一代的‘‘那部电影’’。
@ 8/10误打误撞参加了几场Party,经历了“变身”成芭比娃娃,又亲眼目睹心爱之人与别人亲热,搞砸了自己的第一次,最终又被关进警局,这是属于两个乖乖女的毕业前疯狂一夜,从尴尬不自然到因出乎意料的盛情款待而慢慢融入,有欢笑有吵闹有不堪,即便并不圆满,却依然值得铭记。
自由、肆意、随性。这是我没有且甚至未敢想过的青春,这也是我羡慕并想要尝试一次的青春。但即便没有任何共鸣,偶尔还是能在其中看到一点熟悉的影子。友情为主爱情为辅,是我喜欢的青春片的样子了
@6/10 轻松愉快的青春片,看过笑过,就像青春呼啸而过,不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值得说。
@ 6.2/10 一部不惊艳但绝对吸睛的校园青春喜剧,因为它够反现实,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很苦逼,尤其是冲刺时期,只有少数人敢欢腾地度过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这部电影恰恰给了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抚慰那些未了的遗憾。/人们对“高材生”的定义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时代也越来越不缺“高材生”,有活力,敢拼搏,追求个性的自我成长型的人材才会被世界所青睐,该片的片名与剧本算是完美契合了。
@ 7/10 人物设计和选角都不错,土豪男+神出鬼没女+披萨外送员有点出彩,中文整的也挺好,整个片子非常流畅,轻松,愉快,心情也变的舒缓。
@ 6/10 有一点点恶趣味的屎尿屁小清新,讲述了两个书呆子女生在毕业典礼前一晚突破自己心理结界放飞自我的故事,这趟放飞自我之旅也使两位女生在友情和爱情上收获了很多,也使众人对她们刮目相看,轻快的音乐烘托气氛加分,但影片的整体节奏有点虎头蛇尾,结尾切换的有点过于草率,比较期待的Phoebe姨居然是个酱油…
@ 8/10一个充满青春悸动的“破处”之夜,整部电影像是被轻盈的空气包裹着,观感令人自在而舒适。里面充斥着高中女生可爱的那一面,她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性和爱抱有纯真的幻想,并且过于理想主义,不过这也表明还有太多值得她们去体验,高中毕业派对只是一个她们得以窥探内心世界的窗口,未来的人生会更精彩
@ 7/10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多面性的青春完美也不完美,一部还蛮轻松的校园喜剧电影,那些青春片中应有的苦恼、梦想 、友情 、爱情 、荷尔蒙等等元素都有,玩具那段还比较有点意思 ,"如果说青春也有缺点,那就是它消逝得太快 " ——拉·洛威尔。 珍惜且肆意享受青春
@ 9/10这部电影让快乐星期五double加成,压抑的学霸要拯救自己的青春,一场狂嗨到爆的毕业节前夜,弥漫着清纯甜美的荷尔蒙气息,这该死的迷人魅力该如何安放? 铁杆闺蜜羡煞旁人,磕药人偶爆笑到哭,终极派对无人能敌,帅气女神(Hope)惊艳无比,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闪闪发光直到地球毁灭!
@ 6.5/10 轻喜剧青春片,两个乖乖女在毕业前夜的自我放飞之旅,在这场“旅程”中,既让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而且也收获到了爱情,同时更让彼此的友谊更深一步。
@ 5/10 结尾那一下已经诠释了整部片的风格,活力、可爱、小小惊喜。Molly的表情和声音透着一种标准的流水线式的婊气,对这样的control freak喜欢不起来,偏偏她戏份最多……哼 Amy的两段“感情线”深得我心,角色类型太正点了。谁能不对Ryan动心?这部电影要是以此为中心展开我怒打十分(ノ`⊿´)ノ
@ 6/10 两姐妹发生矛盾前的部分散发着恶俗青春片的浓浓恶臭味,怎么看都是部让人坐立难安的大烂片。但矛盾之后的和解、对其他同学看法的转变以及另一段爱情的意外降临,把青春的炽热和躁动、对自由的渴望又相对成熟地表现了出来,教导年轻的人们珍惜当下,珍惜那些被我们忽略了却充满美好的人和事。这是值得肯定的。
@ 5/10“we mess out but they did both”高中永远都是不甘并遗憾的,只是时光总会背着我们带着笑泪闯入回忆册,经过了都是美好的。这么美好的毕业前夜于我们只能在电影里体验到——这大约亦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努力将生活美好电影化或许是对电影力量的最好的尊重。毕业前夜是高中最后一曲青春挽歌,但也没必要像个小年轻一样不停炫技剪辑至过犹不及;四平八稳的青春片,但就是胜在减少了艺术处理。如果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它值得看在从友邻对它的短评中暴露出自己有多么被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渗透,被刻板性别印象渗透……
@ 7/10美国青春片,真是相同的青春,却用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与疯狂。绚丽年华里放飞自我,在困惑与争吵中收获成长和情感,虽然有些套路,但同样有情感共鸣。两个主角的选角十分成功。
@8.5/10,明明是那么有趣又生动的屎尿屁喜剧。每个笑容,每次妙想,将高中女孩的狂欢刻画的如此酣畅。一个个青春的灵魂摇曳在加州的阳光下。非常纯粹。我们会幻想,我们有情欲,我们也会在离别落泪前转而大笑。
@ 9/10 Those stereotypically lesbian-looking girl with short curly hair, colorful tattoos and a skateboard still might be straight. Those weird people with filthy nicknames might be the most decent and considerate people you ever met. And those crazy people who never talk seriously, they might actually do. Most of the uncomfortable moments occur in first half of the film ,before the film truly finds its rooting. While the film takes time to achieve consistency,the second half makes it worth seeing.
这是奥利维亚王尔德转战导演的处女作,她显然是个很棒并且很大胆的导演,她摸索清了一个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有“rich jerk”或者“mean girl”高中校园环境。就演员来说,电影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多样化,Molly和Amy的同学是种族多样化的,其中四个角色是同性恋,一个还是主角,并且普化了LGBTQ------Amy开始就说出柜了。电影更打破了对身材的刻板印象-----完全没有提到body shaming。
王尔德的剧本很好地利用了它的R评级,无数次做出下流的笑话并给角色创造了不稳定性。这是一部把幽默延伸到几条线而不是一次性幽默句子的电影,当然著名喜剧演员杰森苏戴斯奇,丽莎库卓,杰西卡威廉姆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6/10一部有些癫狂的青春片,像是给未成年少女的一剂春药,满眼的纸醉金迷,好像永远不需要学习,能够暂时忘却在题海中的痛苦,这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但注定不会是我们的青春。
@ 6/10 稍显老套的青春片走向 派对 狂欢 暗恋 姐妹反目 和好 唯一真实的是学生时代对学习和娱乐兼顾问题的思考 可惜还讲得不清不楚 没什么说服力 也就只能挣扎在及格线附近徘徊了
@ 5/10 boring~ 给我一种美国高中生清早八晨就磕嗨了,神志不清的感觉,前后的转变相当莫名其妙呢。挺老套的剧情,并且有点无法接受MTV风格电影了。
@ 4/10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成为学霸和拥有多彩青春对于普通人来讲只能择其一,只有天才才能兼得鱼和熊掌。而这部片非要告诉大家很多人都可以在肆意瞎玩的同时被顶尖学府录取,也可能是教育体制不同的缘故吧,反正我不接受这样不切实际地给人画大饼。影片里对两个女孩友情的刻画我很喜欢,但也仅此而已了。
@ 2/10这部电影从周一就开始看了,坚持到周六才看完。导演给我的感觉是不仅自己学习一般,而且身边连一个耶鲁哥大的朋友都没有,两个女主太脸谱化了。
@、、 5/10 真不能再多了 、 剧情的发展 性格的转变太突兀 太虚无缥缈了 甚至说成无厘头都欠奉 唯一的亮点 也就Hope的颜值、 这种女生放飞自我大概和男生图谋破处相似的路数吧 显然破处会衍生更多喜剧效果 而不需要感性 煽情、、
@ 3/10 如果刨去主角的学霸属性再看这部影片,那剩下的就是一集普通学生渴望加入学校兄弟会姐妹会的美剧,而“学霸”头衔在这里也的确是个噱头。除了俗套叙述俩闺蜜间关系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都很扯,加上故事注水严重,甚至还不如美国派有趣。展现party环境的那段长镜头应该是本年度最low长镜头吧,只有主角在走,其他人都是死物,要么瘫着,要么杵着。
@ 7/10很努力的想打破常规,却依旧原地打转;仍旧是一板一眼地按青春片固定模式推进,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美国的青春片仿佛都是由性、毒品和逗比三元素堆砌而成,从中能学到的是变坏;而国产青春片似乎都逃不出虐恋、堕胎和死别(绝症、车祸)的囚笼,从中能学到的就多了:啪啪要戴套,年年要体检,上车要系安全带。
@ 5.5/10博君一笑。有野心但不深入,更多的只是一种展现,但展现也很简单,只是浮在表面的青春想象 。
@ 7/10
@ 5.5/10
@ 6/10强迫症发作的我一直忙着在摇音乐
【check】
【春天的放牛班】加入观影团门槛不高,只要爱看电影不稀奇古怪,会玩跳一跳,五子棋,你画我猜,头脑王者,跳棋,斗兽棋,找茬儿,斗地主.....嗯就可!
【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入团找他
Molly真的只是性格pushy的问题吗?真的只是太专注学习才miss out了吗?
其实编剧们心里门儿清,所以才让Molly作为全片唯一一个住在沿街condo、没有车开的学生。(注:在洛杉矶没有自己的车意味着什么?四个字:负担不起。)
这样的沿街condo公寓在洛杉矶常常是单身汉、单亲妈妈、独居老人、移民家庭汇集的住所,Molly大概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经济条件中下,所以她的pushy也好,专注学业也好,不参加社交也好,是她作为交换更好未来的重要筹码——她可不像“1%”那样可以用钱买进哈佛;也不像“AAA”那样可以又谈恋爱又考高分(很有可能是家里出高价请私人教师课后恶补,不然哪有可能整天表现得像不良少女,SAT却高到能进耶鲁?所以其实人家白天浑浑噩噩是为了营造“我很酷”的人设,晚上回家靠高薪聘请的私人教师把成绩提上去,这才是影片没有让我们看到的真相);她没有体育或编程方面的特长,能靠橄榄球进斯坦福,或是直接跳过大学被谷歌高薪挖走(别以为随便谁都能是非常出挑的体育、编程特长生,除了个人天赋和努力,环境因素非常重要)。
Molly甚至不像自己的闺蜜Amy那样有一对包容的中产阶级父母,她高中三年不参加任何社交(而且拖Amy下水,让她陪自己不社交,不然按照Amy更为随和的性格,未必不会时而跟大家一起high一下),其实是不想花费精力面对同龄人更大的房子、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钱。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些,所以只能靠智力和努力暗自拼搏了,哪怕牺牲社交和受人喜爱的personality,总比将来无法提升经济、社会地位要划算。
皇天不负有心人,Molly终于被耶鲁录取了。她真是扬眉吐气——不——简直是报仇雪恨呀,想想她这样一个身材又胖,又不太好看,家庭条件中下,性格也不讨喜的高中女生,原本会非常悲惨地度过高中三年(特别在美国那样的文化环境),未来也不怎么可观,但是她很幸运,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Amy(应该说两人都很幸运,遇到彼此),并且她也很要强,心里憋着一股气,一定要向大家证明,自己卧薪尝胆三年,最后谁是赢家?
在观看电影捧腹大笑的时候,观众们也别忘了,这部喜剧片的拍摄方和导演都是那"1%",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Molly,所以他们很清楚,当Molly们终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她们难以避免一种“新仇旧恨”般的纠结心理——这很像某些国内高校中挤破头竞争职称的青年教师们,或许他们有国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含金量很高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许还有其他种种荣誉加持,但他们在一路奋斗中放弃了太多做人的快乐,等到终于换来“价值”的时候,早就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了——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到中年忽然干起“坏事”的社会栋梁?就是为了弥补年轻时没有真正活过的心理缺失。
Molly的故事没有这么极端,她在收到耶鲁入取通知书、高中生涯还剩最后一天的时候,允许自己小小地放纵一下,这原本无可厚非,可她的心态有点崩溃了,因为她发现,周围那些看似浑浑噩噩、肆意青春的同学们,不仅去向不必她差,甚至还比她好,人家既玩得好,又“学”得好,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Molly的牺牲换来的不过是别人原本就有的东西(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所提供的资源、眼界、已经铺好的发展道路等等),而且最关键的是,别人根本不必表现得很pushy,也不必像她那样兢兢业业地做计划、靠听motivational speech给自己打气,而是可以在一种貌似轻松、自如、散漫、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她几乎拼了老命才得到的东西。
当然,影片结尾,Molly也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与大家和谐共处是明智之举,因为就算你处处掐尖要强,也拉不平起跑线的差距,那何不调整心态,enjoy the ride呢?
所以,这部影片真正的message在于,背景普通的芸芸众生们,你们自以为牺牲乐趣,拼了老命地奋斗,也就达到Molly的水准,还是不要太把个人成就当回事,因为放在社会等级的现实中,你的这点小成就根本不堪一击,还是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平心态,多交一个朋友(影片结尾Molly交上了富二代小男友),总是好过多交一个敌人。
这也可以说是"1%"为观众提供的良心建议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萨尔维亚之蓝(Salvia_Blue)
这里没有最有价值的观点,也没有最领先的想法,最有价值的观点在历史中重复了千百遍,最领先的想法是经独立思考分析的结晶;这里有的是看似被遗忘的,鲜为人知的,极为小众的,有趣的人、物、事
往期精选:
看到第八分钟 Amy谈论到她喜欢的人的外表时说“It's just her gender performativity, it's not her sexual orientation”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定会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
今天在图书馆写论文的时候查资料 正好看到GLAAD上有一篇文章说到这部电影最近大热,呈现了一种目前应该有的对酷儿“全面的”,“自我性”的展现,即指不再刻意地去表现伤痛,而是把酷儿的形象和生活正常化地用电影故事表现出来。去年的这个时候Love Simon也同样是这样一部影片,简单的青春片。
引入两个词吧“Homonormality”以及“LGBTQ+ inclusion”,虽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完全言简意赅地翻译这两个词,但前者很显然homosexuality+normality,去年我会用同性正常化来表达这个词,但今年我觉得 改成“范式化/平常化”更合适一些,这种在影视作品和媒体中对酷儿的描绘变得更为日常,符合大众生活。而第二个词LGBTQ+ inclusion,对我来说在日常社会中的包含和融入。
最后我猜测一下 希望正在从酷儿伤痛文学转型到类似《高材生》这样homonormality的银幕表达的时期了(伤痛文学仍然是很重要的)
【2019/06/12更新】Amy才上高中就出柜,家人和朋友,同学老师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电影在表现她喜欢女生的时候,非常的自然,也并没有去刻意铺垫或者营造些什么。这才是很平常化的酷儿生活。
另外,看到另一篇评论提到高中里 Molly在上厕所 进来三个同学 发现原来厕所是共用的。的确是的,现在很多地方设置unisex toilets, 男女皆宜的卫生间,或者说是所有性别皆宜/不论性别的卫生间。主要可能就是性别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不再将人群分和类聚。
贴上当时看的GLAAD原文:
生活中是否也会出现像影片中所描绘的情节,你足够的努力、足够的克制、心无旁骛的奔向目标,即使错过身边所有的乐趣也觉得物有所值,因为目标就在前方,终点那极致的美景正在向你挑逗的勾着手指。直到某一天,当你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你的面前。当初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前,那些被你在心底嘲笑过无数次“误入歧途者”在你的笑声还未消逝前就悄悄走到了你的前方,更有甚者,面对满是荆棘的密林,摆弄一下手中的资源就如履平地般找到捷径,正在终点处冲你微笑(导演只是通过“耶鲁大学”简单地提了一下美国的“入学诈骗案”)。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一样,她该苦笑?该愤怒?还是继续使用看傻旁人般的相互吹捧麻痹彼此?亦或是尝试走进她曾经极度鄙视的“歧途”中体验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
电影用喜剧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的选择——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多的限制,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身边人。导演巧妙地借用两个女孩对待爱情的态度映射了她们今后看待人生的态度。从开始她们各自都有心仪的目标,虽然有时目标的暧昧态度让她们举棋不定,但直到看见他们拥吻时才算恍然大悟。之后两个女孩改变了,释然了,留意和接受身边的其他可能,我想她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就像她们今后的人生一样,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加享受过程而非强迫结果。
电影中,两个女孩一起坐过四个人的车。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平时有很大的区别。这本身就代表我们每个个体的复杂性、矛盾性。两个女孩刚开始遭遇的价值观颠覆就是源自于她们两个的人生过于扁平化,同时她们认为别人的人生一样可以一眼望穿。直到在她们彼此不留情面的争吵过后才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美丽和独特正是因为人格的立体性,多面性。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当你发现身边人是如此的“不完美”时,你还依然会紧握彼此的手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