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De uskyldige(挪威) / The Innocents(美国)
导演: 埃斯基尔·沃格特
编剧: 埃斯基尔·沃格特
主演: 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 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 Sam Ashraf Mina Yasmin Bremseth Asheim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莫滕·斯瓦特维特 Kadra Yusuf Lisa Tønne Irina Eidsvold Tøien Marius Kolbenstvedt Kim Atle Hansen Nor Erik Vaagland Torgersen Birgit Nordby Georg Grøttjord-Glenne
上映日期: 2021-07-11(戛纳电影节) 2021-09-03(挪威)
片长: 117分钟 IMDb: tt4028464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陌生的小区、静默的树林 、疲倦的父母…还有导致父母疲倦不堪却抢去几乎全部关爱的姐姐,那个无法表达沟通,看似智障的姐姐。
小伊达的暑假才刚开始,感觉却是这么的阴冷。
唯一能逗小伊达笑出声的,是院子里那个皮肤黑黑的大眼睛小男孩,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魔法”……
初见片名和豆瓣评分时并不抱有太大预期,倒是海报让人眼前一亮,想着在周末忙碌之后看个新片对付着放松下。北欧片的冷郁氛围让我一开始以为这就是个缓缓淡淡描述角色心路成长的少儿片(确实是),但在小男孩使出能力将下落的石头移飞时,我的倦意也被一并吹飞,并随着剧情的推进,心被紧紧的揪住。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月,遇到了今年所看惊悚新片的最大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孩子们的不同能力慢慢展露和提升时,兴奋之余猜想这是不是一部类似于《怪奇物语》的超能儿童作品,可能相较更侧重于心理恐怖氛围的表达。讲述着心智尚未成熟孩童,如果拥有了超越常人可怕的力量,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许创作者在“超能力”这层表象和隐喻下,想表达的是成人的态度和所塑造的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最终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也让我想到前两年一部儿童超能力恐怖片《魔童》。
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种种角色和情节设置上的细节,越发频繁地让我联想到大友克洋漫画生涯中早期的一部漫画作品——《童梦》。
关于大友克洋相信不用作过多介绍,享誉国际的日本动画导演、漫画家,金敏导演的引路人…著名的超能少年毁天灭地的漫画以及动画《阿基拉》,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这部《童梦》,是其在81-82年期间发表的中短篇漫画作品,并在83年获得了第4届日本SF大赏。是在漫画《阿基拉》之前的作品。
两部作品雷同的地方:
平常的居民小区内的孩子为主角
无法说话表达的残障角色
却有一个能理解ta的同伴
以小见大的超能力表现手法
反派的控制别人追杀的手段
似乎只有孩子能注意到主角之间的超能力对决
最后一幕的环境、桥段、细节
虽然影片和漫画在形式、桥段上面有不少借鉴和致敬,但同时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反派设置,影片是家庭恶劣、受人欺负的小男孩,而漫画是无人照顾、心智如孩童的疯癫老头。影片着重于表达是非观不成熟的孩童获得超凡能力后会产生的种种影响,漫画则将危险和邪恶集中于成年人身上。而且影片在角色的描摹上更为饱满和细腻,比如主角小伊达有着明显的、具有说服力的转变和成长,而漫画可能因为篇幅问题、可能因为还是早期作品,在角色上更多是直白的呈现,使角色沦为叙述剧情的工具。不过漫画在情节方面的惊悚值和场面感,拉到极致,更有一种如同观摩大片的感官冲击。
作为大友克洋的的死忠粉,倒并不反感这样的借鉴、改编和再创作,反而感到导演和编剧对大友克洋作品的同样热爱,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同路人”的兴奋……所以在评价时,毫不犹豫地给予四星推荐。
四个小朋友四种属性,爱莎是善良的感知者,本杰明是邪恶的操控者,让本杰明唯一胆寒的只有安娜,最后一段实实在在的被安娜爽到,所有小孩都被安娜的力量感召,益达的存在真的太妙了,她一项一项的做着选择都让我越来越惊喜,她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她从一开始的掐姐姐往姐姐鞋子里放玻璃到跟着本杰明做坏事,看着本杰明虐杀了小猫,益达才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邪恶的可怕,到后来本杰明开始伤害爱莎时益达选择推开了本杰明,看到爱莎的死亡,益达决心把本杰明推了下去,到最后坚定的握住了姐姐的手,感受着来自姐姐巨大能量的冲击,最后益达的哭泣我觉得就是一场全新开始前的洗礼,实在太棒了!电影里小朋友们不同的家庭环境又会带给人很多的在关心儿童心理上面的思考,个人自己一点点的激情抒发,哈哈,看的真爽!
首先是本杰明,无疑是本片的反派,他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对他也不好,在外面还受到同龄孩子的霸凌,性格变得孤僻而扭曲。
起初他的能力只是意念操控物体,但当将自己不负责任的妈妈杀害了之后,邪恶力量被彻底释放,他又拥有了操控他人行动的能力,并且离被操者很远也可以实现。这能力相当于是低配版的猩红女巫了。
接着是最善良可爱的爱莎,她跟本杰明一样是单亲家庭,但妈妈温柔善良,尽管爱莎有着白癜风,但是她没有自卑,没有自怨自艾,依然保持着善良的心。
她的能力是心灵感应,可以感知他人内心,甚至还能身临其境。这么可爱的爱莎居然最后要被自己温柔的妈妈亲手杀死,实在是残忍。
安娜虽然是弱智儿,但是父母对她的爱未曾减少,不离不弃,她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她的能力应该是超能力复制,所以复制了爱莎的心灵感应能力并且与她建立了通感,后来与本杰明接触又复制了操控物体移动的能力。
因为她有智力障碍,心里没有过多杂念,只想着保护自己爱的人,所以第一次跟本杰明对峙能力完全能压制住。
最后是主角益达,不同于本杰明绝对的恶和爱莎绝对的善,她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更有“人性”。一开始她带着不好惹的脸出现,捉弄姐姐,跟本杰明一起虐猫,我还以为她才会是坏的那个。但后来她意识到本杰明不是个善茬,并且会对家人造成威胁,也勇敢地挺身而出,像个上战场的士兵一样跟妈妈道别。
不可否认她的心机很深,深到爱莎也没有办法用能力探知她的内心,深到会用计引诱完全黑化的本杰明上套,但是好在她有着一对好爸妈,有道德约束自己,懂得分清对错。不然以她的心机,肯定会成为比本杰明更可怕的恶童。
她的能力在最后才显现,用念力将脚上的石膏炸开,然后跑到姐姐身边。姐姐复制了妹妹的超能力之后能力大增,得以隔空将本杰明弄死,结束了这个恶童可悲又可怕的一生。
近年来很流行这种类型的恐怖片,娓娓道来而又让人细思极恐,片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有疾病的不健康的儿童角色,比如里的妹妹。
不得不说他们带来了足够的恐怖效果,希望这些小演员拍完戏现实生活中能过得开开心心地,好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