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把本片的基调控制的非常的温馨、真诚,并没有真正给出政治倾向上的嘲讽和批判。除了悬在全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FBI的全图追杀),所有出现的角色都是可信、可亲的。我们看到,在一所看来特别精英范儿、特别“老钱”的高中,丹尼和安妮随意编个谎就可以入学。鉴于丹尼“天降奇才”的人设,所有出现的教职人员都几乎在职责之内尽可能的惜才、爱才。之后,丹尼也并没有为自己对罗娜的坦诚付出代价。丹尼的世界,满是善意。
于是,唯一的阻碍和矛盾就只能来自家庭内部了。阿瑟和安妮算得上是很出色的父母:显然他们培养的两个优秀的儿子。从另一个角度说,阿瑟和安妮也并不是伪君子,他们的一生都算得上“知行合一”了,影片结尾时阿瑟对丹尼说的“我俩用一生尝试过了“,掷地有声。那么问题是出在体制、出在fbi吗?通过安妮父亲之口,导演也否认了这个解释。于是,似乎一切都只能归结为“时代的眼泪”了。
最体现导演态度的,应该是阿瑟和丹尼在皮卡边上的对话。对所有电影观众来说,这应该是最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一个片段。为了阻止丹尼去音乐学院。阿瑟图穷匕见的抬出了“集体主义”来压制丹尼的个人发展。这可以说是导演最明确的价值观输出了。
吕美特似乎总是对银行劫匪有一种执念。从《热天午后》到《电视台风云》再到本片,银行似乎永远在作为体制的符号,变成受害者。《电视台风云》更为辛辣,极端左派组织大嚼肯德基全家桶、为了受益分成歇斯底里。而本片里的老战友加斯,差不多也是电影温馨底色里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派”。如果说乱搞男女关系还可以用嬉皮士文化背景开解,那公然在安妮的诊所里偷信用卡、带着大把的枪械直接到别人家里要求入伙抢银行,就是纯纯的脑子有病加不负责任了。
所以,影片的结尾,脑子有病的老嬉皮、老劫匪死掉了。安妮在年轻时拼命逃离的那条人生道路,如今她又不惜一切的要帮助丹尼去走。家庭的分开和重组、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相互理解,成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社会运动大潮偃旗息鼓的时候,家庭的庇护才是导演最终给出的答案。
不敢投入感情、建立与他人链接的丹尼是悲剧的一部分,与父母多年不得见的阿瑟、安妮,也是悲剧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爆炸袭击中瘫痪、失明的无辜受害者,更是悲剧的一部分。可是跟发生在越南的事情相比,这些悲剧孰重孰轻呢?是不是真的能justify发生美国本土的抗争和牺牲呢?导演并没有回答,我更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