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解救吾先生(2015)

解救吾先生(2015)

又名: 最强对手 / Saving Mr. Wu

导演: 丁晟

编剧: 丁晟

主演: 刘德华 刘烨 王千源 吴若甫 林雪 赵小锐 李梦 蔡鹭 陆彭 余皑磊 郭洺宇

类型: 剧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5-09-30(中国大陆) 2015-09-26(丝绸之路电影节)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4819560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本片不是那种充斥着飙车枪战的酷炫警匪片,期待着警匪大战的观众请摆正心态。本片也没有什么深度心理刻画,反派的童年阴影青春创伤什么的毫不CARE,你一个画面都不会看到。片里的警方没有任何个人英雄主义,只有严密的团队合作,前线审讯追捕后援收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谁也不是Superman。

    但是要说《解救吾先生》是纪录片,我也是不同意的。丁晟剪辑水准突飞猛进,像《猜火车》一样正叙倒叙结合,几线并进最后汇合丝毫不乱。配乐也是一大亮点,印象最深的除了《小丑》和《傲慢的上校》,其中一段京韵配乐是最惊艳的,两次在夜幕下响起,带着一丝邪性和张狂。

    下方有剧透。
    下方有剧透。
    下方有剧透。

    但是本片并不是没有火爆。华子的军械,那些AK47,手枪手雷,分别在三方的脑洞里爆发过,一点没浪费。

    第一次是在人质吾先生的脑洞里。在这之前电影有一个伏笔,就是华子在吾先生公寓看到的部队合影。所以当那段脑洞随着突然加大的BGM发生,我就知道这不是现实。这个脑洞并不是那么理想,吾先生拿到机枪扫射了三个绑匪喽啰,然而自己和小窦也中了枪,但是不管怎么样,好歹能够自救了。如果不是华子及时发现他的军队背景打电话回来,电影就可以在此终结了。
    (通过查阅新闻我了解到,本片原型吴若甫先生确实拥有部队背景,当时也确实尝试夺枪)

    第二次是在张华的脑洞里。华子笑着说“绑架算什么,太低级”,观众一直以来的好奇心被点燃。因为的确,从开头搜出的军械来看,用于绑架实在大材小用。随后不久张华就跟两个人质畅想了自己的理想,抢!金!库!说实话,当看到华子脑洞里黄澄澄的金条,的确很燃的。要是拍这种劫匪大盗该多精彩!然而作为旁观者,我对华子的团队表示一下不信任。由狱友构成的团队,实在是有点低级很不牢靠。所以吾先生对小窦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深表认同。
    (原型绑匪的确是想要抢银行的。)

    第三次的脑洞正好是第三方,也就是警方的脑洞。警方在几个点广撒网,循着蛛丝马迹终于发现华子的车,摸到了华子的一个“窑”,然而那个窑在一个小区里,群众非常多。考虑到华子随身携带手雷的变态爱好,想象一下如果就地逮捕,可能会引发如何惨重的损伤(我都能想象社会头条、微博爆料和公知高潮的盛况)。在这个脑洞里,由于枪械和手雷的无差别扫射爆炸,警匪双方和群众都损失惨重,所以这个小区不具备抓捕条件。这很好理解,用脑洞表达则更加直观,警方抓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警察工作多了一点了解。

    对比以上几个火爆脑洞,实际抓捕过程则显得短暂“不过瘾”,比如说抓张华的过程,我看到有人说酝酿了这么久,居然这么快就抓住了。但是实际上这个迅如雷霆的抓捕我非常喜欢。当时刑峰披着不起眼的军大衣静静地走过去,情况有变时敏捷地坐下降低存在感,然后瞅准时机一把抓住张华,转体360°后扑倒,曹哥卸手雷,另一个警察卸枪,就如事先部署的那样,整个过程大概不超过3秒。当时那颗手雷的保险已经拔出,被曹哥慢慢地塞回去了。这时我舒出一口气。我宁愿所有的抓捕都能这样迅捷无伤。

    影片最高潮处的静默处理也同理,简直是火爆的对立面。看来丁晟已经把所有的火爆都留在了脑洞里,然而整个影厅屏息静观的体验非常完美,这种强烈的代入感,相信要比震耳欲聋的特效更让人印象深刻。

    我想这三个脑洞表明,电影不是不能这么拍,但现实不一定这么酷炫,这种酷炫不管对谁来说也都不是好事。丁晟用脑洞给电影保留了一些大场面,调节了电影的节奏,反衬了更好的现实。不过有人会觉得有点突兀,我觉得这里插入还可以做更好。

    再说一下电影结局。华子的老母亲没有替儿子说什么话,只说下辈子做个好人。不洗白,好评。王千源在这里的哭中带笑的表演也是本片演技巅峰。最后是吾先生的苹果,苹果在片中象征意义十足,既是吾先生求平安的寄托,也是锁定苹果园的线索。最后吾先生给张华带了个苹果果篮,有人说是以德报怨,我觉得是对张华最好的嘲讽,胜过任何语言。电影至此戛然而止,《傲慢的上校》响起。走出影院看着平凡的街道和人生,有一种珍惜人生热爱生命的感悟。

    最后说一下对主演的点评。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对王千源有点吹过头的架势。因为《钢的琴》和《绣春刀》,我也很喜欢王千源,相信很多豆友也是如此。但是这次对他的大规模吹捧有一种把他当枪使的感觉,甚至说出在他的表演下其他人像演小品的这种捧杀的话。
    在我看来,天王在其中的发挥也是非常到位,方寸之地情绪感染力十足,而且毫不出戏。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人,在片中也多次受到他的感染落泪。不管是对人质2号的维护,还是获救时的惘然,还有最后见到好友的激动,都非常令人动容。我也看到很多赞扬,相信有很多人跟我同感。但是也有一些人习惯性踩天王演技,然而天王早已影帝加冕,观众也应该多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烨,借一位网友的话,我觉得他是最被低估的。他饰演的刑峰表现完美,没有什么表演痕迹,不抢戏,但是达到了角色所应该达到的效果,拿捏得很好。虽然缺少长镜头和特写描绘他,但是他作为一线干警那种凌厉的存在感还是很强,不管是几次抓捕,还是和林雪配合与绑匪联络时的机智应变,他和整个警察团队融为一体,作为警方中坚力量非常写实可信。这一点也得到了原型刑警的赞许。

    从本片表演风格讲,王千源是属于比较外露的风格,非常抓眼球,天王的表演是恰到好处,而刘烨的表演则比较内敛和自然。这三位影帝表演都可圈可点。本片中的几个配角,包括小窦,林雪,绑匪仓哥,华子的小情儿等也都不错。至于视帝吴若甫,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感,他同样融入了警察团队,成为“第一个进去的人”,拯救了“吾先生”,也就是他自己。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祝福他。

  2. 电影快要结束时,刘德华饰演的吾先生被成功解救,他坐在警车里还没有缓过劲来,眼神一直在盯着虚空中的某处;而这时镜头了给了吴若甫扮演的警察,他的眼睛湿润了一下。这一幕意味深长。时间来回到十一年前,“2004年2月3日凌晨2点多,著名演员吴若甫与几位朋友刚刚谈完事从朝阳区某酒吧出来,眼前突然出现了几个陌生男子。他们自称是警察,给吴若甫戴上手铐,只一眨眼的工夫,吴若甫就被那几个男子拉上了汽车扬长而去,等他的朋友反应过来拨打110报警电话时,对方早已没了踪影。”这部电影就是根据此次绑架案改编,再回到电影这一幕,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刘德华饰演原型为吴若甫的“吾先生”,而吴若甫饰演解救“吾先生”的警察。这在电影史上,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知道吴若甫参演这部电影是什么感受,而且为什么没有饰演他自己,反而是变成一个拯救自己的角色,也许这也是一种自我拯救吧?我佩服他敢于直面这件恐怖至极的绑架案,那种心灵的创伤,大多数人也许一辈子都不愿意再去回忆。电影的有意思之处不止于此,它巧妙地利用了演员与饰演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制造出出其不意的效果来。如果这部电影放给外国人看,他们眼中这就是一部单纯的电影而已,而对于我们中国人,就多了很多只有我们才懂的“点”。

    除开之前说到的吴若甫,还有我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刘德华。在现场观影的过程中,观众频频哄堂大笑,他们意会到电影那些细节中给予他们的“笑点”:比如说绑匪等着无聊,就让刘德华参与打牌,绑匪问他意见,他说了一个,结果输了,绑匪就说:“你不是演过《赌神》吗?”再比如墙壁上挂着的挂历,第一页是成龙,第二页是刘德华,绑匪说:“你不是有大哥撑腰么?”再比如说绑匪问他结婚了吗,刘德华说没有,等绑匪不在时,另外一位人质说:“我上网查了,说你结婚了。”刘德华看了他一眼。这个很明显是一处自嘲:刘德华多年隐婚。所以观影时,我们一方面知道他是饰演“吾先生”,一方面更知道他是刘德华。这种真实与虚构构建的叙事效果,饶有意思。

    但我们不能说刘德华是在饰演他自己,他的确是把“吾先生”那种镇定冷静的气质给饰演出来了。电影中特别动人的一幕是,当吾先生知道自己马上要被绑匪给勒死活埋时,他抱着另外一位人质唱了一首《小丑》:“启幕时欢乐送到你眼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这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幕,吴若甫的确是唱过这首歌,来安慰另外一位被绑架的兄弟,也来安慰自己。现在经由刘德华唱出,我们很难不把刘德华自身的经历感受给融入进去。那一刻,我被触动了:刘德华是“吾先生”,刘德华也是刘德华。

    另外,我觉得整部电影的节奏掌握得非常不错,“案发”是个节点,案发时,案发前多少个小时,案发后多少小时,时间节点频繁切换,却让人感觉不乱,事件前因后果随着时间轴的来回移动得以立体地呈现出来。叙事框架是结实的。在镜头上,多近镜,人物面部细腻的表情释放出言语无以表达的信息,另外也给人一种逼视的紧张感。是的,这种紧张感,哪怕我们早就知道最后人质肯定是得到解救了,也不能让我们轻松一些。除近镜头,也大量跟拍,镜头晃动,让人不能安逸地以观众的身份旁观,仿佛我们自己也随着在这个事件当中,时间一点点流逝,绑匪一点点失去耐心,人质也马上要面临危险,这种紧张感的营造非常到位。这种营造,有导演之功,也有演员之功,尤其是王千源,这个老戏骨,把绑匪那种精明、紧张、不安、凶狠、愧疚,拿捏得非常到位,因为有他的精彩表演,整部电影那种紧张感才能油然而生。

    这部电影我是在三里屯的影院看的,而电影的最开始也是把场景放在在三里屯,就是在我看电影的地方,绑匪把吾先生给绑架走了。这种现实与电影重叠的观影感受,真是奇妙。而在此前不久,三里屯这边发生了外国女子被莫名刺死的恶性事件。生命就这么荒诞脆弱的被结束了。放眼大街上璀璨的街灯和汹涌的人流,我想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遇到或大或小的事情,有些呈现在荧幕上,比如吴若甫;有些只有深埋在我们自己内心中。惟愿现世太平,人事安康。
  3. 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没看《解救吾先生》之前,对我来说,选择看或不看,做决定之前,先研究一下面前摆着的“矛与盾”,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有个拒绝的声音像盾牌,阻拦下猎奇的行动力。 明星吴若甫先生被绑架案,2004年,我曾通过徐滔的《法治进行时》栏目,追踪着解救的全程报道,一直盯着屏幕看完。当时的视听影像正是《解救吾先生》结尾处剪接的实况录像。仍记得看新闻时的感觉,手提摄录的真实画面,如今搬上银幕,即便经过艺术加工,能否期待它的观赏性?怀疑!基于国内的创作土壤之现状,加之真实案例的框架,如此“主旋律的电影”,科教性会不会绑架了影视剧的娱乐性?怀疑!另外,冠以内地警匪片,就电影的形与态,开始联想开始先入为主,会不会是要把小屏幕里的《重案六组》变成了大银幕里的《重案六组》?怀疑! 然而,换个角度,又会被叫做“好奇”的进击的矛驱使向前。好奇《解救吾先生》点映以来收获的极佳口碑。好奇导演丁晟的剪辑才华能否解救这样一部毫无悬念、赤裸裸剧透了的真实的故事?好奇刘德华、王千源、刘烨、林雪等人的表现,吴若甫则成为了电影的“特定元素”,总之是被所谓的明星效应吊着胃口了。为了不沉溺于自相矛盾的尴尬,看片揭晓答案。 毫无疑问,有之前的不确定因素做干扰,看片时难免不抱有偏见。出乎意料的是,五分钟适应过华仔的港普(脑海中原型吴若甫的普通话来捣乱),接下来便是一路攀高的各种惊喜。节奏令人印象深刻,一鼓作气,完全表现出了犯罪暴力片的疯狂姿态。而所有人的演技则是在剧情渐进的过程中势如破竹,到营救的高潮处,已彻底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表演的痕迹淡化在了饱含情感的镜头里了。 在简析剧情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王千源饰演的京城绑架杀人魔华子这个人物的原型“王立华”。百度百科留下的资料足够一个有经验的编剧编写出不乏深度广度的类型人物。9岁开始混街头,性格上有缺陷,好强、偏执、虚荣,处处要出人头地做人大哥。小小年纪已信仰“金钱万能”之论。打架斗殴、扒窃抢劫成为生活的重心,痛恨父亲的管教,逼迫母亲与父亲离婚。17岁因抢劫被判刑9年,出狱后,曾多次要弑杀母亲,以“干大事免受拖累”之名。“人命不同”的论调,加固着他报复社会反社会的人格。绑架的理由很简单,有钱,或瞧不惯看着“别扭”。至此,无需更多的素材,杀人魔已吸附着尘埃污垢跃然纸上了。事实上,仅是回想当年王立华被判刑时流露出的嚣张放肆的狞笑,已令人不寒而栗了。 不难看出,我的切入点是华子这个人物。因此,我会格外留意丁晟使其立体起来的视角。坦白说,我预设的是个没有人性、冷酷无情的杀人犯,如此一来,或许在探讨人性的深度上会显得粗暴潦草,但在最后的审判时刻,涌入无辜百姓内心深处的,或许也是一丝快意。当然,除此,还会有通过艺术加工的处理方式,想方设法引领观众自然地探入进“问题人物”的内心,试图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凡胎(即便他是恶魔)。 显然,这也是丁晟的选择。他选择王千源来出演,我视为端倪。在我的印象里,不管那是小屏幕《爱情滋味》里的王千源,还是大银幕《钢的琴》里的王千源,他又憨又痞又暖的人物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他的坏还真不能是令人咬牙切齿的坏,他个人的气质与表演风格有让人喜欢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这一次《解救吾先生》里的坏还是透着王千源他自己的好。就说他去中俄边境买枪,对翻译同伙如此残暴,因为他是王千源,我感受到的是“恶之酷”,而非恶之彻骨。 所以很多人看了会说,王千源塑造出来的华子是个有魅力的大反派。没错,电影从头到尾,各种细节可见王千源自由发挥的魅力。举几个例子:吾先生质问华子,“你不讲信用,他们怎么服你”,华子从暴虐中恢复到冷静,住手、休战、变成可以沟通的正常人。吾先生提出吃苹果,华子暗地里安排手下去买苹果。狱中华子见母亲,王千源的表演感染力十足,那段是他演的最棒的桥段,泪、眼、脸庞无可挑剔。。。。。。我自然神赞王千源的演技,但不能不说王立华本人与那个“华子”会有所不同,或许你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好吧!还有这个华子若没有真人模板,我大概也不会如此龟毛。但不能否认王千源在表现华子这个人疑神疑鬼的“反侦察”能力时,是特别逼真的,揣在裤兜里的手雷,时时处于警惕状态的贼眉鼠眼,无形的恐怖气息一直罩在幕布上。 另外,从丁晟选择有意忽略华子这个人物的成长背景(也是对其家庭及现实的尊重),再把塑造人物的时间固定在22个小时之内,并单单串联起孔氏二兄弟与吾先生的案件,便能了解到,丁晟是要“华子”这个人物显出一点“人形”的,哪怕是一点点!我会把这当成是改编的深度,是导演通过其作品寄托的扬善惩恶的希冀。 再说吾先生,是刘德华也是吴若甫,毫无疑问,刘德华绝对是2015年最感动我的演员。表现太出众,能够拥有以假乱真的演技,那神力或许就是来自感同身受的“悟性”,演员们要体验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说的就是这么件事。所以人称华仔本色出演,也没错,因为明星这一身份的代入感太强,此外,华仔亦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他在访谈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演的灵感直接来自内心里的一份共鸣。吴若甫对华仔的肯定与称赞则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我是想说,90%被绑的戏份中,吾先生只是坐在那里,他就成了精确到一厘一毫的刻度,这就是演技。特别有感于吾先生对小窦说的话,大意就是“只要你活着,我就有希望”。好一句能在心底掀起无限能量的生之信念。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吾先生的善良睿智与不凡。与之对应的是华子的“人命不同”之论,他怨天怨地怨人怨命,凡事外部归因的扭曲人格,把他自己永远地囚禁在了地狱里。 值得信赖的人是这样的,不屈的筋骨里流淌着机敏谨慎的血液。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生箴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不该停歇,承担责任,做个有担当的坦荡的人。生命、诚信、情义、理智、金钱,吾先生与小窦在100分钟里把它们扔给给了观众,要我们认真想一想。刘德华还原了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吾先生,他抗争、愤怒、周旋、安慰、寻机、绝望,周星星在《喜剧之王》里想要表达的各种情绪他都能轻松调度,这已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三次落泪了。到最后,吾先生被解救,他与好友(林雪)拥抱,则彻底泪崩。别怀疑我们真心感动的诚意,而且我发誓,我看到坐我旁边的一位陌生的帅哥他也在抹泪。 总之,吾先生这个角色适合华仔,同时,华仔也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华仔的演绎,让我看到了故事背后“吴若甫先生的人格魅力”。电影接近尾声,吴若甫与刘德华坐在警车里,华仔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吴若甫,那段吴若甫的眼神给我留下特深的印象,是“出戏”了,却比滴水不漏的演技多了千言万语的内涵。话又说回来了,吾先生这个角色设定的还是特别有深意的。吾是吴的同音,亦是“我”的同意。当年绑匪自述,原本要绑的是张铁林。事实上,也如华子他们所言,后期绑架已经不再踩点儿,都是随机的。就算自己穷得叮当响,开着的豪车是借来的,是女朋友的,是哥们儿的,被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群亡命之徒的凶器从来不讲道理。 生动地刻画了绑匪,然而在重建绑匪犯罪事实的过程中,极容易看到《解救吾先生》设定着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解到凶残的绑匪;与吾先生共同度过了22小时;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侦破案件的“警察叔叔们”的正能量,这与新闻里出现的某些报道,及以往的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呈现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说,刘烨的表现其实挺不错的。牺牲色相的“民工”,他爬墙追犯人,干脆追到主路上去玩命,那一段可以作为刘烨的代表桥段存在于《解救吾先生》中。至于给“诺一”打电话那个人,我觉得不是刘烨,那就是火华社社长。 不管那是真实案件,还是戏剧化的故事,电影最终呈现出来,这故事是属于剧中的所有人的。林雪的好友角色因为穿不上防弹衣,让人记住了;包括簋街上那位在路边停车位收费的大姐;在郊区开着四轮报警的老乡;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在这场“解救”行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化险为夷的每一步。显然,丁晟对电影里的细节是充满情义的,这也就解释了吴若甫所说的导演很用心,剧本令他很意外。 另外,丁晟借助特定的风格化手段娓娓道来,这也增强了电影《解救吾先生》的可看性。非正常叙事,用营救的22小时做时间线,期间却穿插了案发前相隔近一个月的不同案件,“闪回”的插叙毫无黏贴的斑驳印迹。电影启幕,灯红酒绿的街景空镜头被凌乱地剪切转换,夜生活浸泡在融入京剧元素的配乐里,营造的气氛有很强的代入感,莫名焦躁的紧张氛围在聚拢。最后解救吾先生时的“消音”处理也十分精彩,真空地带隔离出人间与地府。刘德华的插曲《小丑》与朴树的片尾曲《傲慢的上校》,于词于曲,简直不能太赞更多。 虽然有些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太喜欢被导演穿插进去的那两段幻想出的“枪战”画面,觉得略显突兀,感官上并不觉得那是必要的存在。但仍有很多人喜欢,那么或许可以这样看待,那种风格与整部电影的黑色幽默也许是相得益彰的,是在稀释纪实的沉重感,“借花献佛”寄语港片,向那个香港电影的光辉岁月投以致敬之意。我觉得丁晟,是一个不错的裁缝,能用自己手中的素材,裁剪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高级成衣。虽说拍警匪片是他的专长,但《解救吾先生》仍可以成为国产警匪片电影史上的小里程碑,它的经验与技巧有实用价值,可以解除用真实案例、改编、主旋律等字眼编织而成的紧箍咒。

  4. 個人電影清單#171.《解救吾先生》

    個人評分:7.8/10

    下文含剧透。(其实剧不剧透也没差...)

    没去上海电影节,但也有幸赶在全国提前点映先看了这部作品。电影在年中开始做宣传的时候便引起了我的关注,主要原因还是剧本改编自真实案件。

    正片阅毕,首先最大的一个感想是:国产警匪犯罪片似乎越来越摸出属于自己一套风格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别于港产警匪片的另一种张力,in a good way, of course.电影本身很容易让观众与同期的《烈日灼心》一并比较,从受众面来说《烈日》应该更为大众所接受,因为其改编自小说的剧本总会比这个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剧本来得更加戏剧化(狗血化),不过偏偏这样戏剧化的剧情走向也是观众所乐于看到的。然而我个人其实更喜欢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就如同过去的《十二宫》,且不论电影本身以及改编得如何,但单是故事背后的真实案件就很值得在观影后翻阅回相应的资料耐人寻味地咀嚼,因为很多时候现实生活比电影演的更荒唐。

    其实名人绑架案的改编电影也并非如海报所说的吴若甫就是第一案,早在90年代香港便有许多电影还原了当年的绑架案和凶杀案,与本片的题材比较相似就是《惊天大贼王》以及《插翅难逃》,直接映射了当年张子强绑架李嘉诚之子李泽钜那个创下吉尼斯绑架赎金世界纪录的绑架案(1996年的10.38亿现金,张在现场直接用几十个编织袋带走,他自己只留了4.38亿,剩下的6亿全分给手下,成为历史迄今涉案金额最庞大的且成功绑架的案子)。

    而其实在这部片里面,刘德华饰演的吾先生与绑匪交谈的过程也有暗示提及到当年张子强的绑架案,与后者不同的是,吴若甫这个案子最终还是依靠神勇无比的北京公安局一战成名的刑侦手段(其实我觉得多少也有点偶然成分)侦破,而张子强的那宗案件李家并没报案(大概一是知道张子强不是一般人,二是不信任当时的腐败的香港政府及警察)。

    再从这部电影的几个参与人物的角度谈谈这部电影吧:

    导演丁晟:丁晟之前执导过的作品有《硬汉》系列、《警察故事2013》、《大兵小将》,《吾先生》跟他从前的作品基本保持着一贯的风格:偏硬,且爱零散地在全片过程分布些笑点,不过这部的几个人物关系算是让这部作品的风格温和了一点,如:华子与他妈、胖子绑匪与吾先生、刘烨与诺一(什么鬼),这些部分是源自事实,有些则是导演有意改编为之。

    华仔:惨无人道地沦为男二。(甚至男三了我觉得...)

    吴若甫:其实吴在这部电影出演,既是个惊喜又是个让人纠结的地方。惊喜自然在于可以看看他在戏里去重走一遍这么次经历会有什么表现;而纠结之处则在于他并非出演原型中的自己,而是饰演曾经拯救他的那个刑警原型,这也成为我看着这片不时出戏的原因....不过片尾在车上吴若甫和刘德华对话后吴若甫脸上和眼皮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抽搐,不知道是导演让其有意为之还是他自己“入戏”后的唏嘘感慨表现。

    王千源:继《绣春刀》和《钢的琴》之后,王千源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可谓是给自己的演艺生涯竖了个新里程碑,说他一个人撑起了这大半台戏也不为过,哪怕他演的是个反派,哪怕牌面上这反派只是个配角,但我觉得他的角色形象与戏份重要性俨然就是个男一号了。当然也因此华仔变沦为了个只有男二甚至男三的戏份角色了。

    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精彩绝伦拍案叫绝的罕有佳作,但看完这片回来后我还是第一时间回顾了下当年的真实案件,以下归纳总结的一些细节,条理顺序可能有点乱,但可给大家作为观后参考:

    1、真实案件中华子全名为王立华,戏中绑架并撕票的那个孔氏兄弟真实中为王氏兄弟,也真的撕了弟弟的票了...

    2、刘德华在片尾唱的那首《小丑》当时吴若甫也真的在被绑时候哼唱了。(不过自然不是电影效果中的那种唱得胖子绑匪都想要潸然了下的感觉了...)

    3、真实案件中吴若甫被锁了九把锁,所以电影中我们看到刘德华身上铁链那么多也并不夸张。

    4、真实案件中华子被捕归案拉到房间按在墙上审问的对白完全跟电影一样,这点电影并没有作改编。(刑警大哥们在北京电视台的镜头下也满身是戏啊)

    5、真实案件中吴若甫也的确当过兵,且在被绑匪拿枪上膛顶着的时候就马上感觉出了这是真枪,于是没有敢过多反抗便跟了绑匪上车。

    6、与吾先生同被绑那位染发伪杀马特抢戏小哥在真实案件中也的确存在,且遭遇经历跟电影基本无异,吴若甫也的确在被绑中说愿意用全部财产换两人的性命。

    7、真实案件中的华子也是个比较丧病的罪犯,在被捕后一直保持毫不在意的笑容,不过掩藏吴若甫的地点是他自己提出见女友后主动供出的。

    8、真实案件中华子在被捕时手里的确揣着手枪和手雷,都没上保险。(这也真是太特么拼了...)

    9、真实案件中看守吴若甫的嫌疑犯有五个,一个带着手雷守着吴若甫和杜小哥,另外四个则在另一间房里呼呼大睡...特警冲进农房的时间其实已是22:50,自然并非电影掐着表算好的20:59。

    10、吴若甫解释自己为何不出演自己原型的角色时说,他接拍这部戏并出演刑警副队长这角色,一是希望弘扬警队里的这些精英形象,二是因为他认可导演的为人(导演说自己拒绝日货,吴若甫对此深以为然)。同时他不演自己更重要的理由是他认为华仔肯定会比自己演得好。(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11、真实案件中,特警们在破屋入内的第一时间是将自己垒成人肉防护墙盖住吴若甫和杜小哥两名人质,以防嫌疑犯拉手雷同归于尽伤及人质,这一点让吴若甫相当感动,以至于后来特地去参加了一名参与营救的特警的婚礼。这个必须要压轴作为对奋战在生死一线的特警刑警大哥们致敬!


    pps,一些相关资料连接:


    北京电视台当年的实况纪实节目:



    事件后续整理:



    鲁豫有约之吴若甫2004年劫后采访文字实录:



    鲁豫有约之吴若甫2012年劫后8年再受访(看前5分钟就行,其余主要是跟老婆上来秀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