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寻人密探组 第一季 Without a Trace Season 1(2002)

寻人密探组 第一季 Without a Trace Season 1(2002)

又名: 毫无踪迹 第一季 / 失踪现场 第一季

导演: 保罗·豪拉汉

编剧: 汉克·斯坦伯格

主演: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恩里克·穆西安诺 波普伊·蒙哥马利 玛丽安娜·琼-巴普蒂斯特 艾瑞克·克罗斯 罗塞莉·桑切斯

类型: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2-09-26(美国)

集数: 23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0321021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失踪现场》中的小笔墨
    断断续续从五一就开始看了,已经看完了第一季,第二季也差不多了。
    看第一季时还做了些笔记,这一季偷懒,没有记,等全部看完再记点重点吧。

    其中一集探讨的是老年人的问题,癌症,老年痴呆症,安乐死,通过一个患乳腺癌即将去世的护士的失踪展开。
    其中还插入了FBI那个头头的家庭生活,他和父亲的关系,瘳瘳可数的三个场景,就把父子从前的对峙,现在关系仍旧恶劣,却又在彼此改变的感觉描述得很好,演员演得也很棒。
    他对父亲说,大意就是,我现在跨出这个门口的话,下一次你可能就不认识我了(因父亲被医生判断患老年痴呆症),如果有什么话,就一定要在现在说出来。
    父亲说get out时我眼泪就下来了。

    很有趣,看第一季时,每一集都是找寻失踪人口,一个推理破案过程,老看老看也有些烦了吧。但在第二季里,开始加入不少元素,就是每个探员本身的生活改变加进去了,在办案子的过程里面他们遇到的痛苦,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家庭,这些只是小笔墨,却很打动我。
     
  2. WITHOUT A TRACE,还有一个翻译叫做《月亮背后》,很恰当。 这实在是个很闷的剧。

    故事的背景是大都市,黑压压的、无穷无尽的摩天大楼,脏污的巷子,阴郁寒冷的天气,光线昏暗的老旧FBI办公室。灰暗的色调充斥着全剧,仿佛都市生活特有的压抑和冷漠。 主角不够鲜明夺目,情节也大同小异,但是仍然让我一集集追下去,经常看得叹息不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坐标,固定的轨迹、固定的关系、固定的生活习惯,我们因这些而存在,没有这些坐标,恐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有一天忽然失踪,FBI翻你的电脑电话邮件账单保险,询问你的父母朋友丈夫同事,你的一切一切都大白天下公布于世,以一种平日无法想象,赤裸裸的方式被摊开来审视。 那些华丽袍子上的虱子,那些平静生活下的骇浪,那些幸福背后的谎言和真实,触目惊心,历历在目。 原来我们不了解我们爱的人,也未必了解自己。 有时候再也找不到了,有时候很幸运地找到了,但并不意味着人生能回到过去或者被拯救。 有一集一个外科女医生失踪,离婚无子,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个人住大房子,抽屉放着手枪。SAM说,不是很像我吗,除了工作一无所有。 有一集豪门婚宴新娘失踪,金童玉女青梅竹马的童话原来有那么多龌龊。 有一集可怜的单身妈妈为了买付助听器运毒被杀。 偷渡实现美国梦,还不起债被绑架的孩子。 背负着母亲的重望,未婚怀孕的少女。 短短的一集,简短的一个故事,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不论豪门中产贫民,统统一地鸡毛。生活往往没有对错,只能做当时比较不那么错的选择,有时候,生活真的很让人辛酸气馁,想让人蹲地不起大哭不止。 故事完结,人生还要继续,有些受到深重的伤害和打击,大约是回不去了;有些还来得及补救;有些却因互相了解而更加珍惜对方。 所以这不是部超猛FBI的神奇传说,而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都不完满,找到出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生活,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死亡更加不能。 也许不容易,或许更痛苦,我还是愿意选择了解真相,弥补遗憾,努力未来。

  3. 在网上的美剧论坛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除去CSI系列以外最热播的7个犯罪探案剧集称为“七宗罪”,他们分别是the closer,Bones, Medium,Without a trace ,NCIS,Criminal minds,和numb3rs。我看过其中的大部分,个人认为米国编剧已经把犯罪探案这个剧种发挥到了极致,现时国人的水平实在难出其右。各色剧情有的从人物角色各自出发的不同角度来说故事,有的则从从形形色色匪夷所思的探案手段的角度出发来展开剧情。基本上你想的出来他们那里都有,想不出来也有了。每个剧集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能满足不同口味的观众的爱好,真正能做到:总有一款适合适合您!
    对于我而言,除了Criminal minds,无疑Without a trace也心头所好。在BT上它被翻译称为《寻人密探组》,对于这样实惠到顶的翻法,想来也只有港人所为,不过到也明确的表述了剧情的主干:一个FBI的寻人小组的故事。一旦有人被报告失踪,他们便来敲开大门发掘和那个失踪者有关的所有线索以及秘密,直到把他或她(无论死活)找到为止。作为一部犯罪剧集,关于“犯罪”这件事并不是Without a trace的重点,毕竟失踪的原因有很多,被绑架的确是其中大头,但是私奔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而Without a trace要表达的是当一个突发情况出现(失踪),当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私生活突然必须被曝露于阳光之下,又会是怎么样一个状况呢?作为调查线索必须要做的事情,寻人小组要调查失踪者所有的人际关系,工作背景,乃至任何和他或她有关的人和事。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个线索的出现和明朗,你就会发现,人生果然是一条爬满虱子的华丽的毯子,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所谓幸福的家庭绝大部分也不过是一张挂在墙上的,由一群貌合神离的人一起拍的集体照而已。
    在剧情背景设置上,故事发生地都在一等一的超级大都市。高耸入云的大楼和背后满地污水的巷子,始终有些寒冷的气候,和那间满是玻璃的FBI办公室,无不透露出都市生活特有的压抑和冷漠。配合着那些满是麻烦和烦恼的剧中人的人生,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只要是活在这个烟火人间,谁又没有那些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呢?究竟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该朝哪里走,而毫无疑问,一个选择都关联着无数的结果,而究竟哪个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当然剧中的人物设置也是一大亮点,因为里面的男主角也就是寻人小组的头JACK,是一个美剧里少见的不折不扣的败人:火暴的脾气让他和上司相处的不怎么样,过分关注工作让他失去了家庭包括两个女儿的抚养权,和SAM搞个affair也弄的一塌糊涂。可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人生,却能让每个凡人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吧:怎么看都算不上成功的人生,和太多必须要面对的麻烦。
    如果说“七宗罪”包括CSI系列里大多数犯罪剧集是通过对观者展现一个离开日常生活很远的犯罪探案世界,而满足了平淡生活的大家那些好奇和猎奇心态的话,Without a trace则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它通过展现剧中人的生活故事来引起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而失踪只是一个理由,一个突破口,或者说是一个开始而已。而人生的美妙和无奈之处不就在于你只猜的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吗。
  4. 《Without a trace》说的是一组FBI侦探专门负责寻找失踪人口,其中一集情节如下:一个男孩儿少年丧母,父亲事业成功却教子无方,屡生事端之后,老爸决定让他受点教训把他丢给了法庭。因为是轻罪,法庭判他参加社会服务。在一个收容中心里,这男孩改邪归正,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真的开始充当那些无家可归者的保护人并且乐此不疲。收容中心房屋老旧面临关闭,男孩的父亲拒绝帮忙,认为儿子仍然象以前一样是为了毒品或者赌博。男孩只好去找昔日的狐朋狗友,一些空虚的富婆开始用家里的珠宝、古董来换他的“服务”,于是男孩的捐赠名单上有了一连串的匿名捐赠人。当这男孩在圈子里开始出名,事情便难免会走漏风声。某个阔太太的老公发现了妻子的丑事向收容中心投诉,一向由教会赞助的收容中心当然不能容忍男孩用这种方式去筹钱。另一方面,男孩知道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家庭纠纷,也明白这种事情必须停止。他准备把还没有卖掉的珠宝古董还回去,想把事情做对。就在这个时候,男孩儿失踪了……

    记得以前看央视一档谈话节目(好象是《12演播室》),讨论中国如何将社会服务引入法律体系。当时的争论其实不是如何引入,而是要不要引入。看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以为自己多少有点涵养了,但那次的争论罕有地激起了我的愤怒。争论双方壁垒分明,反对引入的一方全都是法律工作者,检察官、法官、法学院的教授等等,他们反对的理由如出一辙——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位教授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麻烦”、“太麻烦了”。所谓不具有可操作性根本不成其理由,社会服务在西方已经是一个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制度,我们需要的不过是学习、实践而已。反对引入社会服务唯一的理由就是法律工作者嫌“麻烦”!是啊,念着法律条文把人往监狱里一关当然省事,一点都不麻烦。难道国家花钱培养那么多法律研究者、工作者是让他们不用麻烦就坐着吃闲饭的吗?

    我对轻罪者判社会服务基本赞同。但兴一利必有一弊,不知会有多少人钻这个空子把该进监狱的罪犯放到铁栏外面来,特别是那些有钱有地位有关系的人,这也算中国特色。对重罪犯,我不太相信监狱可以让人改恶从善,它更多的是起威慑作用。而犯有轻罪的人,很多是因为冲动、无知,其中大多数是容易受人影响的青少年,因冲动或无知而坐牢,出狱的时候“五毒俱全”的人不会比因社会服务逃避了坐牢的人更少。社会服务与监禁对犯罪者和社会大众哪一个造福更多一些,我不知道,我对社会服务功能的理解当时仅限于此。

    那天,看到电视剧里那个男孩,我觉得豁然开朗。男孩在收容中心里发现了自己除了惹是生非之外还有另一种能力,他感受到的是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开始新生的成就感,是作为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勿庸置疑,占有是一种快乐,但是奉献同样是一种快乐。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善良天性,去承担扶助弱者的使命,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才是社会服务真正的意义。

    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人性的善恶,我觉得很荒谬,这需要争吗?人性有善也有恶,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天使和撒旦的混合体。很多时候人性是丑恶的,自私、冷酷、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人性还有善良的一面,即使大多数人通常都不会表现。这一次的汶川地震,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灾难面前的人性。邱震海在谈论“范跑跑”的时候把网民的表现分成三个阶段,说第一阶段人们的反应是多年政治教育的结果,之后的反思是人们运用理性的结果,然后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师德规范。邱先生一向喜欢分段、分点,通常都显得很有条理似的(大约因为女人不讲逻辑,所以我弄不懂他的条理),但这次我觉得他分段分得莫名其妙。如果说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学雷锋”的观念灌输,百年前冰海沉船的时候雷锋还不知道在哪儿吧?谁教育那些男人们无私地把生存的机会让给妇孺的?不可能是马克思吧?那是耶稣基督?又是谁教育日本人把扮女装逃命的家伙写进教科书当反面教材的?天照大神?如果是,那只能说明强者保护弱者不是哪一个政党的理念灌输,也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特有的道德标准,而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跟雷不雷锋的毫不相干。为范跑跑辩护的人说逃命是本能,有人就反驳说逃命是动物的本能,而保护弱小才是人性的本能。第一时间自发地跑到灾区去的成都的哥的姐和志愿者们有谁想到雷锋了?漏夜在献血车前排队的人们、自动向灾区捐款捐物的人们有谁想到雷锋了?从5000米高空跳伞的军人肯定学过雷锋,可原本是游客却留在当地参与救护伤员的老外们是受了哪个党的教育?

    人是有行善的本能的,人是有无私奉献的本能的。循着这样的本能,人类才有可能守望相助,才有可能共同对抗恶劣的自然灾害,才有可能从战争的废墟里挣扎出来,才有可能生存到今天。因为有了这种高于动物本能的人性,人类才与猿猴有了根本的不同。固然,人类的利己本能可能会在更多的时间里占据上风,善良的本能常常受到压抑。大家不是都在说现在这个世道不能做好人吗?因为做了好人很可能没好结果。不是不愿,不是不该,而是不能。在我感觉,这次中国人善良的本性会以“井喷”的方式爆发,或许就是因为过去三十年初级阶段,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与利益,漠视正义诋毁崇高,使得太多的人善良的本性被压抑。幸运的是,人类善良的本性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借由这个时机在沉默中爆发。

    因为善良表现的如此稀少才显得善良的可贵,只有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善良的天性才以如此的规模被激发。但是如果,如果我们就这么放纵人性当中的自私和丑恶,我们还会记得人性当中有善良这种东西吗?当冷酷与冷漠日复一日地主导社会风尚的潮流,善良的本性会象人类的尾巴那样退化掉吗?不是连老师该不该丢下学生跑掉都需要讨论了吗?不是已经有那么多的人把动物本能当成了道德底线吗?如果教育部不出台新的师德规范,我们的孩子会交给什么样的老师?

    那个男孩死了,不是死于毒贩子之手,也不是死于代其“销赃”的中间人。他想帮助一个曾经跟他一样屡生事端的女孩走上正路,但是已经吸毒成瘾的女孩在酿成车祸之后丢下男孩独自逃离了现场,还顺手拿走男孩打算归还的珠宝去换毒品。男孩就这么在车里孤独地死去了,死得那么那么的不值。人有善良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又是如此地脆弱,如此地不堪一击,如此地需要保护。而这种天性面对的这个世界又是如此地冷漠,如此地强大。男孩的父亲替儿子完成了未遂的心愿,收容中心生存了下来。中心的主管痛惜地说,他走了,下一个他,或者她,在哪里呢?

    走在街上的时候,如果身边突然有人跌倒,你是本能地躲开,还是本能地伸手扶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