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男孩们和吉约姆 Les Garçons et Guillaume, à table!(2013)

男孩们和吉约姆 Les Garçons et Guillaume, à table!(2013)

又名: 妈妈要我爱男人(台) / Me Myself and Mum

导演: 圭洛姆·加里尼

编剧: 圭洛姆·加里尼

主演: 圭洛姆·加里尼 安德烈·马尔孔 弗兰西丝·法比安 黛安·克鲁格 勒达·卡代布 戈兹·奥托 布丽吉特·卡蒂永 埃尔韦·皮埃尔 伊冯·巴克

类型: 喜剧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3-11-20(法国)

片长: 85分钟 IMDb: tt2315200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好好笑啊,这娃自己演索菲和茜茜那段真的笑死我了,还有后面各种尝试,好好玩啊。演员本事很大,演他妈怎么演得那么传神,牛叉啊。这个设定非常特别,如何在其他人对你的预期设定中找到自我,这不是gay片,其实反出柜也只是一个案例,或者是西方人在寻找自我中的一种表现。看看天朝,多数人是在一条已经被设定好的路上走,我们从小如此,多数人也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其实有一条划好的路未必是坏事,什么叫书读多了反动,想多了可能带来的也是烦恼。我相信多数人多少也有那么一刻会质疑,想“翻”出这条路,但是我们一扭头就过去了,因为所有人都在往前推你,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往外瞥瞥吧。 男主有趣的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他的一个姨妈说:我小时候一直被教育说,结婚前跟男生做就会下地狱,于是我和学校里所有女生都搞过了,我还是没变成拉拉。哎呦我笑死了~~~~这句话存在多少个转弯,多少个负负得正啊。世上好多事情都有一个既定的前提,习惯和老生常谈也未必是错,发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路真心有趣啊。


  2. 这是当下世界中最大的现实,那就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同性恋早已经不再是什么禁忌、不能谈论的话题,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保证了同性婚姻;但与此同时,与之对立存在的另一种现实,便是在一些穆斯林和非亚两洲中还有许多国家对此避之不及,好似天降炎灾般立法禁止和处罚。同性恋在一些国家是被处于极刑和坐牢的。这就是当下的,21世纪的关于同性恋的现实。本文并不对此过多的谈论,之所以说这些,完全是为了这一部叫做《男孩们与吉约姆》的法国电影。

    这部2013年的电影是法国喜剧演员圭洛姆·加里尼自编自导自演(且一人分饰角)的处女作,并且是完全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电影在法国的凯撒电影奖中大出风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电影中的吉约姆在最后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学着接受他是异性恋,在一个提前假定他是同志的家庭”的故事。这是吉约姆最后准备写得戏剧,也是他这部电影所讲述的。

    这是部十分诙谐有趣的电影,其中众多的笑点都是冷而无奈的。在这个不落窠臼的“反向出柜”的故事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像法国这样已经通过同性婚姻的国家,对于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性取向依旧十分的困难。吉约姆因为天生非常“女性化”,喜欢模仿和学习女性的言谈举止,因此家里人一直都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同性恋。妈妈每次喊他和哥哥们下楼吃饭的时候,都说“男孩们和吉约姆,下楼吃饭了!”在这样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吉约姆没有任何意外的接受着妈妈的“开明”和鼓励,去交男朋友,走进同志圈,学着去成为一个同志。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幽默而颇为无奈,甚至有些过分的玩笑,吉约姆毫不怀疑自己,听着妈妈的话和所有人的认为,成为他们所以为的那一类人。

    这样的事情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事情甚至一直都是被忽视和无人察觉的。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这原来是个问题,一直都在我们眼皮底下,但我们却始终都没看见。跟随着他人的想法和似乎某种不成文的“传统”,毫不犹豫地接受自己的身份——他人为之定义和希望成为的那一个。吉约姆便是在妈妈这样的“认为”中接受着自己是同志的身份,并且从未有过任何怀疑。

    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无非也就是通过一些列的挫折和各种各样的尝试之后,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那个真实的而不是别人所期望与传统所限定的那一种。吉约姆是学着认识自己,学着明白,自己是异性恋这个现实。而在现实中,一大批的同志是在学习着认识自己,学着明白,自己是同性恋这个现实。吉约姆是长在前提的“同志”环境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同志却是长在异性恋的世界中。他们彼此都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与不断的经历,进入自己的内心,找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电影中吉约姆是个十分女性化的男孩,从小他就模仿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最后就连外婆和爸爸都分辨不出他们了。这是漫长的从每一个他所遇见的女孩身上学习的过程,最终他完美地抓住女性言谈举止的众多特点,而成功地让自己“变成女孩”。对此,家里除了妈妈支持他,爸爸和哥哥对此都一肚子的意见。爸爸希望他能多参加些运动,并把他送到了男生寄宿学校,希望以此来锻炼他,但谁曾想事情并未按照爸爸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当吉约姆到英格兰的一所寄宿学校,他很快便喜欢上了一个帅气高大的男生,但最终当他发现那个男生却喜欢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吉约姆哭的稀里哗啦。

    这都是一些列的探索过程,吉约姆在这其中跟随者苏格拉底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不能说吉约姆对于英格兰那个男孩的喜欢没什么,那显然有些什么。就好像初恋破灭一般,依旧会伤心。这就好像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孩喜欢上其他女孩一般,那时的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女孩与之的分手依旧让他们感到心痛。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论断:你曾经喜欢过女孩啊,怎么会是同性恋呢?用在吉约姆身上,便是你喜欢过那个男孩啊,你怎么会是异性恋呢?这或许是我们难以回答的,即使是那些探索基因的科学家或许也无法对此做出多么严苛的回答。有一点,我想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认识。人类的心灵,我们对此又了解到多少?

    就像那个让吉约姆去尝试的女人所说的那样,人们总是这么定义:你喜欢女孩,就是直男;你喜欢男孩,就是同志。她说自己年轻时和学校里所有的女孩搞过,结果也没变成拉拉。她告诉吉约姆“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于是,吉约姆到同志夜店,结果有了几次颇为尴尬和奇怪的经历。他也经常去看心理医生,希望能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结果往往都是无疾而终。在和一个男人一起回家,准备发生关系的时候,吉约姆通过对方的“种马”意识到了自己的恐惧,并且也开始明白,如果想征服恐惧,最好的方法便是直面恐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走过恐惧的阴霾,看到隐藏在后面那个真实的自己。于是吉约姆在那阴霾之后,遇见了让他动心,并且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异性恋的那个女孩。

    有人经常会说:你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异性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没遇见那个能让你动心的男人。而用在吉约姆身上就是,你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同性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没遇见那个让你心动的女人。最终,他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在三十岁的那天,他向妈妈“出柜”,自己是异性恋,是喜欢女孩的。曾经三十年的探索,最终所证明的便是周围所有人和约定俗成认识的错误,那是一场巨大的“误会”。

    吉约姆用三十年的时间,通过在电影近两个小时的各种各样搞笑、无奈或是艰难的探索与体验中,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是谁,是什么模样的;揭开他人所认为的那一个自己,接下来出现的便是真正的吉约姆。母亲对此感到震惊,妈妈问他“证据在哪?他百分百是直男的证据在哪?大众怎么知道他一定就是百分百的直男?他全家人都确定他是百分百同志了,除非他全家人都是一群白痴!”这是个让人觉得奇怪且有些喜感的问题,但却也是让人顿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并且妈妈的这段话真正地告诉了我们,对于他人性取向真正的接受和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当全社会,你周围的家人朋友都已经认为你是直男了,你怎么就能肯定自己是同志呢?证据在哪里?你作为同志的证据在哪里?吉约姆说“这不是一个百分比的问题,但是证据,证据就是他爱上了一个女孩!”这几乎是仅有的一个回答,脆弱却经得起任何的推敲。你作为同志的证据?证据就是你爱上了一个男人,仅此而已。

    这是这个诙谐幽默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严肃主题。它所讨论的早已经不再是对于自己同志身份的纠结和痛苦选择,对于出柜的战战兢兢,因为社会偏见与歧视而艰难爱情的这一类故事了。当像法国这样已经通过了同性婚姻的西方国家来看,尊重一个人的性取向依旧是件困难的事情,这种行为很多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自己所不知不觉的。就好像吉约姆的妈妈几乎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定儿子是同志这件事情。而同样犯了这个错误的,是我们和我们所组成的这个社会,我们几乎是在无意识且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和验证之下,就认定一个人是异性恋的这样现实。先入为主,最终使得这样环境中的人们需要经过艰难漫长的尝试与体验才能找到被钳制之下的真实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同志的自我认同道路。

    皮兰德娄曾经说过:人永远也无法确信自己是否是在演戏,甚至不可能确信自己何时在扮演自己。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中所必须面对的麻烦之一。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便是苏格拉底所强调的“认识你自己”。当吉约姆从耳濡目染的“男孩们和吉约姆”到“女孩们和吉约姆”,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需要时间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又真的了解多少?著名性学家金赛曾经把人的性取向用0到10来表示,0是绝对的异性恋,而10是绝对的同性恋。出于这两极的并不会使多数,而在0到10中徘徊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而最终说回《男孩们和吉约姆》这部电影,它已经不再是那些同志电影的“初级阶段”了,原因或许便是因为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改变。就像2011年的那一部《周末时光》,他所探索的早已不仅仅是同志了,而是当自我认同之后生活和情感又会变得如何?就如导演所说,这只是通过同志来探索整个人类的情感世界。2013年的《阿黛尔的生活》亦是如此,更往前便是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同志只是故事的表面,他们所讲述的是其背后更大更广阔的普遍的某种情感。在这一层面《男孩们和吉约姆》也在尝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法国人的细腻深刻
    在自己也自然而然的吸着气说oui的时候终于理解了

    笑点满满啊 简直在每一帧的画面里
    法语的阴阳性 法国人的小习语 各种小手势小表情
    偏见 成见 眼神
    留白 对比
    比如把眼镜推到脑袋顶的军医老头子


    总之法国人就是这么敏感细腻神经兮兮
    充满人情味
  4. 1、故事最有趣的一點,就是,觀眾看到的是「感性男人」的表象,而就主角的認知中,在成年前,認為自己的本質是女孩。有個關鍵的場景,即在經歷了戀愛的失敗後,母親給主角一個說白了的建議:去找同性戀戀愛,你就不會受傷。正是此刻,主角心中充滿了困惑:我是您的女兒,我愛上男人,我是異性戀!(此刻,愛男人絕無歧義的,身分才是重點)

    2、我認為,以「刻板印象」為開頭,以「妥協」為結尾,這是一個隱藏在歡笑中的悲劇。電影中的社會對男主角過度感性的一面進行了一連串的「矯正」:父親的斥責、兄長的嘲弄、丟入男孩子堆中長大、以基督教教義開示(寄宿學校熄燈後,我們看見背景是一個十字架)、藥物控制、心理治療……,最後,男主角遁入一個虛擬而安全的世界——戲劇中,宣稱他符合社會的要求,決定當個男孩(他說:我不能哭,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決定當異性戀(和一個可疑的女性人物結婚)。當然,這不是Guillaume Gallienne的本意。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1999)第一章、男孩與其內在生活的疏離:

    雖然說近年來「新好男人」的呼聲逐漸興起,「感性男人」的時代似乎來臨,但事實上,男性的刻板印象仍無所不在。過去,男孩們模仿約翰韋恩或是詹姆士狄恩,今日男孩仍然看著電視上、電影上、電腦遊戲中所呈現的剛毅、暴力或擁有超能力的誇大男性形象。媒體將暴力職業摔角手捧成模範角色、曲棍球手準備隨時挑釁、丟擲球棒、痛擊對手,……到處都有憤怒、嗑藥與厭女症的搖滾明星。……我們的文化加重了男性所擁有的特質,包括體力、粗魯、好奇與行動取向,使他們對於男人身分的認同產生扭曲,對男子氣概作出具懲罰性而危險的定義。……不論這些男孩的種族、膚色、住家區域或是經濟狀況為何,這種「心靈的符咒」都會對男孩們造成困擾。大眾文化對男孩生活扮演著破壞的角色,但男孩們所受的錯誤情感教育,卻早在他們接觸大眾文化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而且大部分發生在家裡。圍繞著男孩身邊大部分的成人,如父母、教師、長輩等,教育著男孩如何與世界及其他人相處;然而當我們自以為在教導時,我們表現出的行為卻是相反的,甚至殘害他們的情緒潛能;當我們回應或者教導男孩們回應他人時,性別的刻板印象無所不在。……當男孩表現出普通程度的憤怒、激烈反應、武斷或沉默時,這些行為是被接受的。反之,一旦男孩表現出一般程度的恐懼、焦慮或是悲傷時,大家會認為這類情緒的反應應該是女性才具備的特質,因此,周圍的人會對男孩說:這是不正常的。

    3、宏大的主題,輕巧的處理。一、在自我探尋和確立的過程中,主角承受巨大的刻板印象而來的壓力,這一分壓力,Guillaume Gallienne甚至表現在眼皮眨動上:在軍醫處如同嚴刑拷打的問診時。二、形象充分的變形,童年時期的回憶由成人飾演,吻合喜劇基調。

    4、電影片名Les Garçons et Guillaume, à table!(男孩們和吉翁,上餐桌吃飯了!)原文直譯是最優秀的,美國與台灣的翻譯無法表現出其美妙之處。結尾的「女孩們和吉翁,上餐桌吃飯了」,更將性別流動表現得十分自由。

    5、結尾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當主角告知母親他將迎娶Amandine,媽嗎問了:誰?這時,我想起電影開頭,主角問母親記不記得他的初戀Anne,母親說:「他」最近如何?而這一切,又不過是戲台上的一齣戲。究竟男主角自稱他是異性戀是真的嗎?回顧他的兒時志願是當記者,最後卻成為演員,這樣的轉變意味什麼?

    6、與女性有性體驗的姑姑結婚了,相較於與男性有情感體驗的男主角結婚,更易令大眾接受。有趣!