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齐宁是多么克制啊,在博亚兹面前,极尽所能做到的体面与轻描淡写,让我爱你,都像是极具压迫感的难言之隐,让人变得举步维艰。
瑞齐宁是多么浪漫啊,调侃孤独是忠实的伴侣;把街边买回的蛋糕切成两块,将其中一块留给博亚兹;在没有缘由的聚会中,想象着博亚兹也坐在洁白沙发上,在我认真注视你的同时,你也回以温柔且聪慧的注视。在倾尽心力的暗恋里,尽管这份克制更像是自寻烦恼,但又何尝不是苦中作乐呢?因为尽管只是想象,都能让人在想象的那一刻得到片刻的放松与自在。
好在有文字,好在有打字机,好在学识使得瑞齐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好在瑞齐宁将信寄出去了,好在博亚兹把每一封信都读完了……而作为观众的好处之一在于,当自己情不自禁将情感的立场偏向瑞齐宁时,能够知道瑞齐宁的努力是得到回应的,而不用去猜测博亚兹是否收到了信,不用去揣度当博亚兹读完信时的心情,因而变得更加焦虑、脆弱与自卑。
当瑞齐宁站在窗下,当博亚兹站在厨房将灯开关两次后,我睁大眼睛等着博亚兹按第三次,当博亚兹将手放下时,我也随之叹了口气,终究还是没有按下第三次啊。之后我盯着电脑屏幕愣了好久,明白过来,即使按下第三遍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博亚兹没有选择这条路,那么给到瑞齐宁的也只是延续踌躇不前爱而不得的“期待”罢了。不由得佩服博亚兹在关键时刻的沉着与责任感。不由得惊叹第二遍与第三遍之间犹豫的这个间隔,因为这是博亚兹深思熟虑,而非草率敷衍的回应,突然明白,于我而言,2遍已是最好的回应。也感谢犹豫的这个间隔,让绵长深藏的感情被温柔以待。
以色列的电影,影像总有一种粗糙感,情感就像火山,总是隐藏在坚硬的社会地壳之下。炽热如岩浆,却从不会喷发。观众感受到热切的眼神,颤抖的膝盖,掩目而泣,转身而去。镜头里的演员,点燃了情感,却把是否爆发留给观众,这种隐忍又火热的模式,让我沉迷于以色列电影。
教授的情书,战友的深吻,街客的眼神,女友的深情,全都集中于男主角一身。这种以一个角色为中心的叙事,是危险的,艰难的,是要么精彩至极要么平庸至死的。虽然是导演的第一个长篇,但却把握得很好。
作品深入挖掘了一个男人的情感模式。和女人生活在阳光下,灯光里,即使在雨夜,也是在路灯下,明亮又温暖。和男人的接触,在黑暗的哨岗前,在枯木的树林里,在狭窄的信箱里,暗示又冒险。这种矛盾,非常符合男人的口味,不冒险,不大胆,就体会不到自己还活着;脆弱的一面却又想得到回家的晚餐,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
同性或双性恋男人成熟的活法,或者至少某种可行的活法,也许就如电影中所探讨的结局。我们背着一副坚硬的壳,保护着脆弱的自我,在雨夜里悄悄隐现,淋着雨,擎起自己的孩子,把她高高举起。
不放弃欲望,也选择负责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