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火星上的最后时日 The Last Days on Mars(2013)

火星上的最后时日 The Last Days on Mars(2013)

又名: 星际禁区(台) / 火星上最后的日子 / 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

导演: 卢埃里·罗宾森

编剧: 克莱夫·道森 Sydney J. Bounds

主演: 列维·施瑞博尔 萝玛拉·嘉瑞 伊莱亚斯·科泰斯 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约翰尼·哈里斯 戈兰·卡斯蒂克 汤姆·库伦

类型: 科幻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爱尔兰

上映日期: 2013-05-20(戛纳电影节) 2013-09-19(英国)

片长: 98分钟 IMDb: tt1709143 豆瓣评分:5.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载人火星探险任务即将结束,探险队剩最后一天就要返回。但其中一人却心有不甘,决定留下来,寻找能证明火星生命存在的证物。重大发现出现在眼前,但悲剧也随之发生了,地表塌陷,他掉入了不明深渊。科学家们留下来,拯救他们的同事。然而,又有人消失了,难道他们发现的火星生命真的存在?

演员:



影评:

  1. 这部如果和同期的Europa Report比起来不管是立意还是选角还是特效上都差了那么一个台阶

    人家Europa Report好歹说的是一群“帅哥美女”为了人类伟大的星际探索刚刚降落在位置世界就被章鱼同学弄到全员嗝屁。(没看过的同学对不起我剧透了。)

    而本片呢?

    中心思想就是:

    <妈的以后出去搞科研活动一定不能带着猪一样的队友啊!!!>

    而且这里的这个猪一样的队友还不是因为观众朋友们站在上帝视角的缘故,这,他妈是,纯猪。

    你们在火星建立基地妈的这么大的事儿居然挑选去的人性格都有缺陷而且你还把他们关在一个几乎是完全封闭的环境里六个月。
    真是如果这次不出事以后绝对也要出事,因为基本上这个队伍到最后只会走到这种相爱相杀的局面啊!

    等等貌似真的相爱相杀的就只有那么一个。

    先来纵观一下队伍的组成:

    虎哥的Vince,Chief system officer,说穿了就是技工。反正shutter坏了修理呀没有电池换新的了这一类的活动都是他来完成。本来虎哥<划掉>(英俊潇洒性感)</划掉>技术过硬,但是结果好死不死来了个PTSD了,走片子里推断估计是在Mission还是飞行到火星的途中(这里具体bug就不吐槽了,这个剧本技术层面的bug太多吐完估计就是中篇小说了)不小心打开了气闸,然后在没有穿suits的情况下差点被三木木三木木,哦不对,是mother(of) universe吸走。
    被吸的经历让<划掉>(英俊潇洒性感)</划掉>虎哥的心里有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并且直接导致本片很多紧要关头都毫无缘由条理破坏整体节奏一般给你来一个闪现。
    导演我们懂你你是不是就是想多拍虎哥帅脸几个镜头嘛。

    然后队长Brunel,加拿大人(因为发现头盔左下都有国旗表示,然后suits上面都有名牌,所以应该都是根据穿着者定制的)没有号召力没有影响力稍微有那么一点统帅能力——
    “因为毕竟还是队长嘛面子还是要给的”
    真的,剧情里面两个重大的Break point都是因为有人不遵守protocol,如果你一个队长强力有手段能把下面管得服服帖帖估计也就不回后面生这么多事儿了。

    Harrington,Tom Cullen扮演的,真帅啊,通讯员兼技工,头脑发热做事不思考而且冲动。嘛反正比较酱油的角色。

    Kim,其实是队伍里面头脑比较清醒的人,但是性格实在是太烂了。规定时间不回来然后和每一个人拌嘴并且说话臭得仿佛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用牙刷在马桶里面蘸了再刷牙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后来Irwin会对她见死不救。实际上走内容来看Kim虽然被攻击了,但是她的suits什么并没有破开也就是很大可能上没有受到感染,但是Irwin吧她和两个已经变异了的锁在一起无异于杀了她。
    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如果不嘴那么臭那么就不会和Harrington完全合不来,那么后来估计就能在Harrington打开Air Lock之前就制止他。
    再说远一点,如果Kim不一直都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那么队伍里面的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个人觉得Marko那么急于证明自己发现很大原因就是想和Kim竞争。

    Irwin,酱油+为了求生不惜一切的角色。这种片子里面的标配。

    Dalby,酱油黑妹,毫无存在感,连干嘛的都不知道。

    Marko,猪队友啊,逻辑就是既然Kim违反了规定那么我违反了也无所谓咯反正队长也没有控制力老子想弄多久就弄多久管你沙尘暴还是别的什么嘻嘻嘻嘻。
    然后,嗝屁了,活该。
    虽然嗝屁事实上是外力,但是,如果作死没有天时地利人作,那么也就不叫作死了。

    Lane,队伍里面头脑最清醒情绪平稳性格最好并且最稳定的一个队员,对虎哥有好感,然后最后还来一个牺牲自己救<划掉>情人</划掉>地球的桥段。不过存在也真蛮稀薄的。

    综上,这么一个队伍,到现在才出事儿,简直是奇迹了。
    如果放到现实里面估计早就在船里打得不可开交然后直接撞火星表面得了。

    的确,本片最大的cause是不可抗拒的外因,但是不要忘记天时地利人作,作死三定律,就算天时地利了只要你不作,那么就不会死。
    以后要去科考下乡的,不管你是去另一个国家呢还是另一个星球或这是另一个星系,
    请把这个句话默写一千次形成条件反射之后再出门:
    “人作死,就会死。”

    另外,建议以后要甄选这种team的,选好了之后全部投入亚马逊森林不给任何配给只给工具让他们在里面独立生存一个月,这样又锻炼生存能力和体力,而且最重要的,可以让不合群的人马上早死早超生,然后剩下的都是契合度超高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于是乎就不会出现作死了好么!!!!!!!!!

    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没有搞定,搞个毛线科研啊!

    *LZ写个吐槽哄出来了多少豆瓣高端人士啊。
    *快下面英语大手教英语,不学白不学哦!四级包过哦!高中以上水平哦!
    *哇racism和homophobia,我都没有想到讨论深度这么深呢!
  2.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群面不和心更不和的政府公务员打着科考的名义去火星公款旅游。其中一个格外和其他人合不来的人伪装出了一次事故,并精心乔装改扮,将自己变成了一副丧尸的模样,以对其仇视已久的其它旅行团成员无差别施暴和屠杀,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团友的恐惧心理占据格斗的优势,二来可以在事后以事故幸存者的面目示人,从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因为届时一切通信记录都会证明这只是一场事故。

    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的表演不但没有让其他团友陷入恐慌,反而点亮了他们的智慧人生,他们纷纷心领神会地装作被其感染,借机对别人大打出手,于是事态开始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整个团队中,只有心地善良,不知世态险恶的男女主角相信这是一场所谓“细菌”导致的“事故”,并尝试往正在装B杀人的团友身上注射抗生素,不料在抗生素对人体带来的短暂副作用(痉挛、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昏厥)消失后,团友们杀人的热情依旧不减,甚至把矛头指向了出境旅游保险公司派来的24小时全太阳系紧急救援人员。而对细菌传染说越发深信不疑的男女主角则在分别遭到队友攻击后,自以为已被感染,于是毅然选择自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一、出境旅游尽量选择自由行,如果坚持跟团,请与亲戚朋友自行组团。
    二、在境外,所有电子产品都要及时充电并时刻检查电力使用情况。
    三、抗生素的副作用确实很大,但如果频繁使用,抗药性也可以削弱副作用的强度。
  3. 情节上跟欧罗巴报告比较像,都是地外考察队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进而收到感染/威胁,最后整个crew都遇难。感觉人物关系塑造上还有待加强,全片只是着重塑造vincent,lane,irwin,kim,加上一点burnel。至于第一个猪队友科学家和他的小基友/小情人完全是酱油角色..

    基本没太多特效,化妆倒是不错,外星生命也是基本在细菌阶段。

    只是背景设定在火星的病毒惊悚片。

    另外,完全没有什么秘密任务,就是第一个无节操猪队友科学家自己想贪功结果踩到了屎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坑队友事件.... 然后大伙就都死了,最后一个在轨道上的估计最后也活不了了..
  4. 很久以前,笔者影迷资历尚浅时,就留意到一个现象,很多顶级大片,都可以在娱乐要素上拆解成不同题材的小片。对此,《火星上的最后时日》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它无时无刻不使我想起去年的《普罗米修斯》。主线——行走异星的科考先锋,有男有女分工明确,性格迥异,暗伏矛盾;视觉印象——风沙弥漫而视线不佳的荒原上,矗立着几座基地,勘探车穿行期间,队员大多身穿宇航服示人;情节——来历不明的异种生命感染人体,演变出疯狂的追赶和绝望的厮杀。

    不同的是,《火星》中作为主要矛盾的变异人屠杀,在《普罗》中只占据一小段,后者的洞穴探险,飞船逃生,第三类接触,寻访远古文明,变种DNA怪物,以及大企业阴谋等等元素,都可以发展出各自独立的次一级作品。这也是除了制作成本之外,区分一线大片和B级片重要指标:大制作娱乐元素丰富,以同时取悦不同喜好的观众,而B级片只突出其中一两个,面向的是一小撮死忠影迷。

    这也是恐怖片(即使是那些传世经典)很少是“大片”的原因,次时代脍炙人口的恐怖佳作(比如温子仁作品)更是标准的B级大赏,甚至毫无掩饰成本不高的意图。因为纯粹不花哨,所以能专心发酵恐怖气氛,假如奇门遁甲一大堆,阴冷的停尸房就变成热闹的马戏团了,还能吓到谁?

    客观来说,《火星》只是一部无甚特殊的标准B级太空恐怖片,你甚至可以说它是对《普罗米修斯》的轻微剥削。之所以值得推荐,在于笔者看来,故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读,比看过即忘的B级大俗套多了几分丰富性。

    一是将之看做太空僵尸片,无非是换了个方式重复《火星幽灵》,《阿波罗18号》,《欧罗巴报告》的套路,标准的流水线作品。但可疑的是,片中的僵尸仍保留了身为科学家时的技能,可以娴熟操纵宇航勘探设备,制作爆破品,跟踪未变异者,驾驶宇航器。无论你将《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还是《活死人之夜》作为僵尸片的起源,欧美僵尸的基础设定不变,牺牲智力换取极强的攻击性和嗜血欲。在2005年的《活死人之地》里,僵尸只是学会了使用步枪,就让人大跌眼镜了。所以《火星》的僵尸智力不减,就让人疑窦丛生了。

    而且前二十分钟已经交代,基地中憎恨、嫉妒、决策分歧蔓延,团队精神和战友情谊都开始崩塌(宇航总署选人真不靠谱),加上火星磁场什么的对大脑影响,不妨大胆推测出第二种解读:根本就没有什么病毒感染,起初只不过是一个被仇恨和排挤冲昏头脑的队员,以变异做借口,以化妆作掩护,对其他人实施武力报复,“被感染者”意识到了其中的诡计,却顺水推舟借用了这层伪装,共同上演了一场“僵尸大戏”。

    不过我们仍无法解释受感染者奇特的生理状况,比如生命迹象停止,在火星大气中行走等,也无法理解他们脱身后如何自圆其说。所以最合理的第三种解读是,确实有病毒存在,但其作用不在于让人变成无知觉的僵尸,而只是改变人的身体表征和环境耐受,在保留一切智慧、记忆和技能的前提下,摧毁了纪律、道德的约束,并成倍的增加了他们的攻击欲望,换句话说,就像《化身博士》描述的,他们从循规蹈矩的杰克变成了以施暴为乐的海德。也许这已经迈入过度解读的范畴,也许主创的意图并没有这么繁复,但一部B级片除了刺激感官还能促人“解读”一番,倒是很少见的,值得记上一笔。(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