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啊!摇篮(1979)

啊!摇篮(1979)

又名: A / yao lan

导演: 谢晋

编剧: 徐庆东 刘青

主演: 祝希娟 张勇手 村里 马晓晴 张瑜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79

片长: 90分钟 IMDb: tt0343343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陕北延安。蒋介石匪军进犯陕北根据地,响应毛主席战策决策,部队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但保育院几十名孩子的撤离交给谁,旅长肖汉平(张勇手 饰)犯了思量。思来想去,他把任务交给了教导员李楠(祝希娟 饰),令她安全护送孩子们到解放区。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我军前线的指挥员,有的已经英勇牺牲,老红军罗桂田(村里 饰)、陕北大嫂赵玉霞(倪以临 饰)等已为保护好这些革命后代倾尽心血。刚接手保育院的李楠,一开始极不适应,总觉得没有在前线打仗痛快,但她通过肖旅长、罗桂田身上所折射出的对革命根苗的厚爱,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演员:



影评:

  1. 1、

    影片开始不久,我以为导演要把一个女战士按回母亲位置上。在性别议题高度敏感的2020,这种规训女性的倾向好像容易被骂。但是,“规训”这个词太紧张了,我不愿意这么去理解。

    在渡河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表情冷漠的李楠偶尔不自觉对孩子们露出笑脸。显然,冷漠狠心的战士身份只是她的有意防御。没有人在意她的本性与本意。为了摆脱封建男权的梦魇,她选择放弃母性、变成男人来逃脱。而本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试图告诉李楠们,不需要抛却女性身份,不需要成为男人,也能从“非人”变成“人”。

    既要看到李楠选择重新成为母亲,也要看到罗大叔点到为止的劝说。对李楠们“不勉强”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称道。不管异性或同性,谁都没有立场强求另一独立个体的生活。

    看得出来,对罗桂田、丁大勇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是有意在反拨对保育员职业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男人能上前线,也不是只有女人能带孩子;上前线的女中豪杰固然可敬,带孩子的男人也闪闪发光。强行抛开zz至上的背景来说,故事里呈现的性别平等、职业平等的状态,还挺理想的。

    2、

    感觉琼花有些变油腻了,但是谢晋没有。每次我快要嫌弃谢晋作品永远一个味道的时候,就会有某个场景让我泪流满面地打脸。这一次是罗桂田去世。

    罗大叔躺在厨房的草堆上,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们,渐渐闭眼。孩子们顾着玩面团,玩够了才发现“爷爷睡着了”。小孩奶气地说“爷爷累了”,大家不忍吵醒,自觉保持安静。他们又发现“爷爷哭了”,轻轻帮他拭去眼角的泪。在这个脏乱的厨杂角落里,逝者获得了天使的祝福,和天堂一般的静谧。

    谢晋善用配乐来煽动情绪,这一场却很安静,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当然,不包括李楠出现之后的内容。)少即是多。

    3、

    孩子在这个片子里几乎是最高价值的象征。孩子是永恒美好的,大人才是要成长的。虽写着献给“国际儿童年”,对妇女的真诚关怀却一分不少。

    关怀妇孺、珍视生命,是谢晋一贯有之的精神。在阴影远未消散的徘徊时期,这很珍贵。今天又是带着滤镜看谢晋的一天啊!

  2. "八月十五月儿圆,我为爷爷做月饼."红军爷爷在做月饼的时候死了,一直都记得.记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驴子背上左右两个筐,一边一个,一整队的孩子,躲避着轰炸,躲避着袭击,有些会在袭击中永远的离开.还有那些像护雏的母鸡的保育员,满脸皱纹的慈祥的爷爷,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小大人,等等,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想想以前的那些革命先烈,想想那些被迫骨肉分离的战斗者,觉得我们的幸福的确得来不易.它是少数不管我看了几遍都会哭的战争年代的国产电影.
  3. 周一下班回家,偶然在中央六台重新看到了这部片子,心里有股莫名的激动。记得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只是个小孩子,看到那些为了保护孩子们冲出包围圈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令我肃然起敬。

    战争让这些孩子们远离甚至永远失去了父母,稚嫩的脸庞,清澈纯洁的眼神,孩子们不需要任何演技就已经深深感染了我。片中有段很著名的曲子——《爷爷为我打月饼》,至今都朗朗上口,打完月饼后爷爷牺牲了,为此我哭得稀里哗啦。当片中的孤儿亮亮对着李楠阿姨叫了声“妈妈”时,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或许这就是大爱吧!

    写下这段评论,就是为了永远记住这个电影的名字《啊,摇篮》。
  4. 2017-2-11 19:26
    #老电影# 《啊!摇篮》(1979)。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9年,由谢晋执导,祝希娟、张勇手、马晓晴、张瑜、方超等主演的战争剧情影片。该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影片剧本原名《马背摇篮》,片名的这一改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谢晋的创作意图。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剧本的两位作者还未能从传统创作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曾打算把这部片子搞成惊险样式,上有飞机,下有炸弹,前有洪水,后有追兵……谢晋告诉两位作者,我不拍战争片,我要表现的是人的感情,我要让中国电影有点“人”的味道!
    影片人物众多,一共有7个大人7个孩子,还有一个马晓晴演的湘竹,只能算半个大人半个孩子。小演员中,最大的6岁,最小的是方超,当时只有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