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拯救列宁格勒 Спасти Ленинград(2019)

拯救列宁格勒 Спасти Ленинград(2019)

又名: Saving Leningrad

导演: 阿列克谢·科茨洛夫

编剧: 阿列克谢·科茨洛夫

主演: 安德烈·米罗诺夫-乌达洛夫 玛丽亚·梅尔尼科娃 阿纳斯塔西娅·梅利尼科娃 杰拉·梅斯希

类型: 剧情 爱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19-01-27(俄罗斯)

片长: 96分钟 IMDb: tt9598172 豆瓣评分:5.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1年9月,在一场战役中,年轻的情侣克斯特亚和纳斯特亚发现自己登上了一艘驳船,将人们从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撤离。晚上,驳船遇到风暴。当它开始下沉时,敌机——但不是救援人员——最先到达现场

演员:



影评:

  1. 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二战史诗片,看了以后才知道虽然描述的也是二战,却是一个很局部的撤退行动。这个片名的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故事讲的是二战中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企图将那里的二百万军民困死。为了生存,人们逐步从列宁格勒小规模撤出。影片叙述了首批用驳船752号从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军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次的撤出却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如影片的片尾所说:“驳船752号遇难沉没,1200多人丧生。获救200多人。”

    整体看来,这个影片拍摄的还是不错的,在拍摄技术上比之前的俄罗斯影片要进步了很多。尤其是那场抢滩战斗,真实而惨烈,用了各种特技,炮弹将人炸飞,残肢四落,子弹打在枪托上,枪托裂开,露出里面的白茬。情节上也有独到之处,一个德军要向一位苏军战士开枪,被赶来的医生一枪击毙,这战士对医生说“谢谢!”话未说完,战士就被另一个德军打死。充分展示了战场上的生命有那么多的偶然和不确定性。这场面让观众看得热血喷张,甚至强于《拯救大兵瑞恩》。

    不过影片的整体安排显得不足。各个线索之间缺乏关联和逻辑性,后期编辑很粗糙,各个镜头之间少了衔接,音效只追求战斗的效果,无论什么场景都来一段强烈的战场渲染,强烈怀疑那个音效编辑的脑袋让驴踢了。其中有一段步枪打飞机的情节,不知道是否来源于真实采集,显得很假。自然也就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二战中,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900天。300万军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中。战后统计有近80万百姓死于饥饿和寒冷中。影片中描述的纳斯提亚的母亲冻死在家中,这在当时的列宁格勒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惨状了。看到此处,想起那时在列宁格勒的一个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的日记:“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但列宁格勒的人们并没有屈服。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除了战斗,还有忍受。他们直面痛苦,忍受痛苦,等待胜利,等待正义的来到。这种性格,令敌人胆寒,也赢得世界的尊敬。

    在那时,为了军事目的伤害无辜百姓,除了列宁格勒围困,还有德累斯顿大轰炸和东京大轰炸,还有原子弹的降临。总体上说,这还是一个被认同的观念。经过七十多年,人们对这种无差别战争,也开始有了谴责。舆论似乎更在意平民的死伤,证明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进步。可是在实际上,平民的伤亡并未因此减少。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阵亡九千人,伊拉克平民十万人。所以,无论何种战争,对平民都是一场灾难。政客们一面在肆无忌惮的杀人,一面在说什么保护无辜人民,其实这不过是他们的遮羞布罢了,更显出其中的虚伪。这是题外话。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戈列洛夫的父亲是这次撤退行动的总指挥,即将开船时,他找到儿子戈列洛夫,让他脱离担任抢滩任务的炮兵学员部队,换上海军军服随船撤退。戈列洛夫拒绝了,并让父亲说出原因。这时镜头转换到下个场景。看到这里,我和观众都以为戈列洛夫的父亲是利用自己的特权,保护儿子撤退到安全地带。那个猥琐的调查员也因此打算对他父子二人展开调查。直到影片结尾,通过戈列洛夫对那次谈话的回忆,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戈列洛夫的父亲对儿子说:“752号驳船不适合载人,存在风险。但如果驳船不开航,我明天就会被枪毙,就是这样。我没有其它交通工具,客船也不能进入拉多加湖了。但我们需要疏散人们,所以我坚持要把驳船装到满员,我说我儿子会在船上。我不能取消我的决定。”

    实际上高层决策者们也处于一个很无奈的境地。人员必须要疏散。可除了破旧的驳船,拉多加湖上没有其它运输船只。如果用驳船,要承担风浪和敌机轰炸等等的风险。说起来,这些决策者们未必是有意整人,但在这种危急情形下,他们只能运用大清洗时代的惯性思维,将责任推给戈列洛夫的父亲。并以枪毙来威慑他。

    这时戈列洛夫的父亲只能侧身迎敌,一面勇敢的承担起责任,细致安排撤退事宜,一面说服儿子留在船上,充当“人质”给上面看。其中的良苦用心只有儿子能够理解了。

    戈列洛夫当然理解父亲,也尽力去保护父亲,哪怕引起纳斯提亚的误会,哪怕面对调查员的刁难。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仍然挺身而出,迎击德军的轰炸。

    曾经有不少人对干部子女提出种种质疑,制造许多有关的“丑闻”。在前苏联这样的国家里,确实干部子女享受到了不少特权和优裕的生活。不过在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更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能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去报效祖国。我本人曾经参加过的自卫还击作战中,就亲身感受到他们这种勇气和志向。如戈列洛夫那样,身先士卒,不畏艰苦,其中的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注重细节的描述,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传统了。影片一开始,就说到了戈列洛夫的手表。老年的纳斯提亚说:“已经有80年了,这块表从未被修理过,但它仍然在走时。”她拿起手表,放在耳朵上,聆听表针的走动声,似乎在和逝去的戈列洛夫对话,并发出幸福会心的微笑。这之后,这块表多次出现,并串起了影片的情节。另外,士兵的裹脚布、一对夫妇的小白狗,所有这些细节前后都有呼应。增添了影片浓浓的生活气息。

    值得关注的还有那架钢琴。音乐家为了保护钢琴,还弄来了乐团的命令。他精心爱护它,有人踩到钢琴,立刻受到他的训斥;海浪袭来,他想到的是为钢琴盖上雨布。而到了最后驳船为了减轻重量时,这位音乐家毫不犹豫和大家一起将钢琴推入大海。在这一瞬间,他心疼的说:“小心点,同志们,它其中的一个脚轮不稳了。”似乎并不是要毁弃它,而只是将钢琴挪动到另一处。这使我想到了电影《桂河大桥》中的那位战俘工程师在大桥即将炸毁时的心情。为了战胜侵略者,他们舍弃了一切,不惜献出自己最珍爱的东西。

    影片结尾的纪念游行是编导浓重的一笔。也使我想起了2017年5月去俄罗斯拉多加湖畔的情景。湖边的人们在认真的筹划着5月9号的纪念仪式,标语、照片、老人、年轻人,和影片中一样。不忘记不回避过去的苦难,是为了今后永远不要再经历这些苦难。这就是俄罗斯民族。

    本人评分:6.0。

  2. 该片题材本来非常棒,可以愣是被浪费了;首先片名叫做《拯救列宁格勒》可是观影完毕,感觉整部影片剧情“文不对题”,片中对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展现几乎没有,感觉《逃离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大撤退》《驳船752》这几个片名更加合适;其次,该片剧情吸取了《泰坦尼克号》《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拯救大兵瑞恩》的部分元素,但是感觉撤退和抢滩登陆作战两条剧情主线生硬的“撮合在一起”很多场景切换过程十分突兀,给人的感觉就是混乱不堪;并且,影片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船上的人不是撤离战区,而是出海旅行,明显的爱情/文艺片风格,服了;后半部分的德国飞机袭击驳船也是点到为止,当年的驳船752遭遇袭击时的场面肯定比影片所展现的惨烈十倍都不止;俄罗斯没有“广电审核”,这种场面没有拍出来应该就是制片方成本控制的结果;至于步枪击落战斗机,二战时期一些国家军队都有过真实的记录,因为老式螺旋桨战斗机,在俯冲攻击时高度降低,速度减慢,如果打好“提前量”以及一些“巧合”用步枪击落战斗机完全是可能的,不能因为这个情节就认定该片是“抗德神剧”;但是该片剧情确实存在“硬伤”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再说一下,该片特效不错,堪比欧美同类型影片,但是剧情不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观影完毕,结合豆瓣影评和星号评价,确定是一部看一遍就可以了的俄罗斯电影,果断放弃!最后说一下,在查询影片周边资料的时候,了解到驳船是自身没有动力,需要其他船只拖行的船只,了解到这样一个常识,也算没有白看一次。

  3. 1、从立意来说,虎头蛇尾,而且没有把事情交待清楚,人物也没有刻画的很极致,到底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保家卫国?还是因为什么?主人公的动机有点儿混乱,人物形象一直立不起来。

    2、从战争片角度来说,又没有足够的场景去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等等,更多反应的是小规模的阻击,怪怪的。

    3、要文艺不文艺,要商业不商业的典型。

  4. 故事讲的是二战中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企图将那里的二百万军民困死。为了生存,人们逐步从列宁格勒小规模撤出。影片叙述了首批用驳船752号从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军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次的撤出却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如影片的片尾所说:“驳船752号遇难沉没,1200多人丧生。获救200多人。”

    整体看来,这个影片拍摄的还是不错的,在拍摄技术上比之前的俄罗斯影片要进步了很多。尤其是那场抢滩战斗,真实而惨烈,用了各种特技,炮弹将人炸飞,残肢四落,子弹打在枪托上,枪托裂开,露出里面的白茬。情节上也有独到之处,一个德军要向一位苏军战士开枪,被赶来的医生一枪击毙,这战士对医生说“谢谢!”话未说完,战士就被另一个德军打死。充分展示了战场上的生命有那么多的偶然和不确定性。这场面让观众看得热血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