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年级生 The First Grader(2011)

一年级生 The First Grader(2011)

又名: 我的八十后同学(港) / 人生80才开始(台) / 一年级新生 / 初等生 / 最老的小学生 / The 1st Grader

导演: 贾斯汀·查德维克

编剧: 安·皮科克

主演: 娜奥米·哈里斯 托尼·戈罗奇 山姆·费尔 尼克·雷丁 奥利弗· 李多度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美国 肯尼亚

上映日期: 2011-06-24(英国)

片长: 103分钟 IMDb: tt0790663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对于马鲁格(奥利弗· 李多度 Oliver Litondo 饰)来说,学习是一生中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事情,然而,已经84岁高龄的他再也不可能重温曾经课堂上的快乐时光了。肯尼亚推行的免费教育政策让马鲁格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希望能够成为众多受益的学生中的一员。

演员:



影评:

  1. 一个八十四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他就读于离内罗毕不远的一个乡村小学里,他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就学的过程也是充满传奇。这就是由英国与肯尼亚合拍的电影《一年级生》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改变,而这个世界最老的小学一年级生也入选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他在前几年刚刚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曾去联合国大会,给各国领导者讲述教育的意义。

    马鲁格是个反殖民的老战士,作为茅茅党的一员,参加过独立战争,并在战争中丧失了一切,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他的腿,一个人孤独而顽强地生活着。本来他可以在平静的生活中终老,然而肯尼亚政府提供给全民免费教育的通告,又让雄心再起,决心在死去之前学会写字。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所有的力量都在笔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个人及国家的命运,同时,他还有一个秘密深藏于心,他想亲自读懂对他来相当重要的一封信。为此,他采取了各种方法,就是要进入村里的小学。入学的艰难与他的坚韧,亦可与他过去经历相比拟。所谓村小,也只是草地上的一间茅屋而已,本来就已经爆满,勉强够挤下村里的小孩子,哪有地方容纳得下这么一个行将入土的老人?

    他入学的过程相当的有趣,也颇让人感动。他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感动了学校里的女校长。当他从街上买来校服,自己亲自修改,最后拄着拐棍,穿着童子军一样的制服,颤颤悠悠地来到学校,与那些满口黄牙乱蹦乱跳的小孩为伍,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ABC时,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一种佩服也油然而生。当然他的读书也引起了相当大的风波,当然最后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电影没有采用什么手法,导演只是老老实实地叙述故事,但故事本身的力量吸引了观众。从电影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肯尼亚的风光,也能了解到肯尼亚的历史,更能从中一窥肯尼亚的现实。这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政权的权力处于监督之下;这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一件乡村小事就能引来BBC、CNN这样的新闻机构;这是一个有着传统的国家,传统的习俗在普通老百姓中还有着相当大的力量;这是一个现代与贫穷混杂的国家,既有现代漂亮的摩天大楼,也有尘土飞扬的破烂街巷。

    肯尼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比较稳定的国家,联合国非洲总部就在内罗毕。这个国家位于东非,是人类的起源地,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及东非国家公园,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以当地最大部落基库尤人组成的茅茅党的抗争之下,终于取得了独立。这段争取独立的历史,通过老人的回忆,在影片中展现了出来。其实这段历史也是故事的一个大背景,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基库尤人与卡伦金人之间的恩怨,也才能更好了懂得故事中老人的心理。肯尼亚独立以后长期一党执政,在九十年代才执行多党制,反对党在二十一世纪初才赢得大选执政,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全民免费小学教育。这就是老人申请入学的背景。

    此片虽说是英国与肯尼亚合拍,实际上主要还是由BBC所拍摄,从导演到主要的演员大多是英国人。比较有趣的是,影片中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失利,反映了那场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目的的战争,却是以肯尼亚人而非英国人的视角去拍摄,并将肯尼亚部族放在了正义和勇敢的一方。英国人反思历史的勇气,还是很让人深思。过多地纠缠于历史的旧账,去争辩历史上的是非曲直,这更应该是历史学家做的事情,对于政府及老百姓来说,能够从历史中得到镜鉴也就够了。从历史中走出,面向共同的未来,也许是种更理性的态度。历史上错了就是错了,老实承认无损于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风度。

    肯尼亚虽在非洲算是一个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但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整个国家大约一半以上的人处于贫困线之下,国民的文盲率也相当的高。在这样一个贫穷且人民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能够实行多党制选举二十年,仍然维持着国家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这也足以说明,民主与贫穷与素质无关。政府亦无须担心老百姓不会自己管理自己,只要赋予人民权利,人民最终会用好它。公平正义与智慧,自在人心。另一个让人感慨的是,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政府能够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能够在并不丰裕的财政中拿出钱来,对全民实行免费小学教育,这样的政府实在是极具眼光和勇气,这也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才能做到。

    电影的最后,马鲁格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学会了拼写,也看了那封重要的信件。那是由肯尼亚总统写来的一封信,对其表示敬意并决定由国家给予马鲁格补偿,补偿他在反殖民斗争中这么多年所受的苦难。从信中我们才得知,马鲁格四次入狱,整个五十年代都在监狱中度过。并且由于不放弃誓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他比小学里毕业,但仍有野心要去学兽医。他告诉老师,他想学到一百岁,学到进入棺材为止。他坚信,孩子才是肯尼亚的未来,笔中自有力量,他的行为也鼓励了更多的肯尼亚孩子走入课堂。
  2. 给学生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卡卯写5的方式,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可能是读写障碍,有了诊断,有了罗列的应对条目,却没有了那个人以及相处过程中的快乐。马里奥告诉他:“一个人有着长长的脖子,大大的肚子,5字上面带着帽子。”这个数字是会动的,是鲜活的,这种交流是愉悦的。正如,珍妮老师教小写的“a”的时候会说“先是胖胖的,然后是瘦瘦的”。这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喜欢的方式,最终孩子得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愉悦、想象,还有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不才是教育吗?

         自记事起,我们就会知道终究是要上学的,初中、高中、大学,好工作,死水一样的轨迹,几乎感觉不到创造性。你也可曾想过,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也可以去爱,可以愉快地去享受知道的快乐,可以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收获更多?

         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这并不是指我们要按时按点的上学,而是享受学到新鲜知识的喜悦。
  3.        原来纯净的学习的味道曾经这样过!
        学前班、小学、初中、大学~我们太容易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曾经爱过恋过,忘记了个中快乐幸福,记得了太多的烦躁痛苦~原本对学习的抱怨大家默认的开玩笑的调剂,却突然有一天人云亦云的变成了人生的全部。忘记了那一点点接近这个世界灵魂的喜悦,我不是在说学习没有压力,我想说我们能保持一下与知识一直初恋的感觉么?
        最近有朋友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呢?每一种思想有自己的路线,互相矛盾交叉又相互融合成长,倒是能把好好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变成疯子~~完全不能转换成生产力,又赚不了钱,貌似也把不了妹。。。。这些把人变成二愣的抽象的东西不接触也罢!
        他固然所的过于放肆。我当时却也一时语塞,但有一种被蔑视的感觉。现在想来真傻,谁告诉我们,我们收获的就是一个个文字本身!所有留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内容的东西不可能像镜子一样都变成我们自己的,前人亦没有对后辈有活得更好之外的深意。他们旁敲侧击的一切的一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神奇的希望。
    有关希望真的是太美的事,这种感动,前人无意中就行云流水不知所云地记下,诉说的都是活着的喜悦,奉承的都是看到它的活着的人们~
          影片中老师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实在太老了,有点带着土气了。甚至带着不发达国家计划经济的那种笨拙。偶尔会觉得是怎样令人发指的落后,会让一个国家要求人的生产力致死方休这般苛刻,忒有点小家子气的闷骚劲。哪有这样要就灌输给人家的,这是每一个自己乐不乐意的问题么!人生的奢侈配件么!!
        而面对一年级生这部电影,我却突然觉得学到老是一种人生的必要配件。只有时时保持一种发现希望的喜悦,我们才算活着,只有一直一直与知识黏糊着,我们才享受每一刻的成长。只有一直与知识保持初恋的甜蜜,我们才能不沉醉与辉煌的过去,不陷溺与失败的阴霾,我们才能以流水般的从容享受人生。
        这便是文字的力量,成长以及成长后的成长。
  4. 84岁上小学,为了追求自由

    一个非洲老人家,到了84岁,还去上小学,学读写ABCD和1234。

    这让我们这些远远比他年轻的人汗颜。我们都很着急,上学时候恨不得跳级,恨不得成为神童,十几岁就上研究生,而研究生最好是两年制,当然一年制更好,早早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不然过了35岁,很多单位和公司就不录用你了,甚至在一些公司还会辞退35岁的人。总之,人到中年,就应当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待退休。退休后再帮忙带孙子,现在计划生育放开了,还能让孩子再多生自己给自己带。当然,也可以打牌、养鸟、跳广场舞、旅游。人到老年,就应该颐养天年。

    我们似乎总是顺着社会给我们的人设去生活,偶然有些脱离这些轨道的叛逆者,就得承受周围的流言蜚语。

    不过,一旦一脚踏入世界,就知道真正的世界叛逆者可多着呢。正如这位肯尼亚的马鲁格,他说自己要学到踏入棺材的那一天。这位争取肯尼亚自由独立的茅茅党人,被关押在集中营多年。不管英国人如何折磨他,他从未放弃自己对自由的誓言。

    如今他要接受教育,要自己学会识字,为了是uhuru(斯瓦希里语:自由)。他认为教育是脱离贫困的途径;他不相信教堂的传教士,要自己去读圣经。一边是物质的自由,一边是精神的自由。他上课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这就是通向自由的喜悦吧。

    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片中的马鲁格却有其人,出生于1920年,他2004年上小学,后来还被邀请到联合国演讲。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肯尼亚宣传片,片中的DJ还预言将来肯尼亚人会入主白宫,说的有着肯尼亚血统的奥巴马。

    影片中马鲁格是基库尤人、老师珍是基西人、校监基普多是卡伦金人。这些部落的严格区分并非自古有之,而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在独立战争,各个部落选择了不同的立场,甚至互相杀伐。仇恨与部落主义在1963年肯尼亚建国之后,仍影响着这个社会。英语、斯瓦西里语、基库尤语交织的多语言世界,荒凉的草原和喧闹的都市组成的风景,还有孩子们响亮的歌声,对于许多对非洲还不熟悉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挺不错的入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