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吃土的十二个月 土を喰らう十二ヵ月(2022)

吃土的十二个月 土を喰らう十二ヵ月(2022)

又名: 舌尖上的禪(台) / 靠山吃山的12个月 / 舌尖上的时岁 / 土味美食十二月 / The Zen Diary

导演: 中江裕司

编剧: 中江裕司 水上勉

主演: 泽田研二 松隆子 西田尚美 尾美利德 泷川鲤八 檀富美 火野正平 奈良冈朋子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22-11-11(日本)

片长: 111分钟 IMDb: tt22651844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吃土的十二个月》入选了2022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中江裕司自编自导,日本传奇歌手泽田研二主演。泽田研二有“日本的大卫·鲍伊”之称,年轻时极为前卫先锋,当时的照片和本片里的形象对比简直天壤之别,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会留下很多痕迹。本片改编自昭和时期著名作家水上勉的散文集《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主人公一直被称为勉先生,有很多现实的影子。台湾地区译名为《舌尖上的禅》,一语道破电影的内核。

    作家勉先生妻子去世十三年,独自居住在乡下,过着春种秋收的耕耘生活,在年轻编辑兼女友真知子的推动下,他计划将自己的种田、料理经历记录成书。主要人物除了男女主角,只有短暂出场的木匠邻居,岳母千枝女士,妻弟和弟媳,小时候恩人的女儿,和一只叫“山椒”的狗。

    电影的结构类似章节体,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一年的故事,从“立春”开始,到“立冬”结束。

    电影前半段,几乎都是作家制作各类料理的场景,这也是片名的来历。“吃土”并不是中文网络用语的调侃含义,电影中做了解释:“看土地办事就是吃时令蔬菜,也就是‘吃土’的意思。”

    每个节气,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瓜果蔬菜,菠菜,竹笋,梅子,黄瓜,茄子,芝麻,蘑菇,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的根、茎、叶,它们带着泥土和大自然的气息走进作家的厨房,冲洗,切割,烹煮,加上简单的配料,成为一道道美食。作家制作的是所谓“精进料理”,类似素斋,1500多年前跟随佛教传入日本,对于获取、处理食材,制作、享用食物有一套完整且严苛的流程和方法,崇尚以简单的调料烹饪出自然的美味。作家做饭的场景多用手持摄影,观感很多时候不像电影,尤其配合上主角的旁白,更像是美食纪录片。

    每次品尝料理,作家和真知子都会感慨连连,非常满足。

    食物看上去清淡简朴,但生产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制作者花费大量的心力和时间,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山入林,养植采摘,饮风冒雪,是在把整个生命化为食物,再用食物反哺生命,就像作家所说:“活着就是一种劳动”。

    这里面藏着电影的另一个主角——大自然。

    二十字节气就是人跟随大自然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劳作,生活。花鸟鱼虫,日月星辰,风云雨雪,衣食住行,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电影也用大量的镜头展示着山中四季风景变迁。

    劳作,烹饪,即是一种融入自然、拥抱生命的“修行”。

    作家的过往在片段中逐渐拼凑起来,他的父亲是一名专做棺木的木匠,因为家贫,九岁时他被送到禅寺,十三岁又逃离出来,逐渐走上作家的道路,妻子八重子也是一名作家。真知子早年是八重子的编辑,现在成为勉的编辑,他们之间的所谓情侣关系奇特又微妙,他们有差不多二十岁的年龄差,平时也仅限于作品和料理上的交流,相敬如宾。真知子更像是在关怀照料已成老朋友的作家的晚年生活。

    作家的岳母千枝女士存在感贯穿始终,据说她与儿子儿媳相处不融洽,与村民接触也不多,独自一人住在田间木屋中,作家曾去探望,但不久便病故。儿子儿媳所有事情都推给了曾经的女婿,守灵,葬礼,甚至骨灰的保管。生前寂寥,死后孤独。唯一意外的是,大家都以为她生前孤僻,不会有人来悼念,没想到守灵当晚很多村民都来参与。人永远是多面的吧,很难以一己之见盖棺定论。

    岳母的遭遇不知道在作家心中会有怎样的影响。

    很快,作家自己也遭遇不测,制作陶器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晕倒,幸亏真知子及时发现,救回一命。在救护车上昏迷中的他很恐惧,紧握着真知子的手。

    出院后,真知子主动提出搬过来共同生活,作家拒绝了。之前作家曾邀请真知子同住,当时真知子婉拒了。真知子生气了,很久没再出现。

    他想独处,他厌恶死亡,所以想要思考为什么厌恶死亡。

    他开始大量阅读,写作,画面也出现更多山林野草、飞禽走兽、云雾远山。

    他甚至决定去死一回,以便与死神做朋友。

    回来的真知子告诉他,她马上要结婚了,与另一个作家。

    她离开的时候还问作家,他打算怎么处理一直放在屋里的妻子的骨灰。

    所有亲近熟识的人都在逐渐离开,我相信此时是作家心中最困惑的时期。他没有过多表示,没有哀伤,没有蹉跎,偶尔坐在空阔的房间内发呆,然后继续在田野间劳作,写作。

    之前的精进料理,也许更多是徒有形式,甚至也成为一种向他人展示的“玩物”,“修行”变了味。经历过家人变故,经历感情的消散,经历生死考验,作家开始真正地把心和神放到包围着他的大自然中。

    时间是改变一切的最大的力量。

    对食物的眷恋,对感情的牵念,对过去的不舍,都是作家心中的执念,他以为他已经淡却了,但供桌上干净端庄的遗像,年轻编辑身上的红色大衣,历历在目,尘缘难了。

    但现在,也许已经是时候了。

    他把妻子的骨灰撒在湖水中。

    他目送着真知子的远行。

    他睡前会做好告别的准备,向夜晚说“后会有期”。

    他在早晨会对着即将食用的食物说“非常感谢”。

    淘米,洗菜,准备早餐。

    还有每次开餐前都不能少的双手合十:“我要开动了。”

    很难说电影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告别是最终极的人生主题,在告别前了却牵挂,轻装前行,是无力,是勇气,也是福气。

    大自然无需敬畏,因为我们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清醒的认知,从容的面对,去年的雪花还会装饰今年的山川田野,今年的流水还会装载来年的清风明月。

    时间,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主角。

  2. “人类真是不可思议的动物,在嘴里享受味道的同时,却翻出莫名的往事,连同回忆一起咀嚼。既然吃进嘴里的东西出自于泥土,那么心灵深处就会翻阅过去的经历,土地的羁绊使味觉更加醇厚。”

    《吃土的十二个月》以老年版《小森林》开局,对于情感的羁绊及执念则是通过自食其力的日常(主打一个味噌+万物即可腌制),一点一滴满满浸润了整个故事。

    葬礼的桥段仿佛《没有养老的资金》乱入,为片子略微增加一点戏谑鲜活的氛围,作家的半隐居生活瞬间从小清新小美好的云端跌入了凡尘的市侩烟火修罗场,这是一个很秒的转折点。

    同样是关于传统、孤独、衰老(死亡)、老年人的情感、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索与描绘,这片子与《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静一动,一个孑然落寞一个阖家欢乐。

    本作最后的侧重点是“与死神和睦相处”(体面、从容的接受死亡的现实,有点《入殓师》《河畔须臾》的味道),把余生的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后者则是积极、闷骚、闹腾了许多(激活隐藏技能“忘年恋”,生命+10,士气+30)。

    合聚大家庭吊打告白失败的独居老人,真·不讲武德。

    松隆子的戏份使得片子有趣了不少,来来来老头子贫道来教你来唱“差一点,你就是我的女人,差一些,手牵手的完整,却在对的时间错过对的人,抓不住幸福时分”。

    开局一条狗,结局一条狗,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还是踏踏实实喂狗吧(“山椒”真悲催,跟着老头一年四季吃时蔬拌饭,换成哈士奇早就革命了)。

    人生无常就是人生日常的一部分。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做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放下执念,给自己松绑,方能过得舒心,活得洒脱。

    另,对于故土与故情的讲述,《用九柑仔店》则是更为详实与生动。

    时间调养土地,土地调养自然,自然就把人调养好。

    时光是无声的农夫,在我们不经意的流失之中,把经历过的,甚至淡忘的,都酝酿成果实。

    被留下来,不一定是被抛弃。

    让时间慢慢的发酵,也许会找到重生的奇迹。

  3. 低估的电影。 以为是美食,内核是朴实的生死观。 生死观的表征是美食而已。 第一阶段,没有死亡阴霾的乐观生活心态。最时令的美食如何吃,撩气质可爱的责编,和喜欢的男人做兄弟,好好对待亡妻老母亲。 第二阶段,亡妻老母亲去世,作为生者的忙碌参与,对亡妻弟弟弟媳的看不上/不满。 第三阶段,以生者乐观心态准备死亡。批判现实对死亡的不敬(特等 一等的说法)自己“手作”自己的骨灰盒 第四阶段,亲历死亡。发现自己并非如预期那般从容 恐惧又害怕,未尽尘事何止一件,放不下山椒和任何尘世眷恋 第五阶段,对死亡摆烂,像山椒一样枯坐,不知何去何从(与死亡对抗却发现自己并不够资格,死亡在我看不见的身后,距离非常之近) 第六阶段,准备面对死亡,与它和平共处。不再热爱食物与俗物,自己只是活着,山椒也没有了精心准备的食物 第七阶段,见山还是山。无论死亡是否到来,我都要为明天腌制泡菜,好好吃饭,好好给山椒准备饭菜。爱的人尽心对待,她有选择我也支持。只是好好活着,对待食物,对待每一天

  4. 一开始以为是小森林那种类型,但是真的太做作了,对着毫无油水和食欲的饭猛夸好吃,就和日综那些不走心的试吃节目一样浮夸。老头心脏坏死三分之二,照样能天天下地干活不用人照顾。。。

    还有那个写作的时候非要点个煤油灯,黑乎乎的,视力2.0的年轻人彻夜看书都得看瞎了眼,又不是古代没电,你屋里明明就挂着电灯,厨房里点着煤气灶,至于吗,真的好做作。

    要不你就干脆学李子柒,就彻底原汁原味一点,弄的不土不洋半吊子的,真的是太刻意太用力过猛了

    近年有好多这样为了“治愈”而“治愈”的电影,套路感满满,真是看的人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