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穿裘皮的维纳斯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2013)

穿裘皮的维纳斯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2013)

又名: 情欲维那斯(台) / 玩谢大导演(港) / Venus in Fur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 罗曼·波兰斯基 大卫·艾维斯 利奥波德·冯·萨赫-马索克

主演: 艾玛纽尔·塞尼耶 马修·阿马立克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波兰

上映日期: 2013-05-25(戛纳电影节) 2013-06-27(法国)

片长: 96分钟 IMDb: tt2406252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间阴暗人稀的剧院之中,编剧托马斯(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 饰)正在为他所改编的剧本《穿裘皮的维纳斯》寻找合适的女主角。接连面试的几位演员都令托马斯感到失望,她们和他脑海里完美的女神形象简直千差万别。面试以一无所获的结局结束了,正当托马斯准备离开之时,一位被淋成了落汤鸡的落魄女郎闯入了剧院。

演员:



影评:

  1. 是谁穿着权力的裘皮?

    权力最性感

    毫无疑问,在拍摄电影之前,波兰斯基必定读过福柯,因而理所当然成就了电影那无以伦比的性感。这里所称的【性感】,显然不是指爱情动作片里的性感。

    慷慨的波兰斯基向来不惮于在大银幕上分享他老婆的肉体,但《穿裘皮的维纳斯》显然不是最暴露的那部。除了最后那段狂野的酒神之舞,电影在露肉方面极其克制。但这不妨碍电影令人窒息的性感,因为表现性感的所有一切,如男女主角的每一次换装、签字,无需实体,只需表现出权力即可。
    因为权力才是最性感的。

    福柯说:“权力和爱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对立……权力带有性爱的刺激和快感。”反过来看,性爱关系也即是一种权力关系,性爱的快感也即源于权力的快感。所谓“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换种说法就是——“权力是最好的性”。

    风风火火、爱恨纠缠,无论你用任何形容词去描绘男女关系/性关系:战争、流血、牺牲、奉献、埋葬……都是在描绘权力关系。世上所有关系,万物莫不如是。所以电影中即使用一条廉价的棉毛围巾替代高贵的裘皮,也能香艳万分,令观众瞬间勃起。

    简单粗略地理解福柯,任何关系都能被解读为权力关系;正如在某些电影里,任何罪恶都将被归结为童年阴影(弗洛伊德)。在世界上所有关系中,性/男女关系的张力,最易于表现和阐释权力。在所有性/男女关系中,虐恋关系的权力最紧张锋利。正如影片中展现的那样,虐恋极端、富有戏剧性,如同行走于刀锋之上,危险刺激,随时都有反转剧情的可能。

    谁掌握了权力?

    在剧院这个密闭空间内,人物关系精简到最低:一男、一女,对应着权力关系之中的“主人”和“奴隶”。电影里有外部影响,也仅限于男主角接到了未婚妻的几个电话。电话响起时,瓦格纳歌剧《女武神的骑行》渐进渐强,象征着未婚妻对男主角的强有力控制,暗示在这段关系中男主角处于事实上的从属地位。

    整部电影的走向是进行了一次权力的完全转换:女主角从一开始导演面前可怜兮兮的业余女演员的从属、被支配地位,逐渐成为支配导演欲望的主人地位。对于观众来说,过程犹如从死海前往珠穆朗玛峰一样艰难。好在精良的剧本、极简的舞台背景保证了故事的轨迹不发生偏移,死死地攥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剧本每一个转折都经过精心设计,包括主角的每一次换装、灯光的每一次变化、电话响起、挂断、被扔掉,直至最后男主角心甘情愿戴上狗项圈,被绑上象征阳具的仙人掌,在酒神之舞前达到高潮。观众每每以为故事穷尽之时,导演总能出人意料再掀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令人目不暇接、面红耳赤。

    自始至终,权力都处于男、女主角的拉锯战之中浮动——这和生活中每一段关系何其类似,只是在电影中,它们被高度概括出来。例如片中,男主角指导女主角的舞台走位时,要求女主角站在剧场中间,头顶一束光打下来。男主角说:“你(女主角试镜角色)获得了权力,所以你要站在最有权力的位置。”在这样一个简单地场景中,包括了双重的支配-从属(权力)关系。影片就是这样一路向前,波兰斯基也是这样展露电影的创作天机。

    然而和每一段虐恋关系相同,掌握权力的是在M一方,而非表面风光、发号施令的S一方。M服从于S的所有指令,但在更高层次上,S服从于M的性快感。S和M的权力关系中,说不上谁处于真正的绝对支配地位。因为一旦S无法取悦M之时,S的权力也完全丧失之日。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为何总是M在寻找S,并且总是M在向S支付报酬。

    女主角是谁?

    因而自始至终电影的男主角表面上一步步沦陷于女主角的征服,但其实他一直掌握着权力——也即屈从于自我的快感。也许他的快感是真如弗洛伊德所说,源自童年的某次征服,但我更相信这来源于男主角的本性。童年被穿裘皮的姨妈的体罚经历,起到的作用只是令他的欲望更加具象化。

    与其说男主角臣服于女主角,不如说他臣服于自己的欲望。但女主角是谁?

    女主角的权力建立在征服男主角的欲望之上——欲要征服,必先了解——这是每个S必须要做的功课。女主角的身份颇为神秘——她的名字与试镜角色相同“旺达”;她拥有全本的剧本、甫一出现单刀直入地说剧本是讲虐恋;她自称是一名私家侦探,但随即被男主角否认;她对剧本了如指掌、对男主角的欲望了如指掌;她无师自通地善于打光;她刚走上舞台就抱着仙人掌做色情动作,说这是一个“大阳具”……

    她似乎掌握了非常全面的信息,洞悉男主角每一个隐秘的欲望;她甚至指导身为导演的男主角,在表演写日记时,应当念出声来;她如此神通广大,但导演始终不点名她的真实身份。她不是私家侦探、不是业余演员、兼职妓女,不是马索克笔下的旺达,也不是男主角笔下的旺达;她全知全能,她性感非常,她是谁?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哪个经典角色与之类似?答案呼之欲出:《浮士德》里的魔鬼,收集人类灵魂的梅菲斯特。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埋下一个小小的签名,提到过《浮士德》,暗示出了这一点。这电影里,披着马索克《穿裘皮的维纳斯》外衣,借助福柯欲望-权力理论解析、讲述了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

    壮哉!
  2.      “廉颇老矣,尚能举否?”,这句话用在八十一高龄的波兰斯基身上显然还为时过早了,《穿裘皮的维纳斯》结结实实的证明了老翁在电影艺术上高超造诣丝毫不松懈,坚挺就如电影中的那根巨大阳具一样,在聚光灯的照耀下,高耸入云。
      
       《穿裘皮的维纳斯》真是深得萨德主义的真传,虽然充满情欲的故事最终被老翁玩成了一个非常喜感的讽刺剧,但这两性畸变关系长久以来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之中,总可以得到非常独特,充满艺术性的讽刺式表现,《穿裘皮的维纳斯》继承了《苦月亮》里那种毒药似的情欲诱惑,但是相对于残酷极端的《苦月亮》,《穿裘皮的维纳斯》带喜感的讽刺和揶揄也似乎没有降低此片在性别、权力问题上敏锐的洞察,这一切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智者的有趣游戏,这种通过喋喋不休对话而带来的强大戏剧张力肆无忌惮的展示了波兰斯基的戏剧才华,而很显然,波兰斯基对于舞台剧的娴熟也为此片大大增色。
      
       影片中的两位角色的权力姿态的转变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的姿态转换都非常完美的融入在戏剧对白之中,不留痕迹,刚开始编导托马斯在现实世界中掌握主导权,女主旺达是处于现实的弱势,开始对戏之后,托马斯对旺达有了重新的审视,这时候旺达开始吸引托马斯,但是此时在戏剧之中,托马斯仍然掌握了主动权,而此之后,两者的主导权开始反转,出现了一段平滑的搏斗时期,两者之间看似为剧本争论,但是表现之下暗含现实与戏剧的主导权的搏斗,托马斯逐渐开始剥下道貌岸然的外衣,此阶段在戏剧之中,旺达开始掌握了主导权,但是在现实之中托马斯仍然占有微弱的优势,而到了最后,托马斯在现实之中侧地沦陷,戏剧与现实开始糊成不可分辨的一团,旺达彻底占据了上风,并且最终把托马斯绑在了像耻辱柱一样的巨大阳具上。整个复杂充满戏剧性的转换在不经意的补光、走位及构成血肉的对白之中完成,以至于旺达这个角色的逐渐开始脱离现实的模糊起来都不存在任何违和感,扮成维纳斯的旺达跳起了酒神之舞,神来之笔,醍醐灌顶。
      
       电影开始以旺达视觉展开的主观镜头和结尾的离场也非常有意思,一种波兰斯基作为观众进入剧院审视两性纠葛的即视感,而为什么是旺达的视觉,这可能是以女性主义的视野来看的,男性不是被绑在巨大的阳具上动弹不得了么?影片对于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不断转换不断出戏入戏处理的悄无声息,而欲望没被打断反而在逐步的升级,到了最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欲望下的现实与戏剧居然紧紧练成了一体,男主彻底在两者中沦陷。酒神精神本源于古希腊,和日神精神一起主导构成希腊文化,在影片中原本讲究审慎、理性和秩序的阿波罗日神精神逐渐被击破,而这基于原始欲望的狂热酒神精神在此时彻底占据了上风,这种有点类似于原始宗教的精神此刻被夸张成了一种狂乱的欲,而不是基于自然美的热情。而在两性的权力与控制关系之中,基于酒神精神的变种原始欲望其实起了支配的作用,但是在表象下的具体内质之中,本片所述的被控制与相生的变相控制,波兰斯基以女性主义的吊诡角度先入为主,男性无情的沦为了虚伪的权力动物,像恶魔一样谄媚虚伪的献上自己的主导权,其实一切都是一种扭曲的控制欲所表现出来的假象。暗流涌动的膨胀欲望最终就像这根高耸入云的巨大阳具一样,把男性困在了坚硬的自制耻辱柱上。
      
       老翁真是极富自黑精神,角色的文化属性设置不说,就连男主角也要找和年轻时候自己长那么神识的阿马立克,基于老翁漫长人生中在性方面的种种表现,让人实在不得不怀疑这是老翁本人的一部分内心倒映,81高龄的老翁越发对舞台戏剧沉迷,这类似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对于电影戏剧冲突的营造确实是个挑战,但是戏剧毕竟是电影的祖师啊,老翁对人性的洞察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在此施展也确无表现出任何局促感,不愧于“大师”之名。影片中女主从最初的粗俗的女郎到后面极富杀伤力的维纳斯女神,整个亦真亦假的艺术转换和变化,让人丝毫不觉任何违和感,在细节上的把握极为精准,另外影片那吊诡的配乐就像一个小恶魔一样,跳跃不定,逗趣揶揄,煽风点火,让电影在听觉上也勾人蠢蠢欲动。
      
       男权社会下的性主导权与女主主义之间的争端,波兰斯基站在了女性主义这一端,而波兰斯基的女性主义总是有几分吊诡的变味,这位热衷情爱的伟大男性导演这样倒戈女性主义,是不是在文化趣味上也有点抖M的倾向?笔者还是不去揣摩老翁为好...维纳斯的狂乱酒神舞成了男权视野下的膨胀终极性幻想,而电影里的导演显然最终却是无法消受的,这一袭裘皮里,包裹着欲望,也包裹着男权对于女权反转的恐惧...这相生相克权与欲的真实性和所能衡量的价值暂且只能是个迷局。
      
       最后,祝 八十能举翁 长寿。
  3. 1

    在接近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对于一个功成名就切的导演而言,只要再往胶片上投下光影,不可能不是深思的、多义的、雄心勃勃的。做到每一帧都处心积虑不难,难的是明明穷经皓首却显得漫不经心,一副浪荡子的洒脱与游戏,大胆而顽皮。老谋深算如波兰斯基者,真心是做到了。在一个减法的框架里做加法甚至乘法的手艺活儿,再悄悄塞进去两性趣味、叙事博弈那点私货,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从来没有<穿裘皮的维纳斯>那么好看,那么撩人,那么深刻。

    2

    其实老年人波兰斯基已经不打算难为观众了,只要耐心把片尾的“名画中的维纳斯”幻灯片看完你就知道全片的梗在哪里了(上海Chabrol Cafe的组织者是个真心爱电影的人)。Venus,希腊爱神Aphrodite的罗马名——无论DVD汉语字幕做的多烂,这一点在男女对话中还是被高亮提出来了:“阿芙洛蒂特”,Aphrodite。稍稍涉猎希腊神话的读者都会应该记得,即Hesiod在<神谱(Theology)> 里提到的,也是最为著名的Aphrodite诞生的经典段子:Kronus( 时间神)把他爹Uranus(天神)的阳具割下,掉落在塞浦路斯的海域里,然后从溅出的浪花(foam)里诞生了爱神:Aphrodite。这个骇人听闻的三俗版本之所以还千古流传是因为爱神这个名字的词根aphros在希腊文里面就是泡沫(foam)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说,至少从古希腊神话的文本里看,所谓“爱”便是男性性冲动阉割后的化身。不用再搬出弗洛伊德大叔的理论我们就能看出,本片最后一幕男主被绑在象征阳具的仙人掌上,女主突然找来点题的裘皮大衣,仪式般款款起舞,一个波兰斯基造的维纳斯终于出现!

    3

    对,这是第一个文本,也是最原始的文本,原始到从古罗马就开始改写,甚至连名字都改得那么罗马化:Venus,把这个来自男性的名字脱胎成浓郁女性(V)特点的叫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构成了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最大的野心:他直接向人类性文明本源致敬,探讨两性以及所谓“爱”的意义和伪装。

    第二个文本则是那部小说 La Vénus à la fourrure,也是著名的SM中M所代表的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1836-1895)最为知名的作品。这一文本构成电影叙事最核心的线索,甚至第三个文本,也就是电影中男女角色的设定,都可以认为是在这一文本投射下形成的现实对位。

    是现实中话剧导演寻找理想女演员,还是小说文本中男主塞弗林和女主旺达虐恋故事的片段演绎,这两种关系的交织和互文构成了电影叙事的最大部分篇幅,也是需要观众不断区分又不断混淆的智力游戏。

    第四个文本是男主的童年回忆,也是有关SM的情节,这一文本穿插在男主的个人叙事中,成为现实(要排演一出<穿裘皮维纳斯>的话剧)的根本动因。这一文本的意义决定了女主旺达对男导演的心理挖掘和成全,以至于最后完成了对男主受虐的实施。


    第五个文本是男女演员即兴互动出的关系,既不是现实中“导演-演员”,不是剧本中“塞弗林-旺达”,也不是“童年男主-施虐姑姑”的关系,而是暧昧的,抽象的,纯粹的一种SM关系。个人认为,这一文本的确立便是电影叙事的受力点,让本来“两个演员四重身份”的电影主体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意味深长。几乎所有的两性关系都是在实现一种理想的自我角色完备,不是么?

    4

    这些文本的叠加和渗透需要一种极强的调节能力:现实vs虚构。这一二元对立关系的处理是波兰斯基所乐于玩味的,首先是声效上的模拟(倒咖啡),然后就是对戏服(costume)的痴迷——第一个主被动的反转建立在男导演在背后给旺达穿上廉价长裙的一刻(特写!),更为直接的反转体现在导演穿上旺达扔给他的地摊货睡衣,更不用提导演给旺达穿上性感长靴的性感特写……

    另一处被波兰斯基娴熟使用的便是舞台。舞台是虚构的,观众席则是现实的。一开始这一区分是较为严格的,但当旺达打算离开,导演追到门口求其留下时,观众席也成了一个表演的虚构世界,成了一个更夸张的舞台,于是——值得玩味的是——作为SM重要的“合同”是在观众席上完成的。这一设置表明虚构对于现实彻底的入侵和和占领,男女角色的现实关系已经彻底缴械,完全上升为第五文本的叙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剧院成了虚拟的空间,剧院外才是现实。而剧院外——几乎没有参与叙事,只有开头和结束时出现片刻的主观镜头——才是现实,这个现实其实可以理解为:电影观众的现实,我们观看影片的真实空间。

    5

    为什么要建立这一空间呢?一个大胆的想法是:演员旺达其实是精疲力尽的男导演主管臆想出的角色,整个影片便是他的一场梦(旺达的破包怎么可能有多啦A梦的功力,想什么有什么?!)。这么揣测不禁让人觉得廉价,可这一开放性的设置恐怕也是老奸巨猾的老波早已料到的——既然最后一幕都已经那么荒诞了。

    另一处让人有底气这么揣度的根据在于那个题眼:<镜中维纳斯>的明信片。镜子——电影中不朽的道具——无不提醒着虚拟世界的存在,理想空间的可能。而这一镜子的作用是:映出自我!夺门而入的旺达不就是话剧角色旺达直接映射么?这一名字本身就在暗示镜像的存在。

    最后男女的颠覆换位在我看来不是性别的颠倒,而是主客体认同的互换,也就是现实的主体更认同于虚构的客体的主体地位,现实中的主体其实是虚构客体的附庸、奴隶!真正的主体是虚构中的那个绝对的虚无(再往这个角度深入就要请出拉康大神了)!

    6

    最后的最后说说名字。维纳斯是不穿衣服的,连提香的维纳斯诞生都是,这里说穿上了裘皮其实就是在讲:维纳斯是可以被塑造的,甚至被伪装的,并且只有通过塑造和伪装才得以让维纳斯显身,没有一个维纳斯不是披着“裘皮”出现的,无论那件裘皮是毛线的、华丽的、油彩的、断臂的、胶片的……

    维纳斯就是艺术,是爱,是性欲,电影文学音乐图画行为统统都是一件裘皮。

    7

    波兰斯基可以安息了。
  4. 片子开头,高扬的鼓点音乐先把耳膜震精神了,也预示了全片的基调——荒唐而激昂。
    整部片子,除了是影片内容本身靠面试搭建的“戏中戏”外,也是两人所演绎的故事对两人现实状况投射的“戏中戏的戏中戏”。更甚来看,这片子还是专门表达给观众看、表达给创作者看的更大的“戏中戏”。这几层环套让既是观众又是一点创作者的我简直看得是大!呼!过!瘾!啊!
    看完九十分钟,OST不断在我耳畔萦绕,而在脑海中第一批残留的,是关于戏中“变换身份”的各种方式。
    在上编剧课的时候,老师说,一场戏需要让观众知道或者感觉到谁才是权力(Power)的主宰者,而权力的转换(Power Shift)则是戏剧产生的地方。《维纳斯》则用最直观的“换装”来体现了这一次次的身份转换,或者说是权力的转换。
    最开始还比较难看到权力这一点,只是男人女人通过换装进入了扮演的角色,越到后面就越能发现,不管是他们演的戏的剧情、还是真实中他们的关系,都通过他们的换装来表现了出来。女人一次次脱下衣服,男人一次次地更换;尾段女人要走的时候已经换回了SM装,但在男人的挽留下又继续演出Vanda,而这一次,她没有在穿回Vanda的戏服,她用“自己”在驾驭那个男人,甚至已经开始把男人扮演的剧中角色名改为了男人真实的姓名。
    这时候,电影已经走向了尾声,我在期待着最后的一次“权力的转换”会怎样发生。结果男人扮演起了女人的角色,甚至披上了她的“裘皮”,穿上了她的高跟鞋。这一次转换无疑是震撼的,在那时我甚至有点联想到“每个人都在一段关系中占上风、在另一段关系中做奴隶”的感觉。当然我想得太少了,因为这根本不是最后一次转换。
    波兰斯基最后真的玩嗨了,男人讲话的背景中,光束已经直接打在了阳具的象征体上,这显然提示着剧情会往那根东西上发展。然后男人被捆绑了,被捆绑在了“性”上,女人赤裸着身子、穿着真正的“裘皮”登场,完完全全地女王大人啊——她是来惩罚这个无知的男人的。在这一刻,我才知道,她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她真的是一个私家侦探吗?她真的是一个面试者吗?她其实是波兰斯基的化身,来批判这些荒诞无稽地改编者,或者说批判的根本就是维纳斯原著中透露出的各种主义。波兰斯基由头到尾都在借女人之口,狠狠地鞭打着这十九世纪的名著。
    这就是我看到的最外围的一层“戏中戏”。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中是否有这些被批判的存在,但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指控,真是非常厉害老道又不留情面啊!
    而电影开头和结尾的戏院大门开关,也在提示着观众,这几层戏中戏的确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