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黎明前说爱你 Hajnali láz(2015)

黎明前说爱你 Hajnali láz(2015)

又名: Fever at Dawn

导演: 彼得·加尔多什

编剧: 彼得·加尔多什 Marianne Ahrne

主演: 吉拉·阿尔玛戈 安娜·阿兹卡拉特 佐尔特·帕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匈牙利

上映日期: 2015-12-17(匈牙利)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3122014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个真实的故事。1945年,从集中营获释后,25岁的匈牙利人米克洛斯在瑞典的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他患了严重的肺部疾病,并告诉他,他有不超过六个月的生命。但他拒绝放弃,想找到一个可以开始新生活的妻子。他写了117封信件给也在瑞典治疗的匈牙利女孩。其中一个女孩是19岁的莉莉, 她喜欢米克洛斯的信,他们开始通信。该片改编自小说:《黎明前说我爱你》。

演员:



影评:

  1. 1945年,从集中营获释后,25岁的匈牙利人米克洛斯在瑞典的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他患了严重的肺部疾病,并告诉他,他有不超过六个月的生命。但他拒绝放弃,想找到一个可以开始新生活的妻子。他写了117封信件给也在瑞典治疗的匈牙利女孩。其中一个女孩是19岁的莉莉, 她回复米克洛斯的信,他们开始通信。

    特殊年代,特殊时期,赋予男女主人公独特的爱情以及那些渴望生命与生活的人们的情感。在我看来,无论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是其他人物的一些情感,都让我感受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他们的坚强、乐观以及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隐忍。

    同样是对于大屠杀,看完这本书我却想起了她。

    一个29岁就惊艳世人的女性,在36岁风华正茂的上升期,却英年早逝了。

    爱情,家庭,生命......她赌上了自己的一切,让世界记住了南京大屠杀。

    每一个中国人,更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过去,不忘国耻。

    张纯如的付出和《二十二》让我们看到了影片作为史料的努力。

    那22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至今在等待日本政府的道歉。

    但“22”不是一个确数,它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所有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代表了不会被埋没的正义。

    十二月十三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日。

    80年来,这段历史被祖辈反复提起,它发生过,真实存在着,无法被磨灭。

    勿忘国耻,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铭记的义务。

    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

    准确地说,她是华裔,在美国出生,能说一点汉语。

    她倾尽短暂的一生写了一本书《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她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在她看来:忘记南京大屠杀,等于是遭受第二场屠杀。

    她是张纯如,一个美丽而智慧的女子。

    1937年,在华经商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及十几位外籍人士,在1937年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为25万中国人提供了临时避难所,并写下了《拉贝日记》。

    作为可信度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记录的,正是那段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

    这本西方人的史料,无疑为大屠杀事实提供了重要的分量,也使大屠杀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关注。

    然而,多少人知道,《拉贝日记》是如何被人从遗忘的历史中挖出来出版呢?

    提到它,便绕不开一个人——张纯如。

    她曾亲赴柏林寻找拉贝生活的踪迹。在她的促成下,拉贝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寄送了当年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也就是后来《拉贝日记》的原型。

    张纯如这个名字,很多人不陌生。

    她身上的标签十分瞩目:《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作者、后因精神错乱而自杀。

    1995年,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来到南京,用不算流利的中文说自己想调查南京大屠杀的事。两年后,适逢南京大屠杀60周年,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新书出版了。

    这本大胆揭露当年日军的滔天罪行的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二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举世皆知,但发生在中国南京的这场大屠杀,受关注度远远不及前者。

    这是第一次大范围地,西方人开始审视那段令人震惊的屠杀悲惨史。

    那年,张纯如29岁。

    她自信美丽,眼神坚定,面部神情有柔亦有坚毅,是一位优秀、独立、有勇气并且会坚持的女性。

    张纯如出生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均为哈佛高材生,从小张纯如便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自由意识、辩论能力与视野的培养,对其性格塑造功不可没。

    1989年,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厄本纳–香槟分校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录取。该校治学严谨,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她用三年时间修完了课程,并根据兴趣修了新闻学,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

    但她不满足于现有的人生。

    在《芝加哥论坛报》实习期间,张纯如发现自己有撰写长篇专题报道的能力,于是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研讨班项目。

    获得硕士学位后,她与相恋几年的布莱特·道格拉斯结婚,婚后继续从事写作与报道工作。

    后来就有了揭露大屠杀的书,再到后来,令人惋惜的结局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张纯如会选择大屠杀题材?

    1988年10月我们开始约会后不久,她就告诉过我自己想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的愿望。——《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1988年10月我们开始约会后不久,她就告诉过我自己想就南京大屠杀写一本书的愿望。——《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其实,张纯如是听着日军暴行的种种故事成长的。她的亲人,全部经历过那段日本侵华的历史。

    这些过去,也被她如实记到了书中。

    从意气奋发、充满责任意识的青年,到最后精神错乱自杀身亡,这期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诸多猜测中,整理大屠杀资料并长时期崩溃式写作,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

    然而,根据其母亲及丈夫布莱特的回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在之后,她另外出版了《华人在美国》,期间的工作与家庭生活,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南京暴行》的写作,不构成她崩溃的成因。张纯如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比起恐惧,更符合她性格的是把所有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公之于众。

    真正的崩溃是多方面的。其中研究屠杀带来的精神压力、长期高压工作少眠与担忧政府方面的迫害,使她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她变得忧心与焦虑,认为美国政府随时准备对她下毒、麻醉与精神控制。

    最终,不堪自我折磨、形容枯槁的她,选择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29岁就惊艳世人的女性,在36岁风华正茂的上升期,却英年早逝了。

    爱情,家庭,生命......她赌上了自己的一切,让世界记住了南京大屠杀。

    每一个中国人,更不应该遗忘我们的过去,不忘国耻。

    张纯如的付出和《二十二》让我们看到了影片作为史料的努力。

    那22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至今在等待日本政府的道歉。

    但“22”不是一个确数,它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所有被伤害和被侮辱的人,代表了不会被埋没的正义。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公正的历史,也在继续做着一名具有国家尊严感的公民。

    所以,请记住这一天,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