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1935)

简介:

    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来自英国伦敦的律师西德尼(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饰)爱上了名为露西(伊丽莎白·艾兰 Elizabeth Allan 饰)的美丽女子,然而露西早已经有了心上人,没过多久,她便和法国贵族青年查尔斯(唐纳德·伍兹 Donald Woods 饰)结为夫妻。西德尼将对露西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由衷的祝福了这对新人。

演员:



影评:

  1. 相比于看爱情故事,我更看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路易十六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法国贵族们穷奢极欲,过度压榨人民,官逼民反后攻占巴士底狱,狄更斯对于在这一阶段的事件基本持同情、理解的态度,但自此以后,不论是否欺压过人民,凡是跟贵族有任何牵连的人,甚至对革命持消极态度的人都一律被送上断头台后,这场革命其实已经偏离了原本要追求的目的。当仇恨不可控制被地渲染、放大,原本被欺凌的受害者们反过来成为加害者,疯狂地将积累的仇恨宣泄在他们所认为的“敌人”身上,“自由、平等、博爱”这类原本革命要追求的伟大理想荡然无存,人民甚至并不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所谓历史的进步无非是权力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纯粹的民意只是多数人的暴政,没有理智,没有公正,没有真理。这样的革命在暴力和流血之后注定不会维持太久。但狄更斯依旧称之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毕竟在悄然改变着什么,并且即使在这缺乏理性、混乱的时代,依旧有伟大的爱情,伟大的友情,为爱献身的人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一如小说中身为贵族但反对剥削的充满正义感的查尔斯,以及愿意为所爱的人以及她的幸福献出生命的卡顿。

  2. 选角让人非常不舒服,明显的划分成好人坏人两个阵营并且用颜值区别的明明白白(以后看影视作品真的要坚定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然图像对人的引导比文字强上几倍),女性人物很扁平,露西除了贡献颜值还干了什么吗(?)作者用典型英国人看法革的态度,着重描写了当时法庭审判的轻率下层民众的无知与跟风,总之题为双城大概就是富足安宁繁华有绅士之风的伦敦,和贫穷落后充斥着暴民和莫名其妙砍头的巴黎的对比吧(真不愧是英国人写的小说,随便查了一下百度百科说这是法革最佳入门,就这?法革粉震怒,) 中间攻占巴士底狱那段拍的还挺有气势的,就是人民群众的行为举止真的不敢恭维(和人民与国王里的比一比,算了,既然打算看和自己观点不符的文艺作品,就要忍受,谁让他是名著呢) 最后卡特的自我牺牲相当动人,仿佛又回到了雨果的九三年里郭文牺牲自己换侯爵性命的时候,很神奇的是两本这么有名的小说有着相似的情节故事发生也都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查了一下九三年是1874年出版的比狄更斯的双城记(1859)还更晚,可能有一些借鉴在里面 It's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I have ever done. It's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han I have ever known.这种人性的光芒是死亡与黑暗也遮挡不去的 最后,这篇文的开头是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这个革命的时代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但从电影看下来着实作者没有给多少褒扬之词,或许文中有,有机会再拜读吧(想来应该不会了)如果想入门法革请看一些法国的文艺作品(×)

  3. 这部很久远的黑白电影在演员们浓郁的英腔下展开,刚开始模糊不清的画面和嘈杂的开场白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好感。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看着一个个角色越来越饱满,越来越棱角分明,不禁越来越喜欢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狄更斯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穿越荧屏,穿越时空,在这么多年后,还是可以感动我,让我震撼。Charles——电影中放荡不羁的男主人公,一个没有男二号帅气,没有男二号有修养,没有男二号的一切外在品质的男人,却让我觉得最为惋惜和在意。他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是一颗很干净,很睿智的心。剧情的需要,他必须用死来成全女主角的幸福。他死的很悲剧,但并不悲伤,因为他做了他最想做的事。
  4. 改变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著作,是为1935年版本,背景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讲述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氛围,在批评法国贵族压榨平民的不争事实下,也描写了混在平民之中有恶毒用心的反派角色,而同样在贵族群里也有善良反省的任务,从而加深了对人性的刻画,而悲剧人物卡顿为爱奉献生命的一生又将情怀递进了一层,而这个版本各个人物丰满的表演与诠释,也将那动荡的革命岁月下的情感与思考表现得深刻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