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知乎首发:
圣诞节作为基督世界里最盛大的节日,在大小荧幕上自然都少不了大书特书。《街角的商店》,《格林奇是如何偷走圣诞节的》,《小熊维尼:新年新希望》,《生活多美好》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果说泳装温泉校园祭是日本动画片的传统艺能,那圣诞节特别篇就是英美等国电视剧中的保留节目。《黑镜》、《怪诞小镇》、《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剧集都有专门的圣诞特别篇。影评人 Alonso Duralde 甚至出版了一本《Have Yourself a Movie Little Christmas》来帮助人们从海量圣诞节影片挑选出优秀作品。在这些电影电视剧中,圣诞节往往意味着温暖,友善,和睦,家人团聚,朋友交杯,互赠礼物。
而塞尔希奥·巴勃罗斯导演的2D动画《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却以自私,孤独,仇恨起头——啃姥的富家公子被赶出家门,独居的孤寡老人自闭到几乎不说话,武斗不休的小镇分为两派——连小孩也互相敌视,简直乱成一团了不是吗?而有谁会想到,正是在这冰天雪窖间却诞生了圣诞节的新神话。
Oh, this is Christmas! This is Christmas, my friends.
——District 9 (2009)
下面将列出我在观赏影片时注意到的几个与圣诞有关的传统仪式或传统意象,部分内容或涉及关键剧情,慎滑。
如果非要挑出首传唱度最广的圣诞歌曲,那一定非《铃儿响叮当》莫属,但这首歌原本是用来庆祝感恩节的,在1857年 Johnny Pell 于奥德威音乐厅的一次演出后才与圣诞节挂钩并成为圣诞节传统曲目。那么《铃儿响叮当》是如何在流传中变为圣诞歌曲的呢?一种说法是因为他的歌词带有「雪橇」字样——而圣诞老人的载具正是雪橇。
在圣经中仅有两次直接提到 bell:大祭司袍子周围的金铃铛装饰(出埃及记28:33,出埃及记28:34,出埃及记28:35)和安装在马身上防止丢失的铃铛(撒迦利亚书14:20)。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庆典敲钟这一活动的起源于其他宗教,异教徒在庆典节日用钟声威吓驱赶恶魔。而且教堂钟声能传达的范围往往与教区的空间重合,通过听觉与空间概念通感,强调了教区的空间概念,有助于激发教区信徒的个体自我认同感与群体归属感,增强教区的宗教凝聚力。于是敲钟就成了基督日常以及庆典的保留节目。
天主教的传统中,圣诞节和复活节是唯二允许在午夜举行弥撒的节日,也就是所谓的午夜弥撒和复活节守夜。钟声敲响,等同于向世界宣布了弥赛亚耶稣基督的诞生。普通百姓一般也会很积极地参加午夜弥撒的颂歌合唱,但大部分乐器对老百姓来说价格过于昂贵,于是价钱便宜便于携带的手摇铃开始流行。无论是装饰,教堂钟声还是手摇铃,提到圣诞节就无法绕过 bell,所以钟和铃铛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圣诞节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在那些流传最广的故事里,一般认为圣诞老人的形象源自因对穷人慷慨而闻名的基督教圣徒圣尼古拉(Saint Nicholas)。传说中,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有三个女儿,但这位先生无法支付嫁妆。圣尼古拉听说后便往穷人烟囱丢了一袋黄金,黄金直接落入火炉边烘烤的袜子里。消息很快传开,之后每当有人收到一份秘密礼物时,大家都会认为是圣尼古拉干的。而本·琼森(Ben Jonson)在1616年的戏剧《Christmas, His Masque》写道:门是异教徒等恶魔侵入者的入口,所以圣诞老人选择从烟囱进入。
其实往袜子里塞礼物的还有个脏兮兮的女巫贝法娜(Befana),意大利传说中贝法娜会在节日时拜访所有孩子,如果是好孩子,她会在袜子里装满糖果,坏孩子得到的就只有碳块或者深色糖果。贝法娜的形象往往是戴着黑色披肩骑着飞天扫帚的瘦弱巫婆,由于经常进出烟囱,衣服都被烟灰染成了棕色或者黑色。与女巫相反,圣诞老人往往是着一身白色袖口的红色外套,系上黑色皮带,戴上红色帽子身材魁梧的精神壮汉。
实际上,除了现在满大街的红白胖佬,圣诞老人也有过瘦弱,书痴甚至可怖的形象。真正使现在猛男圣诞老人形象根深蒂固的,是White Rock,可口可乐当时的竞争对手,于1923年为自家汽水所作的一次商业广告。在那个广告里,圣诞老人理所应当地着上一套汽水般红白配色的服饰。圣诞老人从诞生开始就免不了被用来鼓励人们购买礼物。1868年,美国小说家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笔下小说《小妇人》出版。这本书的其中一句话是「圣诞节如果没有礼物的话,不算是圣诞节」。
给圣诞老人寄信也是圣诞节的一大传统,这些信件大部分由家长回复,但部分国家地区邮局的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也会写回复信。信件中小孩一般会索取想要的礼物以及写下证明自己是「好孩子」的善行。许多国家邮局都有专门的「圣诞老人住址」,如果将信件寄到这个地址,孩子会收到邮局的回应——带有北极邮戳的信件。
墨西哥人的传统是将信件塞入氦气球,然后送上天空。而旧时英国家长则会将信件用火烧掉,然后告诉孩子风将灰烬吹走到北极,圣诞老人就会收到信了。也有很多家长会胡乱填一个地址然后将信件寄出,好玩的是,斯克内克塔迪的一个通用电气工厂仅因为邮政编码是好记的12345,就被各地的信件狂轰乱炸,而工人们居然在午餐后利用空余时间给孩子们写回信——在行政助理的领导下,希望他们真的是自愿吧。
克莱门特·克拉克·穆尔(Clement Clarke Moore)在诗歌《圣尼古拉的来访》写到,圣诞老人有八头驯鹿用以拉动雪橇。它们分别被命名为Dasher(猛男),Dancer(舞者),Prancer(木匠),Vixen(泼妇),Comet(彗星),Cupid(丘比特),Donder(荷兰语中的雷声)和Blitzen(德语中的闪电)。可口可乐后来在广告宣传中,又造出 Rudolph 这一卡通麋鹿形象。1949因为《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的火热,Rudolph 变得广为人知,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有9只麋鹿。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萨米人就是靠养驯鹿而生。
饼干似乎公元7世纪就已在波斯流行,用蜂蜜和黑胡椒制成的姜饼则在13世纪就出现在荷兰。而最早的把圣诞老人与饼干牛奶牵扯到一起的文学作品是1870年代美国的一部短篇小说:《Polly: A Before-Christmas Story》。另外在1896年,杂志《St. Nicholas: An Illustrated Magazine for Young Folks》第二十三卷的专栏中,一个名叫 Anna M.S 的女孩给圣诞老人写信说,她和她的哥哥想为圣诞老人留午餐,「因为他饿了。」当她的父亲问应该为圣诞老人留下什么时,他们回答说:「一杯牛奶和一些饼干。」然后她写道,哥哥睡着后,「爸爸喝了牛奶,吃了饼干。」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Ho ho ho」的笑声是圣诞老人的标志之一。加拿大邮政将圣诞老人住址设置为「SANTA CLAUS NORTH POLE H0H 0H0」。当然,「Ho ho ho」也不是圣诞老人的专属。《星球大战》的贾巴·德西利吉克·蒂尤尔,《塞尔达》中塞尔达公主的父亲都会发出这种「Ho ho ho」的笑声。传说在澳大利亚这种笑声是被禁止的,但这只是又一起谣言。事情是这样的:某个商场扮演圣诞老人的员工,也许是声音可怖,也许是面容可憎,总之吓到了不少孩子。于是负责人要求这些员工降低音量,并用「Ha ha ha」取代。除此事件外,澳大利亚其他地方基本没有什么对扮演圣诞老人立下什么特别的规矩。
圣诞老人的坏孩子名单这一说法也流传甚广,应该是来源于不同的传说,往坏孩子袜子里塞煤块的贝法娜自然是其中之一,还有个不得不说的是北欧神灵奥丁。奥丁和现在圣诞老人相似点有太多太多:圣诞老人有八头驯鹿,奥丁骑着一匹叫做Sleipnir的灰色八足马。圣诞老人12月24日给孩子带来礼物,奥丁12月24日将糖果和礼物放在孩子们的鞋子上。两人都生活在北极,都带着一个可以装很多东西的布袋。而在传说中,奥丁会在烟囱倾听以分辨人的善恶。
北欧女神弗雷娅(Freyja)也可能是圣诞老人形象来源之一,她在冬至之后的十二天里都在送礼给好人,而给坏人带来苦痛。她还乘着雄鹿绘制的战车旅行。如果从传说怪物中找那就更多了,破开孩子肚皮的佩尔奇塔(Perchita),杀死坏孩子的卢西娜(Lussinath),还有喝小孩血液的乔鲁斯塔托(Joulustaato)……有意无意地,这些恐怖的怪物就转变成了圣诞老人的坏孩子名单,没有剖肠挖肚,取而代之的是袜子里一块黑色的煤炭。
关于圣诞老人与鸟故事的起源,似乎离我们没有很远,我能找到最早相关是于2015出版的《The Story of Santa's Birds》。在这个绘本中,鸟儿交替着帮圣诞老人监视所有孩子,以分辨孩子们的好坏是坏是好。如果一定要找寻起源,奥丁的手下的两只乌鸦 Huginn 和 Muninn 或许是圣诞老人最早的鸟类伙伴吧。《The Elf on the Shelf: A Christmas Tradition》是一本2005年的儿童图画书,里面的精灵干着和鸟一样的工作,从感恩节到圣诞节前夕它们会四处探访小孩,将孩子们每日的言行报告给圣诞老人。
萨米人是北欧地区的原住民,欧洲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之一。考古发现显示,萨米族人已经在北极地区生活了数千年。罗瓦涅米市(Rovaniemi) 是北欧靠近北极圈的最大城市,距离北极圈只有4英里,所谓的「圣诞老人村」也在炒作推动下于罗瓦涅米市扎根。而在历史上,作为此处原住民的萨米人一直是被侵略者歧视和虐待的对象。萨米族的Lennart Pittfia在采访中就提到:「父亲上学的第一天,就被禁止讲瑞典文以外的语言,老师听到萨米话就会打学生。」
萨米人在被异族征服后,男性被要求挖矿,女性被强迫节育,税费需要付多份给几个国家,还被强迫改信了基督——如果你进行萨米宗教的仪式就会被杀死。他们的土地被掠夺,文化被破坏,金钱被榨干。但如今大部分的萨米人,也有了过圣诞节的习惯,他们唱圣诞颂歌,为家人和基督祈福,在树林里寻找顺眼的树——当然是砍来当作圣诞树。
1986年,受切尔诺贝利影响,萨米人赖以为生的鱼和驯鹿都遭受了污染。仅瑞典就杀死了73000头驯鹿,政府至今没有兑现承诺的赔偿。不少萨米族人因此只能饿肚子。而同一时间,每年全球对圣诞树的需求超过一亿棵,仅美国人每年会花费上十亿美元用于购买圣诞树。「黑色星期五」这一圣诞前夕促销的购物节的销售金额也是年年攀升,2019年黑五的线上交易额达到了74亿美元。也不知道起先是哪个芬兰人闻到了商机,拉了一大帮芬兰姑娘扮演萨米人,穿着不走心的伪造萨米族服饰,跳着不知道谁编的假「萨满教舞蹈」。
每年圣诞节,他们还会装作萨米族人和游客一起过圣诞,吃火鸡玩雪橇或者装扮圣诞树,并且还大言不惭地称之为几千年萨米族保留下来的文化。这些商业营销行为导致了「圣诞老人村」的诞生。部分萨米族人发声抗议,但大多被无视,或者被批评为「对整个芬兰旅游业不怀好意的打击」。还有芬兰人声称萨米族服装是芬兰的民族服装之一,实际上,在芬兰只有不到10%的萨米人居住。而在瑞典,挪威和俄罗斯等地,没有类似的文化剥削。
在比尔·莫伦茨导演《查理布朗的圣诞节》的结尾部分,查理大声叫嚷「谁能告诉我圣诞节的意义是什么!」。莱纳斯通过一番朗诵告诉查理布朗这个节日的宗教本质: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在这一天平安喜乐会降临到被上帝眷顾的人身上。查理找来的被其他伙伴嫌弃「不够格当圣诞树」的小苗被莱纳斯扶正,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小树苗也被打扮得有模有样,最后影片以孩子们唱颂歌结束。圣诞节或许可以与礼物,购物与树木无关,人们唱歌,欢笑,这就足够了。
虽然我不是教徒,但这部电影我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莱纳斯朗诵圣经的部分更是循环过上百遍。一方面 Christopher Shea 的声音确实够顶,另一方面,我也被动画营造的肃穆高尚所感动。《查理布朗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圣诞电影,实际上它也是美国动画史上最受欢迎的动画之一,ABC台每年圣诞前夕都会将此片至少放送两次。可惜的是,引进的国语版台词多有错漏,部分对白直接消音不翻,如果想补的话还是推荐收看原声吧。马小褂先生在去年对此片进行了重新译制,观看请戳→
最后,提前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当然,还有维基百科。
解禁补评价。其实我觉得这是我目前为止今年最喜欢的动画片(明天才看Frozen2),但宣传特别低调,所以特别希望大家不要忽视。这部手绘风格的2D动画作品由《神偷奶爸》( Despicable Me)的编剧塞吉奥帕布洛 (Sergio Pablos)编写兼指导,讲述了一个带有悲伤色彩、与众不同的圣诞老人起源故事。影片虽然是拍给孩子的动画片,也不乏幽默,但故事感人至深,让很多观看的媒体多次流泪。
故事讲述一名富二代贾斯帕(詹森舒瓦兹曼配音)原本不学无术,过着很奢侈的生活,被父亲送去培训作邮差结果成为邮政学院最差的学生。他父亲无奈把他送去北极圈内的一个冰冻岛磨炼。然而到了当地,贾斯帕才发现这个小岛犹如地狱,人们分成两个派别,由于历史的原因彼此充满仇恨,见面就打。而且这里的人情淡漠,彼此之间无交流,更不用说写信了。
当贾斯帕准备放弃邮差的工作之时,他发现了住在小岛山顶上的神秘老人克劳斯(J·K·西蒙斯配音)。克劳斯曾是一个木匠,妻子去世后他独自住在一个满是手工玩具的小屋中。两人联手把玩具送给岛上的小孩,前提是小孩们要给克劳斯写信,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段不可思议的友谊让小岛回复了生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随之打破。
影片绝妙之处是在前半段用带有恐怖、悬疑色彩的手法去塑造了一个特别悲伤、令人不寒而栗的小岛,然后再展示爱与关怀如何彻底改变了它。岛上的人之间的关系不由得让人想起二战时期纳粹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几乎无法相容,也映射现实中目前很多地方依然战乱频繁,民族和帮派之间因长期的矛盾与偏见,彼此之前无法和谐共存。
岛上孩子原本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无法上学,有的还被囚禁,在如此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十分可怜。直到贾斯帕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观众会看到孩子们得到神秘老人送来的玩具后有多么开心。随着爱与关怀的蔓延,整个村落也产生了很大转变,这个过程很难不被感动。特别是那些小孩子终于可以上学,原本都去卖鱼的老师也终于可以回来上课,对立帮派之间的孩子居然也成为好友。。。很多温暖的瞬间会让人热泪盈眶。
本片让圣诞老人给孩子送礼物这个神话变得更加有意义,也从中看到了爱与给予的巨大力量。2D手绘风格让影片看起来像一本童话书,画面很有质感。
片中还出现了圣诞老人传说中的萨米人及麋鹿。一个萨米女孩并不会说英文,一开始因语言不通而被贾斯帕忽略,拿不到玩具。她的不离不弃最终感动了贾斯帕,两人虽然无法正常沟通,却因爱和宽容彼此接纳,成为了好友。这段关系也描述得非常细腻动人。
导演塞吉奥帕布洛表示,他为此片亲自去了挪威,并在当地找到了一个萨米小女孩来为这个角色配音。导演认为很有必要塑造一个不说英文的角色,让人们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打破语言障碍,只要用心就可以理解和接纳彼此。
今年颁奖季,Netflix不仅有《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爱尔兰人》(Irishman)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有这部也将冲刺最佳动画长片。
《克劳斯》是网飞冲奥动画,在豆瓣,烂番茄上均取得极大好评,而这些好评很有一部分是打给二渲三这一新技术的。
一般动画分为二维和三维。
二维手绘可以使人物表情或更精细,人物的微表情肌肉牵动体现得更明显来让人体会到人物细微的情绪 或者通过夸张的画法,来使人根据故事情节情绪大幅波动 而三维动画则能使动作更加流畅,光影也更加真实,更加符合物理实际。 有的动画则会在二维动画中运用三渲二的技术,就是开始先建模再进行三维到二维渲染,利用三维动画的动作流畅性来降低制作二维动作场面制作的难度。
而《克劳斯》运用的二渲三则是全球首次,与一般三维动画不同,由于本质还是手绘,二渲三可以使角色不那么符合物理实际,更加动画化,脸型,肢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夸张来体现人物特点。
这个电影是二渲三不是三渲二,热评中间哪位仔细在看看,这是二维的一种探索,新的上色方式,三维是现实二维是梦呀。
故事来讲很温情但也缺乏新意,画面很好,二维出三维效果原画真的挺难,这里场景干练,很舒服,期待下一部。
二维在国内真的挺难的,但是他不会断的,前辈老去,我们新的一批动画人将站出来。这里面有爱呀,希望以后的国内市场在好点。更多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