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设限通缉 Running on Empty(1988)

不设限通缉 Running on Empty(1988)

又名: 空转 / 凭空跃进 / 一事无成

导演: 西德尼·吕美特

编剧: 妮奧美·芳娜

主演: 克里斯汀·拉蒂 瑞凡·菲尼克斯 玛莎·普林顿 贾德·赫希 乔纳斯·阿布里

类型: 剧情 音乐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88-09-09

片长: 116 分钟 IMDb: tt0096018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期,安妮(克里斯汀·拉蒂 Christine Lahti 饰)和亚瑟(贾德·赫希 Judd Hirsch 饰)是反对越战的激进分子,为了坚持他们的主张,两人表现出了很多过激行为,最终,他们因为在政府实验室里放置炸弹而遭到了当局的通缉和追捕,从此,安妮和亚瑟过起了东躲西藏的流离生活。

演员:



影评:

  1.        八十年代的好莱坞以家庭亲情为题材的电影可谓异军突起,从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开始,短短几年间《母女情深》、《普通人》、《雨人》相继登顶奥斯卡,而这些电影也无一例外地传达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们之间的牵绊。在经历了70年代叛逆与决绝的流浪姿态后,重新回到家庭之中的情感诉求冲击着曾经疯狂的漂泊者,这其中就包括西德尼·鲁迈特。

        鲁迈特1988年的作品《不设限通缉》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完全南辕北辙。鲁迈特在他之前的诸如《热天午后》、《电视台风云》等一系列作品中,总是能深刻洞察到美国社会暴力化、愚智化的趋向。他关注于作为“人体的延伸”的媒体在制造狂热浪潮时的关键作用,用癫狂的主人公来影射虚无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而《不设限通缉》却找不到之前鲁迈特作品的影子,反而呼应了当时美国主流电影回归家庭的风潮,通过一对激进主义分子的逃亡旅程来展现美国由叛逆到保守的转变。

        在影片片头出现的公路意象暗示着“逃离”的主题,而贝多芬的配乐又带有某种温柔的感觉。亚瑟和安妮因为在1971年为阻碍越战的进行而在一个军事实验室安放炸弹,结果却意外造成了一个看门人受伤,眼睛失明,此后他们带着两个儿子不断改名换姓,躲避FBI的追捕。如果在之前,这种题材一定会被拍成《邦尼与克莱德》那样的公路犯罪片,但鲁迈特却虚晃一枪,在开头的公路出现后,紧接着就是一个逃亡段落,但之后的全部剧情却几乎是在呈现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转变,逃跑成了完全被忽略的主题,而下一次准备逃跑却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了。影片开始的那个逃亡段落,长子丹尼(瑞凡·菲尼克斯饰)敏锐地发现被跟踪,接着和弟弟密切配合,和父母一起逃离。这个家庭更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部队,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规则与秩序,影片的英文片名却传达出一种相反的意义,Running on Empty暗含的更多是自由的生活,抛弃掉一切的束缚。而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就是探讨长子丹尼如何真正成为一个懂得爱与自我之人的。影片多次出现丹尼骑自行车飞驰的镜头,直接呼应了Running的标题。丹尼为隐藏真实身份,原本喜爱钢琴的他不得不假装喜欢打棒球,在逃亡过程中放弃自己养的小狗,还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但丹尼却对这些没有怨言,他始终把家庭放在自己生活的首位,这与6、70年代总想逃离家庭的年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安静、内敛、体贴的性格无疑被鲁迈特用来隐喻80年代末美国主流价值观中对“完美”的标准,一个年轻人的榜样。瑞凡·菲尼克斯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除了他,也许再也找不到更加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了。此刻的瑞凡除了他那标志性的与年龄、外貌不相符的成熟外,更将他擅长刻画温柔、脆弱性格角色的特点发扬光大。影片中丹尼常常佩戴一个大白色镜框的眼镜,有趣的是小瑞凡在85年的《冲出天外天》中也佩戴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眼镜,而角色谦虚、友善的性格也和瑞凡本人非常相像,再加之丹尼是一个钢琴天才,瑞凡也在影片中有大量机会来展现他出色的音乐天赋,这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最后帮助他在17岁时就拿到了奥斯卡的提名。

        鲁迈特把影片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整部电影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却一直有某种吸引观众的魔力。这不仅要归功于瑞凡的个人魅力,也得力于鲁迈特优秀的掌控力。鲁迈特依靠音乐和诸多性格鲜明的角色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开始的逃跑戏里面丹尼在危机之下只带走了一样物品,观众会被这个悬念所吸引,后来大家发现这是一个模拟电子琴时会感觉和角色之前的形象反差巨大,这就设置了第一个悬念,而当知道丹尼非凡的音乐天赋时,观众又会对他是如何学习钢琴的秘密感到好奇,影片中丹尼也是对此三缄其口,这是影片贯穿始终的悬念。对音乐的了解也让他得到了新学校音乐老师的赏识,从而认识并爱上了音乐老师的女儿罗娜(玛莎·普林顿)。戏外,玛莎也是瑞凡的第一个女朋友,这是多么美好的时期,但后来和玛莎最终的分手据说给了瑞凡很大打击,让他疯狂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悲剧就发生了。在《不设限通缉》中,丹尼与罗娜的互动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当然不仅仅是俊男靓女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他们的相恋也是彼此成长的过程。丹尼爱好弹钢琴,喜欢古典音乐,尊敬父母,而罗娜却对父亲不满(她对丹尼说“他除了了解你钢琴弹得好外,还会知道其他什么吗?”),并且喜欢流行音乐。罗娜看到了丹尼的与众不同,他懂得包容和理解,但过分小心和没有主见;丹尼喜欢罗娜也是因为她的直率与洒脱,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两人都在交往中学会了坚强。而让观众对丹尼开始刮目相看的是他听出了老师播放的贝多芬的乐曲(“你不会听着贝多芬去跳舞”),而其他同学只认识麦当娜。而在罗娜做客丹尼家帮安妮过生日时,大家听着James Taylor的《Fire And Rain》跳舞的片段更是一次对“爱”的展现。要知道James Taylor创作这首歌时正被严重的精神疾病困恼,在目睹了同病房的病友自杀后,他创作了这首歌。这首悲观中满含希望的歌曲放在这里用来安慰这些同样被生活困扰的人,他们能冲破内心的牢笼,重新拥抱阳光么?

        亚瑟和安妮的形象在影片中非常重要,因为丹尼虽然是一个少有的钢琴天才,但却不足以完全承担导演的创作意图。这对从激进年代走过来的“革命”夫妇也就有了太多的看点。亚瑟作为父亲,他始终在家庭中说一不二,同时也坚定地执行着“爱与和平”的信仰,他说儿子喜欢的古典音乐是资产阶级的玩意,但对暴力也很反感(告诫儿子们枪是弱者的武器)。安妮身上却体现出明确的转变来,她一直为那个看门人的受伤而自责,在丹尼是否去音乐学院的问题上也有明确的偏向,即使这样她就不能再和儿子见面。鲁迈特对这些角色的处理体现了他对70年代狂飙运动的反思。亚瑟在反抗权威时,正如丹尼所说,他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权威,而更加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夫妇俩的革命战友)却变成了银行抢劫的犯罪分子。在《邦尼与克莱德》中银行抢劫可是主人公们自身价值的体现,在现在却变成了道德批判的对象。安妮见了多年未蒙面的父亲,并把丹尼托付给他,父亲告诉他“你怎么开始选择你原来所反对的生活了?”鲁迈特要重点突出的就是这些转变,而转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爱”。在影片后半段的几处绝妙的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浓浓的爱意。丹尼知道外婆是音乐选拔的赞助人时,装成送比萨的去见她;丹尼与母亲一起弹钢琴;丹尼与罗娜在海边奔跑,爬树去见她;丹尼第一次对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父亲开始的严厉拒绝至到最后的放手,这些场景平淡却又令人感动。

        不知不觉间瑞凡已经离开我们20余年了,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在罗娜房间里挂着巨幅的詹姆斯·迪恩的画像,要知道瑞凡·菲尼克斯被称为90年代的詹姆斯·迪恩,同时期最杰出的天才演员,但也许就是宿命,他也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候选择了离去。《不设限通缉》中的丹尼在瑞凡所有扮演过的角色中是他最自我、最真实的一个,在这里他走出了年轻时的青涩与懵懂,并认识了自己的爱人,所以《不设限通缉》是美好的,是自由的,如同最后丹尼的背影。结尾《Fire And Rain》的歌声再一次想起,这次似乎就是专门为瑞凡而唱的:“I've seen lonely times when I could not find a friend ;but I always thought that I'd see you again”。
  2.         青春常常与叛逆和不羁划上等号,青春又常常和时光短暂相联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叛逆疯狂的日子总比养家糊口带孩子的日子短很多,所以,当年对父母的价值观或明或暗的挑战的年轻人,为父为母之后又将如何?他们会给孩子们更宽泛的空间吗?《不设限通缉》就以一种特别的处境设定,以今天的父母昔日青春的隐性线索和他们孩子的显性线索交汇,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持续二十多年的成长与抉择。

            片中,如今为人父母的波普夫妇确是当年的激进青年,曾经制造学校实验室的炸弹袭击事件,从而被无限期通缉,被迫带着孩子不断的改名换姓,不断的变换居住地。其结果就是,孩子们从出生后,就要承受父母青春的代价,而这种代价的无奈与伤害集中体现在了长子丹尼身上。在新的居住地,丹尼在学校展露出惊人的音乐才华,这就首先犯了大忌,父亲一直希望孩子们隐藏自己,低调生活,而丹尼不经意间就引起了关注,甚至有机会获得专业的音乐训练。而常年的逃亡生活,让这个家庭无法给出证明孩子过往经历的证明,于是,矛盾和冲突产生了,丹尼的痛苦与父亲的专横显得令人心痛。瑞弗•菲尼克斯扮演了丹尼的角色,而他青涩的面孔和忧郁的气质也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他处于一种生活的矛盾状态,一边是对家庭的责任,准确的说是从小由父母塑造的责任,保护家庭的历史不被发现,哪怕为此压抑个性,压抑自己的生活。另一边则是青春与自由的召唤,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主选择的生活的向往,片中,音乐在感召着他,那个他认识的美丽的女孩的爱在感召着他。他在两种力场间苦苦挣扎,似乎永无翻身之日。

            本片的中文译名“不设限通缉”在我看来正表现了电影的双重含义,一层含义是波普夫妇承受的通缉令,另一层含义则是丹尼承受的不设限束缚。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吊诡的却也比较普遍的状态,那就是我们常常越来越像我们曾经反对的人,当年,波普夫妇年轻气盛,为了反战,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价值观,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反战运动中去,甚至激进的使用暴力。然而,到了为人父母之时,叛逆不再,却成为了下一代人生的绊脚石,甚至带着一层自私的意味,为了躲避通缉,宁肯毁灭孩子的人生。当然,他们大可辩驳,比如自己如果暴露坐牢,那么对于孩子们也不是好事儿,然而这样的姿态又与当年他们的父母,甚至更多父母的“我是为你好啊”的心态何其相似。然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并非应该受到责难,我们都是凡人,青春的不羁常常因为我们没有承担那么多当时无法想象的责任和压力,很少有人能保持激情战斗的心到一辈子,如果真是这样,社会时刻的激荡也非人们可以承担。所以,保守和激进本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正视自己此刻所处状态下可能的缺陷和对他人的伤害,丹尼没有义务为父母青春的代价买单,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人生,波普夫妇,特别是父亲,无意识的将一场针对他和妻子的通缉扩大化到了孩子身上,可以说,法律已经没有了“连坐”的残酷,反倒是他自己将家庭“连坐”,承受这份苦难,而本片透出的悲伤,乃至看似要陷入悲剧的气息正是缘于这样的无奈。

            丹尼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主导着整部影片的情感走向,他从最初的忍耐和对父权的服从,到后来心理的波动和踌躇,直到与父亲直接的冲突,逐步将影片的气氛推向紧张。而同时,父亲的情绪也愈加焦躁,除了儿子的反抗外,一位当年同伙的出现更搅动了他的内心,当年的同伙依然保持一种激进的情绪,甚至成为一个彻底的抢劫犯,这既让波普感到不屑,又让他结合现在颇为窝囊的生活感到痛苦,而这个过程中他爆发式的要让孩子们远离身带枪支的危险同伙的表现,又透出他本质的善良和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来的反转打下了基础。眼看着,有一场搬迁不可避免,眼看着丹尼可能又将默默的跟着父母离去,憾别人生一次美好的转折,父亲突然的放手却让这部影片一扫阴霾,豁然开朗。这一刻,父亲和丹尼都完成了成长过程重要的一步,他终于明白,丹尼就如昔日的他,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他必须给他自由,而丹尼也明白了,他本不必屈服于所谓的父权与莫须有的压力,他向父亲的顶撞实际上是自我的觉醒,而父亲从开始的恼怒到最好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觉醒的肯定,看到孩子终于向自己当年一样因为自我的人生抉择顶撞老子,这其实是令人欣喜的时刻。这一结局,显得突然,但是又很淡然,父子间的爱在这一刻升华,对于波普夫妇的通缉仍在继续,然而至少丹尼的心不必再受这样的通缉,可以安心的在自己希望的地方落脚。

            以罪案题材电影闻名的希德尼•鲁迈特在本片中,体现了他的细腻和温情,同时作为善于在黑色惊悚题材中表现批判性的导演,他也借此表现了个人对当年激情岁月的思考和反思。人人都有青春的岁月,既然我们曾经把握自己青春的脉搏,就请也给后辈,特别是自己的孩子们更宽广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抉择吧。

  3. 导演把本片的基调控制的非常的温馨、真诚,并没有真正给出政治倾向上的嘲讽和批判。除了悬在全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FBI的全图追杀),所有出现的角色都是可信、可亲的。我们看到,在一所看来特别精英范儿、特别“老钱”的高中,丹尼和安妮随意编个谎就可以入学。鉴于丹尼“天降奇才”的人设,所有出现的教职人员都几乎在职责之内尽可能的惜才、爱才。之后,丹尼也并没有为自己对罗娜的坦诚付出代价。丹尼的世界,满是善意。

    于是,唯一的阻碍和矛盾就只能来自家庭内部了。阿瑟和安妮算得上是很出色的父母:显然他们培养的两个优秀的儿子。从另一个角度说,阿瑟和安妮也并不是伪君子,他们的一生都算得上“知行合一”了,影片结尾时阿瑟对丹尼说的“我俩用一生尝试过了“,掷地有声。那么问题是出在体制、出在fbi吗?通过安妮父亲之口,导演也否认了这个解释。于是,似乎一切都只能归结为“时代的眼泪”了。

    最体现导演态度的,应该是阿瑟和丹尼在皮卡边上的对话。对所有电影观众来说,这应该是最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一个片段。为了阻止丹尼去音乐学院。阿瑟图穷匕见的抬出了“集体主义”来压制丹尼的个人发展。这可以说是导演最明确的价值观输出了。

    吕美特似乎总是对银行劫匪有一种执念。从《热天午后》到《电视台风云》再到本片,银行似乎永远在作为体制的符号,变成受害者。《电视台风云》更为辛辣,极端左派组织大嚼肯德基全家桶、为了受益分成歇斯底里。而本片里的老战友加斯,差不多也是电影温馨底色里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派”。如果说乱搞男女关系还可以用嬉皮士文化背景开解,那公然在安妮的诊所里偷信用卡、带着大把的枪械直接到别人家里要求入伙抢银行,就是纯纯的脑子有病加不负责任了。

    所以,影片的结尾,脑子有病的老嬉皮、老劫匪死掉了。安妮在年轻时拼命逃离的那条人生道路,如今她又不惜一切的要帮助丹尼去走。家庭的分开和重组、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相互理解,成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社会运动大潮偃旗息鼓的时候,家庭的庇护才是导演最终给出的答案。

    不敢投入感情、建立与他人链接的丹尼是悲剧的一部分,与父母多年不得见的阿瑟、安妮,也是悲剧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爆炸袭击中瘫痪、失明的无辜受害者,更是悲剧的一部分。可是跟发生在越南的事情相比,这些悲剧孰重孰轻呢?是不是真的能justify发生美国本土的抗争和牺牲呢?导演并没有回答,我更不敢说。

  4. 中央电视台的商业电影频道在晚间11点的时候,播出了这部电影,

    干净的电影

    反战青年夫妇 有着对家庭完整的理想 在逃亡之路上 母亲用钢琴模板教会了大儿子演奏古典音乐 那些曾经被她自己彻底抛弃的生活方式 却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成长中的大儿子

    父亲是一个忠诚于理想的自由战士 在充满危机的生存环境下 他带领妻子与孩子每每制造温馨温暖的乌托邦国

    大儿子天赋极高 令他的音乐老师格外关注 循着正统之路的名牌大学 似乎已经为他找到了未来

    然而不能曝光的地下身份使父母在面对将要失去儿子的危险时候格外紧张
    他们内心挣扎着

    当大儿子与老师的女儿热恋 身世的秘密多了一丝延续 母亲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见早已离散十几年的老父 一切的问题似乎都不再重要

    即将脱离父母羽翼自由生活的时刻 走自己道路的时刻 也许似曾相识的时刻。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 我真实的开始相信 世界上的父母 都是一样的 他们理想着 为了维护家园和乌托邦 不惜一切 但孩子总会长大 路可能跟他们走的完全不一样

    电影不一定深刻 不一定华丽 也不一定环环相扣

    但像这样一部电影 却充满真情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带女友回家给他母亲过生日的戏 收音机里播放着摇滚音乐 父亲带着一家人开始跳舞

    可惜生活 毕竟不全是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