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上海之夜(1984)

上海之夜(1984)

又名: 夜上海 / Shanghai Blues

导演: 徐克

编剧: 司徒卓汉 陈冠中 杜国威

主演: 钟镇涛 张艾嘉 叶倩文 田青 李丽珍 成奎安 文隽 胡枫

类型: 剧情 喜剧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84-10-11(中国香港)

片长: 103 分钟 IMDb: tt0088097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抗战年代,夜总会小丑董国民(钟镇涛 饰)不堪忍受日寇对上海的肆意轰炸,毅然告别叔父投军,出发之前,董国民在苏州桥下与一名女子一见钟情,他们约定胜利后再见……时间一晃十年,董国民回到上海,自此时常在苏州桥下徘徊,渴望再遇当年人,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桥下只有几个落魄的老兵露宿。董国民楼下的舞小姐阿舒(张艾嘉 饰)收留了一名来沪女子邓仔(叶倩文 饰),并给她生活上的帮助,二人以姐妹相称。董国民与邓仔在天台邂逅,虽然邓仔并非董国民所误会的当年人,但仍对这位青年产生了好感。不久阿舒亦介入了这段关系,但为成全邓仔,阿舒选择了退出。不久董国民终于发现阿舒正是桥下的当年人,而此刻,阿舒却与别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演员:



影评:

  1.         以二十五年后的眼光看电影工作室的首作《上海之夜》,着实有太多不合逻辑之处。
            巧合太多,而且坏在太巧——例如十年前在桥底有过盟约的人成了邻居,人海中有过瓜葛的人竟齐聚一室;侥幸太多,而且坏在太侥幸——例如被灌醉的叶倩文滚入床底得以保全贞节;向《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致敬的地方太多,向老上海文艺遗留物取经的地方也太多——街头群众把一颗头左歪右歪的情景,立刻教人想起丁聪漫画里的那种恶趣味,用两个人十年后的重逢撑起整出戏,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散乱的时候也太散乱,张艾嘉仓促间被推上舞台,机智献唱“嘻嘻哈哈之歌”,引来老板献花,似乎要埋设伏笔,却到底没有了下文,献花老板转眼又意欲染指被选为月历皇后的叶倩文。
            但《上海之夜》却让人久久难忘,电影工作室二十五年来的四十九部电影里,徐克最喜欢的是它,因它“很耐看,很温暖”,身为香港电影节形象大使的莫文蔚,第一个要推荐的也是它。
            它不是现实的逻辑,不是灰了心的新世纪人的逻辑,它另有一种逻辑,是电影的逻辑,是徐克的逻辑,是热情的逻辑,是希望的逻辑。斯蒂芬·金有名言“你要相信你所写的东西”,徐克则是怀着极大的诚实去相信《上海之夜》里的一切巧合、一切遭逢,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暖意。
            《上海之夜》另有一种罕见的明媚,这种明媚在《刀马旦》中仍旧得到贯彻,这种明媚和暖意,是一种唐人性格。
            我们哪里有机会知道唐朝是什么模样呢?长安城里的飞花,明月楼头的笛子,窗前梅花的疏影,岸边踏歌的声音,遥远到连真实性都待考,隔着时光的层层损耗和剥蚀,那种坦荡、明快、酣畅的“唐人性格”,有多少是经了我们的渲染与夸大,也着实难说得很。但,唐人性格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不如说它是一种性格理想的寄托,是人性里开阔的、丰润的、明亮的一切的凝结,是身心得到极大释放的时代的化身。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中国人性格里好的一面归唐宋,坏的一面算在明清头上,把中国人性格里饱满的、丰盈的、果敢的、信心充沛的一切,都归给唐朝,森冷的、枯瘦的、狭隘的、阴惨的、残破的,一律归罪明清。而且,愈是不可得,愈是没有重回的可能,那种唐人性格愈是完满。
            徐克就有性格理想,他那些电影的成功,与其说是电影技术的胜利,倒不如是一种性格理想的胜利。在徐克的电影里,男人刚毅深沉,女人丰腴亮烈,《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青蛇》、《黄飞鸿》都是这种性格理想的结晶,即便由他监制的《散打》,也有种新世纪朝阳的气质——我以为,那是所有关于深圳这个城市的影像作品里最好的一部。而电影工作室的其它作品,也不能脱离唐人性格这个前提去解读,所以《女人不坏》不能被新时代观众所理解,他们不能想象备受煎熬的当代人身上,还可以有这种唐人性格。难怪他掉过头去拍狄仁杰。
            人们公认徐克最懂得女性,那种唐人式的理想性格,其实也是“女性的”。所以,歌德要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飞升!”
            每逢我喜欢的那些人,我也说他“明媚如唐”,还是这个飞升的意思。例如徐克,例如《上海之夜》里的男男女女。

      
  2.   作者: (美)大卫 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
    《上海之夜》的序幕很有费兰克·鲍沙其(Frank Borzage)通俗剧的影子。故事讲1937年,郁郁不得志的作曲家Do-re-me(即董国民,钟镇涛饰)遇上在歌厅卖唱的舒佩琳(张艾嘉),两人夜里在桥底浪漫邂逅,随后却因上海沦陷局势纷乱而失散。战后,两个凑巧成为同一座楼房的住客,而刚从乡间迁来的凳仔(即查小乔,叶倩文饰),却爱上了Do-re-me。片中,选美会、睡房闹剧、探戈舞、大号乐器笑料、大骤雨,还有时间控制分秒不差的视觉喜剧效果等等,如走马灯般逐一登场。此外,也有动人的表演时刻,如Do-re-me走上天台,在上海的霓虹灯光映衬下拉起小提琴,犹如给予整个城市奏起小夜曲。
       
       影片高潮富有幽默感,同时亦紧张刺激,是今天好莱坞没法再拍得出的。Do-re-me凭一曲《上海之夜》赢了比赛,此曲更安排在电台播放,但舒却答应了富商的婚事,当晚便要乘火车离开。凳仔纵使不情愿,但也把消息告诉了Do-re-me。他赶往火车站及时跳上火车,一曲《上海之夜》此际悠悠响起,火车在歌声中开出(“明天的我,明天的你,会不会再像那天相拥!”)。火车上,舒给Do-re-me抱在怀里,她的未婚夫只好把目光移向其他女人,凳仔则一直在月台勇敢挥手。徐克称自己用歌曲歌词构思这连串镜头,于好莱坞而言,把歌曲、声音及视觉韵律结合得同样迷人的场面,恐怕要回到罗宾·马摩利安(Rouben Mamoulian)《公主艳史》(Love Me Tonight,1932)的火车高潮戏才见得着。  
     《上海之夜》的感情跌宕,以徐克特有的古怪尾声收笔。火车开走后,刚从乡间出城的少女向凳仔问路,但少女却是凳仔的化身,不仅同一演员饰演(叶倩文),还与凳仔开场时所穿一模一样。故事犹似麦比乌斯环带,正要重头开始。Do-re-me与舒在火车呼啸中奔向未来,凳仔则祝福那天真版的自己交上好运,然后转身离开,粉紫披肩在画面飞扬。她走过《再见上海》一片的广告牌,镜头就凝在那儿。  
      影片运用错综复杂的技巧,来讲一则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徐克借此向香港电影的源流致敬,该片让人联想起上海经典片《马路天使》(1937)与《十字街头》(1937),但他没有像新好莱坞电影般搞低级滑稽笑话,反而想把一个有价值的大众传统翻新。《上海之夜》拍摄之际,香港正值需要重新思考与内地关系之时,影片把本土议论带往另一方向。上海被塑造为香港般拥挤与残酷的城市,人人欲打进娱乐圈。片中乐曲悦耳,亦带出流行文化的活力。徐克也表示,复兴旧传统不等于沉醉于怀旧之中,而是把自己生命与重要传统连系起来。流行文化因此亦成为集体的记忆与历史。影片充满怀缅之情,大家都知道上海这个中国沿岸最国际化的城市,不久之后便会给南方的对手迎头赶上。火车载着作曲家与歌手离开上海,向着香港进发。。
  3. 很久没看过一部这样一部如此解颐的港式喜剧,笑得我捶桌啊

    似满月般的脸庞,毫不做作的咧嘴哭哭笑笑,那个年代的女演员简直美翻了,甩现在满屏幕戳瞎人眼的锥子脸和浮肿山根不知几条街,真真赏心悦目,满是风情。

    在空袭警报拉响的时候相遇,狼狈跌入桥底,周围火光熊熊,我亲你一下,你亲我一下,你把钱都塞到我手上,我给定你要活着回来相见的信心,黑暗中连对方的相貌也未曾看清,就许下了十年之约,从此痴心等候。徐克,未免也太过浪漫,对于现在的男男女女,这样的浪漫比男主角为女主角建一栋大厦还要难以想象,即使真遇到了,有谁会把这约定当真?连白流苏孤身再赴香港的勇气在现在看来也是真豁得出去。我们已经不敢再玩“敢不敢”这游戏。

    喜剧向来比悲剧难做,而愈发悲怆的故事愈要用幽默的方式来讲述。有时候,幽默也是一种攻击性的表现,亦是对艰难的生活的一种抗争。战争初初收尾,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小老百姓,面对家园尽毁,亲人离散,物价飞涨,甚或被贼光顾身无分文,甚或卖血换取食物,却总能化险为夷遇见良人;连身处风月场所,也能至情至性,为不公之事挺身而出,拒多金老板于千里之外,即使出丑也有既上得台不如唱好这一曲的洒脱。

    胡定欣像极年轻时候的叶倩文,可惜没有那么好运遇到这么鲜活的角色就被蹉跎掉了。叶倩文初到上海莽莽撞撞,钱被小偷扒走,幸好被张艾嘉收留,一进人家的屋子就盯上漂亮的衣服,趁主人上班时穿上过瘾;被收留的却不满足于睡沙发,自说自话就睡到床上还这么张牙舞爪……这种种得寸进尺的“不识相”,叶倩文演来却是怎么这么可爱。连她对憨小子钟镇涛的喜爱也是毫不遮掩纯粹热情得叫人怜惜,当她误会张艾嘉与钟镇涛的时候,哭着大骂“落衫抢我男淫,下流无耻”,被张艾嘉赶出门却又哭着回来问她借一点钱买个烧饼,实在叫人莞尔,兼咆哮:怎么这么可爱的啦?!!

    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也有好姐妹间的忍痛避让与挣扎阻挠,但最终还是衷心成全了,追一路火车一再挥手大声告别。叶倩文的《晚风》响起:“借今晚夜风,我和你用诚意,流露爱心风中轻送……”纵使我没有做成你的女主角也不枉这一场相遇。

    如果要活,就这样活,即使现实再坏也坏不过战争年代生死离别;如果要爱,就这样爱,即使不能给自己留下退路容易受伤。

    这不仅仅是一句纸上谈兵的口号。引用韩松落老师的话来说“它不是现实的逻辑,不是灰了心的新世纪人的逻辑,它另有一种逻辑,是电影的逻辑,是徐克的逻辑,是热情的逻辑,是希望的逻辑。”
  4. 上海电影博物馆,光影双城展,8.3分 曾于2017年香港影展观看过,此次为大荧幕二刷

    1,虽然我个人不是很热衷香港电影,但对《上海之夜》却是非常喜欢

    2,有两点在重温之际依然让我惊叹不已:

    一,那种无限狭小空间内对镜头调度的想象,把控与走位,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几场难度极高的(五人最多!)室内戏/天台戏(何思颖老师在映后特别提醒我们五人戏中对小偷人性的刻画);

    二,喜剧外衣下对纯美三人爱情的刻画(无论心理发展还是逻辑都水到渠成)足以让人最后感动至泪奔

    3,那出天台京剧的确是香港电影人骨子里的顽皮

    4,闸北虹口那幕血红色的背影让我想起马修·伯恩《灰姑娘》的轰炸舞美(伯恩承认自己会从好莱坞经典老片中找到制作的灵感)

    5,香港电影资料馆何思颖老师在映后还提到,饰演睡余主席的男人,是67年《英雄本色》的导演龙刚

    6,如果我来列举电影史上对漫长十年时光的等待刻画最痴情浪漫的佳作,《上海之夜》无疑是候选之一。而小提琴奏出的,便是连接永恒与逝去的音符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