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到底是谁呢,显然是双主角,费尔法克斯and克伦威尔,也就是电影里的那对并肩披荆斩棘风风雨雨多少年,却临到将登上山巅之际分崩离析分道扬镳的好基友,Tommy and Oliver。Oliver自愿退居Tommy背后,做他的卫士,做他的先锋,他崇敬Tommy,爱Tommy,奉Tommy为领袖和旗手,并且感人的是,他认为Tommy使他们高尚、有良知,没有Tommy他们自己便什么也不是。在民众的那方面,他也一直认为Tommy远比他更得人心,被人民所爱。这里面是否有猜疑和嫉妒?没有。反过来,Tommy直到最终仍深信自己是唯一能规劝束缚Oliver,能收服他的人,他想过除掉他,最后还是救了他。这两个人其实是互补的,是一个强大的领袖身上所具有的特质的集合,在战争年月里他们共同前进,所向披靡,但到了战争结束,坐下来收拾烂摊子,解决国家宪政与民权问题时,这两种观念和特质就从一个整体里分裂,变得水火难容了。Oliver尖锐、激进、强势,不留余地,要求牢牢抓住议会军斗争赢来的机会,彻底改革政体,摆脱君主制束缚。Tommy一开始未尝不是这样想。但当查尔斯坚决不肯让步,固守一个君王的特权和尊严时,Tommy的内心产生了冲突。他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他原本是贵族,他的妻子也是贵族,他的家族祖辈以捍卫王室为己任,到了他自己这一代,却成了个叛徒,率领军队进攻自己的国王。要求他像克伦威尔那样不留余地,斩钉截铁,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如果他是个野心家,权谋者,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只是他为自己谋取权力的幌子,则他不会有这样的内心冲突,则他是有可能像克伦威尔那样激进,但他不是。电影里的Thomas Fairfax是个高尚的人,是克伦威尔所认知的良心和高尚。
没有欢乐,全是痛苦。Tommy的痛苦,Oliver的痛苦,安妮的痛苦,甚至是查尔斯的痛苦。这都是他们为变革各自主动或被动付出的代价。Tommy失去了孩子,Oliver失去了Tommy,国王失去了生命,安妮一度失去了丈夫。当Tommy走到高台上穿着审判服的Oliver面前,怔怔说,我的孩子没有了。那一刻,真是令人心酸。还有查尔斯在断头台上,卸下身上的嘉德勋位装饰,星章,Lesser George ,交到牧师手里说,我走时不能令王冠蒙尘。
尘埃落定之后,孰是孰非,孰功孰过,后人的浅薄评判,对于掩埋尘土之下的身躯而言,没有意义。
老文青Tim Roth演克伦威尔演成这样,我一点不奇怪。演费尔法克斯的Dougray Scott,费尔法克斯是我看的这位苏格兰演员的第二个角色,前一个是Regeneration里的Robert Graves。两个角色都很喜欢,尽管Robert Graves在Regeneration里完全是打酱油。To Kill a King闻名已久,但我的碟子播放不出来,也就搁下了,今次特意去看,倒是冲着Dougray的。没有失望。费尔法克斯的妻子安妮,是由Olivia Williams扮演,这是我没有很喜欢却颇欣赏的一位英国女演员。查尔斯是由Rupert Everett扮演的,他的又一位皇室角色,相较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里的威尔士亲王乔治,The Stage Beauty里的查二,这里的查一要正面得多,光彩得多,他的死无辱于一位君主固守的自尊。
电影开场时第一次内战已告终结,没有具体交待Sir Thomas Fairfax在战场上的光辉战绩,国王查尔斯一世已被苏格兰人移交议会,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收拾打仗的烂摊子,酬劳军队,让议会去和国王谈判,签条约限制王权,给人民以自由什么的。如果事情能顺顺利利做完,某勋爵和某副手也许就不会闹成后来那样,分崩离析,彼此痛苦,虐人又自虐。但是正当战乱后的国家百废待兴,等待这对基友卸下战甲,携手建设一个新国家之际,麻烦来了。国王不同意签条约,拒绝放弃古老血统和神授的君主权利。
克伦威尔是近代史强人,而作为内战中的将星和第一人,费尔法克斯的名头却不如前者那么响,这泰半是由于他那突然的引退和谦冲温和的性情。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就读,毕业后进了格雷律师会馆,如果没有从军,他应该会去做一位律师,或者有微小的可能从政,但从他后来的道路看,他做政治家的才能显然远不如在战场上的耀眼天赋。他是天生的战士和统帅,born to general,not born to politician。在事业颠峰时期的隐退也没有给他的生活造成什么阴影,因为这引退是他自愿的,晚年他僻居做了个适意的贵族乡绅,闲时翻译《诗篇》,也撰写诗歌,写了两部内战史,搜集珍稀手稿,充实图书馆,庇护文化事业,活得十分生动像样。他还是亲自迎接查二回国复位的代表。他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出现,士兵们是如此爱戴他,以至看到他的身影,敌军的阵营里竟有千余人立即倒戈归降。从某种意义上,他这个人的一生也算是圆满了。无怪电影里克伦威尔会问他,你是不是把这一切就当作一场游戏啊?(所以拿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