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对于我们来说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假期,或者是生命中回想起来毫无记忆点的平凡日子。但纪录片《三日为期》却用十二个三天三夜的时间,记录了十二个真实短暂的人间剧场。它以观察的形式,在我们无法抵达的远方,在被繁忙日常忽视的近旁,将人物的相遇离别,悲欢无奈真实地呈现。
它打破了生活的边界,让看客在不曾涉足的他人故事里,看到人间百态和千面美妙,也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也许不伟大也许怯懦,但也有内心深处的坚持,或坚定或迷茫,依然会为明天而活着。
如果不是因为《三日为期》,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不会知道:在滇藏线上有一段惊险万分的死亡公路,却有无数人为之向往,冒险出发是为了抵达远方还是为了路上的意义;在时间停滞的烈火街机厅里有一群长不大的孩子视之为港湾堡垒,是逃避现实还是为了坚守童年的快乐回忆;在海南一个没有男人的鱼市码头,女人的战争是为了养家还是对自我生存的证明;在阿里巴巴附近的创业公寓里,那些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失败的人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部以观察真实社会百态的纪录片,真实到让人难以面对。”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为了影片的戏剧性而制造矛盾,甚至,这里面出现的故事都是不完整的。所有的镜头和采访里,最具感染力的便是真实的平凡,这种真实难能可贵,且直抵人心。
在第一个故事里,是以滇藏公路上的一家名为四川饭店的驿站为观察点,在三天里来来往往的人里抓取了这样一些镜头和故事。热心的老板老陈既是串起所有人的灵魂人物,却也只是背景。故事的开篇就是他开着车去为塌方的人们解困,然后才带出这些为了冒险而来的人。丙察察之所以被称为死亡公路,是因为这段大斜坡的左边是怒江,右边是500米的高山砂石,稍有刮风下雨就会发生滑坡。生死就在一瞬之间,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以身试险。
仅仅是为了冒险和刺激吗?还是为了看祖国的山河风景。这些人里有结伴而行的公司高管,有患有抑郁症搭便车的上班族,有从广东骑着摩托车而来的两位老人,分别是 84 岁和 70 岁,他们笑着说死了就在路边用石头垒起来,在家里等死不如出来找死,还说要带 90 多岁的母亲再来看看。他们已经走过西北线还有越南老挝边界,还会一直在路上。短短的几句话,你会为他们的乐观和豁达所折服。
有一位独自骑行的新疆男孩名叫大梁,因自行车轮胎坏了而滞留驿站。他说找不到伴干脆独自一人,他说父母从不关心他的状况但他也不在乎。我以为,即使性格再惯于沉默他也会开口求助的,因为只要开口就一定会有人帮忙。但等了两天,他还是一句求助的话没说就骑着坏了的车继续上路。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很想哭。因为熟悉这种与人相处的无力感,对有的人来说轻而易举的求助,对有的人来说却是千万斤重的尊严和负担。也许活着,并不需要这么严正以待,每个人值得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忙。
牦牛就在门口走过,瞒着老母亲出行的巫老师在野外搭帐篷烤火。他自嘲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曾怀揣梦想,仗剑走天涯。但现实中长大后的自己却只能在网上当键盘侠。他说,父母在不远行,他有矛盾但无愧疚。儿子问家好为什么要出去,他说出去了才知道家好。他是老师但也只是个普通人,也做不到事事为子弟典范。
在这个以冒险为主题的篇章里,让人看到了出发的理由,是感受旅途。因为,出发不是为了抵达一个有意义的远方,意义,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不做批判,只是客观地记录。”
在第二个故事里,以上海一间日落西山的游戏街机厅为地点。听起来是上世纪的遗落产物,却还有很多人日复一日地流连于此。这一篇章相对来说氛围和基调更为轻松一些,也许是因为这是关于一群大男孩不死的英雄梦想。听起来幼稚,却充满童真。
九九年开业至今快有二十年历史,而人生又有多少个二十年。游戏厅受到网络游戏的冲击,经营不乐观却还在坚持。顾客都是常客,甚至还有从开业第一天就在这里玩游戏的人。他们从幼稚的小学生变成社会中肩负责任的成年人,街机厅见证了他们人生的进程。他们自建基金会维护街机厅,自己从海外联系取来零件修理机器。他们每次来这里,都会用“回来”这个词。
在这里,有上班族的玩家在下班后来消遣,戴着白手套在玩音乐游戏的这位,是 26 岁做财务工作的「714」,他的手速让观众见识到原来玩游戏还能有这样的境界。文质彬彬的他戴着眼镜,说手套是因为出手汗,说做财务赚的不多,但是觉得活得还挺快乐的就足够了。
在这里,有游戏玩得很好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32 岁的「烈火最强草」因为赢了上海陈文俊一盘比赛而满脸笑容,但从游戏厅里出来又怅然若失,因为第二天还得去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很明显,游戏里的荣耀不能解决现实的困境。你问他希望找什么工作,他说想找游戏相关的。无需嘲笑吧,因为他也是我们中的一位。揣着对喜爱事物的坚持,即使被众人鄙夷,只要心中的火苗不灭,就一天都不会放弃。
游戏厅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每一个挣扎着成长的人,都曾为现实社会所失望。而这里就是这群大男孩生命中一直存在的堡垒,在这里他可以做十分钟的英雄,他可以脱下社会角色的层层外衣,在这里他曾是少年。
而同样因为梦想而艰难前行的,还有第四个故事里的搏击选手。在大厦里的人气俱乐部,每周只开放一次,做比赛表演。来这里打比赛的选手,为了一份格斗台上的荣耀,被打得头破血流。暴力,血腥,这样的运动多数时候是不被家人理解的,相信很多观众也无法理解。但是当你看到老板说一场比赛的收入关乎着很多人的经济命脉,比如 17 岁从大凉山坐火车来的选手。还有 24 岁半路出家的杂工选手,瞒着父母用兼职来养活这个兴趣,赢了比赛后难掩一脸的兴奋,他说如果不打比赛会想回家当老师。
那些在杭州阿里巴巴附近的创业公寓里的创客们,有交不起电费的,有要早出晚归管理 200 名员工的老板,还有浙大毕业生放弃国企工作而坚持农业创业的,只因觉得这样的项目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说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那一刻,即使不让人理解,但值得尊重。只要是遵循内心的选择去生活,都无需在意别人的目光。这一个人生的课程只有你自己能评判得失,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就该是无悔且值得骄傲的。
活在自己的梦想,和活在别人的梦想里有区别吗?可以让第六个故事里的宅男们告诉你,追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追养成系偶像的意义又在哪里,他们会说是共同成长。通过对 GNZ 偶像剧院的三日观察,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会对陌生人有着不抱回报的付出,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自己没有的闪光点,是因为在这个精神寄托的世界里可以找到现实中没法的共鸣。有时候,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很蠢。但要我说,追星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和善良的人,会这样不计付出地去为别人开心难过的人,又能坏到哪里去。
“纪录片只是一种表达,而反思是观众自己的。”
好的纪录片在于客观记录,而不在主观批判。在这些平铺直叙的故事里,在一片看似平静祥和的环境下,有时候会看到人性的闪光点比如善比如坚持,但也有人性的另一面阴暗或者说是不为人称赞的特点,比如粗鄙或者怯懦。有的看客看到了希望,有的看客越看越绝望。这是一个时代的悲,也是社会给人带来的无法承担的痛楚。
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个社会较为乐观的缩影。他们不伟大,不遥远。他们是我们之间的每个人,他们中有的人做了我们总是幻想却没有出发的冒险,有的人坚持不为别人所理解的梦想,有的人沉溺于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比如游戏厅比如追星。这些人不伟大,却有着一股平凡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为了胸中的一点苗火,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这几年的自媒体总是传扬一种有趣的人生才值得活着的观念,仿佛有趣成为了个性标签乃至成功的标准。我却认为,活着不需要为了达到别人口中的有趣,无趣又怎样,平凡又如何,值得尊崇的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活着,在于无愧于心。
如果能从纪录片里获得一点继续生活的力量,那么这个它就是成功的,和值得赞扬的。这部纪录片还有个惊喜,就是俞灏明的旁白和曾轶可的音乐定制。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作为画面内容的补充,俞灏明坚定却有温度的声线和简洁凝练解说,为传递纪录片的内容达到了一个非常和谐的效果。而曾轶可演唱的《午夜旅馆》,在歌曲里唱着平行世界里的偶遇,在人间剧场里上演着真实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第一次接触这部纪录片,是因为优酷纪实频道首页偌大的“三日为期,女团混战时代到来!养成系偶像的未来……”
点进第六集,题目是《偶像与粉丝共栖的养成剧场》。画面初始,当看见“18:00”的字样时,我懵逼了。
这不就是NHK的《纪实72小时》么?
从北国的学生宿舍,到新宿的歌舞伎町街,从日本最北的公交站,到四国岛被海包围的小小车站,从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到医院里的便利店……这岛国稀疏平常的种种,像是人间的交叉点,上演着一幕幕的生活百态。
当片尾的BGM《河岸的家》响起时,往往叫人意犹未尽的抹去眼角泪水,不住回味再三。
对《纪实72小时》的喜爱,大概贯穿了我整个“豆瓣时代”。这部持续不断演播了十年的纪录片,像是一段青春的注脚,写满了人情冷暖。
因此最初看到《三日为期》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反感的,抗拒的。GNZ48的三天与NHK的那期《地下偶像的青春》,是异曲同工的“借鉴”,是道貌岸然的“抄袭”。
本以为给完三星,写下一段批判,与这部纪录片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
可是当我看回第一集《死亡公路上的解忧驿站》,在那个80多岁坐着摩托车进藏的老者身上,忽然又咂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滋味。
“有人因困于过去而出发,
有人为未知诱惑而前行。
冒险的初衷各不相同,
但出发,始终不过是一个契机。
如果说按部就班是我们的常态,
决定来一次冒险,
也许才是真正的那个‘我们’。”
你或许会觉得一段文字不过是一碗鸡汤,但就这么奇怪的,在那个时刻,它撩动了我的心弦。
相较于NHK的《纪实72小时》,《三日为期》对被观察者的生活进行了“扩容”,摄像机的镜头不再裹足于某个点,反而对其进行了“线”的延伸。
于是我们遇见了出海的渔船,听到了渔女们口中生活的艰辛;看到了挥洒汗水的拳馆,听到了年轻人对未来和梦想的渴盼。
当镜头向着远方延展,我们也借着这颗眼睛,知晓了在大地的另一处角落,另一种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一部纪录片的选材真真正正接地的时候,才能勾起观影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想,至少在前面几集,这部纪录片做到了。
我要为我对节目先入为主的偏见而道歉。
中国太大,可以用于取材的落足点太多。
只是,明明可以做得比NHK更好,这场关于创意的剽窃,却是它美中不足的污点。
感动,就是那些还在我们脑海中依稀可见的记忆、那些妄想过、追逐过,让我们生命绽放又凋零、陨落又涅槃的种种。
我想大多数人都活得中规中矩,失去那些一脉以来的安定确实很令人不安更有可能是发指,是的挣扎在世间就是我们的常态,把生命融到生活中,便也寻不见了生命,可生命还是在心底沉吟又呼喊。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唯有守住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