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静静的嘛呢石(2005)

静静的嘛呢石(2005)

又名: ལྷང་འཇགས་ཀྱི་མ་ཎི་རྡོ་འབུམ། / The Silent Holy Stones

导演: 万玛才旦

编剧: 万玛才旦

主演: 洛桑丹派 确赛 巨焕仓活佛 三木旦 普日哇 李毛加 格桑 尕斗扎西 扬秀措 朝本加 李毛加(小) 南本拉 八金 宗智 加措 金巴 家华尖措 洛桑慈成 跟登次成 斗格才让 才卡 洋忠才旦 吉先加 夏吾本 当增卓玛 满却东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5-11-25(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0491029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从寺庙到村落,又从村落回到寺庙,在三天的时间里,充满好奇心的小喇嘛被电视节目深深吸引。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间,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传说之间,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明之间,小喇嘛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迷惑。

演员:



影评:

  1. 马修文老师说,一部优秀的短片,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往往都不会很成功,不过万马的《静静嘛呢石》却是个例外。
    上午马老师先放了短片,看完之后,说实话感觉挺一般的。尽管可以看出导演的真诚与关注点的与众不同,但也许是片长只有20分钟的原因,再加上DV拍摄的缘故吧,导演万马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能够令我理解。比如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单从一个电视机上,并不能令我完全信服。虽然这个短片也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同学在观影之后所说的最多一句话便是:“这也没什么啦,搁我我也能拍出来。”
    不过,一个多小时之后,当老师把《静静嘛呢石》的长片放完,我却不禁对万马的才华暗暗钦佩,并为刚才自己的自大而惭愧不已。从技巧上看,他能够将一个20分钟的短片改编成100分钟的长片,靠的绝不是简单的填充,而是复杂与细腻的延伸,而这些所谓的技巧依靠的却是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过人的敏锐思考。
    影片前10多分钟,基本与短片的故事一样,这首先就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因为在我浅薄的意识里,一部短片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应该就好像是一条肉,被切成好几段,每一段的中间再填上新的内容。然而万马并没有这样做,他是把原来的一条肉,只切掉结尾一小段,中间扩展了第一段的内容,最后又很好的与结尾处衔接在一起。仅从剧作上分析,这样做的效果显然要比第一种更高明和巧妙,而且更具有完整性于说服力。
    小喇嘛弟弟的出现,是长片所出现的第一个新内容。小喇嘛的弟弟学习汉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走出西藏到更广阔的地方。而之后出现的另外几个新内容,比如在传统戏剧《至美更登》的演出时,小喇嘛和弟弟却偷偷跑去看电影;观看戏剧时,老人们感动的落泪而年轻人却喝醉了酒;戏剧演出结束后,年轻人跳起了迪斯科而背后却传来了一个老者的歌声……这些桥段都很好的发展并延伸了之前的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机所要表达出的那种矛盾,即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其实再往深了想想,这其中也夹杂着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我不懂宗教,但是我知道每个宗教的信徒都有着自己的理想,那便是他们崇高而不可亵渎的信仰。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电视里演的正是《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获取了真经,而现实中的小喇嘛小活佛却真的能够到达他们心中的那片圣地吗?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因为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和我们弟弟妹妹一样大的小孩子,但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却不能尽情享受这一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小喇嘛送父亲走时,向父亲要了《西游记》VCD光碟的空盒子留作纪念,当他戴着孙悟空的面具打开盒子时,里面什么也没有,不知道那个时侯,小喇嘛悟到没悟到究竟什么是空。我想,应该没有吧。
    我记得弗洛伊德好像说过:最高贵的爱情,往往存身于苦行僧的生活里,他们终其一生在与原欲的诱惑挣扎不已。这里虽然没有爱情,但是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来说,小喇嘛、小活佛、其他僧人,包括现实生活中另外一些舍掉一切独自上路的追梦人,他们也必将终其一生与自己的原欲作苦苦挣扎。从这点上看,万马对于人性的探讨,使这部影片显然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2. 于许多人,万玛才旦留下的作品遗憾,是已完成的《雪豹》和刚完成《陌生人》。

    至于我,还有另外两项——我没有在电影院看过《静静的嘛呢石》,以及老王勒令,必须重看的《寻找智美更登》。今年上影节,我先弥补其中一项。

    天山电影院放映的这场电影,安排了简单的映后,摄影师杜杰、美术松太加,录制了VCR,还有来到现场的监制杜庆春,录音德格才让,导演刘智海,与到场影迷,一起追思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用胶片拍摄,简洁化约的摄影质感,空旷场域的声音回响,尤其适合影院观赏。或许不远将来,它也会迎来4K修复。对照网上截图,尤其能看出小荧幕与大银幕的影像质素,反差之大。

    《静静的嘛呢石》以小喇嘛新年返家的几日,带出来他对唐僧喇嘛故事(《西游记》盗版VCD)的痴迷,孙悟空的崇拜。时光飞逝,美好时光尤其过得快。从但杜宇拍摄的娱乐片《盘丝洞》(1927),影响了手冢治虫等日本动画人、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1941),到建国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1961),到电影里出现,举国阖家观看的央视1986版电视剧,对八零后影迷影响甚巨的周星驰《大话西游》(1995),香港导演叠码捞钱、狗尾续貂的《西游记》系列,乃至当下刚发生不久的,影迷顶锅去捧场的《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再到“不容亵渎”,西化讨打正发生的《西游ABC》剧集……就连我刚看过的艾麦提·麦麦提短片《手风琴》,里头的年轻主人公,也靠扮孙悟空等西游记人物赚外快。几乎可以说,有了影像与动画的一百年,也是西游故事的创世纪。《西游记》可以只是《西游记》,但《西游记》,它往往不止是西游记。

    口述传说,变成大部头文字。小说文字生成花眼影像,制式不同的低保真印象,化为童年枕头上的睡前故事,与《西游记》的电音片头曲,一同在记忆里奏鸣交响。按照表浅、标签、刻板的藏地印象,《静静的嘛呢石》里的《西游记》,大致会被解读为宗教与世俗的割裂(村里最后一个年轻喇嘛,以及戏外的喇嘛还俗),光盘、盒子、电视机,它们天启神谕般,自玄宇虚空中,接收到了感官享受的输送与杂讯,彻底终结了中世纪藏地的童年。正如万玛才旦说过,藏地故事偏好寓言和隐喻,你很难从他的电影里,提炼出爱与欲的生猛刺激标题。相反,它时常呈现出暴晒,风干,蒸馏,提纯后的物质元素,盐粒一般。

    近二十年过去,《静静的嘛呢石》出现的VCD机播放:遥控快进,跳到最后一集,望风盯梢偷看,往返送碟片,装盘空盒子……这类消失的按键和手动操作,电影人物的情绪反应,都引发了另一样观影乡愁。许多人想一直占有,却无法将它明码标价。它是均等的,免费提供,私人领受。一旦错过,就不再拥有。观赏的欢愉,也发生在我们的生命记忆当中——只是不以被拍成电影的方式,雪泥鸿爪。

    剧集、电视与VCD,它们被标记在不同的线性节点,被物质充裕,选择纷繁、无限清单的东部社会所快速掠过,越甩越远。一些人可以大惊小怪于小孩子需要的竟如此之少,却无视了他们在修行与持戒中,需要身心剥落的东西是那样之多。

    回到电影院,装载了数百名陌生人类的黑盒子,你看着银幕,知道盒子里,什么都没有。天色已晚,屋里连光亮都快没有了。可是,确实有什么东西,被装在了里面。孙悟空面具,《西游记》盒子,它们都是象征物,也许是成年导演回望少年时代的精神眷念。它不属于修行人的寺庙,像新年一样,短暂发生,很快离开。它是抽象意义上的乡愁,在山那头的家,也来自更遥远的地方,更神秘的过去。

    并不难言的是,我们也曾有过即时、简单、狂热的迷恋——不必一定是反复在寒暑假里重播,充当生命锚点的《西游记》。盒子,它可以是充当诱惑出家人的香港枪战片,也可以是在电影所拍摄年代。2005年电影拍摄时还在兴起,自沿海涌入,席卷大江南北的DVD,更可以是已经续集泛滥的《变形金刚》动画片,乃至于刚刚完成二十年后归来的《灌篮高手》剧场版。它们都是七十二变后的产物、载体和衍生品。正如《天方夜谭》里的瓶中精灵,还有《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色方尖碑。

    这类怀旧元素,不时在一些青春片当中出现,而在《静静的嘛呢石》,它变成了平行世界的新生事物,是滞后延迟发生,有宗教滤镜,陌生、客体化处理后的审美体验。《西游记》不一定代表奇观和想象力,不一定是汉文化的侵袭涌入(它的对白台词被翻译成了藏语),它可以是一个当代少年对远方英雄的憧憬悸动——世界上还有跟智美更登王子一样,顶真了不起的偶像人物。是虚幻,还是真实,城里人是否会梦见放生羊,并不重要。

    全片最感人的段落,出现在智美更登故事的排练现场。王子把三个子女,逐一送出,唱词依依惜别。明明看过很多遍,至于滚瓜烂熟的小观众,还是会被桥段打动,潸然泪下。与此同时,未着戏服的小演员妹妹却也表示,“当然,(作为演员的)我也都哭了。”

    为什么影迷观众明知道电影是假的,知晓了台词与结局,依然会在看第二三四遍,一票难求的《末代皇帝》和《悲情城市》影厅里,跟藏地老嫲嫲一样,连连抹泪眼巴巴,心酸不止琵琶行。《静静的嘛呢石》从戏剧与影像本质上,为我们揭开了一道童稚的面具,被传统角色赋予的,或是主动选择,怀揣于胸。在电影面前,在黑暗当中,在他者的眼神、音嗓、手书所传递的相通人性中,我们拿下了那道面具,浑然不觉。

    《静静的嘛呢石》映后,还播放了万玛才旦自SIFF出道,喜获亚新奖最佳导演的往昔照片(那一年颁奖的评委是奉俊昊)。从进入电影学院到拍出《静静的嘛呢石》,前后不过几年时间。结合一些时间节点,外界似乎普遍夸大了藏地元素的必然,即似乎随便拍出一部藏地电影,就会得到如万玛才旦好评,却忽视了电影内容的必然,《静静的嘛呢石》是一部好电影,理该受瞩目,且应该得到更高的成就和评价认可。以及最为重要的,如同《西游记》被翻译成藏语配音,所有人都低估了万玛才旦与藏地电影人进入电影行业的地理障碍与文化隔阂。

    相比后来万玛才旦作品里,愈发节减、近乎坐化的人物情感,《静静的嘛呢石》在小喇嘛一次次投望荧幕,追随父亲身影,乃至扫向VCD空盒子的眼神中,流露了少有的,初开又随时会被关闭的俗世眷恋。总之,只有进入到黑盒子里,也就是放映《静静的嘛呢石》的电影院,正视着另外一个“黑盒子”,宛如一座大寺庙,光线即将消逝、酥油灯会长明的藏地。看黑盒子般的电视机影碟机,吞进去了空盒子里的东西。那么,盒子的盒子里面,到底是另一个盒子,还是另有洞天,别有东西。当VCD被淘汰,意味着VCD机变成了空盒子。人人刷流媒体,电视机成了空盒子。你也知道的,进黑盒子之前,从黑盒子出来,许多人惦记着那个放不下的韭菜盒子——手机。

    藏地影像,频繁敲叩生死之门。《静静的嘛呢石》是修炼中的小喇嘛与成长中的小活佛,《河》的老喇嘛,在(被迫)还俗之后,再入教门。无神论者,自认看清宗教,实际上也是看轻了自己。宗教流传千百年,正是有无数的误解,涂抹,报复,打击,敲锤,才令它在一次次劫难中,不断显露出觉悟与真谛。与试图解释一切的科学与哲学不同,藏地的宗教,极注重日常分秒的积累爬疏,可以在长途跋涉的马背上日夜诵经转轮,一世人还不够。

    六字真言自石头中显现(刻石老人),“叫你绊倒我的”害小喇嘛摔倒的那块石头,从石头中蹦出的孙行者悟空斗战胜佛……那个空盒子,或许也装着一颗冥顽不化,童心未泯,除你之外,所有人都看不见的石头。电影,叫石头开口,教石头说话。

    失去万玛才旦的沉痛,就像互联网世代之前失去胡金铨,社交网络世代之前失去杨德昌。而三大节的输送体系,语言的翻译,他者的文化,异域的审美……这些次第发生,却更显无谓的障碍,如刻石老人手边,溅落的星火屑碎,只是一再反复,印证了无常。

    纪念万玛才旦的脚步,在这大块天地,我们才刚刚迈出。

    失去他,就像失去胡金铨和杨德昌

  3.  <静静的嘛呢石>里,新年回家的小喇嘛“心动”了——他久久地站在庙边小路上,看着父亲的身影、马儿驮着的电视机、DVD机和唐僧喇嘛的光碟渐渐远去,他的央求只留下了光碟的盒子,和他珍爱的孙悟空面具一起,揣在怀里。
         这是一部西藏题材电影的,主题依旧是外来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具体一点是对研习藏传佛教的喇嘛的冲击。整部电影有点禅意,完全可以套上那个著名的心动还是幡动的故事。
          村子里会计家的二儿子到庙里当喇嘛了。喇嘛的生活清苦,年少的小喇嘛对老喇嘛的收音机、转世小活佛屋子里的电视机和DVD机满怀好奇,受制约的学经生活让他无法正常地接触这些常人的娱乐,年少的孩子只能用朴素而幼稚的方式获得少量的机会去观看这些影象机器中带来的外来世界。
         然而,过新年了,小喇嘛跟着父亲回家了,家里新买来了电视机和DVD机,小喇嘛的好奇可以在大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中得到满足,而且,带来的正好是《西游记》——藏族人说的唐僧喇嘛的故事,这都为小喇嘛与现代文明的接触准备了各种可能。可要么电停了,要么得过传统新年——早睡早起给羊放生、在村头看一出传统藏戏,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被挤去,小喇嘛最后是在爷爷放风、弟弟偷放电视的窘迫情况下,偷偷地看了电视。高兴之余,他提出要把电视带回庙中,给庙里的老喇嘛们看——“师父总是给我讲唐僧喇嘛的故事”。故事的矛盾又转到寺庙里。后来,寺庙里的喇嘛们都高兴地整日整晚地看,连小活佛也来借碟了,小喇嘛的看碟后来就变成在老喇嘛和小活佛住所之间不断奔跑换碟,直到父亲要回家。
          原本,西藏的风情已经让这电影有了吸引力,说西藏喇嘛的生活则更让人好奇,而更大的卖点在于,整部电影主创人员都是藏族人,所谓的“原汁原味”就此得到充分的保证,朴素而不张扬的画面、简洁但独具特色的对白、不紧不慢地节奏,很可惜,我只看了这一部藏族人拍的藏族电影,所以我不知道这种制作风格是否是他们的传统风格还是学习其它后的风格。
          但画面里的很多东西让我重忆起去年到西藏的经历和感受:那些光光的山、山坡上的寺庙、有点简陋的藏戏、还有喇嘛的屋子、在风口鼓鼓飘动的经幡。。。。。。所有的这些都亲切而朴实,这是西藏才有感受与电影。而且,这里的思维也是西藏的思维:整部电影没有惯看的电影中编出来的矛盾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在风光片通常会大秀的高原蓝天阳光、绚烂的色彩或宗教隆重的仪式,只有显现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冲突小变化,如果不去留意,也许它们就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溜过了。这也许与西藏宗教本身世俗实用的功能有关。而这些小波澜,正是大风浪的蓄势,我们这些汉族人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观望,又会如此新鲜地感觉到。
          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就象孩子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地方必须带着自己的心爱玩具、又或者是单身汉在床头贴的明星照片,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在心动与不动之间让他维持平衡的精神符号。
          村子里帮他刻嘛呢石的老人在见过他的第二天——大年初二半夜突然死去,嘛呢石还没有完成。是的,生活还要继续,只能在固定的环境中继续。小喇嘛必须抚平内心的冲突,在宁静的喇嘛庙中继续生活。就象那无言的嘛呢石,普通人的心愿只能在不经意中静静诉说,若干年后,一切都将消失在无声无息中。
  4. 大风中索巴老人的帐篷。嘛呢石列在帐篷的旁边,被冬日的寒风猛烈的刮着。


    小喇嘛的师父等了十年,终于等到了可以去拉萨朝圣的日子,他明年开春就要出发,走那条长路;所有的人都在关心他朝圣的事情。小喇嘛有一张敦厚沉静的脸,他仔细地擦拭着铜灯,心里想着就要带他回家过年的父亲;他擦灯格外仔细,因为师父说这能够给他带来智慧。


    村里的庙堂刚刚演出完《智美更登》,慈悲的王子把他的三个儿女施舍给了婆罗门。台下的老人纷纷落泪。表演结束,所有的演员齐聚舞台穿着戏服齐齐整整地辉煌地站立。这时中间一个男演员说“把录音机拿上来”,然后挎着录音机按下播放钮,鼓噪的迪斯科解体了这一切。
    老人们在埋怨声中很快退去,小喇嘛走到庙堂的门口,又回过头来,戴上孙悟空的面具孑然而立,凝望着正在喧闹着的人群。


    小喇嘛和父亲用马驮上电视机和VCD,绕道返回寺庙,路上放羊人告诉他们,索巴老人在大风中的帐篷里死去了。他们走到帐篷时,风依旧很大,人们在风中清理着老人的遗物,场景却像在清理着一片废墟。人们找到一块未完成的六字真言的嘛呢石,放到了小喇嘛手里。
    小喇嘛回到寺庙,先是戴上孙悟空的面具给师父看,然后告诉师父索巴的死讯。二人到庙殿为老人念佛。之后,他们打开电视机,开始看唐僧喇嘛的取经故事。
    小活佛也要看唐僧喇嘛,于是小喇嘛有了一件跑片的工作;拿着光盘在荒凉的山路上奔跑,上下来回。
    师父原本打算自己独自一人去拉萨朝圣,后来不知何故地,突然决定带小喇嘛一起去。


    初三的下午就是祈愿大会。
    小喇嘛在山坡上注视着带着光盘归去的父亲,而山间已经变得寂静,因为僧人们都已经进入大殿,仪式即将开始。小喇嘛快速地奔跑下山,一个人在庙宇之间穿行,脚步引起了山谷的回音。
    到了。小喇嘛在雄浑的大殿屋檐下显得如此渺小。他急急地踏入,脱下靴子,在队列中盘坐。奔跑使他呼吸困难,他气喘吁吁的模样在仪仗中间显得不协调。然而众喇嘛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浩大,盖住了一切;佛殿庄严的漆黑笼罩了整个屏幕。


        影片讲的西藏僧侣,没有奇观异景,没有炫目的藏域风情,却有一种难得的淡定的真实。
        枯寂是一种韵律,枯寂中的不安也是一种韵律。枯寂与躁动的比照让这种韵律显现:矛盾如戴着孙悟空面具的沉静的小喇嘛,摇摆如大风中索巴老人的帐篷。而影片最后,去拉萨朝圣的机会如同一道命运的意旨,让我们隐隐地期待信仰何时让那份不安最终淡去,印度和拉萨如何让孙行者和小喇嘛得到各自最后的幸福。
        西游记VCD是一件奇特的事物,是一条世俗和信仰之间敏感的线。它寓言一般地连接了两个世界并吸引了我们的关心,让人感受到小喇嘛的呼吸,感受到信仰的未必浓烈,却最纯净真实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