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潘神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l fauno(2006)

简介: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伊万娜•巴克尔洛 饰)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塞吉•洛佩兹 饰),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演员:



影评:

  1. 理想主义的革命——关于《潘神的迷宫》的过度诠释
    淮之夷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寓言,问题仅仅在于,它在隐喻什么?我上网看了一些评论,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都是那三个任务,以及上尉与潘神的象征意义。很奇怪,居然没人提及那个刚出生的孩子。是的,孩子毫不起眼,仿佛只是一个推动情节的道具,他甚至都没有名字,人们随便叫他“儿子”、“弟弟”、或者直接就是“孩子”。

    但罗曼-罗兰最清楚他的名字,在影片结尾,当孩子落入游击队的手中时,你会忽然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尾: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他问肩上的孩子:“孩子,你究竟是谁?你为何这样沉重?”孩子答道:“我是未来的日子。”

    一模一样,“未来”便是孩子的名字。

    孩子有三个亲人,父亲维达尔上尉,现世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的那个人,坚信“他将继承我和我父亲的家业。”姐姐奥菲莉亚,那个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许诺“让你在我的王国里当王子”。倒是母亲卡门,直接给他血肉、赋他人形、真正的生命创造者,对他一无规划,毫无想法,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平安出世,讨取父亲的欢心,显然,她就正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如果让观众投票,评选“最爱那个孩子是谁”,维达尔肯定会高票当选。没谁比他更关心自己的血脉了,他不仅要维护现世的统治,更要将统治传之万世,哪怕牺牲孩子的母亲也在所不惜。在他眼里,妻子是无用的,软弱的,依附于他的,虽然生孩子离不开她,但她的价值也就仅此而已,牺牲一下也无所谓。反正,只要统治住了 “未来”,“沉默的大多数”是永远不缺的。

    他的愿望本来是可以实现的,他的祖先也正是这样薪火相传的,虽然山里有些游击队,身边还有几个卧底,但都不算大麻烦。真正的麻烦出在妻子身上。妻子除了帮他孕育儿子以外,还带来一个爱看童话的小女孩,这个奥菲莉亚从不承认维达尔的地位,更不承认维达尔的世界,她认为还有一个地下王国,在那个王国里,她像公主一样生活。说起来,地下王国还是妈妈告诉她的,妈妈也很憧憬那个王国,可是妈妈却从不相信它真的存在。孤独的奥菲莉亚只能一面屈服于维达尔的统治,一面在幻想中寻找安慰,直到潘神出现。

    潘神的身份很有趣,他自称是奥菲莉亚的仆人,可却握有考察主人的大权,如果主人不能完成任务,他可以把她毫不客气地关在门外。他更像一个先知,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坐实了人们关于天堂的梦想,并且指出了通往天堂的具体道路。只不过,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天堂如同一个迷宫,而公主又在尘世中迷失太久,你走得进去,却不一定走得出来。

    第一步是福音传播:怎样通向天堂?去找大腹便便的剥削者吧,他们是一切苦难的根源,让他们吐出民脂民膏就行了。让大蛤蟆反刍的那三块水晶,可以叫做自由、平等、博爱,也可以叫做民有、民治、民享,还可以叫做民主、民生、民族,甚至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随你的便,反正能自圆其说就行了。这是福音的传播,思想的启蒙,革命的酝酿阶段,此时的社会是活跃开放的,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奥菲莉亚轻松完成了任务,作为理论指导意义的象征,她获得了钥匙。潘神还额外送给她曼德拉草,只要给它一点牛奶与鲜血,新生命的诞生就有惊无险了。

    理论启蒙之后,开始具体实现,第二个任务就复杂得多了。摆在奥菲莉亚面前有三个小门,精灵指示开取中间的那个,奥菲莉亚犹豫之后,却打开了左边的那个,注意,是左边,她从左边取出一把短剑。那一霎间奥菲莉亚暴露了自己的名字,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这场戏真是盛演不衰啊,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

    紧接着,她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上次任务里的民脂民膏,大蛤蟆吐出的那堆恶心浆糊,到这里化成了一桌鲜艳的美味佳肴,仅仅由一个有眼无珠的僵尸看守着(顺便说一下,僵尸的造型毫不新奇,我们早在《封神演义》里就有杨任了)。统治者是不难打倒的,古人早就说过,那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身处汹涌的权力漩涡和免费的财富盛宴,革命者能不能纯洁如初呢?作为历史后人,我们知道,考验的结果令人绝望。诚然,有些单独的人无愧于“不粘锅”的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没有一支革命组织能够“万花丛中过,片花不粘身”。仅仅偷吃两棵葡萄,就足以唤醒沉睡的僵尸,最后的结果,不管是僵尸吞噬革命,还是革命消化僵尸,总之,大家对立统一,螺旋前进,携手入席,共享盛宴。

    先知的小门关上了,公主在尘世逗留太久,已经腐化变质了,潘神愤怒地咆哮道:堕落的人类不配享有高尚的王国!可是,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奥菲莉亚又是多么无辜啊,天堂既然不能到达,那就等于不存在,既然注定不能立地成佛,那又何必拿什么天堂来诱惑人,拿什么任务来考验人?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只有让人死得更快。所谓先知,实际就是个骗子。

    转眼之间,奥菲莉亚被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潘神抨击了一通人心不古之后,消失在角落的黑暗之中。继父维达尔呢,早就把她看成异类了,恨不得给她一脚踹出家门去。卡门,奥菲莉亚最热爱最想帮助的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女儿的好意,直接把那一套斥为巫术,一把火烧了曼德拉草,可是单靠她自身,又实在不足以分娩未来,在一场剧烈的难产之后,耗尽元气死去了。奥菲莉亚孤独地坐在弟弟身旁,理想主义的所有道路都走到了尽头,她太爱幻想,不能容于现实,她又不能舍弃欲望,也不能进入地下,她想要帮助别人,可最终往往是害了人家。她一定会怀念那颗曼德拉草,一辈子都梦想变成人形,却从来没能美梦成真。

    此时,在奥菲莉亚的世界之外,政府军和游击队乒乒乓乓打得正热闹。影片里的游击队实在谈不上有多正面,他们跟维达尔一样残暴,一样无情,仿佛不是为了正义,而仅仅是一场改朝换代。就在决战前夜,潘神又一次出现了。潘神这次的出现可真是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舍得牺牲“未来”,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

    奥菲莉亚拒绝了,她把孩子交给维达尔,然后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打死。在幻想的余晖中,奥菲莉亚升入了天堂,不是理想天堂,也不是变质天堂,只是她自己的幻想天堂。在那里,苦难深重的母亲高高地坐在王座上,接受所有人的欢呼与崇尚。潘神从王座后面蹩出来,说:“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没有选择牺牲弟弟,而是牺牲自己。”盖棺定论。牺牲不足以救赎革命,却足以救赎她自己,我们终于知道了她的最后名字:切-格瓦拉。

    理想主义者死了,对未来的争夺却仍在继续。到影片的末尾,孩子离开了所有的亲人。当维达尔发现被游击队包围时,他并不慌张,虽然他将失去未来,可他毕竟拥有过过去,他们的血缘传承无可抹杀。他把孩子交给敌人,留下父亲遗传的怀表,理直气壮地说:“告诉他父亲死去的时间。”

    游击队答道:“不,我们不会告诉他,他甚至都不知道你的名字。”随即以一颗直中头颅的子弹,打断了他和孩子的全部联系。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2. 首先请允许我先抒解一下我激动的情绪--------蹲到地上,低头,含胸,握拳,然后用力站起,双臂往天空伸展------俄的神啊,实在是太灵光啦!

    鉴于我一贯对魔幻主义风格的偏爱,光是影片的名字就够让我流口水的啦。潘神,潘神是啥?潘神同学在希腊神话里一向以荒淫好色著称,并且因为其相貌丑陋每每被仙女姐姐拒绝,潘神的迷宫?莫不是将潘神将仙女姐姐禁锢在迷宫中,然后-------------口水----------这就是拒绝在观影之前看任何介绍的下场!

     



    首先我想澄清一个概念,至少在我个人头脑中,童话跟魔幻主义是完全不搭嘎的事情。童话都是编给小孩子听的,要充分考虑到脆弱幼嫩心灵的接受程度,而魔幻主义(常常称作魔幻现实主义)是给大人看的,它以夸张的手段放大现实中某些荒谬的逻辑和现象,其结果是,比现实更为真实。论其大佬的位置,莫过于《百年孤独》一书,你很难说这本书是一个童话故事,或是与现实毫不相关,他简直是一本另类的剑桥墨西哥史,只是比枯燥的史料好看一百倍。

    再一点还要讲到墨西哥(虽然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但导演是墨西哥人)这个特别的民族,虽然现代墨西哥大约有93%的人都是信奉天主教的,但这是殖民主义的流毒,当年的玛雅文化可是标准的多神论,不但多神,似乎所有的玛雅人都与神相处融洽似的(仿佛古希腊人),神和人的距离不太明显,似乎每家后院都藏着有个啥鬼啥怪,根本不象基督教那些傻孩子,动不动就圣迹,就瞻仰,就膜拜的。

    如果我的这二个看法站得住脚的话,就可以解决很多人无法理解《潘神的迷宫》中两条线索并进,但彼此没有什么交待,情节上交叉也不多的状况。在我看来,潘神这条线索,根本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似乎是一个另类的评论者,在电影的中间,不断地对现实毫不留情地讽刺,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绝的部分。

    首先,奥菲利亚在去营地的途中,捡起那个神像的残部是它的眼睛。眼睛!她把神像的眼睛归位了,让你想到什么了呢?其次,导致古树枯死的蛤蟆,肮脏,贪婪。一个巨大的充满粘液污秽(赞一下美工,500万预算竟然做得这么逼真,原来500不用堆菊花台的啊?!#)丑陋的蛤蟆,一颗本来郁郁(影片最后很超现实得开出洁白的小花)的大树却在蛤蟆的寄生下枯死,本片发生在弗朗哥独裁下的西班牙,这又能联想到什么呢?杀死蛤蟆之后,拿到金钥匙,金钥匙开启的门,可以拿到一把锋利的匕首。第二关任务里,壁画上全部是怪物各种杀人的场面,奢侈的餐桌和盛宴,潘神再三警告不要吃那里的东西(不要受物质的诱惑),第三关任务里,非常具象征性意义的孩子(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女血统的孩子),为了保护这个新生的孩子奥菲利亚宁愿牺牲自己。Vidal把这个孩子交给Mercedes时,请求她将来告诉孩子他父亲的死亡时间(仇恨的延续?法西斯死灰复燃?),但是Mercedes坚决地回绝了他。

    另外,片子中多次提到“父亲”这个概念,奥菲利亚的生母已开始要她叫“父亲”,后来又要求她“服从”她,可是奥菲利亚坚决地说“他不是我的父亲”,在现实线索中,奥菲利亚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裁缝”,而在魔幻线索中,她的父亲是地下王宫的国王。然后在影片的结尾处,奥菲利亚的生母和一个形象特光辉的白胡子老头成为她的父母,她母亲的台词是“到我这里来,坐到你父亲身边去,他已经等你很久了”。

    好吧,我承认,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也许人家就是讲一个游击队的故事(还没铁道游击队和地道战好看呢)和一个漂亮小女孩的童话想象,就凭这个,也能拿下影评人大奖?也能以一墨西哥电影的身份得奥斯卡6项提名?

    我觉得当奥菲利亚的母亲把曼德拉草(我也是在哈利波特里面才认识这种可爱的草的)扔进火堆里时说得好:“你也渐渐长大了,你会发现生活跟你的童话故事不一样,这个世界是个残酷的地方,你会知道这一点,即使你会收到伤害,奥菲利亚,魔法不存在,对你,对我,对任何人都不存在!”事实就是如此,事实上根本没有童话,童话是比现实更残酷的现实。一个民族,要在强权下重新抬头,要的是擦亮眼睛,认清渊源(父亲),虽然这个新生儿流淌着一半邪恶的血,但是因为有奥菲利亚(国家的女性指代)的保护,最终会走出现实的迷茫(迷宫),得以生存下来。

    请原谅本人眼皮子浅,若有对魔幻现实主义以及西班牙内战史更深认知的人,或许能从其中看出更多的东西。

    至少,我就一直不明白,潘神这个角色是用来干嘛的?曼德拉草占据那么多的镜头,又是什么样的隐喻?等等等等。

     



    我想起赖导谈《暗恋桃花源》的时候提到日本的能剧中场演出的狂言和古希腊悲剧中场演出的羊人剧,都是以喜剧的方式衬托悲剧,暗恋桃花源也是如此。悲喜剧成为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以自己的存在,衬托对方的光辉,更因为对比的力量,使自己变得让人更为动容。《潘神的迷宫》也是有这个特色。

    若没有小女孩单纯的眼睛,那些让人完全放松警惕的精灵和潘神,另一条线索就不会显得那么暴戾和残酷。我在几处杀戮镜头前还闭了眼,细想想,其实也不如一些真正的战争片那么血淋淋。可是有了另一方的衬托,似乎格外让人不忍心。

    另一方面,那些战争,枪声,恐怖的雨夜益发衬托出魔幻世界的可贵,那是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去处,事实上,奥菲利亚也确实通过这一方法,逃避她虽年幼却必须遭遇的种种残忍的局面。

    可以想象的是,观众的心脏一下子供血不足,一下子又含氧量过高,被一只无形的手在捏着,时而战粟,时而舒缓。这部片子就让我在第二天必须7点起床的情况下,看到半夜2点半。

    这才是大片的最高境界(虽然500万不算巨资),紧张的情节,精彩的表演,完美的配乐,视觉的冲击,不但在观影当时很完美,事后也值得不断回味。无论是最普通的观众,还是专业影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该片获奥斯卡6项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最佳化装、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个个不担虚名。剧本就不说了,影像上,虽然我是BT下载,且在电脑上看的,但是那种饱和度略低的,灰色调子的青蓝色仍然泛出油画般的釉彩,贯穿整个影片的暗沉和灰色调,让人压抑。只有在最后,奥菲利亚回到地下宫殿,蓦然展现的金黄色的光辉让人为之一振。

    几处特别有视觉冲击的血腥场面--------Vidal用瓶子狠狠地砸农民的鼻子,医生用锯子生生锯断游击队员的腿,以及Vidal自己用针缝合被撕裂的脸------,节奏极慢,角度极好,真实感极强,让人毛骨悚然。

    演员也都很好,如果这是一部用英语说话的美国影片,绝对可以拿个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说不定潘神能拿最佳男配角呢,吼吼。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IMDb 8.5的评分,绝非浪得虚名
  3. 刚看的《潘神的迷宫》,强烈建议各位文青观摩。什么机位镜头我自是不懂,那些起码要看了2、3遍才能有所总结,我就简单说说看了一遍后的想法。

    首先千万别把这片子当成童话或者魔幻什么的去看,你会失望的。虽然中途有一些貌似很能吸引人的特效制作,但是本质上这是一部很阴暗很沉重的电影啊。

    在我们看过《哈利波特》《纳尼亚》等等之后,我们自然愿意相信奥菲丽娅是真的看到了潘神,愿意相信是潘神的曼德拉草根使她妈妈逐渐恢复,愿意相信有一只神奇的粉笔可以让石墙变成门……但是一切都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而已。妈妈伤心的把曼德拉草扔进火炉,也把我的一相情愿烧毁。最后出现在镜头里那依然存在的粉笔印记;华丽宫殿后奥菲丽娅轻轻的停止了呼吸;依然枯萎的无花果树……其实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是的,就只是她的幻想,从一开始她就编织起自己的世界起来。要叫一个陌生的人为爸爸;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城市去到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军营中。她害怕面对这些事情,她开始想象起会有一个没有烦恼和战争的国度,于是在路边随意踩到的石头就是她幻想的开始:奥菲丽娅回到车里告诉妈妈她看到了一个精灵。

    随着对上尉的恐惧感增加,妈妈显得越来越虚弱,她的幻想就更疯狂了:潘神出现了,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自己有一个是国王的父亲。地下王国是什么意思?她不想去了解,她只要让自己逃离现在这个可怕的环境,有一个不那么可怕的父亲,于是奥菲丽娅决定接受潘神的挑战,去完成3个任务。

    仔细看看前两个任务,其实就是电影中,梅塞德丝这个卧底的行动投影:奥菲丽娅一开始用虫子骗过了大蟾蜍,成功的把三个魔法石放进了它的嘴里然后拿到了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仓库的钥匙:梅塞德丝获取了上尉的信任,使自己能够继续为游击队提供帮助。而后,奥菲丽娅用钥匙找到了匕首,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专吃小孩的恶魔发现了。于是梅塞德丝的卧底身份被揭穿。一如奥菲丽娅逃脱了恶魔,梅塞德丝也获救。梅塞德丝走后,奥菲丽娅已经没有谁可以信任,妈妈因为生产死了,绝望之际潘神再次出现,答应再给她一次机会。其实这也只是她自己给自己机会:把刚出生的弟弟带进迷宫。为什么要带上她的弟弟?因为在她看来,弟弟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了。

    全片我唯一的疑惑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奥菲丽娅不让潘神取两滴血呢?难道只是为了拖延一点时间好让上尉发现她?期待专家解答。

    奥菲丽娅被上尉一枪打在肚子上,奄奄一息时,仿佛看到了地下王国,一个慈祥的父亲,还有自己去世了的妈妈。潘神走出来,告诉她其实她没有做错,她通过了考验……我真希望一切就停止在这里。可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点机会:镜头切换,在做完临死前的这些幻想后,奥菲丽娅微笑着停止了呼吸。而她曾经钻进去过的枯树,依然毫无生机。

    导演让两线并行,只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

    说一下片子的几个特色

    第一是色彩:现实军营中,阴暗、阴冷、阴郁……反正和阴字有关的都可以上,而在奥菲丽娅的幻想世界里,则是温暖的金黄色,就连丑陋的蟾蜍窝,也是暖暖的感觉。

    第二是暴力特写:相信看过的人不会忘记下面几个镜头:用铁棍在人脸上乱戳;被打变形的手;快腐烂的腿;还有最经典的用针线缝合自己脸上的伤口……所以说啊,这怎么能带小孩子一起看呢?你们还真以为是小女孩大战魔王最后胜利的烧钱特效片啊?

    第三是两线并行:很多评论说这两线交叉太少,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现实和幻象也不一定非要一一对应吧。反正我觉得如果真的很精确的对应的话,那实在是太傻气了……

    ================================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看完后让我想起两个事情。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女孩的小火柴》(反过来,谢谢),三根火柴就是三个任务,最后她去了最幸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人们发现她冻死在街头。第二个是Terry Gilliam的Tideland,同样也是很不童话的童话,大家可以比较收看。
  4. .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The Science of Fairy Tales >>和<<Passport to the Supernatural>>,前者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各国童话的起源和创作理念有着极为详细的诠释.
        6. 导演吉尔摩·德尔托罗似乎非常喜欢表现孩童的死亡,同本电影一样的mimic中也有孩童被杀的场面
        7. 蟾蜍栖息的古树,仔细看的话,造型其实和潘神的头一模一样(包括那个晕轮)
        8. pale man和潘神faun其实是同一个人(扮演者也是同一个人),pale man可以说是潘神对奥菲利亚的一个考验,仔细观察的话,被那个怪物吃掉的两个精灵(红色和蓝色的)到影片的最后又活了过来~~~
        9. pale man的鲜血盛宴的大厅其实在影射上校Vidal的暴敛,仔细看两人的盛宴场面在画面构图上是一样的
        10. pale man的大厅中的壁画, 创作灵感来源于西班牙画家哥雅(Goya)的黑暗作品<<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潘神吞噬孩童),具有反战意味.值得说明的是,关于潘神有不同的说法,pan这个词在英语里比较常用,但这个pan指的是较邪恶的潘神,而欧洲人一般用faun这个词,指那种比较善良的潘神.
        11.根据近来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中比较流行的原型(archetypes)学说(非荣格的原型),本片也有这样几个原型:奥菲利亚--贞节,处女 奥菲利亚之母--母亲 莫西迪斯--母亲,智慧女人

        说说上校:
        其实上校vidal在电影里是个比主人公更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处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下的西班牙,有着军官上校的高贵身份.他这种人,或许生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父亲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是一块怀表,为的是让后代记住自己父亲战死沙场的时间...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贯注的vidal,希望改变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生在一个光明纯洁的西班牙,他曾当众掩饰怀表的事实,都说明这个上校潜意识里的自我憎恨,他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教义和独裁的教唆下杀人,想要反抗,可却无力对抗命运.克尔凯郭尔曾说:"暴君死了,他统治也就结束;烈士死了,他的统治刚开始" 比较一下上校和奥菲利亚的死: 一个虽然死了,但灵魂得到了救赎,得以永恒.另一个死前只得到一句"你孩子连你的名字都不会知道"就一命呜呼了,一无所有,荒谬的结束了残暴的一生.相比之下,更可悲的是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