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承载了一代人的故事,在大山深处的小村里,一部放映机,一块幕布,每天都上演着人生。它涵盖了亲情的珍贵和爱情的美好。鹏辉导演的《背篓电影院》,记录了时代发展和乡村变迁。这不仅是新旧文化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纪录片以音乐是给人启发的,但这部影片却已同期声的方式代替音乐讲述故事。当张先令夫妇背着放映机来到其他村子时,乌鸦的叫声预示着天色将晚。而白天听到的是布谷鸟的叫声,给人以美感,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希望。这些自然音响的使用,真实的体现了乡村生活的静谧,把村民朴素生动的展现给受众,使人身临其境。除了自然音响的运用,快板的使用也别具匠心,清脆的乐声不仅将故事划分了层次,而且有了地域特色。可以说,快板是张先令不可或缺的代言品,是整部影片的灵魂。 不仅仅是声音,导演在镜头方面的运用亦是别具匠心。在调解纠纷时,对面部表情的特写展现了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思索。两人牵手过桥的时候,两人手部的特写真实而又突出的刻画了夫妻间真挚的感情和海誓山盟的爱情。特写后加以对两人过桥的仰拍,彰显了两人爱情的伟大,更是对两人对肩上文化传承的敬重。全景和跟镜头的使用,一方面展现了小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是对崎岖不平的山路对夫妇带来困难的表现,更是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时代发展的理解,对将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和热爱的最好展现。 影片采用了画面加解说词的结构方式,但大部分还是以人物的对白。一句句方言在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更显村中人的纯朴。交谈声,吵架声,包括快板的唱词都是大山中蕴含的宝藏,是文化的体现,也是对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期望。宣传看电影时的礼仪,用电安全,保护动物,连对妻子道歉都用快板的形式书写,这是根植于张先令内心的文化底蕴,是他人生的记忆。 电影曾经是他们唯一的乐趣,随着光纤的普及,电视进入了家家户户,张先令笑着说他“失业了”,而谁又能明白,这苦涩的笑容下是对文化的怀念,是对新旧文化之间冲突的不适应。他是难过的,就算如此,张先令依然认真仔细的擦拭着陪伴他一生的放映机,这不就是对文化的传承最好的诠释吗。面对这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更多人想留住这份情怀,就像背篓上的放映机,它透射出的,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对文化的敬佩。这是传承,是热爱,这才是背篓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