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甜蜜的来世 The Sweet Hereafter(1997)

简介:

    冬日的夜里,律师米歇尔(伊安•霍姆 Ian Holm 饰)在某洗车房洗车时,接到了嗑药女儿佐伊打来的电话,言语间暴露了父女之间理念上的矛盾。怀着一腔闷气的米歇尔,又遭遇了洗车时车门打不开的尴尬,最后只能愤然弃车,扬长而去。此前,在飞机上,米歇尔曾邂逅女儿的昔日好友艾莉森,并跟他讲述了父女分崩离析的原因……

演员:



影评:

  1. 意外的春天

    The Sweet Hereafter(1997)

    这是一部别致的加拿大影片。

    没有看过加拿大影片,没想到看到的第一部就如此精彩。迷人的音乐和悲伤的镜头缓缓地讲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直译的话,片名的意思是“甜美的来世”,对应事故发生后的小镇,意味深长,这样也许更能理解影片的涵义。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律师米切尔来到小镇上调查一宗校车交通事故。但这不是一部悬疑片,观众一开始就知道,在一个清晨,满载镇上孩子们的校车坠入了冰湖里,只有两个幸存者,司机多洛蕾丝和女孩妮可。故事有三条平行线互相穿插,一条是米切尔与镇上成人的接触,一条是事故前一段时间镇上人们的活动,一条是米切尔在飞机上向女儿佐伊曾经的朋友艾莉森诉说自己和佐伊的关系。

    佐伊是个瘾君子,又感染了艾滋病。她每次打电话只是向米切尔要钱,米切尔痛苦地感到,他早就失去了这个孩子。镇上的人们也失去了孩子,不同的是原因出自一场事故。与其说米切尔替镇上的人打官司是为了挣1/3的赔偿金,不如说他是代表他自己向社会要求补偿失去女儿的痛苦。

    米切尔在调查中发现,多洛蕾丝没有主见,无论做什么都要征求丈夫的意见,虽然中风后坐着轮椅的丈夫已经言语不清;比利是个越战老兵,他的妻子因癌症去世,留下一对双胞胎儿女,那天清晨他亲眼看到双胞胎乘坐校车翻下公路沉入冰湖,饱受战争之苦,丧妻之痛的比利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丽莎夫妇已经毫无感情,夫妻争吵不断。

    无所不知的电影导演更是告诉观众,比利和有夫之妇的丽莎通奸,妮可和自己的父亲有乱伦关系。这个充满旅馆业主、嬉皮士、摇滚乐的资本主义小镇其实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电影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米切尔讲述佐伊3岁的时候,在远离医院的别墅里被毒虫咬伤,医生在电话里嘱托他准备一把小刀,随时准备在女儿麻痹时切开她的气管。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细节。想想吧,一个父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愿意将刀伸向女儿的喉管,而现在却因为女儿成为瘾君子就放弃他了。

    另一个亮点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妮可读勃朗宁的诗作《哈梅林的花衣吹笛人》。这则儿童读物原本讲的是个诚信的故事:哈梅林镇遭受鼠害,吹笛人用笛声将老鼠诱到河中溺死,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于是他用笛声诱出村中儿童,将他们永远关闭在山洞里,幸存者只有一个瘸腿后行动不便的孩子。

    妮可在事故前一夜给比利的双胞胎读这首诗成了一个隐喻,这个据说在原著小说中没有的安排为影片增加了一抹神秘的耐人寻味的色彩。这首诗的运用冲淡了影片题材本来浓烈的社会问题气味,也全无勃朗宁原诗道德教化的意味。故事末尾,幸存者妮可坐着轮椅,与勃朗宁诗作中的瘸腿孩子对应。影片在问镇上每一个人,在问律师米切尔:今天的痛苦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还是因为你自己呢?
  2. 一、事故、小说和电影

    1997年Atom Egoyan导演的The Sweet Hereafter,改编自Russell Banks的同名小说。而小说则源自真实的案例。

    The Sweet Hereafter,字面是死后的甜蜜、从此开始的幸福。不知为何将其译为意外的春天(可能Spring和Sweet的某种相似性?),但是这个译名所传达的感觉也不差。

    在电影里,加拿大的一辆小镇的校巴在雪天打滑坠入冰封的湖面,继而沉没。车上的大部分儿童死亡,只有司机和一部分儿童活了下来,包括瘫痪而记不得任何与事故有关的事的女孩Nicole。尽管保险公司为这次事故提供了基本的保险,但主人公律师依旧在镇上寻求事故孩子们父母的同意以提起集体诉讼,以获得更多的赔偿。但Nicole却在作证时故意说谎,使得案件无法继续。

    现实中,事故发生在德克萨斯州。1989年9月21日,一辆运输饮料的可口可乐的卡车撞上了一辆校巴。21名儿童死亡,49人受伤。这是迄今为止得克萨斯州历史上最严重的校车事故。卡车司机是鲁本·佩雷斯(Ruben Perez)。在现实中,该事故之后的数个案件成为法学院学习的经典案例,包括可口可乐雇佣的律师的违反职业道德案(这也是本人如何得知这部电影的)。现实里,这个案件最后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其结果会在之后提到。

    显然,小说和电影将两车相撞改编为校车自己发生事故,意在表现肇事司机本身属于小镇的一员(而非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上的一环),从而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旨。那么,这部电影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二、齐泽克评论对电影的三种理解

    齐泽克在《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一书的前言中用了近十页篇幅来讨论这部电影的寓意。(全书在academia有下载,节选在)实在惭愧的是,本人对齐泽克和他研究的拉康哲学丝毫没有研究,在此只能摘录齐泽克的看法。

    在齐泽克看来,本电影表现的是灾难的无意义性(meaninglessness of the catastrophe)。

    主人公律师的座右铭是“意外是不存在的”——在因果关系链上中,必然有人应当为意外负责。但是这位律师追求因果关系的原因纯粹是私人的:他吸毒的女儿和他不断疏远,每次来电只是为了要钱。律师对因果关系的迷恋,实质上是想为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疏远寻找一个原因,一个因果关系。(或者说,如果这件事是有原因的,那么律师似乎就可以认为,如果自己没有错,那么错的就是女儿)

    在车祸之前,女孩Nicole与父亲之间存在不伦恋情。在事故之后,Nicole发现父亲很快就同意了律师提起诉讼的请求。这让她觉得爱情破灭,浮现出的是赤裸裸的利用。因此,女孩Nicole决定撒谎——声称事故是由于司机超速导致了事故——使诉讼无法继续。数年后,车祸司机重新找到了一份在机场开大巴的工作,而与她偶遇的律师发现之后,二人相视无言,形同陌路地走开。片尾的独白道:活下来的,没有活下来的,都变成了另一个小镇的居民,从此在幸福的生活中生活着(sweet hereafter)。

    对电影的第一种理解是:Nicole的谎言是否通过使镇上的居民免于经历痛苦的庭审而拯救了小镇。Nicole的谎言是否是正当的,甚至是使命性的(call of duty),因为它使小镇得以重新开始。更进一步,电影的主题是否就是想说明,小镇的幸福的基础是一个谎言呢?(当然,更简单、更字面的理解是,死去的孩子们才是幸福的。死后世界的幸福,Sweet Hereafter。而留在人世中的人是不幸的。这与片中出现的诗歌的字面意思是一致的。)

    齐泽克认为, 这种解读是过于肤浅的。第二种解读则是:事故发生前,小镇就不属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相反,通奸、乱伦等在居民中普遍发生,每个人都有阴暗的秘密。是事故使小镇回到了伊甸园般的生活。

    齐泽克指出这种解读同样忽略了重要的角度。齐泽克的第三种理解是:小镇的“正常”生活正如Nicole的一样,是作为“日常”的“乱伦”生活。我们处在一个乱伦是正常的小镇里。对此,列维斯特劳斯式的解读是:在俄狄浦斯之谜之谜下,对血缘关系意义存在的高估与低估——血缘穿梭于乱伦和失子之间。这导致了父母可能做出的对立性选择:对孩子的爱过于浓烈,为了避免等待孩子长大离开这一刻的到来,父母主动抛弃孩子。(在原著小说中,有对律师主动疏远孩子这一片段的描写)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Robert Browning的诗歌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也被认为是主旨的重要线索。在事故发生之后,人们用幻想的、梦中的孩子替换了死去的孩子。如果诉讼成功进行,则人们必须要面对孩子曾经存在,但已经死去的事实。

    这是Nicole作伪证的真正原因。只有Nicole的父亲知道,Nicole作伪证不仅是对孩子们死亡的否认,还是对乱伦过去的否认。Nicole的行是对原先(病态)社区(而非社会)的“No”。

    但是重要的是,这一否定不仅是否定了(病态)小镇的规范,也恰巧是对另一极的一般社会规范(法律)的否定。这形成了一个两难。

    在这一两难问题的背景下,齐泽克引申到了社区规范与社区成员的关系。社区成员只有通过遵守社区内的道德和规范才能真正成为社区的一员。但是这一理解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挑战。

    拉康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规范必须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而拒绝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外解读。否则,规范的实质将被动摇(正如电影中的两个明显不同的规范,有着同样的表达)。

    例如,谈到“尊重人权”,我们不去追问为何要尊重人权,因为后面的原因可能是权力不想让民众理解,或者民众无法达成一致理解的。

    这样一来,这些宏大的规范都变成了“强迫性”的规范,因为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规范的效力。齐泽克指出,正如某些前南国家的选举投票(……),看似“自由选择”下,99.9%的得票率说明了强迫选择的真实存在。

    三、现实和法律运行

    在现实中,事故发生后,数十名律师匆匆赶往事故现场,据说甚至在太平间和医院里与家人见面。部分律师因该行为面临了职业道德处罚,得克萨斯州州律师协会也对非法宣传的律师进行了惩戒。

    卡车归可口可乐所有,可口可乐公司自然被起诉。公共汽车制造商也被起诉,理由是标准后紧急门应在公共汽车左侧增加一个出口,该出口可以让大多数或所有儿童逃脱。市政部门也因为没有做好道路维护被起诉,因为湖面没有做好防护措施。

    事故发生后不久已达成和解协议的一些家庭在发现其他家庭获得更高数额的赔偿后,再次起诉。350起诉讼的庭外和解总额超过1.5亿美元。最后,可口可乐支付了约1.4亿美元,其中律师获得了其中的近5000万美元。针对汽车公司诉讼的庭外和解额为2300万美元。

    在职业道德领域,本案还牵扯到一起作为法学院职业道德案例的Perez v. Kirk Carrigan, 822 S.W.2d 261案。可口可乐公司雇佣的律师为了调查事实,向货车司机Perez进行了调查取证。该律师并非Perez的律师,而仅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律师(尽管Perez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雇员)。之后,该律师在未经Perez和其律师许可的情况下,向公诉机关披露了Perez的证言。这成为了起诉Perez的依据之一。尽管在对Perez的审判中,陪审团仅用四个半小时就宣布其无罪。本案的要点是,尽管律师并未与Perez建立正式的律师-客户关系,但由于Perez的合理信赖,律师仍应当承担责任(You can incur attorney-client responsibility even there is no formal relationship)。由于披露客户信息这一行为违反了律师的保密义务,该律师应当受到处罚。

    四、齐泽克的回响

    我不愿把齐泽克的分析认为是一种过度解读,尽管我也并不认为小说或电影的作者导演想到了齐泽克关于自由选择的哲学。齐泽克通过对这一故事的潜意识解读,揭露了规范、自由与社会运行的深层次面向。

    本案的现实处理,却正是小说或电影的反面:每个主体都在事故的因果关系链中找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看上去,律师所称的“世界上没有意外”的论断是正确的。但是,法律责任的逻辑又是什么?“意外”真的不存在吗?风险社会、无过错责任……这些理念的道德基础真的牢固吗?

    在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论辩中,当前的法律、道德、价值远未达成共识。甚至,平等与自由也并非不证自明的:经不住追问的是,为何要有平等、要有自由?平等和自由是否也是齐泽克所说的强迫性规范?

    结论可能是,在不断追问这些问题中,宏大的、统一的叙事可能会被消解,但至少思考者能获得一份私人化的自由。

  3. 《意外的春天》——静思人生的伤痛与遗憾

    转载 By judgehugh 2005-1-25 18:45:18


    转自青年创意工坊

    在美加边镜上的一个小镇发生了可怕的校车意外,夺走了许多小孩的生命。一个纽约的大律师前往充满伤痛的小镇,试图说服失去小孩的父母进行过时控诉。他的目的是钱以外的东西,但他很快地就发现这些失子的父母跟他一样地不单纯……

    《我的美丽与哀愁》,没看过刘若英主演的电影也该听过她的这首歌。我看着长得像少女Uma Thurman的第一女配角Sarah Polley,搭配着如诗如画的景致时,我脑中浮现了这首歌的歌词。不是旋律,是歌词。

    对我而言这是不寻常的,因为我听歌的习惯是重旋律而轻歌词的。但是当你要进入一个具有诗意的情境,而对旋律的接受已经全然被苏格兰风笛的配乐宰制的时候,脑里怎么能够再有另一段音乐响起呢?但文字却没这种官能限制,情境相似的文字可以产生共鸣。所以我想到了这首歌。在这部美丽与哀愁纠结在一起的电影里就是这样。

    这部改编电影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那些挑剔成性的影评人赞不绝口,甚至其中很大的一部份给出了难以置信的满分或近乎满分?细致。这是我最近所看的电影里最细致的一部。不同的人们面对一场大灾难——十几个,二十个小孩莫名其妙地死掉——他们面对相同的悲情,但因为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故事,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角色的刻划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车祸已经发生了,我们的男主角大律师Stephens正开车前往出事的小镇Sam Dent。Egoyan用了三条时间线,其中最晚的一条,Stephens在打包回纽约的飞机上碰到他女儿Zoe的朋友,可以被忽略。这只是要让他成为说故事的主角。另一条是在车祸发生前Sam Dent的情况,我们看到许多Stephens不大可能知道的事,这些事对于建构Sam Dent的居民的性格相当重要。

    Stephens抵达Sam Dent之后先投宿了一家破烂的汽车旅馆,拥有它的一对夫妻在车祸中失去了他们的独子。他向二人询问镇上有谁可能会接受过失控诉的案件。很快地我们就发现一个事实:镇上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问题。女主人Risa提起一个人,男主人Wendell马上就指出他或她是酒鬼、吸毒嫌疑犯、小偷、有财务困难、跟老公或老婆感情不好。就连在场的三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问题。Wendell是一个半闲废的男人,而Risa在情感空虚的情况下跟镇上的模范公民Billy有一腿。唯一的外来者Stephens呢?我们渐渐地发现他有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吸毒女儿,用过的针筒及保险套散落全美各地,还不时打电话回来敲诈她老爸。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小孩都已经死了。”Stephens这样对Billy说。

    于是我们发现Stephens跟那些闻到血腥味就蜂拥而至的其他律师跟媒体不同。他绝对不是为了钱来打这场官司。“愤怒与无助让你转而关心其他人。”他这样宣称。真的是关心吗?他只是利用这些人来打一场他个人的圣战,矛头对准了某个人,someone,那个或那群让校车出事的人,因为他们或许就是让他的女儿堕落的人,至少是共犯结构下的象征。他与Sam Dent的镇民只是同盟,不是同志。他对Billy说:“让我引导你的愤怒。”其实藉由这样做他引导的是自己的愤怒。

    Stephens不是片中唯一有着复杂性格的角色。Nichole,舞台上的明日之星,因为车祸而成为轮椅女孩。身为少数的幸存者,你觉得她应该要觉得欢喜吗?听听她吟颂Robert Browning的著名童话诗《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试着找到答案吧!我从来没听过床边故事可以用那样甜美的声音说得如此动人。电影的配乐也契合这首童话诗的主题,散发出苏格兰风笛的悠扬气氛(虽然这是德国童话),空气中飘逸着一缕美丽而神秘的哀愁感。在这部电影缺乏明显的叙事者的情况下,这首诗成为贯穿全场的隐性叙事者,隐隐约约但渐趋明确地告诉你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的事还有它造成的影响。

    我想所有人都听过这个童话故事,一个神奇的吹笛手用笛音把老鼠引到河里溺死,镇民却不付他应有的报酬,因此他为了报复用笛音将小孩引入山中从此消失。不过我就不记得有一个跛脚小孩没追上大队而被留下。Nichole就是那个跛脚小孩,对她来说,那些在车祸中死去的小孩就像那些被引入山中的小孩一样,到了一个甜美的未来(The Sweet Hereafter,片名由此而来);那是一片新的,奇怪的土地,她的同学们都到那里去了,而她被留了下来。现在你不会觉得她会觉得庆幸活下来了吧?

    这个有着一点恋父情结的美国美少女典型跟她的父亲有一点暧昧的乱伦关系。她对这层关系的感觉在电影里描写得有点模糊,如果你去看原著小说的话就会清楚得多。但当你看到她父亲为她把轮椅用的斜坡漆成浅绿色,她问了一句“能不能换别的颜色?”,再下一次Stephens造访她的时候对着深红色的新漆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就知道有什么重大的转变发生了。她永远让你搞不清楚她真的在想什么,她要的是什么;她在最后玩的那一手阵前倒戈是年度十大惊奇候选人。我们看电影是从Nichole的外面观察,感受到的就是她的冷淡、疏远及捉摸不定,但如果去看小说,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她要这样做。

    我在这里只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角色,他们内心的复杂与挣扎;Egoyan在其他的角色上做得一样好。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发展不足的角色。

    运镜的艺术更是让这部电影的表现优异无比。摄影上没有眩目的效果,也不像一般写实主义电影用个令人发闷的长镜头驱使观众入眠;整个大风景的拍摄极具诗意,你就觉得好像真的开车或坐直升机到了美加边镜的宁静小镇一样。Egoyan处理车祸的镜头是宁静的:你看到开车跟在校车后面的Billy脸色瞬间转为错愕,然后镜头一转为Billy的视角,看到校车一头撞倒护栏冲下斜坡,镜头再转到Billy,他把货车停下来走到斜坡边看着下面,然后再切回 Billy的视角,我们看到校车在结冰的湖面上打滑、停止,过了两秒车子的后面压破薄冰层陷了下去……没有预期的车内镜头,没有看到小孩子惊徨的脸孔,也没有听到尖叫声。说实在的我也早就厌倦了好莱坞灾难片那套“死亡前的恐怖挣扎,最后归于寂静”的公式,Egoyan选择一个不同的处理方式是很聪明的。

    当然,Stephens在讲一个二十年前的意外,他必须在必要时切开他女儿的喉咙以助她呼吸:镜头的左半是个可爱小女婴的脸蛋,右半是一把泛著金属光泽的锐利小刀,这样的对比也是够shock的了。我没有提到这个事件对Stephens的影响,但当你看到这样的镜头时,一定会停下来想一想这有什么意义吧?

    总而言之,这部忠实改编自Russell Banks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的确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电影,我想理由在上面已经提到不少了。如果要真正享受这部电影的细致,应该也要看小说。那么要先看电影还是先看小说呢?well,先看电影的话比较容易抓住故事在讲什么;先看小说的话,电影的视觉意象会更为强烈。不过不管是电影或是小说,我都建议你整理一下心情再来看。这个作品流露出一种不做作的优雅,使它的悲剧腔调自然而感人。这肯定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你观影的心态太随便,太速食主义的话,这道菜的细致之处将被完全错过,然后你就会说这是部死气沉沉的电影。那么还不如去看《泰坦尼克号》,看捷克与螺丝泡在摄氏四度的海水里冷得要死。很多人看到这哭个半死,但也有人捧着肚子笑弯了腰,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意外的春天》里呢?哭个半死大概是不会,但你会静静地想着自己的人生,以及那些类似的伤痛与遗憾。


    转自:
  4. 主持人

    场刊嘉宾:、、、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八天,我是本场主持人,今天讨论的电影是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且是当届评审团主席阿佳妮心中的最佳之作《甜蜜的来世》,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4星,将本可以类型化十足的文本拍成了一部浸润伤感、充满诗意的作者电影,化用《花衣魔笛手》的暗黑童话如游丝般串联起偏于散乱的情节,整体的氛围和情绪都显得深远而迷人。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2星,这里最精彩的是女孩的选择,以及《花衣魔笛手》文学指向。主要不满来自律师,律师的角色实在过满了,他自身的经历使得他不完全为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这种半踏入的态度破坏了妮可所传达的完整性,律师就应该作为纯粹的法律一面被妮可所否定。

    场刊嘉宾 大钊

    2星,亮点在于叙事很散,却有线索关联,缺陷是戏剧性不足又没有成功塑造出值得沉醉的魅力人物。

    场刊嘉宾 凸凸凸噗

    3星,所谓甜蜜生活背后很多都是谎言,平淡如水却能震颤心灵,叙述者以细腻含蓄的方式娓娓道来每个角色内心的痛苦,故事并非聚焦于案件本身,而是复杂交织的情感线索,情节多处留白和隐喻颇有些耐人寻味。除了转场不够顺畅其它还不错,初看难以入戏但经得起回味。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的话,这部电影其实有非常多的人物或者说剧情线索,尤其在前半段的叙事是非常散点的,大家觉得它们到最后是否有形成一种“合流”或者说“共振”效果?想问一下大家对这一点的看法。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我认为在剧情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合流”,前半段的很长时间甚至都没有特别找准电影的主线何在,而最后吸引我的点是情绪上的一致性,比如说男主和男主女儿的戏,其实和后来发展出主线没有特别强的关联,而只是做一个情绪的铺垫和气氛塑造。“共振”这个提法确实比“合流”更符合电影的气质。

    场刊嘉宾 大钊

    合流效果确实没有特别明显,我最大的感受是视角多变,线索多变,看到中间明白了后面的故事脉络,就是那个父亲要反复追问当年的意外事件,来填补自己的亲情缺失,但这个父亲形象没有很吸引人,让后半段看起来比较枯燥慢节奏,说实在因为没有多喜欢,情节已经比较模糊了。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前半段感觉对观众注意力很挑,稍不注意注意力的分散,导致有点对事物,人物有点无法整合,环境的压制性(画面、空间)也在促进这一观感效果。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个话题其实是,大家对于那辆破损的巴士应该都还有影响吧?我感觉用“麦格芬”形容它不太合适,但它在电影当中确实是很重要的存在,包括男主第一次进入小镇的时候看到它,我觉得整部电影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同意这一点,破损的校车,在我看来也同样是一个情绪的外化,就是灾祸后被灾祸影响的每个人的情绪,那种悲哀和失落就很好地被统一起来了。还有一个类似的元素,就是《花衣魔笛手》的童话。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这一点我似乎无感……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也可以延伸去谈,你觉得这场车祸作为电影的“暴风眼”,是否被呈现得足够精彩?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不能说是“精彩”吧,因为其实全片都挺反类型的作者化的,更多的是一种冷寂。情绪和氛围其实是大于情节本身的。

    场刊嘉宾 大钊

    破损的巴士就是事发的,还是说只是废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就是一直摆在那里的那台,结尾被清除了,算是这个设置挺“有始有终”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觉得片名很好,《甜蜜的来世》其实是讲“痛苦的当世”,其实是毫无希望的死寂和寒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大家对于小镇的环境塑造是怎么看待的?一方面是物理环境,一方面是人文环境。包括小镇里的这些人,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在这个地理空间生活的气息,和他们作为戏剧性输出的各种“出轨”“乱伦”的硬设定之间,你觉得是否有达到平衡?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至少我是被导演塑造的这个小镇和所有的人物的真实性说服了。灾祸发生的隆冬环境,律师男主角在调查中走入一个一个笼罩阴霾的家庭。所以我相信甚至体悟到每个人都那种痛苦,情绪永远迟滞在无法走出的那个寒冬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男主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原来他自己包括观众,都是期待他去改变这个环境,但最后其实是他自己被这里同化了,在心理上。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因为他自己也有一个伤痛嘛,所以他很容易被笼罩在这种情绪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他发现不光是这里的案件无法走向任何一个确实的结果,连他自己的亲情漏洞也将成为一个无法修补的bug,真的是非常巨大的绝望。但那种绝望是安静的,已经如同死灰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就像一场大雪。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男主来到这里,他所做的一切都像是挽救,因为他女儿的情况,导致他想要获得一种“救赎”的成功,他两次对女儿“拯救”失败,一次是女儿被黑寡妇咬了,他当时没有下手,我认为他是不敢下手,那次女儿获救只是走运,后来女儿的吸毒,他完全是无能的,他没有任何办法。

    场刊嘉宾 大钊

    是,移情。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所以他开始将情感转移到这些孩子上,像是如果让他们父母好受点,自己也会好受点。然而现实是,所有孩子的父母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暗示主角他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些电影并没表达。所以孩子会对父母反抗,男主的女儿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反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他和女儿的互动闪回,又嵌套在他自己的时间线之前,是三层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反正很复杂,一开始没看懂,但这种复杂的设计是无助于情绪的传达吗?但是最后那种情绪又好像没被损害,这点我不太好说。

    场刊嘉宾 大钊

    这复杂设计看得我乏味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是情绪的“共振”,就是我前面说的,以及男主角“闯入”这里,最终于事无补,心里的破洞还变得更大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嗯,所以只有观众进入这个情绪,其实情节线索的复杂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没有进入,就会完全不接受。

    场刊嘉宾 大钊

    我就是没进入。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而小镇的女孩最后一刻也是反抗,她开始看清了父亲的嘴脸。女孩一开始和父亲做爱,她表情并不抗拒,一方面是父亲的摇滚身份代表一种自由、反对强权,但是这一切在她父亲接受这场官司后,她幻灭了,她开始认清父亲的虚伪,她不再能与父亲做爱,并且他还要反对父亲,反对以父亲也所代表的大人,大人掌控的法律法律,金钱等等。

    ##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