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国vs阿里安 USA vs Al-Arian(2007)

美国vs阿里安 USA vs Al-Arian(2007)

导演: Line Halvorsen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挪威

上映日期: 2007-02-23

片长: Norway: 100 分钟 IMDb: tt0983241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关于一个美籍阿拉伯家庭被美国政府拆散的故事。一个家庭如何面对被恐怖主义气氛笼罩下的反穆斯林情绪。多年来,Nahla为她的丈夫和孩子们的父亲沙米的无辜而奔走。沙米,这个在美国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巴勒斯坦难民,大学教授和人权活动家。2003年被指控向恐怖组织提供物质援助,被禁闭达三年之久。长达六个月的审判结果是无罪但不能释放。因为起诉方申请复议。2006年五月他同意与美国政府达成交易,联邦政府判了他57个月监禁,之后驱逐出境。沙米的案件是美国911事件之后匆忙订立的值得争议的新宪法《爱国者法案》的第一批案例之一。

演员:



影评:

  1. 纪录片《美国vs阿里安》的挪威导演Line Halvorsen女士在放映后的导演与观众的答问中多次强调该纪录片不仅仅反映出美国司法制度的弊端,更主要地是暴露了美国媒体言论并不自由的问题。她说“美国主流媒体回避或没有向美国人报导巴勒斯坦问题的真相,因此美国人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处于被蒙蔽或无知的状态”。在她的纪录片中她完全是站在被美国政府指控从事支持恐怖活动的沙米·阿尔-阿里安和他的家庭一方,通过沙米·阿尔-阿里安的辩护律师等仅有的几个在片中访谈中反复出现的沙米·阿尔-阿里安的支持者之口,她声讨了美国司法部门对沙米·阿尔-阿里安罗织罪名进行迫害,分析了美国司法部门如何理屈词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导演与观众的答问中有个提问点到了她的软肋:她剪辑使用电视台的相关报导画面是否得到了授权。从观看这些画面,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导演对电视画面的剪辑使用完全是为其纪录片要说明的问题服务,而背离了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比如她使用的作为背景资料的美国总统布什的讲话画面都特意选取布什表情比较‘狡诈’‘滑稽’的片段;比如整个片子中没有指控方法律专业人士的身影,相关的指控与陈述她都用画外音和地方司法部长的访谈代替,故意让后者不经意的漏洞暴露出来。这反映出的是后现代艺术的突出特点—刻意地与公众心目中的强势-权威找茬作对即造反有理;也反映着导演及其一类习惯于高高在上指指点点的人偏爱通过艺术表达呛声获取关注。

     

    美国地方司法长官说沙米·阿尔-阿里安是个“操纵家”,我从他在狱中对他家人的完全遥控和指挥中也能看出这一点。美国地方司法长官说“加沙巴勒斯坦人的孩子被利用做了人体炸弹而沙米·阿尔-阿里安的孩子在美国上着最好的大学”。的确,作为一个70年代以难民身份移民美国的巴勒斯坦人,他在美国受教育-工作,并建立了一个生活优裕的、有5个孩子的家庭。抛开他单凭大学教授的收入是否就能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准的疑问不提,他、他的家人和他的支持者/反对者,都不能否认的是他和他的家庭是在美国体制内受益相当大的。片中的其他几个沙米·阿尔-阿里安的重要支持者—辩护律师、政治学教授等其实也是体制的受益者同时又是体制的诋毁者(而不是建设性批评者)。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地区都有—即国家的教育体制-福利机制最终孵化出的是不分青红皂白以背叛它谩骂它打碎它为目的并以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利的怪胎。这个论题有些偏颇了,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被关进笼子的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一意孤行,同时应该受到制约的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偏执,而为达到目的而故意强调一些同时有意忽略一些的媒体-艺术手段并不可取。

     

    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有人刻意在媒体-镜头面前作秀(特别是沙米·阿尔-阿里安,比如他在监狱中总是不忘把他的‘诗集’放入镜头视野内,甚至在给他拷上手铐时他也要拿着);有些人喜欢在媒体-镜头面前摆酷并通过这样获得了一种心理满足(比如沙米·阿尔-阿里安的大儿子);有的人尽管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不低但在媒体-镜头面前的作秀土得掉渣儿—我指的是沙米·阿尔-阿里安辩护律师挥着本美国宪法在媒体-镜头面前侃侃而谈她的‘胜利’。即使面对相对客观的媒体-镜头,人都摆脱不了表演的本能或冲动,这将使得事实和受众的判断发生偏离和错位。

     

    后现代时代,国家权力受到制约-媒体空前发达-民众易受媒体左右对权力权威部门发生质疑并产生影响—这几个主体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事件可以经媒体见光-炒作,形成民意,影响决策,改变事态的发展。政府、媒体、民众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有节制的互动反应是社会理智-成熟程度的风向标。
  2. 《美国vs阿里安》

    USA vs AL-Arian是关于一个美籍阿拉伯家庭被美国政府拆散的故事。一个家庭如何面对被恐怖主义气氛笼罩下的反穆斯林情绪。多年来,Nahla为她的丈夫和孩子们的父亲沙米的无辜而奔走。沙米,这个在美国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巴勒斯坦难民,大学教授和人权活动家。2003年被指控向恐怖组织提供物质援助,被禁闭达三年之久。长达六个月的审判结果是无罪但不能释放。因为起诉方申请复议。2006年五月他同意与美国政府达成交易,联邦政府判了他57个月监禁,之后驱逐出境。沙米的案件是美国911事件之后匆忙订立的值得争议的新宪法《爱国者法案》的第一批案例之一。

    Line Halvorsen | Dalchows Verden | 挪威 | 2007 | 99 分钟 | 35mm | 英语配中文字幕

    USA vs Al-Arian

    The film draws an intimate family portrait that documents the American-Muslim family Al-Arian’s desperate attempt to fight terrorism charges leveled by the US Government.
    In February 2003,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pro-Palestinian civil rights activist Sami Al-Arian was arrested in Tampa, Florida, charged with providing material support to a terror organization. For two-and-a-half years he was held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denied basic privileges and given limited access to his attorneys. While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considered this a landmark case in its campaign agains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Sami Al-Arian claims he was targeted in an attempt to silence his political views.

    The film follows Sami Al-Arian’s wife Nahla and their five children throughout his 6 month-long trial. It is an intimate family portrait that documents the strain brought on by the trial, a battle waged both in court and in the media. The film raises questions on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a man like Sami Al-Arian to receive a fair trial in the United States given the current hostile environment against Muslims and the strong US support of Israel. It presents democracy in a new light in a post-9/11 culture of fear. It is also an example of how the American government’s hunt for terrorists is a struggle that can be seen from multiple angles.

    about the director:
Line Halvorsen was educa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rondheim and Documentary Department at the Volda University College.

    Line Halvorsen | Dalchows Verden | Norway | 2007 | 99 minutes | 35mm | English with Chinese subtit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