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最后一次看见澳门 A Última Vez Que Vi Macau(2012)

简介:

    影片导演Joao Rui Guerra da Mata年少的时候曾经在澳门生活。30多年之后,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已然是陌生的澳门,记忆中的那个城市无处可寻。使用这些纪录素材,导演剪辑出了一部对于克里斯·马克尔的《日月无光》以及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澳门》半致敬的作品,在经典的黑色犯罪类型和导演本人标志性的同志视角之间不受拘束地切换。这部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影片让观众看见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澳门。

演员:



影评:

  1. 《我最后一次见到澳门》基本上算是影像酷刑,用空镜头来写作。但是又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启发,自己之前影史视野还是太过狭隘。本以为这类是属于班宁、科斯塔的慢影像,但其实是左岸派的遗珠。杜拉斯的《否决之手》其实也非常有意思,相比之下《广岛之恋》简直就是通俗易懂。

    非常后现代文学的电影,美中不足的是太过规整,文本在当今的文学领域属于平庸的书写。

    但是依旧可以给人特别特别多的启发,原来电影也可以这样拍。

    是的,电影不仅可以这样拍,也可以那样拍,经典电影是一个个样本,绝对不是模版。

    同时也给予人一个思考,电影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无数人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影像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短视频时代甚至有些泛滥之嫌。但是所谓懂电影,了解电影的人少之又少。这种电影的表现方式已经限制了他的受众,很少有人会喜欢这种电影,也很少有人能看懂这种电影。

    懂不懂,看不看,似乎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懂的人热衷于观看,不懂的人压根不会看。但是谁又能知道,这种懂会不会只是自以为是的误读。而不懂也可能是自作高傲的拒绝,以一个精英的身份来反对精英文化,进一步强化自己精英的身份,形成一种审美上的鄙视链。

  2. 这应该是法国新浪潮左岸导演们(雷乃、马盖、瓦尔达、杜拉斯)最钟爱的手法,声音和画面各自为政,却能彼此纠缠孕育出奇妙的观感。这部实验气息浓郁的纪录片在两位葡萄牙导演的镜头下,澳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诱惑力。毫无疑问,记录片段的摄影和剪辑是最让人着迷的,不经意挖掘出澳门难得一见的东方气质,尽管带有比较明显的西方猎奇眼光。相比之下,旁白声音讲述的那个故事就显得力不从心,叙事逻辑和连贯性经常被过于魅惑的画面打断。如果用悬疑片的标准来看,前半部分较后半部分要好,后面杀手“现身”之后就泄气了。至于那些末日和政治隐喻的段落只能说见仁见智,不妨当作是一份无心误读的东方文本来阅读,更能体现出导演别致的心思。最有趣的是,这部关于澳门的纪录片竟然有几个场景是在我家乡广州取景拍摄,实在让我有点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