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恶人 悪人(2010)

恶人 悪人(2010)

又名: Akunin / Villain

导演: 李相日

编剧: 吉田修一 李相日

主演: 妻夫木聪 深津绘里 满岛光 冈田将生 柄本明 树木希林 盐见三省 池内万作 光石研 余贵美子 井川比佐志 松尾铃木 宫崎美子 永山绚斗

类型: 剧情 爱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0-09-11(日本)

片长: 139分钟 IMDb: tt1542840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在一个彷徨空洞的夜晚,青春靓丽却虚华浮躁的保险公司推销员石桥佳乃(満島ひかり 饰)陈尸福冈的三濑岭。她生前曾通过交友网站与土木作业工人清水祐一(妻夫木聡 饰)交往,后为攀援富贵而转投大学生増尾圭吾(岡田将生 饰)的怀抱,这种轻浮行径直接导致了她死亡的悲剧。在此之后,增尾成为主要嫌疑人受到警方盘查。而痛苦的清水则通过网络结识了孤独的服装店营业员马込光代(深津絵里 饰),两个惺惺相惜的疏离之人展开了绝路逃亡……

演员:



影评:

  1. 不谈历史、政治与战争,仅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看日本人的性格吧!我觉得一部《恶人》足够典型了!

    《恶人》片头,那个被害女孩的父亲,去女儿工作的公司等女儿。第一个镜头,他独自坐在公司的前台位置,样子是傲慢的,紧闭着嘴角,头昂着,眼神中透着质疑与不屑,显然他对这个环境有些许的抗拒,要注意,这个父亲是一个乡下的剔头师傅,当他来到相对大城市里的大公司,他并没有显示出卑微与胆怯,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把这个镜头置换到中国,一个农村的父亲来到大城市里的写字楼,他会是这种表情吗?我想多半不会。这是中国与日本的差异之一,先不评判这种差异的性质吧!

    接着,正当父亲一个人坐着对周围的环境表现质疑时,有一个声音叫他,他赶紧应声站起来低头鞠躬,脸上的表情像川剧里的变脸一样迅速转换,立即更换成一副谦卑有礼的样子了。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典型化的日本人神情,对他人的一种礼貌态度,几乎呈式化得像集体无意识般的本能反应,低头鞠躬、诚挚的回应、体面规矩、富有修养。

    这一个关于父亲的镜头,非常平常,但是一下子让人看出这是日本人,是与中国人如此之不同的日本人。不排除两个国家有各种各样的父亲,但是出现在电影里的,往往是典型镜头,所谓典型,就是让人一看就非常自然、寻常,与生活中大多数的情形一致。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部中国的电影,拍摄一位乡下父亲进城的典型镜头,会如何处理:来自农村的父亲来到大城市女儿工作的现代化写字楼里,首先他会感到些许不适(如果且不必说是胆怯或自卑的话),然后,他可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而而多少显得些笨拙局促和不自然。可是片中日本的父亲呈现出来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人有一种 “礼”,“礼”这个东西说穿了,是用来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的,内在的“礼”是道德,外化的“礼”就是与道德相匹配的一整套行为举止,但很奇怪的是,“礼”本来在中国源远流长甚至一度发展为迂缚的繁文缛节,但是现在却是空前的贫乏,且不说中国人的问题。回到电影中的日本,那位作为父亲的男人虽然有“礼”,但在他内心却并不谦卑,而多少是骄傲的(如果不说傲慢的话)。他的谦恭只是一种礼节层面的修身,在日本,这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层面,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的谦恭。

    “谦恭”这个褒义词的含义意味着、谦虚、退让与服从,但如果将的意义往不那么好的一面延伸,在其一边可以得到的是卑微、胆怯、心虚、懦弱。可以发现,日本人是绝对不能容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他们的底线,又像是绝对不能被攻击和威胁的命门,可是正是这样的日本人,将“谦恭”作为重要的行为规范。说得简单粗暴一点,日本人用最谦卑的方式表现自己,可是内心里最容不得是自己被人看不起。而中国人呢,常常表现得自信满满,但是内心却很容易看不起自己。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这次日本人地震,关于日本人如何在地震中保持良好的修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同,我倒想说几分不合时宜的话,我觉得日本人可能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坚强,一种是崩溃,如果还没有崩溃,他们必然是坚强的,在逆境中的坚强可能是一种美德,可是当这种坚强变成强硬的傲慢、无礼,以至于持强凌弱,即是可恶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本人的坚强不可能只有正面,必须有负面。

    中国人呢,向来喜欢同情弱者,这一点又与日本人拧巴上了,日本人自己可以同情弱者,但是绝不喜欢被当作弱者来被别人同情,如果他们被当作弱者,有可能,这个弱者是最劣根性的弱者,就是不会感恩的弱者,反而他们会恩将仇报,这种作法令人心寒,但要注意到,它并不是憎恨同情他的人,而是他无法自处于一个被人同情的弱者境地。

    中国高尚的品德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日本人不是的,日本人也有报恩的心理,但是这必须要建立在臣服的心理上,比如他们的武士道,武士一旦与领主建立了臣服关系,那么他的忠诚就是无条件的彻底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固定的关系,只是平等的双方,一方对另一方这种恩惠对他们而言就是不知道如何安置的一桩债务。中国人都知道“人情债”这东西,中国人的人情关系往往你来我往,连绵不绝,虽然可能说中国人比较有人情味,但是不好的一面的是,当真情与假意很多时候混成一团往往产生虚伪,有时甚至发展成一团稀泥,纠缠不休让人不得脱身的,又因为这种人情关系,使秩序与规范变成不可能,这即是柏杨先生所说的中国式的“酱缸文化”吧!而日本人这一点恐怕同中国人完全不同,日本人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施恩与受恩的关系,而且这并不是一种轻易的事情,而是非常严肃的关系到个人尊严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日本与中国真是奇怪的关系,它就像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行为方式所延伸出来的心理反应模式是完全相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用善与恶这评判。

    再看《恶人》里面,同样是表面上亲切和善的医生,可是当婆婆上门时,却露出了凶恶的一面。婆婆不是“美女秘书”,他用“美言”讨婆婆欢心,只是为了取悦来听他课的其它婆婆,但是当婆婆走近这位医生的“真实世界”时,他绝不对婆婆心慈手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说好听的话给需要的人听,这即是我们所说的“奴性”,而日本人绝对不忍受这种奴性,在“奴性”面前,他们宁愿当坏人。当然这与剧中的情节并不相符,只是一种联想。

    公车司机是正直的好心人,他安慰婆婆的话是“这不是你的错,你要振作!”对,既使是对婆婆这把年纪的老太婆,那人也要她“振作”!换作中国人,大概会说“您要想开些!”吧!“振作”依然是强者所需要的东西,在日本,一个人若失去了振作,即是失去自己的本分所赋与她可能去拥有的强者心态,即失去自己作为人的自尊心,那他就完了。

    那位父亲去找“富二代”时说,“有些人不再在乎任何事情,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了,就比别人强大,这样的人是活不下去的啊!”依然强调“强者”!

    那位被害死的女孩被“富二代”踢下车后,好心男孩提出要送她回家,她却恶言相向,何等不讲理,可是她亦是要避免成为被人怜悯的“非强者”吧!

    最令人感叹的莫过于结尾,当警察己经找到了凶手,凶手用手掐着恋人的脖子之前说,“其实我并不是你想像的那种男人”,我没有看过小说,不知道这一行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网上有人说,是为了让恋人不受牵连,又有人说是为了让恋人忘记他。我觉得有道理,但是我总觉得还有一层意思,这个男人一开始虽然杀了人,但是观众都清楚他并不是坏人,只是行事鲁莽而己,而且他的身世令人同情,被母亲抛弃,扶养他的婆婆虽然也对他很好,但是婆婆被无良医生骗的事件也可以看出婆婆何等的单纯,正因为生活在这样单纯的婆婆的僻护下,可能这男孩才会如此鲁莽得、轻易杀了一个人,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全都给毁了。总之,这个角色让人同情,他是一个弱者,彻头彻尾的弱者,可是注意,如果结局是这个弱者与自己相爱的女人痛哭别离,那就不是日本人,无论何种原由的悲剧发展到最终,日本人必然要颠覆自己身处于弱者的地位。那么无论男孩出于何种动机去掐恋人的脖子,从外界上看,他的这一行为就是要颠覆自己被人同情的事实。

    当他被迫成为一个注定的弱者时,他也注定要成为一个坏人,直到最后,这个剧中真正的“恶人”才正式诞生了。虽然是被迫的,但总是还是完成了从一个好人向坏人的质的过渡,成了一个真正的恶人。所以,当最后恋人去给死去的女孩时献花时,她才会说“不错啊!他真的是坏人,他杀了人啊!”

    她爱他,但她丝毫不因维护他的尊严或为他的无辜而为他辩解,哪怕一点也不辩解!这其实己经是全然地站在他那边,对他的“恶”表示了成全!

    如果把这话放大一点,日本人在中国也杀了人,所以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日本人是坏人,可是这坏的根源在哪里?中国人不会给他们的坏找根子,憎恶与谴责就够了,但是日本人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恶行,我说的是日本的良心要如何正视自己的“恶”呢?这恶并不是广泛的恶,就像剧中的那个“富二代”,很多人说真正的恶人是他,可是这个恶人根本不构成恶的“悲剧性”和“深层次”,因为这样把别人的痛苦不当回事的人,其本质的根源在于无法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同理心的“浅薄”,类似于某种人格残缺,通俗讲叫“太不懂事”,这样的恶人身上的“恶”绝非日本性格中最深处的恶。其实像“富二代”这样的恶人,中国少吗?哪里是日本特产?中国式的“我爸是李刚”恐怕比这种日本“富二代”身上的麻木不仁有过之而不及吧!

    而真正的恶应该是悲剧性和有其深层次的根源的,是人在所面现实之后所做出“主动选择”。而这种“选择”对于日本人而言,那就是为了不成为弱者,所有的意义皆可毁灭。在男孩被捕之前,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恋人的爱,然而最终,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爱情的意义也必须要抛弃和颠覆,他掐那女孩时,他还是爱她的,但是即使爱她,他也要狠狠地伤害她,我觉得这不简单是一个让她不受警方牵连的技术性处理办法,因为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他不必掐得如此用力如此投入,甚至似乎爱得有多深,掐得就多用力,用尽了全力,但到底没有真正杀死她,因为这恶的底子是爱,到底来说,他要杀死的并不是那个女孩,而是他们的爱。

    但为了不做弱者,要杀死爱,更要不得己的伤害自己爱的人,这是怎样的可怕,可是想想,当他伤害自己最爱的人的时候,可能是比他伤害自身更为残忍和痛苦吧!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可悲。由此可以理解何以日本人可以做出那般绝决的超越人类忍受极限的剖腹,因为在他们的头顶悬着一种永恒的超越一切意义的咒语:那就是不能做弱者!在此基础之上,我毫不怀疑日本人拥有高尚的美好的以及其它人类所共拥的一切美德,也同其它所有的民族一样,有有天性纯良的好人,也有一生下来就坏到骨子里无药可救的恶人,这都是人类的共性,没有分别,但是日本民族同其它民族最大的差异性可能就在于他们对于成为强者的执着。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叫作《恶意》,很简单也是一个典型的“恩将仇报”的故事,一个受到他人帮助的男人想方设法的害死了帮助他的人。而同样是东野圭吾笔下的故事,《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一个男人几乎什么不为,用尽全力牺牲自己来帮助一对弱母女。前者让人心寒,后者让人心酸。但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没有原因”,看完之后都会令人感叹“为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在《恶意》里“恶”是无端的,在《嫌疑犯》的“善”虽然有一定理由,但是也太过不同寻常,有时候伟大到一种程度,也会令人感到不合常理,但日本人就是喜欢走这样的极端。最卑劣的人格与最伟大的人格,同时存在于日本人的两面,而决定这两种走向的,只有一个本质,那就是自己的位置,究竟是一个强者,还是一个弱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本人的这种性格,我想最合适的应该是“倔强”吧!

    最后,对日本地震中难遇的人表示哀悼吧!最近在听一些日本作曲家写的中国曲风的曲子,从坂本龙一《末代皇帝》里的如怨如诉,到神思者《故宫》的壮美宏伟,再到横山菁儿《英雄的黎明》里宽厚辽阔。每每听到令人震撼之处在于,日本人怎么可以如此得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像有一个人比你自己更加能看到你的本质,然后告诉你说,其实你错待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所取代不了的,是仇家,却又是知己。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人其实一直是不太了解日本人。有时候我觉得理解就是一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宽恕,否则等同于鸡同鸭讲,白白玷污了一切好心肠。
  2.   请允许我引用江国香织对于本片的评价来做标题。她是这样说的:“不幸な場面よりも幸福な場面の方が悲しく、そのことがこわかったです。淋しいから寄り添う、ということがすでに、のがれようもなく悲しいわけで、この映画のなかの人々は、誰もがその悲しみを、全身で受けとめ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它。最后部分的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平淡。影片舒缓的叙事把本来就已经不那么富有故事性的故事拉得很长,加之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像《嫌疑人x》东野圭吾风格的片子,所以有一种不得要领的失望感。

        江国香织的话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理解故事的大门。

        故事中每个人为难的处境、他们在这样环境下所做的抉择、他们的改变与收获,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名为《恶人》。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说的是妻夫木聪扮演的清水这个杀人凶手。他杀了人,全社会都在通缉他,法律惩罚他。 而除了凶手,影片中还有那个骗子医生和丢弃被害者的大学生增尾也算是‘恶人’。因为他们做都欺骗、欺负了别人。尽管他们在社会中有种种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而凶手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付出代价。是的,他杀了一个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女生,反倒会被诽谤,那是什么样的心情。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坐牢这么简单、自己人生全部被毁不说、还毁掉了那个和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主角)的生活、毁掉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奶奶的生活、就连远房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叫苦连天。

        其实很多细节可以告诉我们,杀人凶手心是善良的,(从交代凶手从小被父母抛弃有奶奶抚养长大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凶手的人性关怀)。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骗子医生和大学生增尾。他们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和长相俊俏的大学生。医生深受患者欢迎,尽管他卖假药,敲诈患者;大学生是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深受女生喜欢,尽管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玩完就丢的花花公子。特别是那个大学生,其实案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是接受调查之后迅速恢复自由。与凶手相比,他们两个其实更应该被叫做"恶人”。不是吗。

        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再来看看死者,她不“爱”自己的父亲(与她父亲对她的爱和珍惜形成强烈的反差),她很势力,一心讨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的大学生却对真心喜欢自己的穷孩子(杀人凶手)态度恶劣;就算被大学生丢在荒山野岭也不对前来帮助自己的穷人孩子抱有丝毫谢意,反而扬言要诽谤他让他名誉扫地。从这个角度来想,难道她就不是“恶人”?可以说,她害死了自己,然后又毁掉了凶手的一生,伤害了凶手的亲爱的人,让自己的家庭崩溃。——虽然这些都不是她所能预料到的。

        凶手、死者、骗子医生、抛弃死者的大学生。他们有理由被称作恶人。他们都是恶人。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恶人不仅仅是凶手一个。只不过最后接受社会道德审判的只有他一个。医生和大学生是这场游戏中的强者,而死者的死博得同情,可以掩盖她的“恶”。而凶手杀了人,而凶手本是游戏中的弱者。凶手被带上“恶人”的标签。命运使然。

        除了女主角、凶手、被害者、大学生4人的主线。影片对于其他小人物的处理可谓精彩。只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过于详细的叙述,却把一个个人物塑造的丰满而传神。用我们的话来讲,叫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受害者父亲和凶手奶奶出彩得快要盖过主角风头了。受害者父亲在最后那段关于”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人“的那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也是理解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缺少重要的人的人了。而对那些拥有重要的人而言,那些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强大。

        对于女主角而言,凶手是她最重要的人,她不顾被误当做同犯的危险去向凶手通风报信;对于凶手而言,女主角是他最重要的人,为了让她不被当做同犯,他得差不多杀了她的去掐她的脖子;对于凶手奶奶而言,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人,爷爷让她坚强有勇气去骗子那儿讨回公道;对于被害者父亲而言,女儿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为了为女儿报仇,他敢去教训身体和势力均比他强壮多了的大学生。他们最后都变得强大。

        而骗子、大学生他们不懂得去珍惜,没有那个“最重要的人”,尽管他们并不寂寞孤单,但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废人。

         谁是恶人。谁不是恶人。

         谁是废人。谁不是废人。

         这部电影里,不管是谁,都生活在一种悲哀之中。

        影片很简单,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如果单纯从故事层面来讲,它简单得让人失望。导演没有像今年同样大热的《告白》那样玩摄影,玩独特的叙事手法。就老老实实的把要讲的在荧幕上铺展开来,让观众去思考,去挖掘,去理解。你会发现影片就像没有经过修饰一样,干干净净。就连里面杀人凶手的村落,家里面的内景都做得陈旧而真实,不干净也不杂乱,让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家住在里面。

        这值不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反思?

        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导演和编剧(小说作者)没有完全的把故事集中在’讲故事‘上面了。

        这是一种可贵。可以说,这也应该是此片能够成为一时轰动的话题、赢得这么多影评人垂青的原因所在。

        说一些题外话,这个片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女人的地位之低。女主角、死者、死者的妈妈、凶手奶奶。。。你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男女不平等。电影源于生活,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是如此。日本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永远都是像对皇帝一样的乖乖的小声说话,家务都是女的来做,女的有委屈都是憋在心里,几乎没有感和男朋友和丈夫吵架的;男的可以对女的称“老子”说”お前”(日语你的最不尊敬的一个类型),而女的永远都只能用尊敬型的“您”和自谦型的“我”。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这样真的觉得很变态。

        还有就是,那几场床戏,女主角的表演真是精湛。国际电影节影后实至名归。^^



    ps:推荐去看看官网,里面有人物关系图和影片地图。便于理解故事。

    有一个附下崽的评论被豆娘删了。所以不付下崽了。。。。。。。。。。
  3.         日本电影喜欢造极端,同时以“变态”反映“常态”,2011年,一部《告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了人性恶之极端,又表现了其动机下的孤独和悲恸。而同样在2011年,日本《电影旬报》排名第一的《恶人》则在主题上与《告白》暗合,只不过,它没有了那夸张的形式,回归普通人的视角,从一起少女遇害事件中,向我们道尽个体的孤独和压抑,人与人间的疏离和偏见,以及在此之下,最终导致的多个家庭的破碎和悲剧,而造成这一切的绝非一两个“恶人”那么简单。

            从舆论受众角度看,片中,最具“恶人”相的非清水莫属。如果我们代入到片中,一个当时情景下,电视机前的普通日本公民一份子,看到电视上介绍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一定会认为这个凶手穷凶极恶,心理变态。然而,在这部弱悬疑的社会性犯罪电影中,我们却发现,他又是最孤独的一个人。片中诸多细节,都透出清水的善良和单纯,他的母亲基本将他不管不问,奶奶将其一手抚养。而和诸多这样的经历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样,奶奶只能给他亲人的关怀,但这种隔代的教育却常常很难给予他更健全的人格塑造。清水的性格交织着自卑下的防御性敏感,孤独的他渴望交流,却又不善交流,在互联网和短信渠道上可以与他人沟通的他,却似乎丧失了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其实,在《恶人》中,反映的是不仅仅日本存在的很多社会现状:比如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交际范围扩大和实际社交范围缩小的悖论,人在屋中尽可与世界互联,但是却无法直面一次当面的情感的挫折;比如物欲横流的世界下,如佳乃这样的少女们的浮躁的人生观和虚化的富贵梦;比如增尾这样的富二代们对生命的无敬畏,对他人的无尊重;比如清水和奶奶,佳乃和父亲间日渐严重的代沟问题。《恶人》展现的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亲人间尚且隔阂不断,更别提网络上相识的两人关系更是那么的脆弱。

            《恶人》最刺痛人之处在于,它以“善”与“恶”交织在个体之上的矛盾统一性,让人感到一种社会运转中的死结。当清水遇上了光代,你能深深感受到两颗孤独的灵魂轻柔相撞后的温暖,他们相依相偎,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天,尽管是在冰冷的灯塔下,是在危险的逃亡中,是在千夫所指的骂声中。他们感觉不到这一切,周遭环境对他们的偏见和伤害,被两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孤独于世界之外爱情所隔离。然而,同样的清水,同样在佳乃被抛弃时伸出援手的清水,却被佳乃认知为跟踪狂的“恶人”而要对其极尽侮辱;而虽然有些迷恋物质生活,但是仍然开朗阳光的佳乃,却被增尾认知为不知羞耻的“恶人”而对其同样极尽侮辱;而蜜罐长大的增尾,这个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刚刚被一场冤情折磨过的青年,也被佳乃的父亲认知为冷酷无情的“恶人”而要对其抄起扳手。孤独的人间的交集常常源于偶然,而我们又常常因为偶然相遇时的彼此印象认知对方,因为对方展现的令人感到厌恶的一面,我们便容易对其贴上令人憎恶的“恶人”的标签,而突然间,我们也可能变本加厉的以“恶”的态度和手段对待他人,就如佳乃,刚刚不幸的遭到增尾的侮辱,接下来就给予清水以更恶劣的羞辱。然而,清水与光代,初次相遇,那么不愉快,清水恼火,光代悲伤,但是内心已经被逼入绝境的清水却勇敢的走出了深入了解的一步,让我们看到了那短暂的美好和“善”的可能。

            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应该是一个可以激发“善”的体系,而《恶人》向我们展示的是社会体系病变的一面。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成员,相互伤害,相互以“恶”诱发新“恶”,形成了一个个家庭不断破碎的连锁反应。当佳乃刺激清水进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时,换来的已是这两个家庭的破碎,而清水与光代的爱情,却又带着天然的“原罪”,让光代的生活也从此不再平静,当佳乃的父亲向增尾举起扳手时,我们隐约也可以见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即将产生,好在他及时刹车,正如他自己的独白,他内心的善正是社会病态可能恢复的希望:

         “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仅仅是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现在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存在的人有太多了。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所以,就认为自己很看得很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成傻瓜。不是这样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了”

          孤独促使隔阂,隔阂促使偏见,偏见促使攻击,而攻击制造了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恶”的爆发,制造着“恶”的循环。想着那个对自己重要的人,哪怕你曾经因为一场“恶”失去了这样的人,也要想想其他,避免因此失去更多,世上本无太多恶人,更多孤独的人,需要至少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和沟通,去抚平那些“恶”在心头的涌动。


  4.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小说里,被捕的清水祐一承认,他利用了光代对他的感情,而在电影的最后,祐一掐住了光代的脖子,意在洗白光代共犯的身份,在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奋力挣扎,只为再碰一碰光代的手。
        
        《恶人》能获电影旬报十佳的第一位大概是因为它戳到了日本人的痛处了吧,镜头下那个冷色调的世界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每个人都急匆匆的用冷漠武装内心企图做到刀枪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的精神寄托和主要社交场所,因为在那里,在面具的庇护之下,人类终于可以暴露他们为所欲为的本性,而当这种不加遮掩的本性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来时,便发生了电影里的悲剧。
        绝大部分的人,都像电影里的佳乃那样,从事着一份收入普通的工作,结交一群关系普通的朋友为的不过是在下班后不用独自一人。这些人,表面青春靓丽但内心里漏洞百出,也就特别容易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迷宫里。佳乃一边做着嫁入豪门的白日梦一边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欲望的慰藉,最后却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佳乃是恶人吗?她对父母冷漠,对朋友冷淡,做着网络援助交际。她放下尊严向富二代乞求一份带有铜臭气味的爱情,在被拒绝后却对试图帮助他的祐一恶语相向,一个典型的利欲熏心的贱女,却依旧是凶残杀人犯手下的受害者。
        那个一脚将佳乃踹下车的富二代,他是恶人吗?他是个可怜人,一辈子也就在对他人的歧视和嘲讽这样的负面情感中度过。
        光代,她是恶人吗?她是个自私的人,明知道祐一是杀人凶手,却还是和他踏上了逃亡的路途,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恋情,却还是要用一个共犯的罪名去交换。她是个孤独的人,在雨夜独自骑车回家,在妹妹和男友出门约会的时候默默的吃他们留下的一小块蛋糕。她也是一个傻瓜,和爱人藏身在寒冷的灯塔中,迎着海风摇晃着身体对着绝美的朝霞流泪以为能够忘记世间哀愁。
        祐一,他是恶人吗?他从小被母亲抛弃,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在结尾处的闪回里,祐一和光代两人,对着地平线处升起的朝霞微笑着流泪,一个对着天空流泪的男人,他是恶人吗?他只是一个被现实激怒了的平凡沉默的人。
        还有那些散落在影片各处的“恶人”们,对着老人大喊“你的孙子是杀人犯”的记者,胁迫老人买劣质保健产品的庸医,把儿子抛弃在海岸线的母亲,他们是恶人吗?恶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又该承受怎样的惩罚?
        这就是电影让人揪心的地方,无法判断所谓的善与恶,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善和恶纠葛的灰色地带。佳乃的父亲去佳乃的死亡地点祭拜,在雨中他看见了女儿的亡魂,此时我有些明白死亡的意义重大,当死亡带走了一切属于人间的肮脏气息,也许每个人都会拥有那一张被雨水洗刷的苍白素净的脸孔。父亲只是平静的对佳乃说,他说:“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此时在悲哀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那就是救赎,真正的救赎只属于一个灵魂。

        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相似,《恶人》以杀人事件为始而犯人早早浮出水面,真正推动剧情的,是被杀人事件牵扯其中的,犯人和受害者周边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折射出了社会中的重重问题和矛盾。
        感情是电影处理的最出彩的地方,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由寂寞生出的生死相随的爱情,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需说抱歉的无私亲情都值得观众为之掬一把眼泪。祐一虽是天理难容的杀人犯,但是在光代心里,他就是那个她最最珍惜的人,是她宁愿放弃平静生活也要追随的未来;佳乃的生活作风虽有不堪,但她却仍然是父母心中温暖的火种。其中日本影坛老将柄本明的演出最为感人,作为被害人的父亲,对于女儿如此“不光彩”的被杀害,他表现出了异常冷静和镇定,他找到之前羞辱过佳乃的富二代,但最后高高举起的扳手还是没有砸下,而正是这样的克制才避免了另一个悲剧的诞生以及恶的循环。
        “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那些只要你想到他们会幸福快乐,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最重要、最高高在上。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挚爱时,就鄙视他们。人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段话虽然说教,但却句句都说到了我们的痛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里,爆发属于两位老人们。除了佳乃父亲的复仇外,祐一的奶奶被庸医敲诈,她带上了祐一送给她的围巾,只身一人前往诈骗窝点索要自己的钱财,虽然两种爆发最后都未果,但这样的一种正直和倔强在影片的氛围下是十分有震撼力的,让观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在此刻也终于能够找到出口。
        影片的整体节奏较慢,真正的高\潮集中在后三十分钟集体爆发,配上久石让一直高质量的音乐,也算是给予了观众耐心一种奖赏。单单看这后三十分钟,电影和它所受到的好评可谓是名副其实。

        《恶人》是一个悲剧,但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悲剧,因为人人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恶人。祐一说有时候面对大海,会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我想这个恶人,大概也是在人性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现身吧。看完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心,喂,在藏着一个恶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的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