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为基,左右对称。”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冠绝全球,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如何让中华文脉、古都脊梁为大众熟知?人文探索演绎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中国美、中国音、中国味、中国魂”4个主题切入,融入“中轴时空列车”创意,以现代人视角重新打量和审视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之内涵不止于建筑空间布局。《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从建筑审美走向百科知识,凡是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物、故事都化为节目文化意蕴,凝结成风味独特的精神养分。
北京中轴线之价值不限于历史原貌修复。《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深入挖掘绵亘数百年的国家民族记忆,其中既有市井民情与民俗传统,更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北京中轴线之魅力也在节目中全貌呈现。跟随《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中轴时空列车”,探访七百余年沧海桑田,其沉浸式的模拟剧场、穿越历史的隔空对话、重访故地的现场体验,大大拓宽了综艺节目的表达边界。
▍主打品质内容,以满屏知识构筑“中轴宇宙”
自元大都开始,北京中轴线始终处于北京城中心,犹如脊梁一般支撑着城市发展。著名建筑学奖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立足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讲述古老都城规划设计的宝贵理念、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中国式审美的情趣与意指。它还从北京中轴线出发,讲述横跨建筑历史、工业制造、美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百科知识,搭建独一无二的“中轴线宇宙”。
在第四期节目中,北京中轴线就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蹒跚起步的艰难时刻,记录了新中国国徽、国旗的诞生历程,还再现了天安门落架大修的涅槃重生。
时间回到1949年10月1日,亿万人激动的时刻,天安门广场已是红色海洋。毛泽东检阅部队时所乘坐的汽车成为了《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第四期节目的叙事起点。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街上都是“万国牌”汽车。毛泽东乘坐专列访问苏联,随车礼品为土特产,而苏联回赠的却是莫洛托夫汽车厂制造的吉姆汽车。工业制造能力上的巨大落差,让新中国立志要完成汽车工业从零到一的质变。
如果说“开国大典”行驶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汽车牵出了一段汽车工业的往事,那么同样身处北京中轴线上的国旗、国徽,也有一段鲜为人知又跌宕起伏的故事。
“开国大典”上,新中国国徽尚未诞生,天安门城楼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横幅悬挂。在全国征集国徽设计稿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闯入“决赛圈”,展开了国徽设计的终极对决。
不难发现,北京中轴线上的一草一木、一旗帜一徽章,都能成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的叙事主体。节目并不局限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而是采用了相当灵活的切入方式,展现北京中轴线上的“百科知识”——它可以是中国汽车工业肇兴的“前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以贯之,预示着当下新能源车的全球突围;也可以是国徽的“诞生记”,其设计时所呈现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所传递的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的统一,足以让观众动容。
当然,《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并没有脱离北京中轴线本身。集历代都城中轴线规制之大成,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体现在“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
在节目中,观众跟随嘉宾溯源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流变,呈现永定门的修复工程,体验古建筑的实地测绘,从不同角度了解关于北京中轴线的隐藏知识点。
满屏知识点,《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在娱乐综艺的浪潮中,以知识分享为看点,由此铸造高品质综艺的内容基底。
▍点燃爱国激情,用宏阔历史书写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可谓万流归宗、延绵不绝。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之北京中轴线,同样伴随着这一历程,只有源深流广才汇集成全球独一无二的中轴线典范。
在知识层面,北京中轴线既有威严的宫殿和楼阁,又有丰富的市井民情和风俗传统;在精神层面,北京中轴线还是中国社会波澜壮阔变迁进程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历史见证。以宏阔历史书写家国情怀,《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点燃了观众的文化自信。
第四期节目以“中国魂”为主题,用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呈现民族自豪和爱国热忱。
在《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中,国徽的诞生既有探索历史密辛的爽利快感,更传递出为国工作的满腔热忱。曾任职于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受邀参与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的改造的张仃领头设计一稿国徽。
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工作的梁思成、林徽因也接到了国徽设计工作的任务。两组设计互相借鉴、随时探讨,但在最后的色彩与意象使用上难以消除分歧。艺术大家为设计方案争执不下,彼此面红耳赤;又同时握手言和,“胜败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哪组胜出,都是国家的胜出”,其家国情怀已溢于言表。
艺术家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沉淀在国徽的一稿稿设计图中;那么年轻人对国家“清澈的爱”则化作了千万次的辛苦训练,只为守好天安门广场的那抹中国红。
第四期《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走进国旗护卫队,跟25岁的升旗手张威面对面。每天清晨,正是张威身扛国旗,引领着升旗队伍,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将天安门广场上这面巨型国旗完美展开。看似简单的动作,张威要手托10斤重的哑铃,每天练习展旗动作300次以上。
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不止有紫禁城、老字号、商业街,还因穿越历史浮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场所。就像耿乐所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下,想起爷爷张仃曾参与国徽设计,“这本是国家的事,但又成了家里的事,国和家是在一起的。”《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深挖家国同构内涵,强有力地引领价值观,引导观众走进历史,从历史来路知国家兴亡,以至于“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除此之外,《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还围绕北京中轴线之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审美意趣、民族精神,激发观众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如对北京中轴线古建筑的修复,既体现出尊重历史、尊重文物的工匠精神,又描摹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新表达范式,让人文场景打破时空界限
当然,与其他综艺节目不同,《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互动场域,让嘉宾带领观众一同乘坐“中轴时空列车”,突破时空界限来一趟神奇之旅。这一颇具创意的设计构筑了节目在叙事上的先天优势,即随时开启“时空机”空降到特定时空,带领观众展开中轴线之旅。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有勾连古今的沉浸式剧场。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小汽车东风CA71汉字车标诞生记就用小剧场方式来呈现。
节目主场景采取棚拍方式,让嘉宾坐在一趟“列车”里,列车中有大屏呈现影像资料、有冰蓝氛围灯烘托科技感与未来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跟随中国一汽第二任厂长饶斌的脚步,回到1958年的北京,重温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从长春驶向北京,并被国家领导人检阅的故事。
采取真人角色扮演、还原真实历史场景、演绎具有完整情节的历史故事,《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对人文场景的极致复刻,保证了节目写实调性与细腻质感。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有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中轴时空列车”让嘉宾重回特殊的时间点,又让故事中的主角来到现实展开对话交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观照现实,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时代巨变。
同样是东风CA71汉字车标诞生记,节目没有沉浸在1:1的故事复刻,而是站在时代变迁角度来审视中国汽车工业的沧海桑田。在这一故事的最后,《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将镜头对准当下的中国一汽,快速扫描其雄厚的制造能力。通过今非比拟的强烈对比,节目让1958年和2023年两条时空线索交错,对比更加强烈。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还引入多元嘉宾视角。单霁翔、梅毅等专家学者加盟,保证节目专业度和知识性;宋轶、聂远是体验者,更贴近观众视角;耿乐既是剧场扮演者,也与中轴线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给予节目多元视角来审视北京中轴线之意义。比如单霁翔对北京中轴线的种种解读、对历史掌故的顺手拈来,都大大拓展了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北京中轴线的有趣解读。
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创新了传统人文综艺的表达范式,观众跟着镜头感受北京中轴线在新时代迸发的蓬勃生命力,也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
不是他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文化类型综艺也在越变越好,越做越贴近年轻人的圈子。
时空列车的构思也很巧妙把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引导出来,里面的知识也通过嘉宾亲自上手,帮助我们理解参悟,从浅及深,再到感悟。
文化类型的综艺给人的震撼是从灵魂层面的,唤醒了沉寂的热血以及感动。看完第一期,我深深记住了识日出之景(影),与日入只景(影)。
衷心希望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方方面面都很用心的一个节目。幕后工作人员也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