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犬齿之家(台) / 非普通教欲(台) / 犬齿 / 犬牙 / Dogtooth / Kynodontas
导演: 欧格斯·兰斯莫斯
主演: 赫里斯托斯·斯泰尔伊约格卢 米歇尔·瓦利 昂格利基·帕普利亚 克里斯特斯·帕萨利斯 玛丽·佐尼 安娜·卡莱齐杜 史蒂夫·克里克里斯 茜茜·彼得罗普卢 亚历山大·武尔加里斯
制片国家/地区: 希腊
上映日期: 2009-05-18(戛纳电影节) 2009-11-11(希腊)
片长: 97分钟 IMDb: tt1379182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 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这是电影《狗牙》的开场白,《狗牙》是2009年的一部希腊电影。这个电影说的可不是现代诗歌的创作,它讲的是一个奇特的封 闭家庭,但这个家庭有着极权主义的全部秘密。 父母用高墙把房子给围了起来。他们反复告诉三个已近成年的孩子,高墙外面的世界凶险残暴,只有高墙里才安全幸福。他们还告诉孩子,只有开车才能出门,而要 学习开车,必须等到他们的“狗牙”掉落。他们家没有网络报纸,没有电视广播,没有任何关于外界的信息。孩子们在安静的房子里日复一日地玩着单调的游戏,当 一只野猫闯入庭院,儿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这个不速之客,父亲夸他干得漂亮:“猫,是一种及其残忍的动物,专门以吃人为生。” 在这个父亲的治理术中,有暴力——孩子们经常挨打挨骂;有洗脑——录音机播放的永远是“爱家主义”宣传;有贿赂——父亲给孩子们买好吃好玩的,甚至定期给 儿子送来性伙伴预防他逃跑……总之,父亲实施的是“教科书式”的极权统治。在这个统治模式里,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对语言的改造。 大海是多么危险的事物。它蔚蓝,辽阔,深不可测,唤起孩子们的憧憬,简直是亚当夏娃面前的那只苹果。而沙发多么安全舒适,它上面只能坐着昏昏沉沉的屁股。 于是大海被定义成皮质沙发。当所有深不可测的都被定义成安全舒适的,神奇的都被定义成平淡的,飞驰的被定义成呆滞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就成了一个“脱敏” 的世界。儿子从妓女那听说一个新词“鬼”,他问“什么是鬼”,妈妈面无表情地说,鬼是一种很小的黄色的花。 一切专制者都试图控制人的思想,但警察无法进驻人的大脑,于是只能控制思想的表达。语言因此必须被消毒,被驯化。一些词被妖魔化,另一些词被扎上蝴蝶结, 一些词被灌入硫酸,另一些词则被喷上了香水。多年的教育之后,一提起“农民起义”,我就想起了“可歌可泣”,一说到“地主”,我就想到了“剥削”,一说到 “国民党”,就想起“三座大山”……成年以后我知道历史并非如此非黑即白,但这些被“加工”过的词汇在意识深处留下的情绪反射却经久不去。以条件反射代替 思考,使每一个词语在展开其内容之前散发出某种“气味”,正是此类教育的成功之处。 重新定义词语只是阉割语言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直接取消某些词汇的存在。《1984》里,大洋国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赛麦是大洋国的字典编辑,他兴奋地告诉主角温斯顿,新话是世界上唯一词汇量在逐年缩小的语言。“你难道不明白,新话的全部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我们要使得大家在 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不可能有任何语言来表达这些思想。” 让反动思想不可能找到词语来表达,这可真是一个控制思想的绝招,几乎相当于想吃椰子就是找不到砍刀,想烧水就是找不到容器。你想说“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有锁 链”?对不起,世上并没有“锁链”这个字眼。“失去的只有枷锁”?对不起,世上也没有“枷锁”这个词。镣铐?查无此词。绳索?查无此词。紧箍咒?这是什么 东西?……好吧,让你闹革命,无产阶级失去的全都是面包。 当然,不断增加敏感词的代价就是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极端的例子就是文革大字报体,全都是“打倒”、“万岁”、“毒草”、“怒火”这样干瘪的词汇,汉语从 从一个水美草丰的田野变成不毛之地。郭沫若给江青写道:“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甚至老舍也写过 “万岁万岁万万岁”。即使是极权的反抗者,也找不到自己的语言——他只能借用当权者的语言。遇罗克的《出身论》说的是人人平等的道理,字里行间却充满“捍 卫毛主席路线”这样的字眼。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处去》主张直接民主,但文中处处是“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类的八股。他们想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但 是他们能找到的“米”只是最狰狞的词句。 思想的钳制造就语言的饥荒,但语言的饥荒也恶化思想的贫困。一个政权的专制程度,总是和它的词语丰富程度成反比。《狗牙》里,驯狗师说:“狗可以象泥土一 样被塑造”。这样的隐喻真叫人惊恐,但果真如此吗?秋菊不懂得“人权”这个概念,但是她知道要个“说法”。普通人鲜有使用“民主”这个字眼,但是懂得“商 量”之精神。真实的情感总要找到它的语言出口,就象有翅膀的东西总想张开它的翅膀。《狗牙》的结尾,大女儿砸掉自己的牙齿,藏在车的后备箱里逃了出来。有 一天,她将穿过高速公路去远足旅行,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那时候,父亲再也不能向她隐瞒这个世界有多么神奇。
影片开始,呈现的怪异,逐步带你觑视窒息封闭的病态生活。三个“小朋友”学习完扭曲变异了的单词,开始玩测试耐力的游戏。后来他们又玩蒙眼睛找妈妈,游泳池里诈死并救生,抢飞机模型,麻醉自己看谁先醒来……温和的玩法变得无聊了,他们就会找些激烈的,比如一刀划开弟弟的手臂,一剪子虐杀小猫……直至最后大女儿用哑铃敲碎自己的犬牙,血肉模糊地钻进汽车后备箱,以行动呐喊出向往外面的世界,要脱离魔窟的自然意愿。 讲上面的剧情,你会瞠目结舌,这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无法想象的面目,是以一个家庭为形态展现的极权主义、以父亲的角色诠释的独裁者。微缩在了一家人身上,可怖的氛围却是可以惊醒世人的。当然,对于置身可怖氛围中的人,看这电影并解读,我觉得情感上一定是复杂怪异的,没错,我觉得复杂怪异。
一个富裕的变态家庭,一对夫妻与三个成年的孩子,在与世隔绝的乡郊别墅生活。在父亲与母亲共谋的软性恐怖统治中,孩子们像动物一样,迫使没有思想地吃喝拉撒。他们是犬齿之家,只有父亲开车出入家门与外界接触。其他人不得跨出家门半步,他们被灌输外面到处都是凶猛吃人的动物,而且都在漫长隔绝社会的生活习惯中,变成了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惧怕亦无力幻想的原始“生物”。但有欲望,带有暴戾的攻击性,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自控力,没有是非善恶的分辨力。跳出人形,可以想象,豢养的画面。 而要维持这样一种特殊家庭的稳定和谐,犬之首的父亲自有办法。作为统治者,利用"为你好"的谎言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思想上,头领享受自幼洗脑幼仔的成功果实,并随他们的成长继续发展加固着。“僵尸”的单词在这里是“花朵”的意思,“电话”的意思是“椒盐”,随便一个来自外界的词汇都被美化成其他词意,必须屏蔽所有会激发孩子们思考的信息,包装袋上的说明一律销毁。但小女儿可以阅读医学书籍,自以为医术高明。大女儿可以群魔附身般乱舞,纵容萌芽的创造力与自我存在感。儿子无需禁欲,父亲还会异常重视这些,就像重视发情期的动物,以免其危险的攻击性。事物总有正反面,哪怕百分之九十的隔绝,依然是个漏缝的蛋,那就有苍蝇叮咬。总之,思想上的控制,应该是在极端的虚伪的保护主义口号掩饰下的专制,又是寻求兽化而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定然是要制造灾难的,只需要某个临界点。 生活中,他工厂的门卫女便是用钱找来的发泄工具,以防泄露秘密,女人被戴上眼罩,定期被犬爸爸带入这个家庭,动物似地满足成年儿子的需求。结果女人不老实,用发夹、发胶、录像带交换,诱骗犬女为其性服务,结果被犬爸爸发现,并恶劣惩罚。之后乱伦上演,为保持家庭的彻底封闭、安全,大女儿担当起慰安儿子的工具,整个家庭暂时回归平静。但非真相,随犬爸爸的会议精神——必须接纳训练完毕的小狗(非常怯懦的小白狗),及那盘录像带的深刻影响,大女儿消失,像他们之前祭奠的哥哥,是死是活?又一个逃走了,而他们家的生活依然在悄无声息的毁灭中继续行进。 只用文字表达,足够惊悚怪诞。但移入画面,在电影《狗牙》中诠释,就有了偏重唯美与雕饰的艺术气息。有一点必须肯定,片子对细节的刻画,相当细腻。但我又会觉得其中一些细节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完全可以点到为止。甚至其影响力遮住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沉重意义。 我看希腊电影十分有限,所以在观看完《狗牙》之后,脑子里一下子填满了限量的影像,却都是美轮美奂的珍贵古希腊裸体雕塑像,又想起那个可置换人物的笑料,是法国卢浮宫还是何地艺术博物馆,老婆婆解下围巾,用它来遮掩裸体雕塑像的私密处。笑是笑了,其实我还是不懂婆婆的举动怎么就成了“她一人迂腐”的糊涂,她的羞涩与否,若不干涉阻碍他人,都可视做正常,或许人们反感的是另一回事,是故步自封的“文明”,而且如此生动的“思想”还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活中继续。 就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能力,它所能呈现出何种极致,乃至变态,希腊《狗牙》主要实验了这样一课题。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他不仅要成为统领全家的国王,他还要掌控妻子与孩子们的思维与行为,并信仰着一种变态的远古犬齿兽类的生活模式。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至少完全影响着这一家子五口人的生活。现实中类似的可能存在,这时就要相信那句话,丰富多彩的生活,演绎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因为,特例是加工成艺术作品绝好的材料,所以可以理解用这样一部作品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意图。坦白讲,我看电影之前,对剧情毫无概念,但就是冲着希腊电影被提名的幕后文章去的。结果,比较《更好的世界》,此部落选也觉在情理之中。 正如电影故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家庭教育方式,超越限度,便失去了令观者各抒己见的客观魅力,只剩下集体推倒邪恶之墙的忿气。导演太过兴奋的情绪外漏是整部剧深度被消减的症结,欧格斯•兰斯莫斯懂得缓中急冲的力度,也知表现变态的各种小技巧,但太过沉溺他的镜头,最终导致香艳过浓,能露则露,能做则做,故事又太过平缓,没有高低起伏,回味的内涵如摇曳的烛火,渐远只有豆大的光了。 但对犬爸爸的性格刻画是成功的,变态的人格表现淋漓尽致,差就差一点汹涌的气势与力度。有两个片段特别精彩,用录像带拳击大女儿的脑袋,用录像机狠砸门卫女的头,那几个动作吓死人了。而其他人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服务于剧情的硬件构思也够独特,白色服装、简单家具、空洞无物的思想,被置放进奢华的别墅,营造的不协调,的确也是渲染主题的用心之处。 始终要说电影徒留遗憾的地方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上。如若可以浇注更多的“关心”在各种病态行为方式上,从心理层面,而非放大生理,伸拉出叙事的韧性,在犬爸的变态行径中着墨些短浅的前因,多透露一些孩子们可能“背叛家庭”的蛛丝马迹,以便剧情更合理,那么电影就可加长至100多分钟,观后就不会有意犹未尽的淡味。可能还会冠上另一经典心理惊悚片的美名,谁知道会不会和《闪灵》一样,让人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家长心有余悸?为成长教育敲响警钟。重视人文关怀。另外,让那些生活在自由国度的人倍加珍视自由的人生,若无所谓,且看看现代仍存在的大批奴隶们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