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终结的感觉 The Sense of an Ending(2017)

简介:

    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曾获2011年布克奖。

演员:



影评:

  1. 唉,女主这一家人!

    电影《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 2017)一开始就看得我疑窦丛生,应当承认,我是被女主老年时候的一脸正气、一本正经的样子给迷惑了,这使我一直以为女主是个受害者,其实不然。接下来,我们不妨对剧情稍作还原,最后再看本片到底想传达给我们什么个道理。

    影片一开始,男主托尼·韦伯斯特就暗示人生犹如屠宰场,谁都可能是那待宰的羔羊。他上大学时碰上了女主维罗妮卡,以为她就是一生的最爱,所以,他享受过恋爱的感觉,年老时他还能被自己初恋所感动。然而,女主却根本不是抱着相同的目的与他交往的。从女主邀请男主到她家度周末的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

    女主是跟她父亲一起驾车接男主到家过周末,后又一起送男主回去的。无论是接还是送,男主始终是一人坐在车子的后排座位上,表面上,男女主角是恋人关系,但女主竟然不跟男主同坐车子后排,到底有点令人蹊跷。男主到女主家后,通过窗户看女主母亲在收外面的衣服,女主哥哥杰克突然出现,看着窗外问了一句“还不错吧!”似乎杰克是在问男主对她母亲的感觉的,接下来杰克的话更令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了。“你喜欢羊吗?……我们今晚吃羊肉……我也很喜欢吃。” 这可是杰克看着自己母亲在说话啊,难道他母亲是只温驯的“羊”?奇怪的是,女主母亲一回首间看见了二楼窗户边的男主,竟然那么夸张地跟他挥手。吃晚饭时,也很奇怪。首先,女主的母亲竟然不回应她父亲要烤土豆的请求。其次,当男主说他喜欢的诗人是迪伦·托马斯时,马上女主父亲就能介绍这个诗人的背景,而杰克便吟诵起这个诗人的诗句,父子俩一唱一合,本是很温馨、高雅的家庭聚餐场面,怎么女主母亲向男主诉苦道:“看看我都要忍受些什么?”由此可看出,在这个家里,女主母亲是很孤立的。晚餐后,女主送男主上楼安歇前,不仅没有一点情人间的温存,反而说了一句很让人费解的话:“希望你能睡在恶人的睡梦中。”这里的“恶人”指谁呢?

    第二天早上,女主一家人都出去散步了,仅把男主和她母亲留在家里。当这位母亲给男主做早餐时,说出的话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不会让维罗妮卡太过分的,对吧?……别让她太越界了!”什么事让女主的母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太过分”和“太越界”了?当男主表示他对这句话不解时,为何吓得这位母亲失手扔掉正在煎蛋的平底锅?男主离开女主家时,女主母亲在紫滕花下的悄悄摇手,似乎不象是在告别而是在暗示什么?在车上,当男主出于礼貌跟女主说了一句:“我喜欢你妈妈”时,女主的父亲竟然调侃自己的女儿:“看来你有竞争对手了。”又接着对男主说:“仔细想想看,这么觉得的人也不止你一个。”所有这些场景串起来思考,我们不能不怀疑女主一家可能存在乱伦事:女主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有点不对劲。这点在男主的二手相机店内,一个顾客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父女关系是很特别的”,这似乎是一种暗示。此外,女主哥哥杰克和她母亲间关系也令人怀疑。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和她父亲、杰克和他母亲之间是不是血亲关系。所以,艾德里安提到的历史观问题在这里就有了注脚了,如果没有这一家当事人的亲自述说,他们家人的行为怪异只能由我们乱猜测了。如果以上推测正确,那么女主显然就是出于为母亲勾引性对象的目的来和男主交往的。

    女主和男主回到学校,似乎仍保持着恋人关系,但一次他们开车到野外,女主拒绝和男主发生性关系,再联系到她母亲紫滕花下的诡异摇手,让人想到女主是在检测或验证什么。于是,这对名义上的恋人分手了。女主重新寻找对象。男主的好友艾德里安·芬恩便成了她新目标,很快芬恩成了她名义上的新恋人。基于某种道德良知,芬恩将他们恋爱的消息告知了男主,希望得到他的宽恕以便继续保持同学友谊。但男主终不能如此大度,他的忌妒心让他给芬恩和女主写了一封措辞极为刻薄的信。但正是这封信促使了芬恩走向了女主的母亲。可能因为女主母亲的坦白取得了芬恩的谅解,这样就有了女主的弟弟小艾德里安的诞生。当芬恩得知女主母亲为其怀孕后,或许是一语成谶——因为他曾拿死去同学约瑟夫·多布森举例,这位崇尚加缪死亡观——“自杀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问题”——的人,以相同方式“实践”了加缪的哲学思想。当然,芬恩自杀事件再次成为他认可的历史观的注脚,即没有芬恩的自述,芬恩自杀原因永远是个迷。

    芬恩在他生前最后几个月过得还算快乐,他应当将他最后的经历写进了日记。这本日记在芬恩死后为女主母亲所有,这里应当记录了他大学生活和同学友谊,尤其是与男主之间的友谊,否则女主的母亲不会留遗嘱要将这本日记本给男主;也应当记录了女主母亲关于她家庭的陈述,以及女主基于何种原因为母亲勾引男色的重要信息,这就是女主最后为何要以道德理由拒绝交出日记本的关键所在了。女主当然要掩盖这一切,只是她仍想让男主来承担道德责任,所以她一只保留着男主那封刻薄的信,以此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假象。幸而男主参透了其中的一切,同时,他也悟出一番人生道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不过是我们口中的故事,一个向他人描述的经过我们删改修剪过的故事,但那绝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终结了这一切后,男主终于可以坦荡地面对家人,面对过去,懂得感恩,即便是对那满怀恶意的人。(文/石板栽花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Ps.本文的字幕引用来源于圣城家园搜集并压制的片源,字幕翻译人员不详,特此说明并致谢!

  2. 必须吐槽一下,这可是布克奖得奖作品啊!拍得这叫个啥,是不是剪了很多内容啊?!剧情不连贯,剧情交待不清楚,有的地方过于含蓄;正叙和插叙过渡很有特点,还有老年托尼的穿越,很有意思的。

    但是没读过这本原著,再没有弹幕帮助,真的根本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点糟蹋了这个作品的好主题。
    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可靠、伪饰!我们是多么不敢面对自己曾经的恶毒和真实的自己。

    一堆好演员啊,演技全部在线啊!但是没有好剧本,也算是白搭了!
    表白米歇尔道克瑞气质太好了!马修古迪,只要镜头扫过他,他就是焦点、他就是中心。主人公托尼的扮演者,之前奥斯卡男配得主,实至名归,他充分展现了托尼的自私,自我为中心,恶毒,却不自知。夏洛特兰普林高贵、疏离的气质。
    这个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集合了这么多演技好、又低调的演员。
  3. 《终结的感觉》是一部好电影,我很喜欢。

    人一生中有多少记忆是说给别人听的故事?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假如我们从未思考过为何而活,可能我们从未活过,可假如我们始终纠缠于为何而活,又会错过很多东西,譬如诸多活着的简单理由。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诸如世界有三个领域,精神有九种或十二种范畴等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首先应该做的是回答这个问题。

    但当这些被青年们轻佻地谈论起时,他们所关心的,仅是自杀的方式,好奇究竟是希腊式还是罗马式。故而,草率地将如此沉重的拷问加之于他们,算不算诱杀?

    故事讲得很精彩,有小说为基石那是完全不同的,改编得很从容。一段初恋,几个同学,一个“情敌”,一段不伦恋,两条自裁的命,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误会,当它终于被解开时,生命的最后时光尽是释然,一切过往也终于变得有了意义。

  4. “历史就是胜利者的谎言,也是失败者的自欺欺人” “历史是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 最近碰巧看了一些口述史、个人民族志的书和影视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反思,如果一个人活的很长,他作为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故事全貌的目击者,且把故事复述出来,那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被美化的。 随着年代拉长,如果人生最终是一场审判~确定事件责任需要谁来负责时,举证的人、物越来越少,只有一些日记和信件的残片,或一些事件周边的人唤醒你新的记忆,这些记忆有的是黑暗而残酷的,是被你选择记忆过滤了的。(这个和《坠落的审判》某种程度上可以联系起来) 我自己深有感触,我跟小学同学一起分享往事,记住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部分,好像拼图一样神奇,更奇怪的是,有一件我很笃信的往事,他的记忆中完全是空白,还笑我是想象出来的,近期,我也开始怀疑了是不是真的,但那些清晰的画面都是哪里来的? 《终结的感觉》 2011年布克奖获奖作品,书和电影都值得推荐,书不建议你先读序言,剧透太厉害了。男主托尼是那种内核很稳定的普通人,被动又随波逐流,注定不会深深卷入一段感情,维罗妮卡是希望一切向前的,她最终和托尼认为最好的朋友艾德里安在一起了,在记忆中,托尼给了他们一张祝福明信片,此后便各自安好,但40年后的一份遗嘱改变了一切,记忆崩塌了,真相大白之时真得出乎意料~(此处省略一万字) 电影比书更温暖而老套一些,真相是,你只是历史的推波助澜者,他人命运的交织点,你可能既不在喜剧也不在悲剧的中央,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只是平庸得避免了被伤害。这也是一种生存能力。而讲述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一些戏剧化的事件与他擦肩而过。我的梦想也是成为这样私人化的讲述者。 有哲学理论支撑的故事架构很厉害,值得一看。同时,你会看到很多可爱的老面孔。英国就这些演员了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