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神经刀(1969)

神经刀(1969)

又名: Mad / Mad Sword

导演: 王天林

编剧: 汪榴照

主演: 田青 秦芸 朱牧 孟莉 江山

类型: 喜剧 动作 武侠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69-09-10

片长: 97 分钟 IMDb: tt0199016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陈子原武艺低微,贪生怕死,好色贪财,与传统那些武功高强,仗义英勇的武侠英雄全然不同。但他却洞悉各个武林高手的弱点,临敌之时巧施妙计,轻而易举便将对方打得一败涂地,误打误撞就登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若论机灵诡计,福星高照,恐怕只有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可以媲美。

演员:



影评:


  1.   娱乐片风行的年代,历来是喜剧蔚然成风,各种类型电影的喜剧题材相继衍生,譬如警匪喜剧、科幻喜剧、社会喜剧、功夫喜剧、武侠喜剧……

      以华语武侠电影为例,几十年间几经兴衰,兴起的标志是武侠片开始呈现喜剧元素,愈来愈夸张热闹;衰落的象征则是冒出充满反讽意味的谐仿闹剧,无意中成为武侠片的阶段总结。

      

      一、同辈反讽·《神经刀》(1969)

      

      华语武侠片源远流长,上世纪20年代就有《火烧红莲寺》遭禁的社会影响。5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大气候,武侠片仅限在香港市民阶层流行,《七剑十三侠》、《白骨阴阳剑》之流的“粤语残片”始终沦为制作粗糙的“七日鲜”,难登大雅之堂。至60年代后期,邵氏发起“武侠新纪元”运动,虽然被长凤新的《云海玉弓缘》抢了头功,但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独臂刀》后来居上,不仅大幅提升武侠片的艺术及制作水准,更成为卖座保证。随后胡金铨赴台湾执导《龙门客栈》,票房大卖,正式掀起港台争拍武侠电影的热潮。

      张彻电影素以阳刚惨烈著称,直至70年代傅声出现,其功夫片才有幽默元素。至于古装武侠,要到1977年才拍出一部喜剧风格的《江湖汉子》。反而胡金铨与李翰祥同受北方曲艺熏陶,早在《大醉侠》中,岳华就已诙谐有趣,《龙门客栈》中的石隽也是好开玩笑,最典型是最后群侠斗曹阉被削去下身袍襟,还来句“差点和你一样喽”的戏言。不过,60年代的新派武侠片,放眼望去尽是激烈悲情的打戏正剧,主题脱不开国仇家恨师门恩怨,如“大醉侠”这种用来调剂气氛的插科打诨角色都凤毛麟角——正因如此,王天林的《神经刀》以反讽武侠姿态横空出世,才显得创意非凡。

      王天林本来是拍武侠片出道,早过张彻胡金铨十几年,但60年代成为国泰对撼邵氏的主力导演之后,便很少再碰这一类型。1969年,国泰电影已是日薄西山,摄制成本及条件多简陋寒酸,王天林却于逆境拍出武侠反讽喜剧《神经刀》,足以成为当时热门话题。

      不得不承认,王天林王晶是最有娱乐精神和商业计算的父子兵,《神经刀》堪称最早将笑料加进武打场面的影片,如盲侠、独臂刀诸多武林高手及《龙门客栈》中的围转阵法都被男主角田青用各种搞笑的“旁门左道”(甚至包括情色计、屎尿屁)打败。影片最后借一白发高人之口预言“侠客的刀剑将被夷人的枪炮打败”,完成了对武侠片的全面反讽。

      《神经刀》上映不久,王天林离开国泰,而随后数年,港片票房纪录也相继被王羽(《龙虎斗》)、李小龙的拳脚功夫片打破,武侠片的第一次“新世纪”逐渐没落。

      

      二、自我颠覆·《猫头鹰》(1981)

      

      1976年,楚原以一部《流星蝴蝶剑》重掀武侠电影风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生产的古装武侠片产量直逼民国功夫片,其中尤以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武侠电影最受欢迎,光楚原就拍了近20部,风头一时无两,以至王羽专门拍了一部《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将楚原执导的古龙武侠电影的经典角色全部杀光(包括孟星魂、燕十三、楚留香、小李飞刀)作为噱头赚取眼球。当时,港台武侠及功夫片产量虽丰,但多是跟风泛滥的劣作,表面固然风光依旧,实则危机重重,成龙就曾拍《一招半式闯江湖》讽刺功夫片的旧桥俗套,香港电影新浪潮则以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为代表,打造全新的武侠片概念。但说到开启武侠无厘头喜剧的先河,则属尔冬升编剧、姜大卫、曾志伟联合导演的《猫头鹰》。

      《猫头鹰》的故事为尔冬升构思,当年他凭借楚原的《三少爷的剑》一炮而红,成为古龙武侠电影的代言影星之一,几年下来,《多情剑客无情剑》、《魔剑侠情》、《白玉老虎》拍到自己都烦恶不止,遂有意自我颠覆,以他主演的《蝙蝠传奇》和楚原的另一部古龙武侠《幽灵山庄》为蓝本,改“蝙蝠公子”为“猫公子”,最终写成了这部通篇恶搞楚原古龙武侠的《猫头鹰》。

      有影迷可能好奇,《猫头鹰》究竟怎样无厘头?其实只要截取戏中小李飞刀的一段台词就可管中窥豹:“你也听说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龙楚原把我搞得又吃毒药,又吃解药,又中毒,又解毒,你以为我是铁打的呀?还给我安排连场决斗,如果我打得不好,又怕观众嘘,那怎么能不受伤呢?”

      即便以今日眼光,《猫头鹰》的很多恶搞桥段(譬如酒楼大战变成西洋乐曲演奏舞会,打到最后反派大Boss居然只是个“死跑龙套的”)也相当有创意。只可惜,正如尔冬升、曾志伟后来反省所说:“《猫头鹰》走得太快了,若晚十年等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出来,可能就会成功。”事实上,后来刘镇伟的《东成西就》、王晶、朱延平的《神经刀与飞天猫》正是延续了《猫头鹰》的武侠无厘头闹剧风格。

      

      叁:拼盘大餐·《神经刀与飞天猫》(1993)

      

      20世纪90年代初,武侠片因徐克、程小东的《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的大卖再度成为票房主流。这一时期堪称港片黄金年代的“回光返照”,虽然只须“卖片花”就已赚钱,但题材创意的匮乏却成为香港影人头疼至今的问题。“旧瓶装新酒”成为当时港台武侠片群体的重要特征,《新火烧红莲寺》、《新流星蝴蝶剑》、《新少林五祖》皆是旧片经典的借尸还魂之作。而在生产复制一大批徐克武侠片风格的滥片之余,刘镇伟、王晶、朱延平等人也延续《猫头鹰》的路数,用后现代的搞笑方式对旧式武侠片进行疯狂的拼凑和颠覆。

      很明显,这是为了更加贴近时代精神和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与审美习惯,不少武侠喜剧也因此获得成功。譬如刘镇伟的《东成西就》历经70后、80后、90后三代,至今仍备受推崇。不过,该片纵然以《射雕英雄前传》为故事框架,但具体到桥段歌舞服装造型,其实主要还是承接60年代神怪粤语残片(譬如“无头东宫”、“双飞燕”、雕猿恐龙三怪兽)。所以,若选90年代武侠片拼盘无厘头代表作,可能《神经刀与飞天猫》更合适。

      1993年正值王晶最风光时期,一年参与(包括出品人、策划、导演、监制、编剧)电影近20部,光武侠片就拍了《武侠七公主》、《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笑侠楚留香》。《神经刀与飞天猫》是王晶出力最少的一部,身份仅为编剧,却是拼凑桥段最多的一部,从“大小飞刀”到“西方求败”,从“冷血十三鹰”到“东厂太监曹公公”,从“客栈斗法”到“染坊决战”,处处可见武侠经典符号,也处处可见毫无意义的无厘头笑料。按说这类武侠喜剧明星云集,武戏炮制视觉奇观,文戏尽皆轻松搞笑,绝不欺场,本应大卖才对,可惜当时武侠片泛滥,正剧也好,喜剧也罢,观众全部审美疲劳,所以无论《新流星蝴蝶剑》还是《神经刀与飞天猫》,票房都没达到预期。还好投资方台湾长宏够精明,将这两部戏的精彩打斗场面剪出来,在后来的《剑奴》、《新乌龙院》中反复利用,如此节约成本,也算高招。

      

      肆:发烧致敬·《追影》(2009)

      

      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陷入低谷,武侠电影亦元气大伤。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和张艺谋的《英雄》(2002)令武侠电影真正打进世界主流,但“武侠新世纪”的缔造者——香港影人却只能叨陪末座,即便如徐克之《七剑》、程小东之《江山美人》,也没能再领风气之先。再者,尽管李安、张艺谋皆声称向武侠片致敬,带动的却是华语影坛随后数年的古装大片热潮,打戏倒是越拍越大阵仗,距江湖武侠越来越远,离庙堂政治越来越近。武侠电影开始“入世觅封侯”,天马行空的武侠喜剧则“千山鸟飞绝”;只有模仿,没有致敬;只有大片主义,没有娱乐精神;既然影人在思考,那么影迷就发烧——由我和两位朋友共同编剧的《追影》就是一部向经典致敬的武侠喜剧!

      身为武侠片影迷,创作《追影》初衷无非是圆个人一梦。既然是发烧友,必然要做到戏中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有出处(如叶赫长弓、古月金、楚千万、洪佳良、徐侠客、纳兰汉降致敬武侠片几大名导宗师),但又不想沦为充斥“影迷暗号”的猜谜游戏,所以更多是用轻松调侃的方式解构武林江湖。但又不想沦为无意义的恶搞,它可能很无厘头,但剧情不会脱离时代背景,对白也尽量符合古代语境(当然偶尔出格也无妨),喜剧笑料主要源于人物关系和处境的转变。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我想《追影》对喜剧的拿捏度,应该在徐克《新龙门客栈》和周星驰《新鹿鼎记》之间,在剧情和人物逻辑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致敬谐仿。

      很幸运,《追影》先找到吴镇宇、麦子善(导演)、马玉成(武指)、邝庭和(摄影)一批香港资深影人组成创作班底,然后由华谊兄弟投资拍摄。该片于2009年暑期公映,票房口碑皆不够如意,究其原因,就我而言,最大问题除了才力有限,还在于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编剧始终要为导演服务的。

      做剧本之初,全凭一股热情和一厢情愿,不知成本高低,不知团队协作。我喜欢昆汀,具体到剧本桥段和臆想中的影像风格,我参照的也是《杀死比尔》和《磨坊电影》,计划以章回体叙事,融入五大名导经典风格,但前提是剧情必须统一,不能割裂。

      《第一回:残缺》——张彻盘肠大战。

      《第二回:迎春阁风波》——胡金铨客栈斗法。

      《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宝僵尸斗鬼。

      《第四回:地狱无门》——徐克乱世笑骂。

      《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歼仇》——楚原浪漫奇诡。

      但吴镇宇推崇的是北野武,对剧本和拍摄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明知他是导演,最终也愿意放弃原始构思配合全新想法,但始终有一种不适应。2009年8月参加内地与香港电影编剧创作交流会,谈起编剧的创作自主性以及与导演的关系,听取诸位前辈的经验教导,也总结了自己创作《追影》的心路历程,才明白编剧的身份和职责:不仅帮导演完成想法,自己也要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工作团队!

      《追影》最终没有成为一部向武侠片致敬的发烧喜剧,这是遗憾,也是鞭策。我相信,只要坚持,还能有机会圆梦。套用李仁港《锦衣卫》的一句台词:有希望总是幸福的!
  2. 王天林在国泰时期出品的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有的评论说,剧中的情节像极了金庸作品《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可是要知道,这部电影之后金庸才开始连载该小说,因此谁效仿谁也不好定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天林拍摄电影的全能,他在功夫片热潮期间,也拍摄出了摄于自己风格,属于国泰风格的电影……该片上映时,陆云涛已然去世,电懋重组成国泰,电影公司已经颓势尽现,此时正值邵氏的爆发期,特别是续黄梅调之后,邵氏的以张彻为代表的硬汉功夫片开始走俏,显然,汪榴照的编剧并不严谨,这部片如果以今天目光看,就是垃圾片,但是当时却一时间挽回了国泰的一点面子,赢得了一些票房……显然影片和邵氏的电影是有互文性的,且更多的是戏谑,比如,独臂刀王那个角色设置,俨然是讽刺邵氏的独臂系列,又如土匪窝的转圈战术,也是挖苦胡金铨的《龙门客栈》,除了揶揄邵氏,国泰也不忘仿效日本东瀛武士,电影中许多配乐,都是摹仿日本的武士片,田青的走路也装扮,貌似就是一名浪人,最开始的盲侠,乃至结尾处说东瀛的声光电,显然是公开的叫嚣,这些观众都可以一眼识别,也就成了互文的笑料,而那个盲侠,我以为结尾会出现,原来只成为一个道具符号,这也是编剧的不严谨,而最后的意涵也很多元,或许也是在暗喻香港的电影界所面临的日本的冲击……离经叛道这一点,王天林的儿子王晶可谓继承了所有基因,且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这部电影的离经叛道确实是出于无奈,纵观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制作的粗糙,显然是当时国泰资金的掣肘,特别是明星,原来只能是搞怪的配角田青这次却出现成男一号,这也是国泰所傲人的明星制瓦解的表征,而作为功夫片,搞笑当头并不是为了开创新类型,实在是国泰的演员没有当红的打星,国泰也没有好的武术指导,我们在对战中就可以见大概,邵氏那边有刘家良,而国泰是谁都没有,洪金宝、秦祥林这时都是小配角,而电影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如此潦草,俨然是过家家一般虚假,幸好,这部电影是反传统的,观众看得是新意,便没有归于苛责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并非二元对立,因为男主角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英雄,女性一个是师妹,功利心盛,一个是寡妇,生活不检点,显然,肯定谁都不符合传统价值观,于是两个人也成了道具,最后的结尾,主角和跟班跑到了海边一隅,画面定格,就此结束,因为实在也是无法拍下去了,整个的颠覆价值观也是不好再发挥的,难道要倡导耍小聪明吗?但事实上,此时的香港,人们拜金,大家倡导的是实用主义,就是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于是,这部电影是暗暗契合了人们的心理,只是在内心深处,人们又渴望真实存在一个英雄,救世主,只是没有人会渴求扮演,而是等待出现,于是,这种矛盾在影片结尾纠结到了极点,人们渴望田青是个英雄般的武林盟主,而他自己知道,自己是耍小聪明混出来的,于是,海边那一幕是自我放逐,也是将问题搁置,因为,耍小聪明也不敢保证可以通行一世……影片中男主人公好色,但是并没有色情描写,香艳的部分都交给了练童子功那位,或许,这是国泰一贯的出于对明星的保护,又或许,对于这个没有真材实料的小男人,电影给他设置的密码是,他永远是惶恐不安,在性上呈现的永远是去势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