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个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绑架遇害的命案湮没在人们对于新天皇继任的喜悦之中。
可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雨宫却无法忘记。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听过凶手的声音。于是这14年来,他每天对着厚厚的电话簿,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只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杀害他女儿的凶手。后来凶手找到了,他在公共电话亭里在听到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声音的那一刹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没有证据将电话那头14年前的凶手绳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儿翔子也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记录凶手来电的录音记录仪在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检修仪器时,雨宫接起了电话,听到了凶手的真声。没有记录下凶手的声音,负责此事的其余四个刑警对上级隐瞒了自己的失误。后来,这场案件无疾而终,其中一个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说明真相的报告,辞职离去。可是这份“幸田记录”却被害怕负担责任影响仕途的上级隐瞒了起来。
雨宫找到凶手之后,幸田策划了和14年前一模一样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正是”昭和64案”的凶手目崎的大女儿。目崎带着一箱子现金仓皇赶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点时,他发现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经败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失误的上级将他释放回家。其实目崎的大女儿并没有被绑架,她的手机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当年参与“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传官,在自私的领导和叫嚣的记者之间周旋,女儿也因为自己是警察而离家出走。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释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儿,并打通了目崎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小女儿在自己手里。
仓皇失措的目崎赶往当年放置翔子尸体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将翔子勒死抛弃在汽车的后备箱中。空地上有一台破车,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开这台车的后备箱。可是三上帮他砸开后,里面空无一物。三上质问他,我说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备箱。
目崎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带回警局,跟着一起过来的目崎的小女儿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对小女儿喊到“不要过来”,小女儿抱头痛哭,声音响彻整片天空。目崎当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儿却要被迫承受痛苦惩罚。
雨宫也想到过绑架目崎的女儿,也让他承受自己当年的痛苦,可是当目崎的小女儿坐上雨宫的车后,雨宫却留下了眼泪。小女孩抱着书包告诉雨宫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宫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叔叔刚刚走神了”。他也许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爱的女儿也坐在目崎的副驾驶位上,那时她还不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这是个沉重的电影、让人多次流泪的电影。十四年的案子终于落下了帷幕。失去女儿的雨宫会从记忆里走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吗。三上离家出走的女儿也会感动于父亲的执着而安全回家吧。目崎也许会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他应该也很后悔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没有忘记,用杀死翔子的手去抱着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感觉呢,这14年来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侥幸活着吧。这真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