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这么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自己的导演为底层农民工子弟发声的优良之作。看完不由感叹:像耿导这样为底层百姓仿徨、呐喊的现实题材导演中国已经不多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农民工韩三明带着妻儿进城务工,但由于户口等政策问题,导致孩子不能入学的小人物悲惨故事。导演用纪录片风格的拍摄手法,通过农民工子弟求学难的这样一个事实,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贫富差距以及中国政坛的官僚之风严重的社会问题。耿长青导演通过此片获得了第22届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特别荣誉奖,这与去年在奥斯卡大发异彩的最佳影片《寄生虫》反映的社会阶层问题形成了一种时空上的呼应,说明贫富差距已经不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但中国的问题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以人口大迁徙为背景的社会阶层矛盾。 记得看《三峡好人》时被贾樟柯的敏锐的洞察力所感染,《三峡好人》同样是讲述了由于三峡水位的上升,沿岸的人口不得不迁居移民的故事,而本片简述的却是由于主人公儿子不能进入城市学校就读而不得不返回凋敝的农村,也就是农民工被驱逐的故事,除此之外,本片仍有很多向《三峡好人》(或者说是向贾樟柯)致敬的地方,比如也同样用了出演《三峡好人》的韩三明作为主角。影片中在胡同里的骑自行车的手持摄影片段,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小武》。而主人公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办理入校手续,而不得不排队等待的繁琐办理流程,让我想到了陈可辛《亲爱的》黄渤为了生二胎给自己孩子办理死亡证明的画面。而恰巧的是朱子墨小朋友也同样出演了此片的儿子角色,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创作上的一种巧合。而值得一提的是朱子墨小朋友在此片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Excepling》显然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如果你期待故事有多少转折、特效有多么逼真、爆炸有多么震撼而走进电影院,那么你一定会失望。但是,如果你期待在看完电影之后给心灵一次洗涤、对影片多一点反思、对农民工改变一丝丝的看法,那么这部影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导演用了一种非常纪实的拍摄手法揭露了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摄影角度保持让观众以持平的眼光看待影片中的人物,而在家中不知道导演为什么选择俯瞰视角,或许是要表达生活在城中村的家庭是压抑的。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几处画外音的应用也值得一提,最终妻子带着儿子,两个人在2018年的新年演说词中不知奔向何处,写到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导演会在开篇应用画外音《皇帝的新装》。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和谐社会不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吗?只有像耿导这样保持一颗童心的纯洁心灵才会将谎言戳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用最近常看到的一句话,来形容观看《Expelling》后的内心感受,恰如其分。 好久没看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记得上一批的观影印象,还只是停留在《十七岁的单车》这些第六代导演给我们带来的光影之中。Expelling没有炫技,没有煽情,没有激烈的剧情转折,但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电单车行驶镜头,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表面平静却情愫暗涌,向我们述说着一个背井离乡,拖家带口的成年男人,为了孩子能在城市上学辗转奔波,异常艰辛的故事。看完后,令人久久不能平复,这种感觉,好久没有过。 三平,首先是一个父亲,再是一个丈夫,还是一个儿子。导演通过对片中这位主要人物细节的成功刻画,将这三个角色融为一体。每次当他带着儿子去办事碰壁,他没有争吵,没有埋怨,有的只是认真的牵起儿子的手,握在自己手心里,转身离开,这就一个最质朴父亲的关爱,跟知识,修养无关。身为一个丈夫,当妻子提出假离婚,他随即甩开她紧握的手,继续抽着闷烟,那一刻他对妻子的爱,并不需要太多言语表达,却让人感觉情真意切。回老家办证明,见到自己多时未见的母亲,当看到灶台上老母亲一日三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下饭菜,他僵住的神情,内心的难受翻腾,所有身为人子的都能感同身受。尽管每人境况不同,但同时都会遇到跟三平一样的烦恼,力所不能及,这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悲哀。 影片主要事件,从打工子女学校被推倒开始,三平为了让孩子能顺利转学,为备齐28项手续证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最后因为一纸假章而被判入狱。导演用写实手法,向我们呈现了那些年代中国式办事的各种啼笑皆非的现实状况,不可否认,社会进程尽管推进缓慢,但仍旧在朝着改善的大方向前进,只不过改革的阵痛一直持续,而默默承受的往往还是最底层的人们,我们只希望能再快一些,这需要公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像耿导这样发人深省的作品。 愿人心不再麻痹。
“救救孩子...”是来自鲁迅《狂人日记》里最后一句话,也是电影《Expelling》里父亲最想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说的一句话。电影采用手持镜头的语言深入刻画现实的另一面,身处在大城市生长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再一次感叹人类生命与文明与社会地球甚至宇宙之间微妙的关系。现实定比电影所流露的画面残酷的多,当地球有了人类文明后,从混沌发展成了秩序,规定,而正是这条条框框的规定,规定!一步步阻碍了孩子们本该在最需要教育与学习的黄金段,影响了一个个活生生刚来到地球上幼小的心灵与家庭。
一辆自行车,一包包烟,走遍各地,寻遍各人,都是为了孩子,用烟打交道的方式,剥开层层复杂的人际社会交互关系,甚至用到“假离婚”,“触犯法律”几乎不择手段,就为了孩子,能给到身为父亲应给予的责任,却仍一次次被所谓的“规定”无情的挡在了校门前,只能站在围栏外看着更有条件更优越的家庭环境的孩子们进行教育,从而阻断与违背了教育之根本的理念。
影片的开头就将镜头直直的面相人民,而背景的环境音则是房屋倒塌的声音,不断出现的“我要上学!”“不做留守儿童”等字样,都是人民群众内心最朴实纯粹的爱。对爱的呐喊,对阻挡孩子教育与未来的“规定”呐喊。
底层人民的辛劳与不易,生命来去的喜悦与伤心,当一个生命降临的时候就注定是走向死亡的,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了意义,而生命中本该最美好的阶段,绿领巾,红领巾,操场,校园,书本,老师,父母,生而为人,能有着能力将人类文明薪火相传,靠的,正是思想,智慧与教育。在一个所谓生而平等的社会中,一堆条条框框人类自己制定的规则中,束缚了人类自己,更别谈对地球环境甚至宇宙之大的影响了,这种反思正应该要向人类清楚明白,我们到底是谁。
这部影片的题材节选了我们人类文明当今现实底层的一面,将镜头关注到其中一位留守儿童的父亲身上,上有老下有小,这是每个人几乎都会经历的,而出生的环境则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决定的,我很感到幸运我生长在还不错的家庭中,在大城市里成长,并没有遇到那些真正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可那些生活,却每天24小时反反复复经历着,度过着,为此再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现实的一面。我们人类虽不能真正与自然抗衡,去改变每个人的出生,但人心是暖的,影片中超市偷东西的一幕,很好的反映了人心向善并能柔化规则的一面,但结局仍被冰冷的大墙,让一位父亲坐进了为期一年的大牢中。
在此不论其中谁对谁错,犯法自然不对,规矩自然要守,没有规矩,人类文明将又回归到原始社会。我个人视角的话,觉得这类问题,真的出在谁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人心吧。这个地球上发生过各种问题,地球自己就见证了生物发展一代代的历史轨迹。人类犯错真的必不可免,各种规定,也是为了那个理想的和平,一次次人类之间的妥协。“人类在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没有在历史中得到教训”。
人类文明想要无限接近那个所谓理想中的“圆”,那个完美世界。真的需要这样一次次的碰撞。
而生命终究会结束,我个人也很盼望未来科技衍生的结果—永生,但无论怎样,要想接近那个“圆”,必然要从孩子的教育开始抓起,让一代代的下一代,明白,我们是谁。
所以
救救孩子...
这部电影并没有激烈的戏剧矛盾,也么有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男人为了争取儿子上学的权利骑着自行车在奔波着,他永远在路上。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的丑化任何人,电影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有缺点的好人,然而这么多好人却没能帮助一个小男孩完成上学的心愿,那究竟是哪出了问题呢?电影的结尾似乎给了我们答案,老韩虽然锒铛入狱,但是他的妻子再次骑上自行车为了完成儿子上学的愿望而上路了,只要有些东西不变就算监狱坐满了还是会有人前赴后继,永远都会有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